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文钱创天下:李嘉诚的创富奇迹
5418200000001

第1章 生于忧患,长于磨难(1)

对于商人,尤其是中国的成功的商人多沉默不语。这沉默饱含了太多的内容,它远不同于大众的羡慕态度;它也不同于为富贵树碑立传的态度。沉默里有一流的心智对自己思想无力的无奈,有一流的心智对世间人物和实践的期待。

金钱即力量。尤其是今天,发展、资本、增长……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事业,已成为大至文明、种族、国家,小至个人的精神意识。在李嘉诚等人的光芒被重新定义之后,成功人物的境界和生命形式又有了新的含义。在暴力(权力)、金钱、知识的力量变迁中,环境通过不断的重组、整合,知识经济又深刻地影响着实物经济,生活正在重构传统产业的图景样式。

近200 年来的中华文明,走过了一段坎坷屈辱的历程。文明的新生重建不断的展开。这些展开的内容以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历程、几代人的时间为代价,论证了我们文明在现代世界里的诸种可能的命运,从而为古老文明的现代新生和伟大复兴作了预演。

在智力领域,中华文明在不断实践中突破,与西人、西方文化相处、碰撞、贴面肉搏,相辅相成,成为真正经受考验过的生命健旺壮盛的种子。在经济领域也出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市场巨人。在这其中,李嘉诚是一棵长青树,佼佼者。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长季节。很多人都已注意到了李嘉诚的幸运,天时、地利,等等。也如很多人注意到的,尽管每一代人都有可重复性,但李嘉诚却是空前绝后的。李嘉诚大概是香港市场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贫寒者,少有的长青树,在市场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成功过的佼佼者。李嘉诚的成功正在于,从少年创业到目前60多年的从业过程里,他几乎抓住了命运赐福的一切机会,并利用发挥至完美。

李嘉诚成长、创业的年代,环境有着巨大的机会、也有着巨大的风险。每一次动荡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压力,给无数的小业主带来了灾难,千千万万的小商人在时代的轮盘赌上转眼破产、输得精光。李嘉诚让人叹服、着迷、羡慕之处,也正在于他有如神助,避过风险,而把握了机会。这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而成功的神话,千千万万人的梦想,而李嘉诚帮实现了这一梦想。

李嘉诚财富人生:从童年到奔波香港

童年

古潮州濒临南海,自隋以後因潮水往复而得名。相传有凤来仪,因而别称凤城、凤楼城。潮州自古以来就是历代郡、州、路、府治所在地,为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潮州北有金山,东有笔架山,西有葫芦山,浩瀚的韩江绕廓南流,构成三山一水护古城的壮丽图景。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韩祠橡木、北阁佛灯、西湖渔筏、金山古松、鳄渡秋风等潮州八景,更令人流连陶醉。

潮州不仅风光旖旎,钟灵毓秀,而且是人文荟萃之地。唐宋两代有十位宰相由于各种原因来到潮州,带来中原文化,并兴利除弊,为潮州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这里留下了“为官八个月,江山易姓韩”的美谈。明清两代,潮州更是人材辈出,灿若星河。

古城潮州北门街有一条小巷,小巷毗邻喧哗的北门市场,如面线一般狭长,被称作面线巷。巷中有一座极为寻常的古宅。它宅门不大,亦无雕龙画凤。1928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就是这条普普通通的小巷,这幢普普通通的古宅,一个男孩诞生了,他就是李嘉诚。

李氏家族乃书香世家。李嘉诚的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南迁至福建莆田。后又因战火连绵不断而由一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定居在了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李氏家风,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李嘉诚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因其家族人士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颇受村民尊重。

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伯祖父李起英(旭升)是清朝拔贡生。伯父李云章和李云梯负笈扶桑,一个学商科,一个学教育,取得博士学位后双双返里,报效祖国。叔父李奕(云崧〕中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被聘为隆都後沟小学校长。 李嘉诚父亲李云经,走的也是治学执教之路。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孜孜不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15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毕业时成绩列全校第一名。时值家境式微,无资供他升读大学,李云经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聘,开始了执教生涯。

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的李嘉诚,饱受传统文化熏陶,3岁就开始读唐诗,到小学毕业时,已经能读《红楼梦》、《老残游记》、《资治通鉴》了。

童年的李嘉诚一有时间就躲在小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去考虑问题。即使有很多书他不能看懂或似懂非懂,但他仍能凭他的天赋和聪颖努力去领悟。李嘉诚的童年是战乱和清贫的家境中度过的……贫苦的环境,孜孜不辍的学习给李嘉诚的是从小就立下大志: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父亲李云经从小就教育李嘉诚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气、有毅力。他不仅仅教给嘉诚知识,更教给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这些,李嘉诚从小就铭刻于心,终身不曾忘却。深受父亲的影响,李嘉诚也一心向学,如果不是风云突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路一直走下去。同时,也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

虽然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商人,但由于父亲早逝,家境陷入贫困,为了全家人的生活,他才不得不去从商。

李嘉诚后来回忆说,从商之初,他的理想依然是“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

深受父亲的教诲,李嘉诚从小就立下大志: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李云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尽管他很疼很爱自己的儿子,但他知道,过分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他把自己心中的慈爱,转化成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

李云经喜欢带儿子去看海。他认为,海的浩淼、海的雄壮,能够使孩子的心胸博大,让他的生命充满激情。

有一次,李云经领着小嘉诚到了汕头的海边。他一边指着港口来往如梭的巨轮,一边给李嘉诚讲生活的道理。

李嘉诚一边似懂非懂地听父亲讲述,一边用他大大乌黑发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蓝天下波光粼粼的大海,看着万吨巨轮。他简直弄不懂这深深的水,怎么可能稳稳地浮着这么大的船,而且还是铁的,他太佩服船长了。

他认为能让这么一条大铁船稳稳地浮在海面上的人,一定是个大英雄。于是他向着大海,向着那艘万吨巨轮喊道:“爸爸,将来我也要做大船的船长!”

李云经疼爱地抚摸着他的头发,高兴地说:“好孩子,有志气!阿诚,做一个船长不容易,他必须考虑很多、很全面的问题。”然后,父亲又极其认真地告诉李嘉诚,“你看,现在天气很好,是难得的晴天。但是,出海后,风暴来了怎么办呢?做船长的,就要提前想到,就要提前做一切事情。而且,阿诚,要记住,做任何事情就像做大船的船长一样,既要预先准备好一些事情,又要随时准备应付突然来临的一切事情。”

从此以后,船的形象,船长的意识紧紧地伴随着李嘉诚奋斗的一生。李嘉诚从小就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条船,把他驰骋商场、纵横东西的李氏王国比作一条船,所以,他很自豪地宣布:“我就是船长,我就是这条行进在波峰浪谷中的船的船长。”

“在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是李嘉诚在看不见硝烟却战火熊熊的商场上,给自己定下的座右铭。

这短短的15个字,却是李嘉诚在几十年的拼打中总结出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替人端茶倒水的小杂工,到初露锋芒的工厂推销员;从50年代独树一帜的小厂长到香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大王,再到80年代戴着“超人李”的桂冠,最后一跃成为香港首富和全球超级富豪,他始终铭记着这15个字。

离乡

然而无忧无虑的幸福却是短暂的。

李嘉诚3岁时,祖父去世了,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困难。父亲几次被迫丢下教鞭,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都没赚到钱,最后还是回到家乡来教书,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放学后,常常到码头边去捡煤屑。父亲生了病,也没有钱去医院,还要坚持工作,有时候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一边大口大口地吐血,使小嘉诚深感心痛。

随后世界更是不太平,北伐取得辉煌的胜利,而中国依旧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世界经济经历长久繁荣后,接踵而来的是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凭藉嚣和的气焰及先进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国的半壁山河。

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践踏这片处于天涯一隅的潮汕地区整日整夜,日本的飞机对潮州地区狂轰滥炸,宁和而美丽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废墟。

1940年年初,李云经携妻带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姨亲家。不久,又辗转逃到后沟,投靠在后沟通小学任教的胞弟李奕。这一年,李嘉诚的祖母因惊吓贫困而逝世。

此时,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失业一载,仍未找到教职。他不会体力劳动,亦不会做小生意,惟有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李云经的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云经不忍接受其接济。执教多年攒下的积蓄渐罄,未来何去何从,李云经心急如焚。这时他想到了他妻子的弟弟庄静庵。

庄静庵去香港多年,当时大陆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李云经决定带上家眷去投靠他。

1940年冬天,李嘉诚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随父母踏上艰难的旅程。

潮州附近重镇和大道大都被日军占领封锁,海路不通,日本军舰在粤东沿海水域横冲直撞。李云经一家只敢走崎岖的山间小路,穿越平原地带则在夜间行动。

寒冬腊月,阴冷潮湿,淫雨霏霏。他们不敢也无钱住客栈,或露宿荒山野地,或在山村好心人家的茅屋借宿。他们穿越一道道日军封锁线,所幸的是,没有一次遭遇日本兵。山路上,不时遇到背井离乡的难民,他们或来或去,何处是可以安生的乐土?皆感到茫然和绝望……

李云经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十多日,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一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

舅父

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鼻祖。在香港庄氏企业的宝号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以代理“乐都”表而闻名,生意颇有规模,当时公司的办公室设于德辅道中的中南行十一楼至顶楼。庄静庵的钟表企业在香港钟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今日有关香港钟表业的著作都会提到。庄静庵幼年曾经在潮州的乡下读过私塾,过后像众多的潮人一样离家外出闯荡。他先到了广州,在一个银号当学徒,通过不断的努力渐渐升为经理。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庄静庵开始独立经营批发生意。

1935年,在庄静庵27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香港。在那花花绿绿的世界里,庄静庵看到了人生的希望,通过明锐的目光他发现那时香港还没有钟表工业,而且钟表皆为瑞士等国的西洋产品,经销商也大都是洋商。庄静庵开始从最简单的产品做起涉足钟表业。他在香港的上环开办了一间类似山寨式的工厂,生产布质、皮质表带,然后交给港九的钟表商代销。庄静庵严格管理,所以庄记表带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欢迎,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品还销往中国内地。 20世纪40年代初,庄静庵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销往东南亚各国。50年代,庄静庵正式介入钟表工业,渐成为香港最大的钟表制售商。

潮州人在香港,大多经营米铺、酱园、餐馆、土杂山货铺。但庄记表行在当地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庄静庵被香港的潮人视为成功人士。庄静庵不断地扩大规模,慢慢资金也比较紧张了。就在这时姐姐一家的到来,为庄家增加了一些负担。但庄静庵未表露出丝毫不快,腾出房间让李家住下,设家宴为姐夫姐姐接风洗尘。

庄静庵问了老家的近况,然后介绍香港的现状。他劝姐夫不要着急,安心休息,逛逛香港的街市,再慢慢找工作。他鼓励李嘉诚一家,香港时时处处有发财机会,就怕人懒眼花,错过机会。而且他说潮州人最吃得苦,做生意个个是叻仔(好样的)。

但是让李云经夫妇不曾料及的是,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在他的公司上班。当时庄静庵认为李云经辈分比他高,不便指使管理。所以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李云经也长期生活在传统伦理氛围中,他明白这是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却不那么容易接受。庄碧琴欲去质问弟弟,被李云经制止。他不想给内弟添太多的麻烦,来香港投靠内弟,已是万不得已。

就这样李嘉诚一家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住进了香港……

迷茫

来到一个全新的天地,生活困难自然不必多说……

李嘉诚一家来到香港的第二天李云经就出去找工作,四处碰壁。他心中泛出一股失落感,在家乡,他是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他的渊博学识,使众多的财主富商黯然失色。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一切都颠倒过来,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惟一标准。没有人向李云经请教古书上的问题;更没有人夸奖儿子嘉诚吟诵诗文的出众禀赋……

不惑之年的李云经,陷入深深的困惑。

李云经找到了工作,在一间潮商开的公司做小职员。其时,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香港商会号召商人市民募捐,用以购置飞机武器支援中国军队。李云经捐出宝贵的数仙港币,而那些富商们,动辄捐出数千上万港元。

喊了半辈子教育救国的李云经,对友人感叹道:“实业亦可救国。”

在人生之路彷徨的李云经,来港之后,李云经对儿子的教育大有改观。

他不再以古代圣贤的言行风范训子,而是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我们从李云经身上,可以看出潮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他们不论漂泊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与当地文化很好地融合一起。更可贵的是,他们及他们的后代,把根留在祖国及家园,不忘自己是潮汕人。

在香港,不懂广东话寸步难行,而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所以,刚到香港的时候,李云经就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立足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也可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于是,李嘉诚把广州话当一件大事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他年轻聪慧,很快就学会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接着是英语关。李嘉诚进了香港的中学念初中。香港的中学,大部分是英文中学,即使是中文中学,英文教材也占半数以上。

那时的李嘉诚为了学英语,几乎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不仅上课学,就是放学路上,都一边走一边背英语单词;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为了不影响父亲的休息,为了自己的学习,他悄悄地一个人拿着书竟站在路灯下学英语。天刚亮,他早已起身离床,口里念念有词了。环境会变,人更应该求变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