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想象力统治世界
5388200000006

第6章 发现一个21世纪的魔咒(2)

差的就是“像”。诸葛亮也好,爱因斯坦也好,是进行了预演的胜利,就是孙子所说的“胜算在庙堂”。他们的胜算是基于他们看到了事物的“真像”,实实在在的未来将要发生的,本质上讲是已经存在的事物的“真像”。

实际上,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之所以有,不过是人为的观念区分所致;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根本没有的事情,人能够创造发明出来的都是已经潜在的“信息团”,人的创造发明不过是发现而已!在一个事物以具体的看得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前,智者看到的是它的潜存的“真像”。我在我的另一本书里称为原型。这个我称为“原型假设”的理论模型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

人之所以能够超前思维,之所以能够预知未来,之所以能够创造发明,是因为你所要预知的,所要创造发明的,已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不过它是以看不见的潜在的方式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我们的思想可以感应到它,可以捕捉到它。这种思想方法,心理学上称为“超感觉”、直觉,还有称为“第三只眼”的。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原型假设”,掌握了它可以使人干任何事情都增加成功的机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不是天才伟人的理论,而是普通人的可以操作的方法。

那么,为什么赵括的纸上谈兵就不行呢?是因为赵括尽管对兵书倒背如流,那只是文字游戏,只是限于知识层面的东西而已。兵书思想的本质,并没有在他的头脑、心灵转化为“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素质、本领。

说穿了,人之所思所想,最终形成的是“像”,是以像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右脑里的实体,这是被脑科学所揭示的,后面我们要详细阐述论证。

为什么诸葛亮、爱因斯坦能够让未来的事物在头脑里“先生”,使得自己先知先觉、先知先对呢?诸葛亮出山时才27岁,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才26岁。无论是从政的经历经验还是科学探索的经历经验,在他们来说几乎都是一张白纸,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起初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瞧得起他们。如果不是这样,势力弱小的刘备怎能有机会请到诸葛亮呢?而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问世之前连个工作都很难找到,以至于今天的人们还一直感叹,为什么在相对论问世以前竟没有一个人赏识过爱因斯坦呢?

诸葛亮比赵括真高明

为什么同样是年纪轻轻,诸葛亮一出山就能够一鸣惊人,而赵括却一败涂地,导致赵军被坑杀40万人呢?

我们可以将两个人作以比较:

一是从学习上看,诸葛亮是“独观大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掌握大意、要害。而赵括则对兵书倒背如流,且辩论起来,无人能敌,连赫赫有名的老将赵奢,也就是赵括的父亲都不是他的对手。赵括颇为自负,满足于纸上的功夫。而诸葛亮则四处拜师访友,时时刻刻洞察天下大事,对局势的发展了如指掌。他是在做好书本知识与现实相结合的文章。

二是从人生经历上看,赵括一帆风顺,而诸葛亮则十分坎坷,早年丧父,多次迁居,飘泊不定。也就是说,他所受到的刺激是非常之多的。这会导致实际能力的天壤之别吗?据统计,在总人口中,只有8%的人,在16岁以前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在着名科学家中,这个比例是26%;在历史上的天才人物中,这个比例是30%;在着名的英语作家和诗人中,这个比例上升到55%。

此外,还有34%的美国总统和35%的英国首相,早年经历了丧父或者丧母的痛苦。(叶川编着《潜能再现》第78页,四川大学出版社)

这说明,幼年的挫折可以使人早熟,也有可能使人开发出巨大的潜能。

三是从个人的修养来讲,诸葛亮是时时处处谦虚谨慎,而赵括则目中无人,连他的母亲都看不过眼。

由此可见,诸葛亮尽管在出山之前,也如同赵括一样,没有从政从军的实践,但是,他的早年的挫折、坎坷,他的不拘泥于书本,而向他人、向生活、向实际学习的方法,使得他经历了头脑的演练,正是这种演练切切实实地开发出了他的实际能力。

什么叫实践?不是你亲自去做了这件事就叫实践,而是你无论是以“想”还是以“做”来实现目的、目标,就是实践。做了能够达到目的、目标,那么不做只想行吗?行。以实践为证。

春山茂雄在他的研究成果——畅销东南亚的《脑内革命》一书中介绍,他无论学什么,都用大脑制造形象。学骑自行车时,先在脑子里反复出现自己骑自行车的形象,形成熟练的骑自行车的形象后,才开始接触真正的自行车。骑上去后,很快就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学医时他第一次给患者做盲肠手术就做得非常漂亮,令人大吃一惊,许多人认为他决不是第一次做手术。

他为什么第一次做手术就出手不凡呢?是因为他在观看高年级同学手术实习后,自己执刀之前,先反复进行形象练习,脑子里清晰地浮现出自己执刀给患者动手术的自始至终的全部形象,想象着可能出现内脏粘连等各种复杂疑难的症状,在脑子里描绘着有条不紊及时判断处理的全过程。

“想”也能够达到目的、目标,而且有时候“想”比做的效率还高,效果还好。“想”更能省时省力,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里的“想”不是空想,不是只有想象而没有实践,而是说想象训练一旦与要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效果就会格外好。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来的,甚至像拿破仑、诸葛亮、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都是经过了想象训练,只不过他们的这种训练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以至于他们自己都几乎没有感觉到他们是经历了这种训练,这其实正是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原因。

命运的雏形是信心

“潜意识是人的守护神,从前世带来的灵魂会帮助你成就事业,潜意识中有了明确的愿望,就能唤起自己的守护神,或者是我们所谓的灵魂。”这是《生命的本质》一书中的一段话。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惊呆了,愣愣地盯着书不忍心往下读,一种奇异的感觉涌遍了全身,我品味着,咀嚼着,思考着。又把它记在了本子上。

后来,我又发现了与这段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一段话。这是《信念的魔力》一书中写的。

“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在你的心灵之中都有个相应的副本。”据称这是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的观点。

就是这样短短的话语像电光石火一样照亮了我的心,唤醒了我的灵魂。它使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所作的探索和研究,所独创的理论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原型论是正确的。

什么是原型论呢?就是说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其未来发展的轨迹,都潜在地在心灵之中有个副本即原型存在,你只有发现这个原型,才算是真正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事物。而这个认识过程的完成无时无处不依赖于人的想象力,因为只有想象力才能超越三维时空,才能推动人睁开心灵的眼睛,发现自己的本质,发现未来的事物的“真像”。

好了疮疤忘了痛。想得到就是做不到。晚上妙计千条,早晨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是一般人的表现。但是古往今来,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英雄豪杰,有那么多企业家、创业家能够想得到做得到,百折不回,直到成功呢?他们的非凡的意志力和过人的精力来自哪里?他们的思想方法与常人有什么不同?我研究了成千上万个案例,发现了他们身上共同的一个东西——信心。他们是真正相信自己的人。正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所说的:“信心是处于心念世界中的命运雏形,而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来自于这个雏形之中。”

哈佛大学着名行为策划学家皮鲁克斯有一段精彩之至的论述:

“认识自己、依靠自己、相信自己,这是独立个性的一个重要成分,所有的伟大人物,所有那些在世界历史上留下名声的伟人,都因为这个共同的特征而同属于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就是正确认识、依靠、相信自己的观念世界。一句话,认识自己的人,必须要有自信与自尊,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而那些软弱无力、犹豫不决、凡事总是指望别人的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他们体会不到也永远不能体会到,自立者身上焕发出的那种荣光,因为认识自己的目的就是自信和自立。”

那么,这种“信”的力量其心理基础是什么呢?皮鲁克斯还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

“在人的表面之下,还有一个自我心像存在。这个抽象的自我心像,是你心灵的真正面目,规划着你的生活。它与你的心灵连为一体,使你无法逃离。不管你是否了解,这对双胞胎始终控制了你的生命,你的一切作为都得听从它的命令。自我心像就是我们内心的陌生人。它是心灵的跳动,内心的时钟,能否剔除快乐或哀伤的时光,全看自己是否了解它。假如你想利用往日成功的优点,你必须将信心、勇气和自信运用于目前的工作,这样才能改变或增进你的自我心像,内心的陌生人才会变成你最好的朋友,并且鼓励你迈向尊贵与充实之路。”

“自我心像”是你认识自己的起点之一。记住最重要的一点,这个陌生人并不控制你,而是由你控制“他”。能够使“他”具有创造力,你就能从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更充实的生命。

梦想成真为什么

梦想成真是一个人人熟知的成语。但是,为什么想象具有那么大的威力?为什么想的事情竟能够成为真实的?

科学是这样解释的。世界主要是由物质、信息、能量组成的。人的意识是信息的一种高级的存在形态,一种高级的表现形式。连接物质与精神的是波动。感情是波,思考是波,肉体是波,物质是波,而将它们一个个连接起来的还是波。宇宙的能量是所有这些波的根源。当宇宙的能量与人体的能量达到一体,我们就可以看到奇迹的发生。其实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什么奇迹,从宇宙能量的观点来说,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泰那认为,全部的宇宙能量都包含在人类的精神中,这里所说的人类精神与现在物理学所说的人类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它所具有的能力与物理学的人类精神之间的差别有几个数量级。人类的精神可以包容全部宇宙,由此我们应该想到人类具有多么大的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所谓的奇迹就不再是什么奇迹。

波的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能力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人类的心智与身体的结构进行研究,推进人类与宇宙一体化系统的进程,是当前人类最为重要的课题。

复合电磁场理论认为:世上有一个看得见的世界和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在看不见的世界里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意识在发挥着作用。由于意识的存在,人类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得以更好地发挥。在不可见的世界里,物质等于能量等于意识,三者是一体的,可以相互进行转换。换句话说,意识可以与物质、能量相互发生作用,物质也好,能量也好,其源头都是意识。一直以来,意识都没有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在意识里却隐藏着巨大的能量。七田真在《如何培养儿童右脑》一书中写道:“物质和精神是根源于一个世界而产生的,原本并没有分为两个概念。在波动的作用下,人可以通过冥想和想象,进入到这个本源的世界。”

那么,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呢?是统一场。根据统一场理论,当人的思维由粗浮变精微,进入“一无所有”的状态,就具有无限的能量,无限的创造力,无限的潜能……具体说来,“思维”是一种能量形式,每当大脑产生思想的时候,脑细胞就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化学、磁电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必须通过统一场才会达到平衡和完美。也就是说,思维的来源是统一场。

现代物理学认为,层次越精微,所产生的能量越大,原子弹之所以比化学弹威力大,就是因为原子比分子精微;而中子弹比原子弹威力大,也是因为中子又比原子精微。据此推论,思维的层次越精微,所产生的能量越大。

想象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训练使人的思想由粗浮变精微。

我们的偏见就在于,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意识似乎是与物质分离的,是物质的附属,是被物质决定的。而实质上是,意识、物质、能量本是一体,而且三者可以互相转化。这正是意识具有巨大能量的原因。

脑科学认为,右脑中存在“心灵感应通道”和“想象通道”。它具有一种想象机能,能够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快速转换。右脑是通过图像进行思考的脑半球,所以在听到语言后能够将它变成图像,或者能够把图像变成语言。但还不止如此。右脑还具有如下功能:它能够把图像变成数字,或者把数字变成点的集合;能够把声音变成图像或乐谱;能够把声音变成颜色,把气味变成图像。

一般来说,人的思想千头万绪,就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是难以显出多大能量的。但是,想象就不同了,想象是思想成像的过程,而“像”正是会聚、化为能量的利器。

变“思”为“想”显神威

汉字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和仿造,汉字本身装载着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信息和大道。因而,有时候,破译了汉字的密码就能够破译“道”。

什么是思想?两个字组成,前者为“思”,就是“耕心上之田”;后者为“想”,就是“心之成相”、“心之成像”,也就是“境由心造”。思想的威力和密码关键就在于这个“相”,实际上就是“像”。

在人们没有发现这一奥妙的时候,往往注重逻辑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尤其是受西学的影响,以为形象思维是落后的,直觉思维是幼稚的。这其实正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思想的威力既然关键在“像”,在于想象、心像、自我意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所有的思想活动统统变成思想成像的过程呢?

自我意象侧重的是人对自我形成的形象;想象侧重于发明创造或者说是对于物质世界的想法成像过程;心像则侧重于人对自我、他人、万事万物、天地宇宙,一切的一切想象而成的相片、底片存于心灵。

由此说来,我们创造出思像这样一个新的概念,目的是强调将思想、精神、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变成形象思维、图像思维,形成心像。

思像,思像,思之成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词汇本身就是强调思想感情活动要像摄像、拍照一样,聚焦、成像、取像。又能够像放电影、录像一样,逼真地再现出来。

思想,思想,边思边想,是言与像的合一。我们突出强调将言也转化为像,是谓“思像”。于是,思像就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门科学。运用想象力,脑海中能够出现清晰的图像,像看电影一样,这叫做IMAGERY。这个名字是由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的教授希尔克命名的。作为一门新学科,全世界对IMAGERY的研究越来越广泛。

享誉世界的日本右脑教育专家七田真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无不论述想象的威力,在他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无不运用想象训练,且产生了令世界瞩目的效果。

我们在此论述思像,不仅仅限于教育,而且包括科学、决策、领导、管理、人才等一切领域和学科,因为世界上凡是有人在的领域,都有离不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