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话曹操
5567200000008

第8章 曹操第二次下岗后的烦恼(58-62)

大话曹操(58):曹操第二次下岗后的烦恼(一)

公元187年,又是曹操人生的一个拐点,从下可以得知:不是往上拐,而是往下拐。

怎么说呢?凡是大小事,全凭皇帝老子一张嘴拍板,一时刘宏下了圣旨,反正就这么个意思:将曹操调任无任何职权的东郡太守,即日上任。

圣旨一下就相当于现在社会的“下正式文件”,曹操又成了笼中的鸟,想飞飞不了,任由别人摆布的日子怎么过?实在是没法混了。

曹操想到了以前发生的一切,火大了,又没处发泄:人生在世,烦恼皆因强出头啊。

怎么办?没办法。

曹操实在受不了了:我他妈的不干了,不干了你们总拿我没办法了吧?再这么吃力不讨好的干下去会连累家人的,不连累家人对谁都没有好处。

但不干了总得有个不干的理由吧?曹操说自己身体不好回家养病,所以辞职。其态度很坚决,大有把朝廷看透了的模样。

不妨问一句:才32岁的身体,年青力壮嘛,可谓黄金身体,搁现代,根本不用吃“脑白金”还是“脑黄金”的身体,凡事与房事都硬得起来的那种,养什么病啊?要说曹操有病,就是偶尔会有几下偏头痛而已,估计是遗传病,不碍事。

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而有些老兄是罢不得曹操走,只有极个别老兄觉得他可惜,但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比较恰当,这样一来,有些老兄就可以更加的无法无天了,把朝廷当成自己的家一样随便,想来就来,来了就惹点麻烦;想走就走,走了就拿点好处。

腐败无能的朝廷就好比是睁眼瞎,一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阿瞒去吧”的模样,对于曹操来说,少一个曹操还真的看不出来少了一个人,或许只有真正遇到事情用得到的时候才会想到有这个一个人叫曹操,什么才是用得到的时候呢?那就是把曹操拉来垫背的时候,其他时候曹操已经是一无是处。

于是,朝廷准许曹操回家养病了,似乎一切都是那么无所谓,死活不管。

从一开始,忧国忧民,到此时,曹操只能忧自己了。唉!人的一生这么漫长,看来伤心总是难免的。

唠叨到此处,草民觉得有必要啰嗦一下几点值得深思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与人民作对是没有好下场的,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人民的力量永远是无穷无尽的。

二、与朝廷作对是没有好下场的,朝廷永远是暴力机构。

三、与小人作对是没有好下场的,所谓“近君子,远小人”。

四、与正义作对是没有好下场的,所谓邪不压正。

接下来曹操会遇到一件烦恼事,到底如何呢?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

59曹操第二次下岗后的烦恼(二)

曹操下岗后,又成了待业青年,回到安徽老家,优哉游哉的,又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仗着家中有两株摇钱树,根本不用为衣食住行而操心,要是沉沦三五年,曹操很容易把自己的意志磨灭掉,很容易成为一事无成的“啃老族”。

为了过得绝对清静,曹操还在城外找了块临时用地,造了间简易用房,“春夏读书、秋冬狩猎、空闲喝酒”,归总为三不误,就是不问政事,过起了隐居疗养的日子。

疗养了个把月后,冀州刺史王芬、“党锢事件”主角陈蕃的儿子陈逸、谋士许攸、道教法师襄楷等等,什么样的鸟都有,都憋不住气了,无非就是想搞出点名堂来。

在搞出点名堂之前,各位老兄开了个碰头会,打算多方连结有识之士和八方豪杰,开始预谋搞政变,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造反,前期工作思路是:废除灵帝,推翻东汉王朝,为陈蕃等人报仇;后期工作思路只字不提,不说大家伙都明白。

在开会时间,有个把老兄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下岗待业的曹操,为什么要找曹操帮忙?这是有据可查的。

事出总有因,之前曹操就因为“党锢事件”搞得沸沸扬扬而引起宦官集团的愤怒,想搞“拨乱反正”导致名声很大,这名声对曹操很不利,所以按正常逻辑来说,曹操参与此事的可能性极大,当缩头乌龟的可能性很小。

有这么容易就把朝廷推翻吗?想想都非常困难,这困难就像几双手推翻一座泰山,此话怎么样讲?

大家想啊,朝廷虽然已经是一座“烂尾楼”,但架子庞大,仅凭几双手就想铲平“烂尾楼”是不现实的,最起码人要多,工具要充分,否则,必将吃力不讨好。

看看还有些老兄持反对意见,许攸想想该站出来啰嗦几句了,大概意思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拉曹操进来呢?这么说吧,就凭曹操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威望高、影响大,具有民心号召力,他现在辞职在家,修身养性,闲着也是闲着,而他是那种闲不住的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对朝廷是极为不满的,如果很满意,辞职闹着玩啊?他希望朝廷能惩处奸臣和善待忠良,宁愿朝廷对他薄一点,对老百姓厚一点,曹操是哪种人?我心里明白得很,我认为曹操这个人正直且不失正义,叫他跟着我们“闹革命”绝对好用。

于是,各位老兄都拍手称好,没人唱反调了,都推荐许攸去把曹操这个人才给挖过来。

许攸文笔好一点,马上拿起笔来,一时文采飞扬,“叉叉叉”写了一封密函,五分钟之内搞定,其内容都是以“曹操是一个好人,灵帝是一个坏人”为主题写的,然后郑重其事的派一个心腹交给曹操。

用现代的“三句半话”来概括这封密函就是:我们欢迎您就像“老鼠爱大米”,造反需要您,来吧曹将军!

曹操到底有何反应呢?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

60曹操第二次下岗后的烦恼(三)

曹操读罢密函,心里甜丝丝的,但回味之余,心里触动很大,压力也挺大。

压力在哪?曹操想:这帮老兄要拉帮结派搞造反了,还想叫我一起造反,造反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情况嘛,找死的事我坚决不来干!

于是,曹操赶快拿起笔来给许攸回信,但马上犹豫了,并非曹操文笔比许攸差,而是就这么直接的拒绝了这伙人,换了谁都会说曹操是一个窝囊废。

一时曹操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矛盾心理:既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想参加“闹革命”,又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用的家伙,最好是能写出一封谁都能理解自己的复杂心情,而且谁都不能怪罪到自个头上来的一封“天书”。

曹操思前想后考虑了整整一个晚上,又翻了几本有造反情节的历史书才回信,大概意思是:废除皇帝这样的事情,目前看来难度很大,因为皇帝的根基庞大,支持者众多,就你们几个人根本就是鸡蛋碰石头,从根本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们自个想一想,就连以前规模这么大的七国都无法推翻当时的朝廷(被当时的朝廷称为“七国之乱”),仅凭王芬的冀州之力,很容易受到朝廷各路部队的围剿,如此做实在太冒险了,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O,恳请你们三思而后行。

意思很明确,曹操不愿意造反:不支持、不反对、不参与,随便你们怎么玩,但我不是一个窝囊废。

在某种程度上说,曹操接受密函就等于接受了一个花圈,说白了就是去白白送死。

曹操确实是个人才,确实好用,但他绝不会把才能用在这种“蚍蜉撼大树”这样的冲动上,眼下来说,冲动就是找死,他不想这么做,自觉得还是安心疗养比较恰当。

顺便啰嗦几句:许攸敢找曹操帮忙,说明这位老兄胆魄过人,眼光够毒,但不准,彻底失败了。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的真实心态:我曹操虽然一心为国为民,但绝不是一心为皇,皇帝嘛,张三当也好,李四当也好,谁当都一样;道路嘛,走来走去哪条路不是走,只要顺畅就好,方便就好,环境太恶劣不好混倒是真的,其实我是被逼的,所以我丫得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王芬等人又会有什么举动呢?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

大话曹操(61):曹操第二次下岗后的烦恼(四)

王芬等人也很固执,其信念就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坚定,没有一丝动摇,立场分明,态度强硬,激情奔放,表现出来的意思相当明确:即使你曹操不参加我们的伟大事业,我们也要坚决推翻朝廷,你就看我们的吧!未来将属于我们!

既然拉不动曹操,那么只能去拉那些拉得动的人来参与“革命活动”,大有不打碎鸡蛋就做不成荷包蛋的气势,但100%愿意去送死的老兄很少,除非家里确实穷得叮当响,再也活不下去了,倒还不如钻到王芬一堆老兄当中混口饭吃。

曹操也不去告密,乐得继续安心疗养,假装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但不是当戏看热闹,倒希望奇迹能在他们身上发生,也算是暗地观察动态。

有一点可以明确:如果曹操告密,那么曹操马上立下汗马功劳,官复原职(议郎)是不难的,问题是曹操不稀罕。

说来也巧,不久,皇帝刘宏下圣旨告知王芬,旨意是:朕想到冀州做视察工作,该安排的你都安排起来。

该安排的无非就是以下这些玩意:酒、肉、歌舞会、女人、床、土特产等。

王芬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上书表示:目前冀州地区的黑山贼叛乱成灾,对朝廷构成极大威胁,皇上前来,正好可以提升官兵的士气,到时可以一举拿下这群反贼。

说得很中听,很忠诚,也很合乎常理,而实际上呢?王芬什么都没安排,就安排了杀皇帝的工具,如兵器啊人马啊什么的,准备皇帝进入冀州时送给皇帝,等玩够了再一网打尽。

古代的人都很迷信,皇帝也是某个女人身上掉下来的人,出发之前很不放心自己的脑袋,你说这头发断了还能长回来,脑袋搬了就长不回来了,于是,皇帝立马叫来太史官替自己算命,算:宜出行还是不宜出行?

一时,北方出现大片红云,看上去红得可爱,还有些诱人,太史官卜了一卦表示:“有阴谋,不宜北行。”

挺可爱的一片红云马上变得厌恶,皇帝歪着“龙脖子”想想不对劲:不会这么邪门吧?不过,还是多长一个心眼好,有个万一就不好了,不去了。

一时皇帝马上取消了冀州的行程,并下旨传令:王芬你不要集结兵力了,以后再去讨伐那些毛贼吧,先到京城述职述廉再理论。

说不去就不去了,这变化就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可怜王芬瞎操心这么些日子。

王芬会若无其事的去吗?还是惊恐万分怕得不行呢?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

大话曹操(62):曹操第二次下岗后的烦恼(五)

王芬还在大肆布置“大口袋”活捉皇帝的惊天大计划,心想胜券在握,但接到圣旨后大吃一惊,第一反应就是:糟了!完蛋了!我们的阴谋败露,肯定是皇帝故意找借口捉拿问罪。

王芬把此事第一时间告诉谋士许攸,以前动作挺快,马上就会出现在眼前,这次不同了,只是派了个心腹来,说什么正在外地出差,实在是回不来了,并说绝对不能去,去就死得快。

皇帝不让开张,实际上也是天意,王芬的这笔大买卖八成是做不成了。

一时王芬自己怕自己,度日如年,一个“愁”字了得,扯了龙袍是死,打死太子还是死,反正都是死路一条,干脆什么都想通,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必让大伙麻烦了,也不必让亲朋好友担心了,全家畏罪自杀,勇气可嘉,好歹替全家留个全尸,也不会吃苦头受刑,相比之下,赚番了,实际上呢?亏大了。

其余的成员呢?逃的逃,散的散,整个反动集团还未开始正常营业一下子就“破产”了。

曹操听到此事已经胎死腹中,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太惊险了,自个倒有惊无险,虽然王芬一伙人造反有理,但还不是造反的时候啊,太心急了点。

以上有几点值得深思的地方,详细如下,仅供参考。

一、底气不足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还未动手就自己怕自己,绝对没戏,王芬演的就是这么一出戏,算是彻底演砸了。

二、不论是鸡蛋碰石头还是石头碰鸡蛋,吃亏的总是鸡蛋,最好就是绕道走。

三、识时务者为俊杰,否则,平白无故送命,太不值得了,弄不好还要连累子孙好几代。

四、人生就是不断的上楼上chuang睡觉,下床下楼干活,又上楼上chuang睡觉,但最终还是得下楼到地下长眠。

五、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稍微凉一下子吃不是挺惬意的吗?这不是一般的老兄做到的,基本上的老兄都耐不住性子,图一时痛快。

在这战乱纷纷的年代,想两耳不听政治新闻、两手不沾政治事件是做不到的,尤其像曹操这样的猛将兄,即使躲到深山老林里的山洞里,也会有人找到洞口来喊话。

疗养了一年左右时间,朝廷中的一些元老级别的老兄又想到了曹操,向皇帝提议,意思是想把这位老兄召回,但“淡定”,为啥?

原来,曹操不在的日子里,发生了许多热门新闻事件,草民粗粗盘点如下:如凉州韩遂等人的叛乱事件、幽州之变、并州南匈奴内侵,以及益州的暴乱,七七八八的麻烦事情贼多。

一时天下骚乱动荡,笼罩着不安,汉灵帝刘宏想想今天的脑袋是热乎乎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明天的脑袋可能就会冰凉,天天摸着脑袋过日子也不是个办法,总该想个牢靠的办法。

如此这般的,皇帝刘宏的心都快操碎了,不得不重新组编军队,并精编精锐部队,对付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造反活动。

到底效果如何?请听草民唠叨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