书城养生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559700000032

第32章 不止吃饱更要吃好—做自己的营养师 (3)

1晚餐早吃防结石

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据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瀦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傍晚6点左右进晚餐较合适。

2晚餐素吃可防癌

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

由于大多数家庭晚餐准备时间充裕,吃得丰富,这样对健康不利。据科学研究报告,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的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了体內的钙贮存,诱发儿童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罹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另外,摄入蛋白质过多,人体吸收不了就会滞留于肠道中,会变质,产生氨、硫化氢等毒质,刺激肠壁诱发癌症。若脂肪吃得太多,可使血脂升高。研究资料表明,晚餐经常吃荤食的人比吃素者的血脂要高2~3倍。碳水化合物可在人体內生成更多的血清素,发挥镇静安神作用,对失眠者尤为有益。

3晚餐避甜防肥胖

晚餐和晚餐后都不宜经常吃甜食。国外科学家曾以白糖摄入进行研究发现,虽然摄取白糖的量相同,但若摄取的时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肝脏、脂肪组织与肌肉等的白糖代谢活性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同的阶段中会有不同的改变。摄取白糖后立即运动,就可抑制血液中中性脂肪浓度升高,而摄取白糖后立刻休息,结果则相反,久而久之会令人发胖。

4晚餐适量睡得香

与早餐、中餐相比,晚餐宜少吃。晚间无其他活动,或进食时间较晚,如果晚餐吃得过多,可引起胆固醇升高,刺激肝脏制造更多的低密度与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发动脉硬化;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造成胰岛素β细胞提前衰竭,从而埋下糖尿病的祸根。

如果晚餐过饱可使胃鼓胀,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胃、肠、肝、胆、胰等器官在餐后的紧张工作会传送信息给大脑,引起大脑活跃,并扩散到大脑皮层其他部位,诱发失眠。

晚餐能否少吃也要看情况

晚餐适量吃少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晚上不能少吃,如果少吃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

1“开夜车”的人不宜少吃晚餐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如文、教、卫生、新闻及各类型脑力劳动者,即所谓知识群,晚饭后大多有开夜车的习惯,有的甚至工作和学习到夜间十1二点,这样不但晚餐不能吃少,反而应适量加点夜餐。否则,到时候就会饥肠辘辘,影响工作和学习,对入睡同样有影响,甚至有饥饿感,还会造成胃肠疾病的发生或出现低血糖的现象,对健康是不利的。因此,就寝晚的人晚餐不宜少吃。

2体质瘦弱的脑力劳动者不宜少吃晚餐

晚餐对于体质瘦弱的脑力劳动者更为重要,应该把晚餐作为他们补充营养的好机会。据营养学家研究,提高晚餐质量,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这与晚餐摄入的营养物质更利于人体吸收有关。晚餐食谱以安排富含维生素C和粗纤维的食物为佳。这类食物既能帮助消化,防治便秘,又能供给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防止动脉硬化,改善血液循环,有利健康。

当然,知识分子的晚餐也要因人而异,对于已明显超重或肥胖的知识分子,晚餐适当少吃些,占全天总热量的30%左右即可。脂肪类食物少吃些,多吃些蔬菜和豆制品,保证他们吃饱,不然,晚上时间较长,人体如果产生饥饿感会影响睡眠。

3儿童不宜少吃晚餐

俗语说:“晚餐要吃少。”但是这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因为,晚餐距离第二天的早上相隔10小时左右,虽然说睡眠时无须补充食物,但孩子的生长发育却一刻也不会停止,夜间也是一样,仍需一定的营养物质。若晚餐吃得太少,则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可见,孩子的晚餐不仅不能少吃,还应吃饱吃好。

孩子肠胃没有发育完全,每次不可能摄食充足的食物,因此,每日需要5~6餐,每次少食多餐才能满足其要求。

孩子的晚餐安排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热量少而不是数量少,少食高脂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身体较瘦弱的孩子,家长更应重视孩子的晚餐,利用改善晚餐质量来提高孩子的体质。一般来说,晚餐热量为全天进食热量的25%~30%为宜。

如果孩子晚上还喊着饿,可以适当在睡觉之前1小时加餐1~2次。加餐的食物必须要有营养,比如,牛奶、面包、少许坚果(花生、核桃等)、水果等,避免给孩子一些太肥腻的食物或者那些含盐含糖比较多的零食。

【贴心提示】

1晚餐尽量不要吃水果、甜点、油炸食物,不少人有晚餐时喝酒的习惯,这种习惯并不利于健康,过多的酒精在夜间会阻碍新陈代谢,因酒精的刺激胃得不到休息,导致睡眠不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晚餐不要食用含钙高的食物。比如虾皮、带骨小鱼等一定不要吃,以免引发尿道结石。

2在外应酬吃点糖醋豆芽。很多人晚上应酬不断,又抽烟、又喝酒,饭也吃不好。其实,在外就餐可选择范围比较大,科学地选择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身体。由于应酬活动中大脑高度紧张,远没有在家吃饭时轻松,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同时,在酒精和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联合作用下,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吃一些对肝脏有好处的食品,比如点一两道稍微甜一些的菜,如糖醋鱼、糖醋豆芽、糖藕片、糖醋茭白等。豆芽、藕、茭白也是含纤维素较高的碱性食品,可以中和肉类等酸性食品。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松花蛋、家常豆腐、清炖鸡等,能缓解酒精对胃的刺激;黑木耳和菌类有良好的清洁血液和解毒功能,有助于清除体内污染物质。但是,胡萝卜和凉粉尽量不要吃。

社交活动一般都会持续到深夜,大脑非常疲劳,况且大多数人注意力肯定不在饭菜上,所以在活动结束后容易疲劳与饥饿。回家后可以喝一杯低脂奶或一小碗稀的玉米粥,但是,只要不觉得饿,就不必加餐。

4餐前喝汤益健康

汤是必不可少的佐食佳品,有句谚语说得好: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一顿饭,可以没有肉,但是一碗好汤是必不可少的。四川地区也有句健康谚语:肉管三天,汤管一切。这句话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说无论什么东西,它熬出的汤永远比其本身有营养。有人说:会吃的喝汤吃肉,不会吃的只吃肉不喝汤。

可见汤在一顿饭中是多么重要。

“汤补”是很好的保健方法

营养学家认为,喝汤可以开胃,促进血液循环,抗御感冒,使人体获得更多的易于吸收利用的营养素。保健医生认为,汤在煲制中,各种原料的营养成分能得到最充分的渗出,产妇及病弱之人都要靠汤来补养身子,而健康的人多喝汤对健康更有益。药补不如食补,食补的最好方法就是“汤补”。

汤的种类很多,用不同原料制成的汤,具有不同的养生保健作用。

1鸡汤

鸡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鸡肉中的一些氨基酸溶解在汤里,常适量喝些鸡汤,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产妇和病人尤其有益。有研究表明,鸡汤中的脂肪能加快咽喉部及支气管黏膜的微循环,促进黏液分泌,消除上呼吸道病毒,辅助润喉、化痰、止咳,对治疗支气管炎和感冒有一定的疗效。鸡汤是气血虚弱、产后体弱者的营养佳品,正常人食用也能加强营养,增强食欲。

2骨头汤

猪骨含有一定量的钙质。将其砸碎加点醋熬汤,有助于钙质溶解在汤中,给小孩喝可预防佝偻病。用牛骨熬汤,其药用价值高于猪骨汤。骨中含有磷脂质和磷蛋白,是人的大脑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骨中还含有骨胶原类黏蛋白、弹性硬蛋白,具有抗老化作用。人衰老的根本原因是骨髓功能衰退,而骨髓老化是由于缺乏类黏朊和骨胶原。故常食用骨头汤,有助于缓解人体组织的老化,达到壮骨美容的目的。

3蔬菜汤

新鲜蔬菜含有大量的钾、钠、钙、镁和叶绿素,这些物质溶于汤中,饮用后可使体液保持在正常的弱碱性状态,能防止血液酸化从而减少疾病发生。常适量喝些菜汤,还能促进人体内细胞里沉积的污染物或毒素随大小便一同排出体外。

4面汤

面汤中溶解有大量的卵磷脂,这种物质被人体肠黏膜吸收后,可进一步转化为乙酰胆碱,补充大脑神经细胞的传递介质,从而强化人脑的记忆力,并有助于防治老年性痴呆症。

5大米汤

米汤中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淀粉等养分,不仅是消化不良、胃病、腹泻、失水患者等的食疗佳品,而且还有丰润肌肉、美白肌肤的作用。

饭前喝汤好处多

有人喜欢饭后喝汤,并美其名曰“灌缝”;有人习惯饭前喝汤,称之为“垫底”。从健康角度考虑,一前一后,大有讲究。

中国人的用餐习惯一般是先吃主食,然后喝些菜汤;西方人的用餐习惯是先喝点汤,再吃主食。在西方国家就餐,餐桌上最先上的是汤,其道理就在这里。

两种不同的用餐习惯,究竟哪一种更科学更合理呢?

健康谚语“饭前喝汤,胜过药方”,是有科学道理的。

这是因为:从人的口腔、咽喉、食道到胃,就像一条长长的管道,是食物必经之路,在吃饭之前,如果先喝几口汤,就好像给这条必经之道加了点“润滑剂”,食物就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的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在吃饭时,不时喝点汤水也是有益的,可以稀释和搅拌食物,从而有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饭前不喝汤,饭时也不进点汤水,在饭后就会因胃液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口渴。感到口渴才喝水,就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研究发现,养成饭前或吃饭时不断喝点汤水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资料表明,常喝各种汤、牛奶、豆浆的人,消化道也最容易保持健康状态。

“饭前喝汤,苗条健康”,其道理就在这里。饭前喝汤,汤流到胃里去了,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到脑干的食欲中枢,食欲中枢神经的兴奋就会下降,饭量可以减少1/3。如果没有汤,拨点菜用开水冲一冲,先喝掉,食欲也会下降。喝汤之后,吃饭的速度就会降下来,细嚼慢咽,就能少吃不少东西。

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因为吃饱饭再喝汤,胃被撑得很大,加上汤里有很多脂肪,热量高,所以饭后喝汤就会越喝越胖。

【贴心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习惯在饭后立即吃水果,一些酒店、餐馆在丰盛的美餐之后便送上一盆新鲜水果,认为这样既增加营养,又能帮助消化,有利于人体健康。但是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样食用水果是不妥当的。

1增加肠胃负担

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等,饭后立即进食水果,无疑会增加肠胃的消化吸收负担和胰腺的负担,尤其是不太熟的水果,其中淀粉的含量很高,并且不大容易消化。

2增加饱胀感,妨碍吸收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成分,它们均有较强的吸水性,吸水后膨胀,能增加饭后饱胀感,使人觉得不舒服。另外,纤维素量较大时,它们在肠道中能捕捉和吸附电解质、微量元素和有机酸,延缓和减少对某些营养素、维生素的吸收,如铁、锌、铜、胡萝卜素、尼克酸等。

3形成难溶物质

在不太熟的水果中含有一定量的鞣酸,它同样可以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如铁、钙等结合,形成难溶物质而阻碍人体的吸收利用。

4饭后立即吃水果,日久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因为食物进入胃里,必须经过1~2小时的消化过程,然后才被慢慢排出。饭后吃进的水果会被食物阻滞在胃里。但是水果是单糖类食物,很容易被小肠吸收,不需要在胃里久留。水果因为很容易腐烂而产生气体,所以在胃里停留时间过久,就会引起腹胀、腹泻。

因此,不宜在饭后立即吃水果。一般来说,饭后2小时或饭前1小时吃水果为宜。

5科学配餐保证三餐营养

一日三餐功能各不相同,吃好午餐虽然很重要,但是为了给身体提供充分的营养,我们应该掌握科学配餐的原则。科学配餐能给身体提供全面的营养,为更好地安排三餐提供了帮助。

科学配餐的原则

日常膳食中,要提倡荤素搭配、粮菜兼食、粮豆混合、粗粮细作等方法来调配一日三餐,以提高食物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以下3点值得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