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画(学无涯丛书)
5407000000029

第29章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品。

1937年,毕加索祖国西班牙的一个小镇格尔尼卡被德国纳粹空军夷为平地,数以千计的平民百姓惨遭杀害。这一事件立即引起全世界的震惊,更激起身居法国巴黎的毕加索的无比愤怒和悲痛,他挥笔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这幅《格尔尼卡》巨作,以示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控诉。

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对那次战争悲剧的纪实,毕加索以特有的绘画手法,用隐喻性的情节和超写实主义的怪诞夸张的形象对战争的恐怖与残暴做了无情的揭露。各种类形的人和物在画面上飞旋、呐喊、撕裂,被一只刺目的灯泡照亮。有人认为这盏灯是比喻光天化日或一只眼睛在浓重的黑暗中注视着这幕惨剧。画中隐约可辨一个来自一幢建筑物窗口挥首而出的妇女,手握“正义与真理之灯”出现在“眼睛”的右侧,再右边是另一妇女从着火的窗口凌空跳下,高举孤立无援的双臂,仰首挣扎,绝望地嚎叫,足以撕人心肺;地面上有正在奔跑逃命的妇女,有怀抱死去的婴儿,悲愤欲绝的母亲,还有一位手握断剑的战士或斗牛士的肢体残缺地倒在地上。画中还有牛和马这两个醒目的形象,人们常常猜测它们隐含的象征意义,直到1944年画家本人出来作了解释:“公牛是残暴和黑暗,那匹被长矛刺穿了躯体的马代表人民。”

对《格尔尼卡》的内涵,一直众说不一。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与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把复杂的法西斯暴行的场面揭露出来。尽管是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但观众都能领会。其强烈的感人之处不亚于一幅写实的力作。

毕加索运用分解立体构成法,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成。

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着悲剧气氛。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毕加索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为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毕加索(1881—1973年)

西班牙-法国画家。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穆然城。曾在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因不满学院派保守的教学方法而离开学校,并积极参加当地文化名人的沙龙聚会。

毕加索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很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他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