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和威尔斯谈了40分钟有关集邮的事情,又让威尔斯看他儿子的照片。一会儿,没等威尔斯开口,他就自动说出了威尔斯想要了解的内幕消息,足足说了一个钟头。他不但把所知道的消息告诉了威尔斯,又召回部下问,还打电话请教朋友。威尔斯没想到区区几十张邮票竟让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了解他人最想要的东西,知道他人最在乎什么,并且把他最需要、最在乎的东西提供给他,会使他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同时也会感到脸上极有光彩。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件东西可能很在乎,这时只要提供给他这件东西,他就会对你无比的感激和赏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提供给一个人最在乎的东西是多么有效、多么神奇,这种效果是提供其他东西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或许有人会问,我们也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就满足他什么,但究竟应该怎样才能知道他人的需要呢?这问题说穿了并不难,其实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人们总是会向别人提到自己的需要,并且常常是话里有话的暗示出来,虽然那似乎是多么幼稚、荒唐。不错,你注意的当然是自己本身的需要,我们也和你一样,只注意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了别人那话中带话的需要呀!因此,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注意到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你也知道了。
一位美籍华裔朋友这样说道:夏天的时候,我常到缅因州一带钓鱼。我个人很喜欢吃鲜奶油草莓,但是,为了某种奇怪的理由,我想鱼儿宁愿吃虫。所以,当我钓鱼的时候,我想的不是自己要的,而是鱼儿要什么。我没有用鲜奶油草莓当钓饵,而是用虫或蚱蜢,然后我便可以向鱼儿说:“你们要不要尝尝看?”
美国最有影响的演说人和最受欢迎的商业广播讲座撰稿人斯托·凯文博士与人力资源顾问、训导专家迈克尔·考那博士在他们合作的《白金法则》中,向人们展示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们,你就怎么对待他们。”
凯文指出,“你希望朋友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对方”是一条“黄金定律”。“白金法则”是在本着尊重“黄金定律”的主旨的原则下,对这一古老的信条进行修正。对于21世纪的生意人来说,要使自己与组织立于不败之地,或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其关键和诀窍就在于遵循“白金法则”,“朋友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们,你就怎么对待他们。”
简单地说,就是学会真正了解别人,然后以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而不是我们中意的方式。这一点意味着要善于花些时间去观察和分析我们身边的人,然后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以便让他们觉得更称心和自在。它还意味着要运用我们的知识和才能去使别人过得轻松、舒畅,这才是“黄金定律”的精髓所在。所以,“白金法则”并不是游离于“黄金定律”之外独树一帜的东西,相反,你可以称它为后者的一个更新的、更富有人情味的版本。与“黄金定律”相比,“白金法则”更进了一步。
在今天高度竞争和变化无常的环境里,以你一厢情愿的方式去对待别人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你还不得不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而且有能力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才行。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应对他们的个人需要。
现代生意人必须有能力根据不同人的个性品格类型的特征,用“白金法则”去相应地迎合不同类型的不同需要,投其所好,在双赢策略中获取最大的成功。
“白金法则”在处理朋友关系的问题上能助你一臂之力,这其中包括:
准确判断对方的品格类型。
预见对方的行为,从而你可以预先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顺应他,以取得尽可能好的结果。
把彼此有亲和力、有合作潜力的人聚在一起,形成有效率的工作团队,稳定的员工队伍,出色的公司与组织——利益共同体。
投其所好(对症下药)——运用“白金法则”与人打好交道。
化解冲突和矛盾,从而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能力,增强组织效能。
亨利·福特为人际关系艺术所提出的忠告是:“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能捕捉到对方观点的能力;还有,看一件事须兼顾你及对方的不同角度。”这个道理十分简单明了,每个人应该都能一眼看出。但是,这世界仍有90%的人在90%的时间里忽视其重要性。
如果你今天寄一封信给某公司,希望他能够合作,信中一开始提及的都是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在合作后能够怎么做,最后才提及方合作后可能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利益,那么,收到这封信的公司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想必不难猜测吧。若能够提及别人的需求,采取别人方便的方式,说明合作后能获取的好处有什么,可能连自己能得到的利益也不用提及,对方就会跟你进一步交谈了!切记,从内心里讲,别人关心自己的事胜过关心你的事百倍。
感情投资要注意适度
叔本华曾经讲过一个“豪猪哲学”:一群豪猪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为的是通过彼此的体温取暖以避免冻死,可是很快它们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开,当取暖的需要又使它们靠近,又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以至于它们在两种痛苦之间转来转去,直至它们发现一种适当的距离使它们能够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伤为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样也是如此,也应有一定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岂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心理失去平衡。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不要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一定会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里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他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处朋友不要太计较
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人甚至用毕生的精力也没能研究透彻。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穷究原委,试图领悟到友谊真谛,希望能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友谊。然而友谊哲理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洞悉其全部的内容。但人对于朋友之情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某一事情的启迪上,比如:处朋友不要太计较,便是其一。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计较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朋友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胆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过分挑剔,“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当“孤家寡人”,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具有宽阔的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