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文钱创天下:李嘉诚的创富奇迹
5418200000016

第16章 积极合作,以小博大(3)

1986年8月,《每周财经动向》总编林鸿筹先生,在《与李嘉诚谈成功之道》一文中谈道:“最近有人向李氏提问:‘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在与强劲的对手竞赛时可创下骄人的成绩。’环顾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刚爵士一位匹配做阁下强劲的对手,您可有以包先生为对手的想法吗?’

“一般人很自然会认为李氏是以包氏为竞争的对手,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在过去又有极类似的活动,例如李氏从英资手中收购和黄、港灯,包氏则收购九仓、会德丰;两人先后出任汇丰银行的副主席;两人又同时出任”香港基本法“草委;李氏捐赠汕头大学,包氏捐赠宁波大学等”但李氏答复这问题时,只说他朝着个人定下的目标向前一步一步推进,来没有居心与任何人比拼。“在多个场合,李嘉诚说:‘我与包先生有真诚愉快的合作。’”

现在我们继续看李嘉诚,是如何朝着目标一步一步推进的。他飞跃的一步,显然是收购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陈曾熙是香港出名的商界隐士,原籍广东台山县,出生年月不详,只知家境富裕,战前留学日本攻土木工程学,何校不详。据伍宜孙家族介绍,陈氏曾在该家族的永隆银行做外汇、楼宇按揭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与朋友成立大隆地产。其弟陈曾焘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原在南洋做建筑工程,见兄地产业需人手,回港鼎助其兄。

1960年,陈氏兄弟注册一间恒隆有限公司,自己建楼并出售。1972年恒隆上市,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陈氏却毫无“虎气”,总是不声不响、默默无闻地实干,是个地道的老式商人。

陈氏的悭吝在圈内很有名,20世纪70年代初,陈氏在宝去道建一幢住宅大厦,将单位卖给用户,而一家人却住进“暗无天日”的地窖车房。陈氏不仅孤寒自己,对下属也孤寒,小账目也斤斤计较。然而他对儿子教育却十分慷慨,全安排到美国留学。

陈氏彻底低调,行动隐秘,从不接受记者采访,也极少出席同业聚会。虽然如此,但其做事极讲信誉。陈氏做地产深思熟虑,总能把该赚的钱一分不少地赚回来。最漂亮的战役,是恒信苑、九龙湾地铁上盖的德福花园。也由于他过于瞻前顾后,错失金钟二段的机会。陈氏的保守作风,使恒隆在五虎将中滞后。

1986年,陈曾熙逝世,遗产却交基金会管理。其弟陈曾焘接任主席,作风依旧。现家族事业由陈曾熙长子陈启宗主理。1994年,恒隆在全港家族财团中排第12位。

李嘉诚财富管理

合作管理:互惠互利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

“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也都有自己不太擅长的地方,单枪匹马成不了大事,我们需要伙伴!如何有效的、高效的找到合作伙伴是事业成功的一大关键。

对一家企业来说,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成的初始动力,企业必须以获取最大化利润为根本目标。不过,企业的最大化利润目标只有通过合理利润或满意利润的方式才能实现。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及不通过合理利润方式来实现,企业不可能可持续发展。

单枪匹马并不是可持续之路,适当的合作才能更好的成功。

商场上需要平衡利益。一起合作的前提是平衡利益,合作的利益平衡法则是“不夺别人该得的”,甚至还要学会放弃一些自己的,妄想独吞全部,最终只能吃一顿饱!俗语说的好:抢来的饿死,送来的撑死!成功的人都不是傻子,夺利七分遭来算计,夺名七分引发背弃!如果合作团队有十个人,其中有九个暗生算计或者背叛,合作之路也就算是到头了。

李嘉诚说:“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你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

所谓时势造英雄,一项事业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的作用,要想在商战中将弱势变强势则更应如此。事实上李嘉诚之所以能将自己的弱势变为强势主要是靠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是靠强大的经营能力,是靠多年诚信经营所获得的声誉,是靠一系列合作伙伴的支持……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取得李嘉诚事业上的一系列成功。

李嘉诚的过人之处在于与人合作,互惠互利,利益均沾的同时发展壮大了自己。

李嘉诚财富能力

优秀的合作能力

尽量用别人的钱赚钱,也是财富的一种能力。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除招股集资之外,他还努力博得银行的支持。他的格言是:尽量用别人的钱赚钱。

为了用别人的钱赚钱,李嘉诚想办法攀结汇丰银行。

香港经济界的人士常说:“谁攀上了汇丰银行,谁就攀上了财神爷;谁攀上了汇丰大班,谁就攀上了汇丰银行。”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有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了友谊。

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20世纪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著称于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这样一个财神爷成了李嘉诚的合作伙伴,197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言行较为拘谨的李嘉诚,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

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虽然没有给李嘉诚带来多少利润,但他在这场战斗中显示出的大智大勇,以及由此带来的声名和信誉,令汇丰现任大班沈弼对这位地产“新人”格外关注,欣赏有加,并产生了合作意向。

除商场才干令沈弼赏识外,李嘉诚曾经卖给沈弼一个不小的面子,也是李嘉诚攀上汇丰的原因之一。

李嘉诚暗中收购九龙仓,逼得九龙仓向汇丰银行求救,于是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周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考虑到不但日后长实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而且即使不从长计议,如果驳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贷款支持恰和,收购九龙仓将会是一枕黄粱,于是趁机卖了一个人情给汇丰银行大班,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

可见有了以上两条,才有了汇丰与李嘉诚的合作。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24万平方英尺,楼高22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部租了出去。

1978年4月25日,华豪公司举行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先于正式启用的3月23日,长实集团总部迁入皇后大道中29号新华人行大厦。长实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地位更上一层楼。

新华人行被人们视为长实的招牌大厦。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应该说,李嘉诚能有后来的辉煌,汇丰银行功不可没。合作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