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样工作没压力
5388300000009

第9章 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2)

放长线钓大鱼。求职就业,你不必总是盯着“热门”。过去是360行,现在的行当更多,但没有一种是永远的热门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行业在不断消失,新的行业又不断产生。近10年来,就业市场中冒出不少新兴行业,像投资顾问、房屋中介经纪人、自由工作者等等,都吸引了大批就业人口。而一种新兴的职业之所以能在就业市场中独领风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的。一开始,它也许并不是热门,只是追求的人多了,才成了时尚。如果这时你想介入该行业,就应当充分考虑你的兴趣、能力、你的就业磨合期以及这一职业的未来前景。

其实,如今整个社会对于“职业贵贱”的观念愈来愈淡,那些过去被人视为“下等人”干的工作,现在反而更能锻炼人的本领,发挥出个人的潜力。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毕业生,一开始没有多少是按专业对口找工作的,很多人是从推销员、收银员乃至在餐厅打工起步,然后一步步走上新的岗位。比起“抢短线”的激进行为,在择业中搞“长线投资”似乎更为理智、更具个性。

以智能求生存。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也在不断变化,如何让自己成为就业市场的“常胜将军”呢?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充电”。除了本行工作,你还应当熟知一些专业以外的东西。不仅要成为专门人才,还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适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你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为了求得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有不少人放弃了个人的兴趣追求。工作时往往超负荷运转,个人空间极小。从社会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来看,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这往往并不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选择。赚钱当然是必要的,但人们除了工作之外,对其他事物也有追求,如自由的时间、健康的身体、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幸福的家庭等等。因此,一份相对自由的、能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工作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择业的首选目标。这样,人们就可能拥有更多灵活的时间,弹性安排自己的生活。

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

如果一个人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强项上,结果会怎样?必然会有所建树!

渥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的时间(与五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伦说过,在生活中,人们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里基本都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工作。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一点一点地流逝。

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一条巨大的鸿沟。成大事者与没成大事者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对某个细节和小事的态度和做法不同: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

在实践理想时,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看看自己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

只要再多一点能力;

只要再多敏捷一点;

只要再多准备一点;

只要再多注意一点;

只要再多培养一点精力;

只要再多一点创造力。

通常只有遇到实际的问题时,才能分辨你的能力足不足以胜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就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人们无法知道你厨艺好不好,除非你准备了一顿餐点,人们才能做出判断。

评断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消费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你可以想尽办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知道得很少,动作多么不熟练。但终究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无能,也必须自己想办法修正。

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什么。第一次尝试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别人可能无法真正断言你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实际的表现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动机或企图;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做事诚不诚实、值不值得信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

这就需要认真了解、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一行中顶尖的人的言行举止,并效法他们的作为。

勤加练习、勤加练习,最后还是勤加练习,决不放弃学习,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明、最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的资讯渠道畅通。参加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布会、展示会、讨论会或其他各种集会。敏锐地观察相关的新趋势、新发现,你会为从中发现新的可能而感到兴奋,这表示你可能已基于过去的努力而为未来发现了新的方向,你将会越来越杰出。

找准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

有些人并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而是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和想法来选择职业,结果就会发生失误。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路原本有很多条,但并不是任何一条路都是最适合自己的。通常,一次选择就能获得成功的人当然很幸运,因为这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毅力,并且具有“自知之明”的能力。贝多芬、莫里哀、梅兰芳等人,就属于这类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但是,更多的人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认清自己的本质、选准努力的方向的。人们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炼之后,才能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

古今中外,经过重新给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名人有很多。

着名诗人艾青本来在法国学的是绘画,他偶尔在速写本上记下几句闪光的诗句,又偶尔被一位诗人看到了,自作主张地寄给一家杂志,那首诗竟被发表了。这才使艾青认识到了自己的诗才,从而登上文坛;

作家冯骥才在步入文坛之前,曾是一名专业球队的职业球员,球艺一般;后又去学画,也没有成功。但他在学画时偶尔也写些东西,终于发现自己擅长文学创作。此后,他一气呵成,写出了成名作《义和拳》;

阿西莫夫是一位科普作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的成功同样得益于对自己的再认识、再发现。一天上午,当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普创作上,终于使自己成为当代世界最着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是学工程科学的,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由此他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职业。后来,他果然成了一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更是在尝试过多种职业后才开始进入科学领域的。他本来准备当牧师,后来步入军界,走出军界后又做了银行职员,这期间他又研究了音乐和医学。就在一次植物园的散步中,他幸运地碰到了卢梭。从此,他才进入了大有用武之地的生物科学界。

现在许多人都在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岗位上工作,干着自己并不愿意干的事情。与其折磨自己,空耗人生,倒不如早做决断,另起炉灶。这样你也许更容易获得成功。

在所投身的行业具有优势

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想必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深得精髓,那么你肯定就是此行业的一代宗师了。

《庄子》一书中描述了两个技艺超群的人。

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二人的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为梁惠王宰杀一头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19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你看他宰完牛提刀而立,悠然自得,仔细地把刀擦净、收好。那神气,就如同优雅的西班牙斗牛士。

再看匠石,也许是木匠,也许是石匠,也许是木石活儿都做。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人挥斧生风,削灰而不伤郢人的鼻子。

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的确是如此。过去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真理。

一个残疾青年,学会电脑打字,便办起了小打字社。他交活儿及时,打字的质量又高,连一些着名作家也慕名而来,让他打文稿。

几个下岗大嫂,都是做饭行家,一合计,总不能老靠一点儿救济金度日,于是办起了“嫂子饺子馆”,卖的饺子薄皮大馅,服务热情,生意很快就兴隆起来。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没有真本领,很难在世上立足。有些人瞧不起基础技能,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当总经理,从政做官,做科学家、理论家等等。但,一是你要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机遇;二是一个人做大事,常常也是以做小事为基础的。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锻炼你的意志,包括对基层实际的体察。有时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业。

不要小瞧这些基础技能:理发、给死者整容、烹饪、园艺、茶道……只要技艺精深,在当今世界,同样大有可为,同样可创出辉煌事业。聂卫平是围棋大师,杨小燕是桥牌皇后,侯宝林是相声泰斗,梅兰芳是京剧巨擘,乔丹是篮球巨星,皮尔·卡丹是时装大腕……

许多原被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今天却有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变成一种产业。有为青年应当注意这种情况,并主动在其中寻找成功的机遇。

人生在世,能有一技在身,就起码有了安身吃饭的本领了;如果技艺精湛,就会更有作为;能多掌握几手更好。虽说多技者多劳,但多劳多得,也不是什么坏事。一个人吹拉弹唱都会,就会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