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星海狂潮
5503900000030

第30章 太空作战技术概论

太空作战技术概论

太空作战基本战术

一、远距离作战战术:由于受太空环境制约,在三维环境下,大编队被探测到的几率远大于小编队,所以远距离战斗一般发生在大编队之间。由于能量护罩技术没有理论基础,所以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而大型战舰的机动性很差,而能量武器的杀伤力巨大,巨舰大炮式的作战方式等同于自杀。所以大编队太空作战一般以太空母舰舰载机之间的战斗为主。等同于现的航母编队作战。

直线出击,随攻击路线最短,但并不是最佳选择。太空空间的巨大、能量武器超远的射程、大面积的覆盖率,决定舰载机突击距离必将很长,所以攻方必将遭受巨大的损失。防御方应只需采取以下手段,母舰护航炮舰前出到一定距离,利用巨型能量武器向舰载机编队进行覆盖射击,导弹舰同时发射大量导弹进行拦阻,然后母舰施放舰载机。三种攻击手段的不同,自然形成三个反击波次,即可给攻击造成巨大损失。这其中能量武器的光速速度,巨大的穿透力和持续攻击的能力,使攻击方舰载机无法实现有效闪避,所以杀伤力也最大。

所以,一般来讲,大编队舰队相遇,初期双方通常会在舰炮射程之外长时间对峙,并采取改变队型等手段,以扩大攻击面,减少单位空间内攻击部队密度。在战斗初期,由于敌舰载机较远,舰队一般采用伞形队形,火力支援舰位于呈伞形张开,正面对着攻击方向,第二层伞面是由导弹舰等采取可控武器的舰只组成,太空母舰和后勤支援船一字排开组成伞柄,以头减少被攻击面。

战斗后期,当敌方舰载机距离较近时,舰队一般采取球型编队,火力支援船等重装甲舰、重火力舰在最外层,导弹舰等次重舰位于第二层,核心是太空母舰和后勤支援舰。按照太空作战人道主义原则(这将在后文说明),救护船受主动的攻击的可能性较小,所以作战时应远离战场,由少量小型舰和舰载机保护,并先行施放救援船做好救援准备,相应的,舰载机攻击队型一般以碗型为主,中间凹,四周凸,并空出中心点,以期给已方炮舰留出反击窗口。同时也可以造成敌方护航舰队队型的混乱。防御方后发制人所面临的主要危险是,一但敌方舰载机突出编队内部,必然会导致舰队混战状态,会给舰队造成巨大损失。等同于地面战争,双方应留有舰载机预备队,用来防卫舰队或进行第二波攻击。但如果防御方力量较小,或进攻方舰载机性能突出,一次投入全部力量可能会达到歼灭性效果。这就要看指挥员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了。大编队作战其战斗力则表现在变换队形的速度和保持队形的决心上。优秀的舰长必需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钢铁般的神经,能眼看着身边的友舰一只一只的被打爆,仍能坚持保持固定位置。一句话,大编队作战一定要避免近距离作战,歼敌一千,自损八百,并不是优秀指挥员所应有的素质。

二、近距离作战战术: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型舰队之间。小型舰队的作战任务一般是以隐密任务为主,所以太空小型舰队除了在数量上较少外,其组成也应是以小型化舰只为主。如编成有轻型太空母舰,则在战斗中,队形一般也采取球形队型为主。如未编有轻型太空母舰,保持队型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非要保持队型的话,势必会减少已方的机动性,给对方围而歼之创造方便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舰队散开,并采取混战战术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具体将在下文表述),战斗方式,初其应以能量武器射击为主,以导弹攻击为辅。各舰只的不停机动是保证舰队生存力的最重要手段。

三、混战战术:当敌方舰载机突入已方舰队或小型舰队相遇时,通常采取混战战术。上面在小型舰队作战战术中已初步提出了一些基本战术。这里需要补充的是,由于能量武器的穿透力较大,混战中容易误伤已方,因此没有十足把握应尽量减少使用。所以做为预备队的舰载机和导弹武器成为混战主角。在未来科技条件下,导弹武器实现敌我识别应该很容易。这时护航舰队后方的导弹舰应大量施放导弹,用来歼灭突入舰队内部的舰载机。反之,突入舰队内部的攻方舰载机能否在第一时间歼灭防御方的导弹舰和载有大型生物脑的太空母舰成为战斗胜败的关键。

四、伏击战术:伏击应分为太空伏击作战和地面伏击作战。太空伏击作战对应的是敌方的太空舰队。地面伏击作战一般对应的是敌方的登陆部队。伏击作战地型的重要性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伏击一般发生在探知敌人行进方向或是具体登陆地点的情况下发生。先谈谈太空伏击作战。伏击地点一般选择行星背后的太空或是埙石带、小行星带,以埙石带为佳,但这种地形可遇不可求,并且敌人经过此类地形时也会高度警惕,可能会施放大量的探测器,反而难度较大。而行星背面敌人无法探测的空间较小,无法隐藏大型舰队,所以只能进行小型伏击战。都可以成为伏兵待击之所。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选择体积更大的恒星背后或是将舰队隐藏在行星表面呢?由于恒星的很明亮,如在恒星背后伏击,则势必要逆光迎敌,对观察不利。而如果舰队列队恒星前面的话,又很容易被敌探测。而在行星表面藏兵,迎敌时必需要费力穿大气层,无大气星球也要先摆脱其引力,会降低攻击初速,这对迎敌不利。总之,实现太空伏击十分困难。

五、两栖作战战术:等同于地球两栖作战战术,保证最大限度的投送第一波兵力,开辟并保持住登陆场十分重要。大气层对能量武器的削弱作用明显,火力支援应以导弹武器为主。登陆作战舰队中,必需编有大型登陆舰,用以运输、施放小型登陆艇和空天飞机。登陆艇用来运输小型机甲,中型机甲和大型机甲可在太空施放,并自行降落,同时与空天飞机一同对登陆艇护航。空天飞机用来保障登陆场制空权,包括近大气层、远大气层和近太空区域,并实现对地近距火力支援。太空舰队组成:

下面我们来谈谈上文中所涉及到的装备。一、太空母舰:俗称“母鸡”,类似于现在的航空母舰,是太空舰队中体积最大的舰种,也是太空舰队的核心。太空母舰一般可分舰队型母舰、护航型母舰、侦查型母舰、攻击型母舰四种。舰队母舰和护航母舰是主力舰种,视其舰载生物脑能力,可承载舰载机数千至数万架无人舰载机,战斗时,由一台大型生物脑控制全部或若干台小型生物脑各控制一部分。

侦查型母舰一般体型较小,但速度很快,是舰队里速度最快的舰支,内部应承戴少量的小型侦查船和大量的探测器,并有相应的后勤支援设施和速度相当的小型护航舰。

攻击母舰是用于星球登陆作战的舰种,一般自卫武器较少,体积应小于舰队舰母但大于护航航母,用以承载空天飞机、大量的登陆艇和战斗机甲。母舰舰载机仓应位于母舰外层,周边均匀布置,以最小时间内施放最多数量舰机为优。母舰成员仓和生物脑仓应按照中轴分布。在遭受攻击时,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及生物脑的生存。由于生物脑性能优越,其成员不必太多,百八十人足已。

二、母舰舰载机:俗称“小鸡”,配备小型失量发动机。从其小型化和机动性考虑,以生物脑技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一般应采用无人机设计。其机动性受舰载机的材料和外型限制。而外型以球形或碟型为主,以求最小限度的减少应力的影响。其数量受由太空母舰生物脑性能限制,生物脑性能越好,可以控制的舰载机越多,在母舰体积同等的情况下,舰载机的数量也越多。如果生物脑体积越小,母舰可装载更多数量的生物脑,也可以变相增加舰载机数量。

三、救护船,俗称“大妈”,有设备完善的医院,只要大脑没有损坏,人就死不了。救护船一般会携带若干的救援艇和交通艇,用回收战损太空舰的成员舱和运送人员。救护船在太空母舰编队最少应编制一艘,人员编制可参考大型陆地医院。

四、后勤补给船,俗称“农场”。负责对舰队进行补给。在舰队中数量巨大,其体积也近乎太空母舰。可以运输储存生产各种补给品。内部应分为商业区、种植区、休养区和制造区。基本等同于一个城市。其成员编制也是舰队中最复杂,人员最多的一种舰只。后勤补给船也携带有一定数量的救援艇和交通艇,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当救护船损失或是满员时,可以临时充当救护船使用。

四、舰队护航舰:

1、雷神舰:也称火力支援舰,俗称“大块儿”,是太空舰队中,体积第三大的舰种。由6小1大共7个筒型结构组成,防护能力较强,中央的筒型为动力仓。成员一般为十数人,成员仓呈圆型,位于动力仓中部偏前,由一些生物脑控制的阻尼结构悬挂在巨大的动力仓中央,不与动力仓钢性连接(所有太空战舰大致都如此设计,主要是防止战舰大空大幅度机动时,成员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外围的6个小筒为武器仓,每个仓就是一门大型能量炮。这种炮主要用于距离攻击。除此以外,还应适当布置有导弹发射口,用于近程防御。由于能量武器攻击速度远大于导弹武器,因为太空战中,能量武器在混战中很容易穿透目标而造成误伤,导弹就成了近程防御的首选。能量炮一般成对发射,使之不产生偏转力距。一艘母舰一般附属十艘左右的雷神舰。

2、导弹舰:也称武备舰,俗称“蜂窝”,由于其周边遍布导弹发射口,使其外型象一个筒型的蜂巢。体型较小,防护能力较强,机动灵活,是仅次于侦查母舰的机动舰种。导弹舰在舰队中数量不多,但很重要,行军位置一般位于在太空母舰稍后,混战时,配合舰载机负责近程防御。在单母舰编队中一般附属五艘左右。以上所有战斗舰艇舰身必需设计无数小型发动机喷口,用于平衡施放舰载机、施放导弹和力量武器射击时产的偏转力距,使舰艇不至于在太空中翻转或滚动。这些喷口将由一台专用生物脑控制。由于培养舰队战斗人员成本巨大,周期较长,所以各种舰艇在设计时,始终把人员的生存力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尽量减少成员数量,这在未来的科技水平下应该轻松实现;另一方面,各种舰船都采用成员仓设计,在舰船损坏的情况下,成员仓会被抛出,并能在太空独立生存一段时间。第三是太空战中损失巨大的舰载机是无人驾驶,第四是有生命为上原则的约束(后文有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大编队作战,人员损失也不会太大。

五、其它太空战装备:

1、太空探测器:俗称“小鬼”。体积极小,可通过导弹发射器发射,也可如太空地雷般布置。无动力,初期型号,由于小型化技术不成熟,一般外形有伪装,一般象一块埙石,用光电设备收集敌方的影象和电子信号。主要联系方法:可分别或同时使用超高压缩光能脉冲和电子脉冲,经过加密,于十万分之一秒内向特定方向传输大量信息,保密性极佳。主要作用:用于探测未占领星球的军力情况而使用的,由于其没有移动能力,需要专用的侦察母舰发布,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在战场,而是用于特定地点的监控。由于太空舰队在太空跳跃时非常易受攻击,因此在太空的每一个跳跃点,都有大量的控测器留置。后期科技研发能力提高后,制造出超小型太空探测器,可以小如宇宙微粒,每枚导弹可携带数十万个,但信号传输距离却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2、太空地雷

3、太空传感器。一般外型如埙石,设置在预定位置,或在一定范围内流浪。可按照其设定的情况激活,将探测到的内容按照即定方式传到目的地。

星球防卫武器:主要采用卫星形式,即卫星保垒,俗称“冷库”。一般用于星球防御,体型巨大,为减少成本,一般采用液态物质在太空冷冻而成,没有机动能力,在近地轨道运行,在厚厚的冰层下面,冻有大量的火炮和导弹发射架,内部还可携带若干舰载机。由于冰层防卫能力可与装甲媲美,并可一定程度的散射能量武器的伤害,所以,十分难啃。

当发动机技术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卫星保垒安装发动机,并改变外型,使其更适应航行习惯,并在内部携带一定数量的舰载机的话,这就是传说中的太空保垒了。但这个玩艺威力不可谓不巨大,但可不是传说中那样安全。试想一下,一个大冰球在太空中机动,惯性将导致其每一次转向都飞出若干冰茬子,并且恒星的照射会造成冰层的升华,于是乎,这个大家伙一路上撒下冰茬子和水气带,敌人会顺痕迹一路尾随,最后可能会找到一个巨大的太空保垒骨架在前面狂奔,于是一炮过去,灰飞烟灭也。所以,太空保垒还是要靠真材实料为佳。这么大一颗卫星,一两个星球的资源未必够用,足够制造若干个星际舰队了,但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未必有几个舰队大。并且其体积的巨大必将产生巨大的引力,与其他舰只的配合将极不方便,所以我的结论是是:鸡肋!

地面装备:

与太空战争不同,虽然机器人已在很多领域代替了人的工作,但是地面战斗还将需要大量的人类军人。使用人类军人的好处是,能灵活的处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并能迅速采取最佳对策,地面战斗最需要的创造性,机器人完全不具备。

一、战斗机甲:分为轻型机甲、中型机甲和重型机甲。1、轻型机甲俗称“肉骨”,人类装备。是装备在人类士兵身上的外骨架,士兵装备上后,一般高约2米左右,其防护能力较弱,但可以使单兵力量、速度等能力大幅度提高,并可提高一定程度的感知能力。配备小口径机炮,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主要任务是:侦察、搜索、救援、维持占领区治安等。

2、中型机甲俗称“高达”,3-4米,人型,人类装备。操纵者位于机甲的躯干部分,全身有一定的程度的装甲防护,配备中口径机炮,并装备少量导弹。主要任务是指挥机器人作战,并为轻型机甲提供火力支援等。

3、重型机甲俗称“火牛”,人类装备。高4米,宽2米,长4米左右,应有最少4条腿,有较好的装甲防护能力,顶置多武器炮塔。分为有人操作和无人操作两种。有人操作大型机甲成员3人,1人为武器员,1人为驾驶员,1人战斗机器人指挥员。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坦克。其防护力最高。主武器为能量武器,副武器为动能武器。

二、地面战斗机器人,具有一定的智能,一般从属于人类士兵执行

战斗任务:1、类人型战斗机器人,配属于轻型机甲部队。与轻型人类机甲士兵的比例为4:1。主要任务是在轻型机甲士兵的指挥下,执行战斗任务。

2、战车型战斗机器人,独立编制,视战斗需要配属于人类机甲部队。

3、仿生型战斗机器人,模仿各种昆虫或动物制造,独立编制,视战斗需要配属于人类机甲部队。仿生型战斗机器人中部分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其主要任务还是以地面为主,所以按照习惯,仍将其划为地面战斗机器人行列。

三、空天飞行机器人。由攻击型母舰携带,主要任务是夺取近大气层、远大气层和近太空的制空权,并对地面攻击实施近距空中支援。由于大气层活动易于观测和控制,所以空天飞机基本上采取无人设计。

太空战争基本原则:

一、生命为上原则。由于太空作战环境的严酷性,使救援工作十分困难。由于惯性作用,失事飞船只能沿固定路线无限的飞行下去,如果远距离救援,如果采取两倍速度,仍需耗费比被救船两倍以上的时间才能赶到。这种救援意义不大。所以,任何在太空中航行的船只,如遇到遇险船只,必需无条件实施救援。在舰队作战中,传统上双方不得对战损战舰抛出的成员仓进行攻击,并有义务不分敌我的实施救援。这方面有点象古代骑士精神。

生命为上原则具体:

1、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的财富。2、任何人在遭遇失事飞船时,必须无条件实施救援。3、以无明显敌意的情况下,不得攻击民用飞船。4、战争双方不得以有明显救护船标志的飞船为攻击对象,不得攻击处于待救援状态的战舰成员仓,并有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救援敌方遇险人员。5、对违犯以上原则者,任何人都有权对其同等对待。

几点补充:

一、传说中的能量护罩技术。前文我简单提了一下,就目前物理学发展的情况来看,这项技术没有实现其的理论依据,断无实现的可能。抛开理论不谈,我们可以推理一下:能量护罩技术防备的是来是敌方的能量攻击,那么应该说,凡是能量攻击都应该被有效防护。这样一来,来自护罩内部的攻击也应同时被防护。换句话来说,就是能量护罩一但被打开,敌人打不出来,自己也打不出去,这是不是有点象某种爬行动物的行径?所以,即使能实现,也是鸡肋一块。

二、空间跳跃技术或者说虫洞技术和超空间飞行技术。看过美剧《星际之门》的应该对此有深刻的印象。这些飞行技术与能量护罩技术不同,它们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但为什么在本文没有体现呢?嗯……这个……是因为我对它不是十分的……了解。-_-!!!。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些飞行技术得以实现的话,对太空战争影响巨大。但我是真得不太明白,所以请各位耐心等我弄明白以后,听下回书分解吧。如果你们能等到的话。嘿嘿。

太空作战技术概论

太空作战基本战术

一、远距离作战战术:由于受太空环境制约,在三维环境下,大编队被探测到的几率远大于小编队,所以远距离战斗一般发生在大编队之间。由于能量护罩技术没有理论基础,所以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而大型战舰的机动性很差,而能量武器的杀伤力巨大,巨舰大炮式的作战方式等同于自杀。所以大编队太空作战一般以太空母舰舰载机之间的战斗为主。等同于现的航母编队作战。

直线出击,随攻击路线最短,但并不是最佳选择。太空空间的巨大、能量武器超远的射程、大面积的覆盖率,决定舰载机突击距离必将很长,所以攻方必将遭受巨大的损失。防御方应只需采取以下手段,母舰护航炮舰前出到一定距离,利用巨型能量武器向舰载机编队进行覆盖射击,导弹舰同时发射大量导弹进行拦阻,然后母舰施放舰载机。三种攻击手段的不同,自然形成三个反击波次,即可给攻击造成巨大损失。这其中能量武器的光速速度,巨大的穿透力和持续攻击的能力,使攻击方舰载机无法实现有效闪避,所以杀伤力也最大。

所以,一般来讲,大编队舰队相遇,初期双方通常会在舰炮射程之外长时间对峙,并采取改变队型等手段,以扩大攻击面,减少单位空间内攻击部队密度。在战斗初期,由于敌舰载机较远,舰队一般采用伞形队形,火力支援舰位于呈伞形张开,正面对着攻击方向,第二层伞面是由导弹舰等采取可控武器的舰只组成,太空母舰和后勤支援船一字排开组成伞柄,以头减少被攻击面。

战斗后期,当敌方舰载机距离较近时,舰队一般采取球型编队,火力支援船等重装甲舰、重火力舰在最外层,导弹舰等次重舰位于第二层,核心是太空母舰和后勤支援舰。按照太空作战人道主义原则(这将在后文说明),救护船受主动的攻击的可能性较小,所以作战时应远离战场,由少量小型舰和舰载机保护,并先行施放救援船做好救援准备,相应的,舰载机攻击队型一般以碗型为主,中间凹,四周凸,并空出中心点,以期给已方炮舰留出反击窗口。同时也可以造成敌方护航舰队队型的混乱。防御方后发制人所面临的主要危险是,一但敌方舰载机突出编队内部,必然会导致舰队混战状态,会给舰队造成巨大损失。等同于地面战争,双方应留有舰载机预备队,用来防卫舰队或进行第二波攻击。但如果防御方力量较小,或进攻方舰载机性能突出,一次投入全部力量可能会达到歼灭性效果。这就要看指挥员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了。大编队作战其战斗力则表现在变换队形的速度和保持队形的决心上。优秀的舰长必需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钢铁般的神经,能眼看着身边的友舰一只一只的被打爆,仍能坚持保持固定位置。一句话,大编队作战一定要避免近距离作战,歼敌一千,自损八百,并不是优秀指挥员所应有的素质。

二、近距离作战战术: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型舰队之间。小型舰队的作战任务一般是以隐密任务为主,所以太空小型舰队除了在数量上较少外,其组成也应是以小型化舰只为主。如编成有轻型太空母舰,则在战斗中,队形一般也采取球形队型为主。如未编有轻型太空母舰,保持队型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非要保持队型的话,势必会减少已方的机动性,给对方围而歼之创造方便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舰队散开,并采取混战战术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具体将在下文表述),战斗方式,初其应以能量武器射击为主,以导弹攻击为辅。各舰只的不停机动是保证舰队生存力的最重要手段。

三、混战战术:当敌方舰载机突入已方舰队或小型舰队相遇时,通常采取混战战术。上面在小型舰队作战战术中已初步提出了一些基本战术。这里需要补充的是,由于能量武器的穿透力较大,混战中容易误伤已方,因此没有十足把握应尽量减少使用。所以做为预备队的舰载机和导弹武器成为混战主角。在未来科技条件下,导弹武器实现敌我识别应该很容易。这时护航舰队后方的导弹舰应大量施放导弹,用来歼灭突入舰队内部的舰载机。反之,突入舰队内部的攻方舰载机能否在第一时间歼灭防御方的导弹舰和载有大型生物脑的太空母舰成为战斗胜败的关键。

四、伏击战术:伏击应分为太空伏击作战和地面伏击作战。太空伏击作战对应的是敌方的太空舰队。地面伏击作战一般对应的是敌方的登陆部队。伏击作战地型的重要性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伏击一般发生在探知敌人行进方向或是具体登陆地点的情况下发生。先谈谈太空伏击作战。伏击地点一般选择行星背后的太空或是埙石带、小行星带,以埙石带为佳,但这种地形可遇不可求,并且敌人经过此类地形时也会高度警惕,可能会施放大量的探测器,反而难度较大。而行星背面敌人无法探测的空间较小,无法隐藏大型舰队,所以只能进行小型伏击战。都可以成为伏兵待击之所。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选择体积更大的恒星背后或是将舰队隐藏在行星表面呢?由于恒星的很明亮,如在恒星背后伏击,则势必要逆光迎敌,对观察不利。而如果舰队列队恒星前面的话,又很容易被敌探测。而在行星表面藏兵,迎敌时必需要费力穿大气层,无大气星球也要先摆脱其引力,会降低攻击初速,这对迎敌不利。总之,实现太空伏击十分困难。

五、两栖作战战术:等同于地球两栖作战战术,保证最大限度的投送第一波兵力,开辟并保持住登陆场十分重要。大气层对能量武器的削弱作用明显,火力支援应以导弹武器为主。登陆作战舰队中,必需编有大型登陆舰,用以运输、施放小型登陆艇和空天飞机。登陆艇用来运输小型机甲,中型机甲和大型机甲可在太空施放,并自行降落,同时与空天飞机一同对登陆艇护航。空天飞机用来保障登陆场制空权,包括近大气层、远大气层和近太空区域,并实现对地近距火力支援。太空舰队组成:

下面我们来谈谈上文中所涉及到的装备。一、太空母舰:俗称“母鸡”,类似于现在的航空母舰,是太空舰队中体积最大的舰种,也是太空舰队的核心。太空母舰一般可分舰队型母舰、护航型母舰、侦查型母舰、攻击型母舰四种。舰队母舰和护航母舰是主力舰种,视其舰载生物脑能力,可承载舰载机数千至数万架无人舰载机,战斗时,由一台大型生物脑控制全部或若干台小型生物脑各控制一部分。

侦查型母舰一般体型较小,但速度很快,是舰队里速度最快的舰支,内部应承戴少量的小型侦查船和大量的探测器,并有相应的后勤支援设施和速度相当的小型护航舰。

攻击母舰是用于星球登陆作战的舰种,一般自卫武器较少,体积应小于舰队舰母但大于护航航母,用以承载空天飞机、大量的登陆艇和战斗机甲。母舰舰载机仓应位于母舰外层,周边均匀布置,以最小时间内施放最多数量舰机为优。母舰成员仓和生物脑仓应按照中轴分布。在遭受攻击时,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及生物脑的生存。由于生物脑性能优越,其成员不必太多,百八十人足已。

二、母舰舰载机:俗称“小鸡”,配备小型失量发动机。从其小型化和机动性考虑,以生物脑技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一般应采用无人机设计。其机动性受舰载机的材料和外型限制。而外型以球形或碟型为主,以求最小限度的减少应力的影响。其数量受由太空母舰生物脑性能限制,生物脑性能越好,可以控制的舰载机越多,在母舰体积同等的情况下,舰载机的数量也越多。如果生物脑体积越小,母舰可装载更多数量的生物脑,也可以变相增加舰载机数量。

三、救护船,俗称“大妈”,有设备完善的医院,只要大脑没有损坏,人就死不了。救护船一般会携带若干的救援艇和交通艇,用回收战损太空舰的成员舱和运送人员。救护船在太空母舰编队最少应编制一艘,人员编制可参考大型陆地医院。

四、后勤补给船,俗称“农场”。负责对舰队进行补给。在舰队中数量巨大,其体积也近乎太空母舰。可以运输储存生产各种补给品。内部应分为商业区、种植区、休养区和制造区。基本等同于一个城市。其成员编制也是舰队中最复杂,人员最多的一种舰只。后勤补给船也携带有一定数量的救援艇和交通艇,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当救护船损失或是满员时,可以临时充当救护船使用。

四、舰队护航舰:

1、雷神舰:也称火力支援舰,俗称“大块儿”,是太空舰队中,体积第三大的舰种。由6小1大共7个筒型结构组成,防护能力较强,中央的筒型为动力仓。成员一般为十数人,成员仓呈圆型,位于动力仓中部偏前,由一些生物脑控制的阻尼结构悬挂在巨大的动力仓中央,不与动力仓钢性连接(所有太空战舰大致都如此设计,主要是防止战舰大空大幅度机动时,成员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外围的6个小筒为武器仓,每个仓就是一门大型能量炮。这种炮主要用于距离攻击。除此以外,还应适当布置有导弹发射口,用于近程防御。由于能量武器攻击速度远大于导弹武器,因为太空战中,能量武器在混战中很容易穿透目标而造成误伤,导弹就成了近程防御的首选。能量炮一般成对发射,使之不产生偏转力距。一艘母舰一般附属十艘左右的雷神舰。

2、导弹舰:也称武备舰,俗称“蜂窝”,由于其周边遍布导弹发射口,使其外型象一个筒型的蜂巢。体型较小,防护能力较强,机动灵活,是仅次于侦查母舰的机动舰种。导弹舰在舰队中数量不多,但很重要,行军位置一般位于在太空母舰稍后,混战时,配合舰载机负责近程防御。在单母舰编队中一般附属五艘左右。以上所有战斗舰艇舰身必需设计无数小型发动机喷口,用于平衡施放舰载机、施放导弹和力量武器射击时产的偏转力距,使舰艇不至于在太空中翻转或滚动。这些喷口将由一台专用生物脑控制。由于培养舰队战斗人员成本巨大,周期较长,所以各种舰艇在设计时,始终把人员的生存力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尽量减少成员数量,这在未来的科技水平下应该轻松实现;另一方面,各种舰船都采用成员仓设计,在舰船损坏的情况下,成员仓会被抛出,并能在太空独立生存一段时间。第三是太空战中损失巨大的舰载机是无人驾驶,第四是有生命为上原则的约束(后文有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大编队作战,人员损失也不会太大。

五、其它太空战装备:

1、太空探测器:俗称“小鬼”。体积极小,可通过导弹发射器发射,也可如太空地雷般布置。无动力,初期型号,由于小型化技术不成熟,一般外形有伪装,一般象一块埙石,用光电设备收集敌方的影象和电子信号。主要联系方法:可分别或同时使用超高压缩光能脉冲和电子脉冲,经过加密,于十万分之一秒内向特定方向传输大量信息,保密性极佳。主要作用:用于探测未占领星球的军力情况而使用的,由于其没有移动能力,需要专用的侦察母舰发布,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在战场,而是用于特定地点的监控。由于太空舰队在太空跳跃时非常易受攻击,因此在太空的每一个跳跃点,都有大量的控测器留置。后期科技研发能力提高后,制造出超小型太空探测器,可以小如宇宙微粒,每枚导弹可携带数十万个,但信号传输距离却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2、太空地雷

3、太空传感器。一般外型如埙石,设置在预定位置,或在一定范围内流浪。可按照其设定的情况激活,将探测到的内容按照即定方式传到目的地。

星球防卫武器:主要采用卫星形式,即卫星保垒,俗称“冷库”。一般用于星球防御,体型巨大,为减少成本,一般采用液态物质在太空冷冻而成,没有机动能力,在近地轨道运行,在厚厚的冰层下面,冻有大量的火炮和导弹发射架,内部还可携带若干舰载机。由于冰层防卫能力可与装甲媲美,并可一定程度的散射能量武器的伤害,所以,十分难啃。

当发动机技术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卫星保垒安装发动机,并改变外型,使其更适应航行习惯,并在内部携带一定数量的舰载机的话,这就是传说中的太空保垒了。但这个玩艺威力不可谓不巨大,但可不是传说中那样安全。试想一下,一个大冰球在太空中机动,惯性将导致其每一次转向都飞出若干冰茬子,并且恒星的照射会造成冰层的升华,于是乎,这个大家伙一路上撒下冰茬子和水气带,敌人会顺痕迹一路尾随,最后可能会找到一个巨大的太空保垒骨架在前面狂奔,于是一炮过去,灰飞烟灭也。所以,太空保垒还是要靠真材实料为佳。这么大一颗卫星,一两个星球的资源未必够用,足够制造若干个星际舰队了,但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未必有几个舰队大。并且其体积的巨大必将产生巨大的引力,与其他舰只的配合将极不方便,所以我的结论是是:鸡肋!

地面装备:

与太空战争不同,虽然机器人已在很多领域代替了人的工作,但是地面战斗还将需要大量的人类军人。使用人类军人的好处是,能灵活的处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并能迅速采取最佳对策,地面战斗最需要的创造性,机器人完全不具备。

一、战斗机甲:分为轻型机甲、中型机甲和重型机甲。1、轻型机甲俗称“肉骨”,人类装备。是装备在人类士兵身上的外骨架,士兵装备上后,一般高约2米左右,其防护能力较弱,但可以使单兵力量、速度等能力大幅度提高,并可提高一定程度的感知能力。配备小口径机炮,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主要任务是:侦察、搜索、救援、维持占领区治安等。

2、中型机甲俗称“高达”,3-4米,人型,人类装备。操纵者位于机甲的躯干部分,全身有一定的程度的装甲防护,配备中口径机炮,并装备少量导弹。主要任务是指挥机器人作战,并为轻型机甲提供火力支援等。

3、重型机甲俗称“火牛”,人类装备。高4米,宽2米,长4米左右,应有最少4条腿,有较好的装甲防护能力,顶置多武器炮塔。分为有人操作和无人操作两种。有人操作大型机甲成员3人,1人为武器员,1人为驾驶员,1人战斗机器人指挥员。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坦克。其防护力最高。主武器为能量武器,副武器为动能武器。

二、地面战斗机器人,具有一定的智能,一般从属于人类士兵执行

战斗任务:1、类人型战斗机器人,配属于轻型机甲部队。与轻型人类机甲士兵的比例为4:1。主要任务是在轻型机甲士兵的指挥下,执行战斗任务。

2、战车型战斗机器人,独立编制,视战斗需要配属于人类机甲部队。

3、仿生型战斗机器人,模仿各种昆虫或动物制造,独立编制,视战斗需要配属于人类机甲部队。仿生型战斗机器人中部分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其主要任务还是以地面为主,所以按照习惯,仍将其划为地面战斗机器人行列。

三、空天飞行机器人。由攻击型母舰携带,主要任务是夺取近大气层、远大气层和近太空的制空权,并对地面攻击实施近距空中支援。由于大气层活动易于观测和控制,所以空天飞机基本上采取无人设计。

太空战争基本原则:

一、生命为上原则。由于太空作战环境的严酷性,使救援工作十分困难。由于惯性作用,失事飞船只能沿固定路线无限的飞行下去,如果远距离救援,如果采取两倍速度,仍需耗费比被救船两倍以上的时间才能赶到。这种救援意义不大。所以,任何在太空中航行的船只,如遇到遇险船只,必需无条件实施救援。在舰队作战中,传统上双方不得对战损战舰抛出的成员仓进行攻击,并有义务不分敌我的实施救援。这方面有点象古代骑士精神。

生命为上原则具体:

1、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的财富。2、任何人在遭遇失事飞船时,必须无条件实施救援。3、以无明显敌意的情况下,不得攻击民用飞船。4、战争双方不得以有明显救护船标志的飞船为攻击对象,不得攻击处于待救援状态的战舰成员仓,并有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救援敌方遇险人员。5、对违犯以上原则者,任何人都有权对其同等对待。

几点补充:

一、传说中的能量护罩技术。前文我简单提了一下,就目前物理学发展的情况来看,这项技术没有实现其的理论依据,断无实现的可能。抛开理论不谈,我们可以推理一下:能量护罩技术防备的是来是敌方的能量攻击,那么应该说,凡是能量攻击都应该被有效防护。这样一来,来自护罩内部的攻击也应同时被防护。换句话来说,就是能量护罩一但被打开,敌人打不出来,自己也打不出去,这是不是有点象某种爬行动物的行径?所以,即使能实现,也是鸡肋一块。

二、空间跳跃技术或者说虫洞技术和超空间飞行技术。看过美剧《星际之门》的应该对此有深刻的印象。这些飞行技术与能量护罩技术不同,它们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但为什么在本文没有体现呢?嗯……这个……是因为我对它不是十分的……了解。-_-!!!。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些飞行技术得以实现的话,对太空战争影响巨大。但我是真得不太明白,所以请各位耐心等我弄明白以后,听下回书分解吧。如果你们能等到的话。嘿嘿。太空作战技术概论

太空作战基本战术

一、远距离作战战术:由于受太空环境制约,在三维环境下,大编队被探测到的几率远大于小编队,所以远距离战斗一般发生在大编队之间。由于能量护罩技术没有理论基础,所以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而大型战舰的机动性很差,而能量武器的杀伤力巨大,巨舰大炮式的作战方式等同于自杀。所以大编队太空作战一般以太空母舰舰载机之间的战斗为主。等同于现的航母编队作战。

直线出击,随攻击路线最短,但并不是最佳选择。太空空间的巨大、能量武器超远的射程、大面积的覆盖率,决定舰载机突击距离必将很长,所以攻方必将遭受巨大的损失。防御方应只需采取以下手段,母舰护航炮舰前出到一定距离,利用巨型能量武器向舰载机编队进行覆盖射击,导弹舰同时发射大量导弹进行拦阻,然后母舰施放舰载机。三种攻击手段的不同,自然形成三个反击波次,即可给攻击造成巨大损失。这其中能量武器的光速速度,巨大的穿透力和持续攻击的能力,使攻击方舰载机无法实现有效闪避,所以杀伤力也最大。

所以,一般来讲,大编队舰队相遇,初期双方通常会在舰炮射程之外长时间对峙,并采取改变队型等手段,以扩大攻击面,减少单位空间内攻击部队密度。在战斗初期,由于敌舰载机较远,舰队一般采用伞形队形,火力支援舰位于呈伞形张开,正面对着攻击方向,第二层伞面是由导弹舰等采取可控武器的舰只组成,太空母舰和后勤支援船一字排开组成伞柄,以头减少被攻击面。

战斗后期,当敌方舰载机距离较近时,舰队一般采取球型编队,火力支援船等重装甲舰、重火力舰在最外层,导弹舰等次重舰位于第二层,核心是太空母舰和后勤支援舰。按照太空作战人道主义原则(这将在后文说明),救护船受主动的攻击的可能性较小,所以作战时应远离战场,由少量小型舰和舰载机保护,并先行施放救援船做好救援准备,相应的,舰载机攻击队型一般以碗型为主,中间凹,四周凸,并空出中心点,以期给已方炮舰留出反击窗口。同时也可以造成敌方护航舰队队型的混乱。防御方后发制人所面临的主要危险是,一但敌方舰载机突出编队内部,必然会导致舰队混战状态,会给舰队造成巨大损失。等同于地面战争,双方应留有舰载机预备队,用来防卫舰队或进行第二波攻击。但如果防御方力量较小,或进攻方舰载机性能突出,一次投入全部力量可能会达到歼灭性效果。这就要看指挥员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了。大编队作战其战斗力则表现在变换队形的速度和保持队形的决心上。优秀的舰长必需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钢铁般的神经,能眼看着身边的友舰一只一只的被打爆,仍能坚持保持固定位置。一句话,大编队作战一定要避免近距离作战,歼敌一千,自损八百,并不是优秀指挥员所应有的素质。

二、近距离作战战术: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型舰队之间。小型舰队的作战任务一般是以隐密任务为主,所以太空小型舰队除了在数量上较少外,其组成也应是以小型化舰只为主。如编成有轻型太空母舰,则在战斗中,队形一般也采取球形队型为主。如未编有轻型太空母舰,保持队型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非要保持队型的话,势必会减少已方的机动性,给对方围而歼之创造方便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舰队散开,并采取混战战术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具体将在下文表述),战斗方式,初其应以能量武器射击为主,以导弹攻击为辅。各舰只的不停机动是保证舰队生存力的最重要手段。

三、混战战术:当敌方舰载机突入已方舰队或小型舰队相遇时,通常采取混战战术。上面在小型舰队作战战术中已初步提出了一些基本战术。这里需要补充的是,由于能量武器的穿透力较大,混战中容易误伤已方,因此没有十足把握应尽量减少使用。所以做为预备队的舰载机和导弹武器成为混战主角。在未来科技条件下,导弹武器实现敌我识别应该很容易。这时护航舰队后方的导弹舰应大量施放导弹,用来歼灭突入舰队内部的舰载机。反之,突入舰队内部的攻方舰载机能否在第一时间歼灭防御方的导弹舰和载有大型生物脑的太空母舰成为战斗胜败的关键。

四、伏击战术:伏击应分为太空伏击作战和地面伏击作战。太空伏击作战对应的是敌方的太空舰队。地面伏击作战一般对应的是敌方的登陆部队。伏击作战地型的重要性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伏击一般发生在探知敌人行进方向或是具体登陆地点的情况下发生。先谈谈太空伏击作战。伏击地点一般选择行星背后的太空或是埙石带、小行星带,以埙石带为佳,但这种地形可遇不可求,并且敌人经过此类地形时也会高度警惕,可能会施放大量的探测器,反而难度较大。而行星背面敌人无法探测的空间较小,无法隐藏大型舰队,所以只能进行小型伏击战。都可以成为伏兵待击之所。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选择体积更大的恒星背后或是将舰队隐藏在行星表面呢?由于恒星的很明亮,如在恒星背后伏击,则势必要逆光迎敌,对观察不利。而如果舰队列队恒星前面的话,又很容易被敌探测。而在行星表面藏兵,迎敌时必需要费力穿大气层,无大气星球也要先摆脱其引力,会降低攻击初速,这对迎敌不利。总之,实现太空伏击十分困难。

五、两栖作战战术:等同于地球两栖作战战术,保证最大限度的投送第一波兵力,开辟并保持住登陆场十分重要。大气层对能量武器的削弱作用明显,火力支援应以导弹武器为主。登陆作战舰队中,必需编有大型登陆舰,用以运输、施放小型登陆艇和空天飞机。登陆艇用来运输小型机甲,中型机甲和大型机甲可在太空施放,并自行降落,同时与空天飞机一同对登陆艇护航。空天飞机用来保障登陆场制空权,包括近大气层、远大气层和近太空区域,并实现对地近距火力支援。太空舰队组成:

下面我们来谈谈上文中所涉及到的装备。一、太空母舰:俗称“母鸡”,类似于现在的航空母舰,是太空舰队中体积最大的舰种,也是太空舰队的核心。太空母舰一般可分舰队型母舰、护航型母舰、侦查型母舰、攻击型母舰四种。舰队母舰和护航母舰是主力舰种,视其舰载生物脑能力,可承载舰载机数千至数万架无人舰载机,战斗时,由一台大型生物脑控制全部或若干台小型生物脑各控制一部分。

侦查型母舰一般体型较小,但速度很快,是舰队里速度最快的舰支,内部应承戴少量的小型侦查船和大量的探测器,并有相应的后勤支援设施和速度相当的小型护航舰。

攻击母舰是用于星球登陆作战的舰种,一般自卫武器较少,体积应小于舰队舰母但大于护航航母,用以承载空天飞机、大量的登陆艇和战斗机甲。母舰舰载机仓应位于母舰外层,周边均匀布置,以最小时间内施放最多数量舰机为优。母舰成员仓和生物脑仓应按照中轴分布。在遭受攻击时,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人员及生物脑的生存。由于生物脑性能优越,其成员不必太多,百八十人足已。

二、母舰舰载机:俗称“小鸡”,配备小型失量发动机。从其小型化和机动性考虑,以生物脑技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一般应采用无人机设计。其机动性受舰载机的材料和外型限制。而外型以球形或碟型为主,以求最小限度的减少应力的影响。其数量受由太空母舰生物脑性能限制,生物脑性能越好,可以控制的舰载机越多,在母舰体积同等的情况下,舰载机的数量也越多。如果生物脑体积越小,母舰可装载更多数量的生物脑,也可以变相增加舰载机数量。

三、救护船,俗称“大妈”,有设备完善的医院,只要大脑没有损坏,人就死不了。救护船一般会携带若干的救援艇和交通艇,用回收战损太空舰的成员舱和运送人员。救护船在太空母舰编队最少应编制一艘,人员编制可参考大型陆地医院。

四、后勤补给船,俗称“农场”。负责对舰队进行补给。在舰队中数量巨大,其体积也近乎太空母舰。可以运输储存生产各种补给品。内部应分为商业区、种植区、休养区和制造区。基本等同于一个城市。其成员编制也是舰队中最复杂,人员最多的一种舰只。后勤补给船也携带有一定数量的救援艇和交通艇,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当救护船损失或是满员时,可以临时充当救护船使用。

四、舰队护航舰:

1、雷神舰:也称火力支援舰,俗称“大块儿”,是太空舰队中,体积第三大的舰种。由6小1大共7个筒型结构组成,防护能力较强,中央的筒型为动力仓。成员一般为十数人,成员仓呈圆型,位于动力仓中部偏前,由一些生物脑控制的阻尼结构悬挂在巨大的动力仓中央,不与动力仓钢性连接(所有太空战舰大致都如此设计,主要是防止战舰大空大幅度机动时,成员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外围的6个小筒为武器仓,每个仓就是一门大型能量炮。这种炮主要用于距离攻击。除此以外,还应适当布置有导弹发射口,用于近程防御。由于能量武器攻击速度远大于导弹武器,因为太空战中,能量武器在混战中很容易穿透目标而造成误伤,导弹就成了近程防御的首选。能量炮一般成对发射,使之不产生偏转力距。一艘母舰一般附属十艘左右的雷神舰。

2、导弹舰:也称武备舰,俗称“蜂窝”,由于其周边遍布导弹发射口,使其外型象一个筒型的蜂巢。体型较小,防护能力较强,机动灵活,是仅次于侦查母舰的机动舰种。导弹舰在舰队中数量不多,但很重要,行军位置一般位于在太空母舰稍后,混战时,配合舰载机负责近程防御。在单母舰编队中一般附属五艘左右。以上所有战斗舰艇舰身必需设计无数小型发动机喷口,用于平衡施放舰载机、施放导弹和力量武器射击时产的偏转力距,使舰艇不至于在太空中翻转或滚动。这些喷口将由一台专用生物脑控制。由于培养舰队战斗人员成本巨大,周期较长,所以各种舰艇在设计时,始终把人员的生存力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尽量减少成员数量,这在未来的科技水平下应该轻松实现;另一方面,各种舰船都采用成员仓设计,在舰船损坏的情况下,成员仓会被抛出,并能在太空独立生存一段时间。第三是太空战中损失巨大的舰载机是无人驾驶,第四是有生命为上原则的约束(后文有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大编队作战,人员损失也不会太大。

五、其它太空战装备:

1、太空探测器:俗称“小鬼”。体积极小,可通过导弹发射器发射,也可如太空地雷般布置。无动力,初期型号,由于小型化技术不成熟,一般外形有伪装,一般象一块埙石,用光电设备收集敌方的影象和电子信号。主要联系方法:可分别或同时使用超高压缩光能脉冲和电子脉冲,经过加密,于十万分之一秒内向特定方向传输大量信息,保密性极佳。主要作用:用于探测未占领星球的军力情况而使用的,由于其没有移动能力,需要专用的侦察母舰发布,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在战场,而是用于特定地点的监控。由于太空舰队在太空跳跃时非常易受攻击,因此在太空的每一个跳跃点,都有大量的控测器留置。后期科技研发能力提高后,制造出超小型太空探测器,可以小如宇宙微粒,每枚导弹可携带数十万个,但信号传输距离却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2、太空地雷

3、太空传感器。一般外型如埙石,设置在预定位置,或在一定范围内流浪。可按照其设定的情况激活,将探测到的内容按照即定方式传到目的地。

星球防卫武器:主要采用卫星形式,即卫星保垒,俗称“冷库”。一般用于星球防御,体型巨大,为减少成本,一般采用液态物质在太空冷冻而成,没有机动能力,在近地轨道运行,在厚厚的冰层下面,冻有大量的火炮和导弹发射架,内部还可携带若干舰载机。由于冰层防卫能力可与装甲媲美,并可一定程度的散射能量武器的伤害,所以,十分难啃。

当发动机技术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卫星保垒安装发动机,并改变外型,使其更适应航行习惯,并在内部携带一定数量的舰载机的话,这就是传说中的太空保垒了。但这个玩艺威力不可谓不巨大,但可不是传说中那样安全。试想一下,一个大冰球在太空中机动,惯性将导致其每一次转向都飞出若干冰茬子,并且恒星的照射会造成冰层的升华,于是乎,这个大家伙一路上撒下冰茬子和水气带,敌人会顺痕迹一路尾随,最后可能会找到一个巨大的太空保垒骨架在前面狂奔,于是一炮过去,灰飞烟灭也。所以,太空保垒还是要靠真材实料为佳。这么大一颗卫星,一两个星球的资源未必够用,足够制造若干个星际舰队了,但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未必有几个舰队大。并且其体积的巨大必将产生巨大的引力,与其他舰只的配合将极不方便,所以我的结论是是:鸡肋!

地面装备:

与太空战争不同,虽然机器人已在很多领域代替了人的工作,但是地面战斗还将需要大量的人类军人。使用人类军人的好处是,能灵活的处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并能迅速采取最佳对策,地面战斗最需要的创造性,机器人完全不具备。

一、战斗机甲:分为轻型机甲、中型机甲和重型机甲。1、轻型机甲俗称“肉骨”,人类装备。是装备在人类士兵身上的外骨架,士兵装备上后,一般高约2米左右,其防护能力较弱,但可以使单兵力量、速度等能力大幅度提高,并可提高一定程度的感知能力。配备小口径机炮,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主要任务是:侦察、搜索、救援、维持占领区治安等。

2、中型机甲俗称“高达”,3-4米,人型,人类装备。操纵者位于机甲的躯干部分,全身有一定的程度的装甲防护,配备中口径机炮,并装备少量导弹。主要任务是指挥机器人作战,并为轻型机甲提供火力支援等。

3、重型机甲俗称“火牛”,人类装备。高4米,宽2米,长4米左右,应有最少4条腿,有较好的装甲防护能力,顶置多武器炮塔。分为有人操作和无人操作两种。有人操作大型机甲成员3人,1人为武器员,1人为驾驶员,1人战斗机器人指挥员。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坦克。其防护力最高。主武器为能量武器,副武器为动能武器。

二、地面战斗机器人,具有一定的智能,一般从属于人类士兵执行

战斗任务:1、类人型战斗机器人,配属于轻型机甲部队。与轻型人类机甲士兵的比例为4:1。主要任务是在轻型机甲士兵的指挥下,执行战斗任务。

2、战车型战斗机器人,独立编制,视战斗需要配属于人类机甲部队。

3、仿生型战斗机器人,模仿各种昆虫或动物制造,独立编制,视战斗需要配属于人类机甲部队。仿生型战斗机器人中部分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其主要任务还是以地面为主,所以按照习惯,仍将其划为地面战斗机器人行列。

三、空天飞行机器人。由攻击型母舰携带,主要任务是夺取近大气层、远大气层和近太空的制空权,并对地面攻击实施近距空中支援。由于大气层活动易于观测和控制,所以空天飞机基本上采取无人设计。

太空战争基本原则:

一、生命为上原则。由于太空作战环境的严酷性,使救援工作十分困难。由于惯性作用,失事飞船只能沿固定路线无限的飞行下去,如果远距离救援,如果采取两倍速度,仍需耗费比被救船两倍以上的时间才能赶到。这种救援意义不大。所以,任何在太空中航行的船只,如遇到遇险船只,必需无条件实施救援。在舰队作战中,传统上双方不得对战损战舰抛出的成员仓进行攻击,并有义务不分敌我的实施救援。这方面有点象古代骑士精神。

生命为上原则具体:

1、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的财富。2、任何人在遭遇失事飞船时,必须无条件实施救援。3、以无明显敌意的情况下,不得攻击民用飞船。4、战争双方不得以有明显救护船标志的飞船为攻击对象,不得攻击处于待救援状态的战舰成员仓,并有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救援敌方遇险人员。5、对违犯以上原则者,任何人都有权对其同等对待。

几点补充:

一、传说中的能量护罩技术。前文我简单提了一下,就目前物理学发展的情况来看,这项技术没有实现其的理论依据,断无实现的可能。抛开理论不谈,我们可以推理一下:能量护罩技术防备的是来是敌方的能量攻击,那么应该说,凡是能量攻击都应该被有效防护。这样一来,来自护罩内部的攻击也应同时被防护。换句话来说,就是能量护罩一但被打开,敌人打不出来,自己也打不出去,这是不是有点象某种爬行动物的行径?所以,即使能实现,也是鸡肋一块。

二、空间跳跃技术或者说虫洞技术和超空间飞行技术。看过美剧《星际之门》的应该对此有深刻的印象。这些飞行技术与能量护罩技术不同,它们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但为什么在本文没有体现呢?嗯……这个……是因为我对它不是十分的……了解。-_-!!!。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些飞行技术得以实现的话,对太空战争影响巨大。但我是真得不太明白,所以请各位耐心等我弄明白以后,听下回书分解吧。如果你们能等到的话。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