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友?何为恶友?在以下几个方面仔细审查一下你和朋友是如何相处的便知:
其一,吃吃喝喝。有一种说法:“朋友,朋友,抽烟喝酒。”朋友凑在一起,就是吃吃喝喝。一喝起酒来,便一醉方休,一高兴起来,便划拳行令,甚至酗酒闹事,醉卧大街。固然,朋友交往少不了必要的宴请,如某人升学、参军等大家聚在一起,举杯话别,相互勉励。但是,动辄吃喝则是一种庸俗的习气。还是古人讲的好:“君子之交淡若水”、“友如作画须求淡”。
其二,玩玩闹闹。朋友在一起玩玩闹闹,也是正常的,有害于友谊的是那种庸俗的玩乐。何谓庸俗的玩乐,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看:首先,为什么要玩乐。如果把友谊同玩乐划等号——朋友之间就是为了在一起玩乐,那就是庸俗的习气。如果把玩乐放在从属的地位,朋友在一起玩玩,是为了调节一下气氛,为了休息一下筋骨,交流一下信息,这是正常的、有益的;其次,用多少时间玩乐。如果对打扑克、下棋、跳舞等娱乐活动入了迷,一玩起来就什么也不顾了,甚至通宵达旦,影响了第二天的工作,那就不好了;第三,怎样玩乐。在工作之余,朋友们登山、游泳、欣赏音乐等这种玩乐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这与学习、工作的关系,犹如土地的轮作一样,是必要的、有益的。若是沉湎于不健康的活动里,如赌博、斗殴、寻衅等,就是不正常的、有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完善,为我们开辟了业余生活的广阔天地,我们应让高尚的情趣占领我们的业余园地,从中汲取健康的养料和丰富的知识。
其三,闲聊扯皮。谢觉哉同志在《交朋友的道理》一文中指出:朋友相聚,不谈工作、不谈学习、不谈政治,只谈些个人间私利私愤的事,这叫做“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有的人正是这样,聚在一起专谈一些庸俗的生活小事:谈女人,说脏话;讲吃讲穿,比派头,比阔气;互相奉承,比赛吹牛;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玩笑庸俗,打哈取趣;拉三扯四,搬弄是非……正常的友谊,就要被庸俗的闲聊扯皮蚕食掉了,朋友变成了“帮闲”。
假如你已不慎交上了不良的朋友,应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要知道:把一只烂苹果留在筐里,会使一筐的苹果都腐烂掉。
一个人择友一定要在“良”字上下功夫。固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选择的朋友,尽管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必须主流是好的。他能与你坦诚相处,道义上能互相勉励,当你有了成绩能与你分享,有了过错能严肃规劝你。这种真诚待人的朋友可称之为“挚友”,这种能指出你过错的朋友又称为“诤友”,这种能使你对真、善、美的事物更加向往,使你变得更高尚,更富有智慧的朋友,就是你应当寻求的,并使你终生受益的“良友”。与这样的朋友建立起健康而真挚的友谊,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
相反,那种可能使你变得庸俗低下,使你思想品德“滑坡”,或以封建的哥们儿义气拉拢、迷惑你,没有原则,不讲是非,拉帮结派,甚至会堕入犯罪的深渊,这种所谓的“朋友”是万万交不得的。
贝多芬和歌德在未曾谋面之前,就相互思慕和景仰。歌德视贝多芬为当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则表示,“歌德和席勒是我在奥西安和荷马之外最心爱的诗人!”
1812年两位伟人在着名的避暑胜地波希米浴场首次会面。当歌德和贝多芬挽手散步时,迎面遇到了奥国皇族。此时,歌德松开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路旁,准备让路,而贝多芬却昂首阔步继续前进。当他回头看见歌德站在路边向皇族脱帽弯腰的情景时,非常生气,并毫不客气地把歌德批评了一顿。
后来,贝多芬把这个情况写信告诉他的朋友并指出:“尽管君王和贵族可能会造就教授和机要参赞,还可以赏赐给这些人头衔和勋章,但他们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不能造就超越庸俗社会的高尚的精神……而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些君侯贵族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功利朋友,他们看中的是你的权势、关系,像这样的人,一旦现出原形,就要及时断绝来往,避免被拉下水,没有回头的希望。
与朋友断交,有几种方式,不同的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断交方式,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反目成仇型:断交以突变、公开决裂为特征。一旦朋友关系破裂,便会忘却过去的情谊,来个一百八十度转变,由朋友变成仇人,甚至互相对骂、揭丑、大打出手,把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这是下下之策。
渐变冷却型:当发现对方不够朋友,不能再继续交往下去,他们并不公开争吵、决裂,而是逐步降温、渐渐疏远,使彼此的关系在较为平静的情况下由朋友降为路人,心照不宣地完成绝交过程。
友好分手型:双方在决定分手时,依然不失和谐气氛、相敬如宾,彬彬有礼,心平气和地告别昨天,并祝福未来,这是上策。
对于心中有鬼的朋友,采用第二种方式比较好,但是如果对方找后账,也不要怕他。要意识到你再也不能滑下去了,宁可得罪他,也不能犹犹豫豫,否则将给你带来更大的祸患。
对言外之意要仔细斟酌
朋友之间虽然好说话,但涉及实际利益的时候,难免双方就顾虑重重。尤其是对于生意人来说,很多时候,听不出朋友的言外之意,看不清他虚伪的表演,就容易被朋友利用和陷害。所以,对朋友的话要一分为二的考虑,切不可偏听偏信。
有一次,一位女主人决定要测试客人是否真的在聆听自己的话,她一面请客人吃点心,一面说:“你一定要尝一尝,我加了点砒霜。”所有客人都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还说:“真好吃,一定要把做法告诉我。”
言为心声,朋友对你说的话非常重要,你不要因为听不出真情,而吃下带着砒霜的点心。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类朋友,他为了自己一时的利益和地位,不惜反戈一击,背叛你,甚至落井下石,他的危害是你不能预料的。
你不要认为平常人是这样欺骗和利用朋友的,即使是大艺术家也可能这样,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虚荣,也可能做出有害朋友的事情。
毕加索有一阵常常往勃拉克的画室跑,他们形影不离,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对老朋友。再说,立体主义又是他们俩一起搞出来的。
有一天,勃拉克很沮丧地说,他把一幅画作坏了,许多见到这幅画的人都皱起了眉头。“真想毁掉这件败笔之作。”勃拉克这样嘀咕。
“别,别毁了它,”毕加索眯着眼睛,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倒像发现了杰作似的大声称赞个不停:“这幅画真是棒极了!”
勃拉克有点将信将疑。的确,在那个年头,好的和坏的都搅在一起,是杰作还是垃圾画自己也分辨不清。
“真的很棒吗?”勃拉克问。
“当然,没问题,”毕加索认真诚恳地回答。“你把它送给我吧,我用我的作品与你交换,如何?”
于是,毕加索回赠勃拉克一幅画,换回了勃拉克差点要扔掉的“杰作”。
几天以后,有一些朋友去勃拉克的画室,他们都看到了毕加索的那幅画,它挂在房间里十分引人注目。勃拉克感动地说:“这就是毕加索的作品。他送给我的,你们瞧,它真是美极了!”
差不多同一天,还是这些人,也去了毕加索的家,他们一眼就看见了勃拉克的“杰作”,当他们睁大两眼迷惑不解的时候,毕加索开始说话了:“你们看看,这就是勃拉克,勃拉克画的就是这东西!”
毕加索的言外之意就是:“勃拉克的画真是太差了,怎能跟我的画相比呢?”
细心的你可以发现:毕加索在假惺惺骗取朋友的“物证”,以便毫不留情地在背后攻击朋友。他是怎样的表现:毕加索眯着眼睛,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一幅认真、仔细的样子,然后,对勃拉克那幅失败的画大加赞赏。生活中背叛你的朋友也可能采用这种夸张、不切实际的表演。
但是你千万不要做勃拉克,首先他不相信自己,其次如果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就不要犹豫,如果他知道毕加索的眼力不会那么差,提防他的那套虚假的表演,以后的事就不会发生。
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生结交了许多朋友,而没有一个朋友能够对他隐瞒什么。他的做法非常简单:从谈话中推测未道出的真情。每当与朋友交谈以后,他总是把当时的谈话重温一遍,把对方谈话中的停顿、声音的变化、词语的选择等进行分析,然后他就能猜出对方在谈话中根本未提及的事,诸如“李莉想卖房子”,“潘锐准备和赵丹分手”……
这位老人的成功就在于他善于揣摩对方说话的意思,能听懂、听透,品出话语中的言外之意。
他其实也不能钻进朋友的脑袋,能做出这些结论完全是运用了“内容分析法”——通过对谈话内容的系统分析,从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朋友对你的态度,和他自己要做些什么,这对你与朋友的交往很有帮助。
李主编约王教授为刊物写一篇稿子,恰巧李主编的刊物搞座谈会,他也邀请了王教授。王教授刚进会场,李主编就冲了过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王教授一拍脑袋:“抱歉!抱歉!我留在桌子上,忘记带了。”又拍拍李主编的肩膀:“明天,明天上午,你派人来拿,好吧?”
“没关系!”李主编一笑:“也不必等明天,我等会儿开车送您回去,顺便拿。”
王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会儿不直接回家,还是明天吧!”
座谈会结束后,送走了学者、专家,李主编到停车场开车回家。转过街角,他看见王教授和贺律师在等出租车。
李主编摇下车窗热心地问:“到哪儿去呀?”
贺律师说:“陪王教授回家。”
李主编一听,就停下车将王教授和贺律师拉上车。李主编边开车边说:“我送您回家,顺便拿稿子。”
“我家巷子小,尤其这假日,停满车,不容易进去。”王教授拍拍李主编:“您还是把我们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叫女儿把稿子给您送去,她也顺路。”
谁知李主编说自己更顺路,一定要去。李主编硬是转过小巷子,一点、一点往里挤,开到王教授的门口。
“我还得找呢!这巷子不好停车。”王教授说。
“没问题,您不是说放在桌子上吗?”正说着,后面的车大按喇叭催促。
“您还是别等了吧!”王教授拍着车窗:“告诉您实话,我还没写完呢……”
王教授再三找借口推辞,李主编居然没有听出王教授“我还没有写完呢”的言外之意,结果弄得两人都不愉快。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这个“声”指的就是言外之意。
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朋友,你问朋友:“你上哪呀?”朋友答:“到那边。”如果你又问:“干什么去?”朋友答:“办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