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想象力统治世界
5388200000022

第22章 我的命运我做主(1)

一个人如何改变自我?如何塑造自己的命运?如何按照自己的愿望改变他人?思像训练是必由之路。

境由心造

心态决定成败这个提法曾经风靡全国,关于心态的书也出了成千上万个版本。那么这个提法有没有道理呢?

日本的经营之圣稻和盛夫十二三岁的时候,读到一本《生命的真相》,其中一段话深深地震撼了他,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信心是处于心念世界中的命运雏形,而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来自于这个雏形之中。”

是的,你的一切因缘、际遇,你生命所结出的果子,是什么造成的?看起来都是由外在的客观环境、你的言行等造成的,其实,这一切都可以对应地在你的内心找到副本。这是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的观点。其实,中国文化中也有这个观点。袁了凡的故事我曾经读了千遍万遍,百读不厌。我到北京的时候,看到不少对于传统文化深有研究的学者在大力推广这本书。我也认为它很值得咱们中国人,尤其是值得广大青少年一读。

袁了凡是江苏人,明朝进士。69岁时写了一本书给他儿子,名为《了凡四训》,后来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袁了凡年幼时丧父,母亲叫他放弃读书求取功名的路,改习医术。袁了凡听从了母亲的话。有一天,他在慈云寺里碰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老人说:“你是做官的‘命’,明年就可以科举及第,为什么不读书了?”

袁了凡请老先生回到家中,让他算了一些事情,十分灵验。因此,又去读书。

后来老先生替袁了凡推算,说:“你做童生的时候,县考得第十名,府考会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当考第九名。”

果然,一年之后,袁了凡三次考试中所得的名次跟老先生所推算的一模一样。

老先生又替袁了凡推算终身的吉凶。“你应当做贡生,等到做了贡生后,应被选为四川一知县,上任后三年便告退。你会活到五十三岁,可惜没有子嗣。”

后来袁了凡果真当贡生进入燕都,留在京城一年。这时他觉得一切已经在“命”里注定了,何必再努力,所以整天静坐不动,不说话也不思考,凡是文字一律不看。一年之后,他要到国子监去读书,临行前,先到栖霞山拜会云谷禅师。两个人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三天三夜都没有闭过眼睛。

云谷禅师问道:“一个人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胡思乱想的念头太多。我看你静坐了三日,却没有起过一个乱念头,这是什么原因?”

袁了凡回答:“我被孔先生算命算定了,荣辱生死都有定数,不能改变,想也没有用,自然没乱念头。”

云谷禅师笑道:“我还以为你是个了不起的人,原来你只不过是个凡夫。平常人不能没有胡思乱想的心,因此被阴阳束缚住,也就是被气数束缚住。然而极善的人可以变苦为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反过来,极恶的人可以变福为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你先前的二十年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你没有把‘命’转动过分毫,所以你是凡夫。”

袁了凡问:“照你这样说,这个‘命’不是一定的吗?”

云谷禅师说:“‘命’不是一定的,而是由自己改变的。做了善事‘命’就会好,无福也会有福;做了恶事‘命’就会不好,有福也会变无福。古书中说过这样的话,佛经里也常常提起。”

袁了凡进一步问:“孟子说过,道德仁义全在自己心中,我可以努力做到;但是功名富贵不是在我心里,而是旁人给我的,我怎么可以求呢?”

云谷禅师说:“你把孟子的话解释错了。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里。只要你能感动别人,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你能向自己心里头去求,那不单心里头的道德仁义可以求得到,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贵也可以得到,而且是不去求便自然得到。因为有道德仁义的人,大家一定会喜欢他、敬重他,所以功名富贵不用去求,别人自然会给他。”

云谷禅师再引经据典阐述他的观点,使袁了凡心里开始相信“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由内心做起,把自己不良的习惯改掉,增加福德,自然可以改“命”。

云谷禅师又问:“以你自己的想法,你是不是应该有功名在身?是不是应该有子嗣?”

袁了凡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不应该有功名的,也不会有子嗣的。因为有功名的人都是有福相的,我相薄福也薄,又没有行善积德。另外我不能忍耐和担当重大的事情;旁人有不对时,我也无法包容;而且我性情躁、气量浅狭,有时又显得自大,喜高谈阔论,想做就去做。像这些种种的行为,都是福薄之相,怎么能够取得功名呢?”

“此外,我有洁癖,容易动怒,只懂爱惜自己的名节,说话太多。伤了气,身体就不强健。还有,我喜欢喝酒,又常彻夜不眠,也不懂保元气。我有这些种种的毛病,所以不应该有子嗣的。”

由于袁了凡能知自己的不良习惯,云谷禅师便教他用功改过的方法,把每天所做的功德与过失记下来,让他知道当天所做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过积善。

于是袁了凡下决心要改过积善。一年之后礼部科考,孔先生算他考第三,结果他考第一。这时袁了凡更笃信云谷禅师的话了,更加努力地改过和行善积德,努力地改正坏习惯。当袁了凡将自己的不良习惯逐渐改过后,不仅在53岁时没有死,在他69岁时,还写下这本流传后世的名着。孔先生算定他“命”中无子嗣,结果他得到一个儿子。

袁了凡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难道命运是定数、无法改变的吗?

袁了凡因为具有自知之明,能有知过、改过、积善的好习惯,因而改变并创造了自己的命运。同样的,只要我们能学习袁了凡先生的精神,改除不良习惯、累积善德,我们也能改变命运,创造命运!

这个故事载于《了凡四训》里,其单行本我在北京读过,好是好,不过它的缺陷是操作性不强。也就是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改变心态,究竟如何才能改变心态呢?自我意象理论和皮鲁克斯关于自我心像的论述都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具体就是想象训练或称思像训练。

梦想成真

在古希腊神话里,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爱神赋予雕像以生命,皮格马利翁的想象变成了现实。

无独有偶,我国唐朝的官员赵颜从他一位朋友手里得到一个布屏风,上面画着一个女人,非常美丽,赵颜渴望她能活过来,好娶她为妻。

朋友告诉他这是一幅神画:“你的愿望不难实现。她叫真真,你昼夜不停地叫她一百天,她就会答应你。她一答应你,你就用百家彩灰酒灌她,就保证她能像真人一样活过来。”

痴迷的赵颜果真按照朋友的话去做了,画中的女人也果真从屏风上走了下来。她感谢赵颜的召唤,心甘情愿地侍奉他……

两个故事都是虚构的,或者说,都是隐喻性的。但现实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却经常发生。博尔赫斯在《论惠特曼》一文中写道:“一件虚假的事情可能本质上是真实的。”幻想性的故事不是指代性的,而是写意性的,具有魔法的特征。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本质是什么?是梦“像”成真。就是说,当你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事情之“像”装满了你的头脑、心灵,这个“像”就会活起来,成为真实的存在,成为有生命的东西。

这样,思像论对皮格马利翁效应进一步做了深入合理的揭示。

使皮格马利翁效应驰名天下的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做一项实验:他们声称要做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们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八个月过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尤其是深刻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智力、品格的高度信任,使他们对自己的“出类拔萃”深信不疑,从而使各方面都得到异乎寻常的进步。

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皮格马利翁效应已经被今天的脑科学家、教育家的实践所证实。下面介绍国际着名教育家七田真教授《如何培养儿童右脑》中的一个案例。

案例中的这个孩子有一个弱项——跑步,只要一提到运动会上的项目,她就会表现得很痛苦。尽管她的母亲在读过七田真的书后,早早地开始进行右脑教育,但她认为右脑教育对于运动能力并没有什么帮助。

这个孩子一直为跑步而痛苦,一天,母女俩一起看电视,正好有一个她们喜欢的栏目在讲跑步快的孩子与跑步慢的孩子之间的区别。母女二人在反复观看他们跑步的录像后,清楚地看出两者之间的不同,跑得快的孩子腿抬得很高,主要用大腿的力量。

于是,母亲就告诉女儿,让她在跑步之前想象自己在节目中看到的情景,想象自己像节目里的那个小孩跑得一样快。

果然,孩子像是找到了以前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神奇力量,跑得极为舒展,一下子就跑了个第一名。

人一定要有偶像

一个没有偶像的人,算不上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一个没有偶像的人,算不上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没有偶像的人,算不上是一个有作为的人。

古今中外,凡是大有作为者,哪一个不是有着自己崇拜的偶像呢?诸葛亮还是无名小卒时,就自比于管仲、乐毅;拿破仑在担任炮兵少尉时就想象着自己成为恺撒、亚历山大式的人物;克林顿在作为一名中学生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后,萌生了成为肯尼迪式的人物的远大理想。

高尔基这样描述偶像对他的激励作用:

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法拉第这位有名学者的画像,我不很了解地读了关于他的论文,当知道了法拉第也不过是工人出身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这在我头脑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我觉得这简直像童话似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半信半疑地想,在泥土工人里面也有人可以成为学者吗?”

高尔基从法拉第身上看到了自己与这位科学家的相似之处:一是法拉第出身于工人,而自己也出身低微;二是法拉第以一个工人的身份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家,那么自己也可以超越低微的出身,干出一番事业;三是法拉第的精神已经在自己的脑海、心底引起了轰然鸣响,这个“像”已经烙印在自己的心底了。

从此,高尔基找到了自己成功的理由,找到了可以给他以无穷力量的精神动力源,他的精神火炬熊熊燃烧了,走上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道路。

有了偶像,就要做偶像那样的人。被誉为“当代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的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年幼时被圣女贞德的故事深深打动,给父母写信说,她要做另一个贞德。一次,她的姑母看到她独自站在阳台上,自言自语,便问她在做什么,英迪拉·甘地“两眼炯炯有神”,坚定而严肃地说:“我在练习做贞德。”

要做什么样的人物,就要先“像”什么样,要做成功者,首先就要像个成功者,这是所有成功者的一个基本定律。

人一定要有“成功像”

成功需要多种能力、品质和资源,不过,首要的一条是,你必须看起来像一个成功者。

对于刚刚开始奋斗的创业者来说,营造成功者的形象尤其重要——就是使你看起来更成熟、更有实力、更值得信赖。你的形象会告诉别人:你现在是赢家,而且永远是!

人的认识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在了解之前就作出判断,对事物如此,对人也是如此。人们普遍重视第一印象,并根据这一印象形成对某个人的判断,这种判断有可能准确,但也有可能错误,可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社会心理学家艾尔帕奇在一本着作中,研究了着装对个人事业的影响,书中描述了他的一次实验。

他把一个人安排进一家大型公司的总部,要他让一百个秘书把他的公文包取回来。

在对前五十人进行实验时,这个人穿着一双黑色、饰有大白鞋扣、鞋尖磨坏的皮鞋,一件俗气的青绿色上衣和一条印花棉布鞋带。

在这组实验中,五十个秘书中只有十二个人听从了他的吩咐。

接着,这个人穿上了华贵的蓝上衣、白衬衫,系着一条圆点丝质领带,脚上穿着一双高档皮鞋,发型整齐。

在后来的实验中,五十个秘书有四十二人提供了他要求的服务。

这说明你的形象成功与否能够决定人们对你的判断,尽管这种判断不一定正确,但是,只要作出了某种判断就已经是正确的,因为这已经影响到你的事业了。因此,塑造成功者的形象,也就是成功像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成功像”都包括哪些东西呢?它可能是外表,可能是行为,可能是一些制度,但是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就是使你或者你的公司看起来更成熟、更有实力、更值得信赖。

这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如果你并不真的具备某种特质,假装具备它是很难的。不过你还是应该注重这些表面功夫,一旦你的成功形象树立起来了,你成功的机会就会随之而来。

拿破仑一度失去一切,但是当他单枪匹马地回到法国的时候,面对着那些用枪口对着他的士兵,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只是发表了一番演讲,士兵们就把枪乖乖地放下了,转而听他的指挥,使他重新回到了皇帝的宝座上。这是一种什么魔力啊!难道不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成功像吗?难道不是一种能够移山填海的成功像吗?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是金兵对于岳飞的军队的评价。这是岳家军在人们心中的不可战胜的形象。这种成功像抵得上千军万马!

美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马顿和凯特在美国的一所着名军事学校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军校期间,那些看上去比较调皮,经常面对战友模仿长官动作、口气的人,往往后来大多数被真的提升为军官。

这是因为即使是模仿也有一种“成功像”,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当这种成功像深深地烙印于人的心底,人就不能不成功了。

成功像会愈积愈深,愈积愈牢,牢不可破。

拿破仑一生打过一百多次胜仗,胜利使他坚信自己所向披靡,令人闻风丧胆。

毛泽东在指挥打仗时特别强调要“慎重初战”。为什么?是因为旗开得胜会积累成功像,使士气大增。为什么特别强调要打歼灭战?是因为歼灭战会使敌人积累“失败像”,使敌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为什么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大多数人都半途而废?是因为遇到挫折,或几经挫折,就形成了失败像,人被失败像主宰了,就只能失败了。

人一定要有“自画像”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是一个盲目的人;一个没有清晰目标的人,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一个没有自我的清晰画像的人,是一个不能主宰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