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5383300000009

第9章 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塔(1)

人格辐射是最核心的教育,教师的人格是照亮学生的光源。这种人格辐射的力量,具有无为而治的功能,是一种心灵感应的震撼力量。

教师的“人格”一旦照亮学生,学校便会形成一种其爱融融、其乐融融、真情荡漾、正气凛然的软环境,形成一个极具文化味的“磁场”,产生无为而治的奇效。尽管这个“磁场”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人人可以感受到,它浸润和熏染着场内的每一个人,将使校园变成家园、学园、乐园,变成真正教育的熏陶和感染“源”,来一个融化一个,来一群融化一群,真正成为一种无为而治、润物无声无痕的教育。

1.教师的工作需要激情

美国著名思想家巴士卡里雅说过:“你在什么位置,就应该热爱这个位置,因为这里就是你发展的起点”。只要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即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也能创造出奇迹来。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时才更容易激发出我们全部的热情和潜能,会让我们的工作更容易取得胜利。也有些时候,许多人在一开始的时候无法自由选择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只能被迫接受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应付工作,而是要学会去爱自己的工作。

一个对工作感到不满、不能快乐工作的人,不管他如何努力,都不会有卓越的表现。许多证据说明:大多数的失败,都是由于人们对工作不喜欢,没有投入工作。

大约半个世纪前,有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将实验人群分成三组,比试完成同一份极为枯燥乏味的工作的速度。工作做完后,第一组要认真地向其他人说这项工作多么有趣。后来通过测试,发现第一组的人要比其余两组都更喜欢这项工作。

这个实验说明了心理学上一个公认的理论:当人面临认知上的矛盾时,必然会产生认知上的失调,失调之后则会寻求恢复平衡。正如实验所证明的,虽然工作枯燥,却还要向别人说它多么有趣,慢慢地,自己也就真的认为这项工作很有趣了。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可得到这样的启示:当你正处于你所不爱的工作当中时,要努力去接受它,试着去爱它,终有一天,你真的会热爱上这份工作。

案例精选

[描述]

某所大学的图书馆经常有读者将书籍放错位置,为此不得不雇用一些大学生做临时工,以协助管理员将书籍放归原处。大多数同学认为这份工作非常枯燥乏味,迅速地辞职走人,只有一个瘦弱的小伙子心想:干这个工作不是有点像侦探寻找破案线索么?这个奇妙的想法将原本枯燥的工作设想得非常有趣,于是这个小伙子两眼放光、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虽然因为生疏,第一天他只查到几本书。但是由于他对工作的特殊兴趣和热情投入,很快便掌握了技巧和经验,查到的数量与日俱增。当这个小伙子离开这里时,图书管理员依依不舍,同时心里暗想:这个小伙子日后一定能成大事。果然,多年后,他成了一家著名大公司的董事长。

[点评]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苏格兰哲学家所说的一个道理:有事做的人是幸运的……当一个人的精神倾注于某项工作时,他的身心会形成一种真正的和谐,不管是多么卑微的劳动。

而有的教师就常常抱着一种受苦受难的心态去面对学生、面对教育,结果误人误己。

每一个老师在上岗的初期,都会斗志昂扬。可是,这份激情常常只是来自于对工作的新鲜感以及对工作中不可预见问题的征服感。一旦新鲜感消失,工作熟悉了,激情也往往会随之湮灭。一切都开始变得清淡,以前充满创意的想法消失了,每天的工作只是应付完了了事。既厌倦又无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也不清楚究竟怎样才能找回自己的激情。

而在生活中,这样的老师还不少:从早晨一开始就对工作感到厌倦,想到要去给那些学生上课,就很腻味,但是又不得不上课。他们讲课没有热情和生气,而且将不良心态带给了学生。

案例精选

[描述]

小张老师教学四年了,刚踏上讲台的时候,拿起粉笔时激动不已。现在她对工作毫无激情,对学生没有任何兴趣。一个学期下来,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讲课也仅凭着书本生搬硬套。她将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沾边,坚持教死书。由于她观念陈旧、语言陈腐、方法单调、行为刻板、暮气沉沉、索然寡味,因而与学生们形成了深深的“代沟”,已成了学校里有名的“问题老师”。人们都说,刘老师的教学生涯恐怕不会长远了。

[点评]

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你必须和小张老师的行为绝缘,点燃自己的工作激情,让全身的细胞都跳动起来。在所有伟大成就的取得过程中,激情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几乎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激情之人创造出来的奇迹。最好的劳动成果,总是由头脑聪明并具有工作激情的人创造出来的。

一个人如果仅仅是勉强完成职责,那么,他做起事情来就会马马虎虎,遇到困难,就想退缩。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好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更不要说能做出创造性的业绩了。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就很难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迟早会走向平庸。

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人;如果以厌恶的态度去工作,迟早会被工作抛弃。

激情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对工作充满高度的激情,可以使我们不畏惧现实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碍。当你怀着激情去工作,并努力让自己的学生、学生家长、领导乃至社会满意时,你就已经跨入优秀教师的行列了。

让自己充满激情地工作、充满激情地面对学生吧!只要你增加一点激情,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是这么的美好。

2.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太阳

瑞典教育家斯泰洛齐说:“我的热爱,将如春天的太阳使冰冻的大地苏醒那样迅速地改变学生的状况。”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能力。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学习、个性的发展影响甚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可以说,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没有爱,教育将变得枯燥乏味;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儿一样,关心爱护他、教导他。许多优秀老师之所以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们热爱学生。据一份调查显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热爱学生”应排在首位。可见,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爱是基础,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会变得苍白可怕。

案例精选

[描述]

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她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五十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海伦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她写了《我生命的故事》来讲述自己如何战胜病残的经历,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五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海伦之后又写了许多文章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深受人们崇敬。1964年她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点评]

安妮·沙利文是海伦·凯勒的天使,她用毕生的时间陪伴这个孩子,将她由一个失去光明、声音、暴躁的弱者变成了一个勇敢博爱的伟大作家。这是师爱的力量。没有沙利文这样伟大的博爱精神,怎么会有海伦·凯勒的伟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爱是教育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要求获得的也是纯真的爱,只有这种爱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

案例精选[描述]

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例子,古科顺老师班上有位学生,爸爸妈妈因情感不合而离婚了。孩子失去了父爱、母爱,变得情绪低沉,寡言少语,学习成绩下降。古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他成债下降是由于缺少照顾,多重原因造成了他心理上的痛苦。古老师便把这个孩子带到自己家中。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衣服脏了,帮他洗;缺纸少笔,帮他买;生病了,带他去医院。可以说古老师爱生如子。这个学生从老师的身上,体会到如母爱般的“师爱”,他觉得自己不孤独了,学习充满了信心,因而成绩提高很快,期末考试成绩名列班级第三名,并且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爱好、特长也得到了发挥。他对同学说:“老师爱我,我更要爱老师”。

[点评]

教师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作为一名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对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师德的核心是爱,只有教师心中有爱,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女;才能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出类拔萃。

教师生活在学生中间,深知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怀与爱护。而想要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只是一个或几个孩子,而是所教的全部学生。但教师只有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这就必须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关心使学生感到温暖,相互影响、帮助,扩大和深化师爱的作用。例如:开学已经一周多了,刘老师班里调来一位新同学,这位同学跑了许多地方都没有买到“数学练习册”。老师把这位同学的困难讲给了全班同学听。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有二十多位同学用一张张白纸精心为这位新同学抄下题目内容。之后老师又给包上了一个漂亮的外皮,装订成册。当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将练习册送给新同学时,新同学感动地说:“这是老师和同学对我的一片真情,我一定好好学习。”

教师的爱不是偏爱,要无选择地、公正地、无例外地爱每一个学生。实践也证明,教师只有从爱出发,才能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能找到教育学生的真正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教师和学校才不会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只有充满爱,在教育者的眼中才不会有问题学生,才不会有教不好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始终围绕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将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让自己当太阳,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会获得教育上的成功。

3.教师要为人厚道,为师儒雅,为教虔诚

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但是“厚道”是什么意思?厚道没有固定的含义,它只是某种精神的体现;厚道也没有有固定的形式,它更多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解释。厚道就如冬日的斜阳,夏日的和风,不论作为人品还是作为德行,是能打动人的。厚道让人信赖,让人踏实,让人熨帖,让人感动。作为朋友,可交;作为同学,可信;作为老师,可敬;作为领导,可从;作为下属,可用。厚道人不会算计你,厚道人不会欺骗你,厚道人不会出卖你,与厚道人打交道就像在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让人觉得宁静而温馨。

季羡林曾经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篇《漫谈皇帝》的文章。文曰:“生于高墙宫院之内,对外边的社会和老百姓的情况,知之甚少,因此才能产生陈叔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随后,著名学者钟叔河在同一栏目撰文纠错:“老百姓断了粮,却怪他们为什么不吃清蒸狮子头,的确荒唐可笑,但笑话的主角却是司马衷而非陈叔宝。”看到该文后,季羡林诚恳地对记者表示:“我弄错了,应该是晋惠帝。两位大学者,一个纠错不嘲讽,一个认错不辩解,一时传为文坛佳话。这就是厚道,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修养。

教师更应厚道做人,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而尊重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美国有句俗语:“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别去讥笑他。”“别去看他”、“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的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教师如果失去学生的厚道,就会缺乏信任。我们要用宽容的胸怀给学生补救的机会。因为宽容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灵。要用宽容来安慰学生因失误而惭愧的心,让学生心存感激,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所谓:厚德而后载物。

案例精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