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优秀教师成长的方法与艺术
5383300000021

第21章 让你的名字成为学生(2)

有位教育界前辈曾说过:“学生时代曾有过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体会学困生的难处;学生时代曾有过调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了解调皮生的心理,这些老师较容易成为好老师。”

(2)要倾听心声,理解学生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想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要开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要我们走进学生中,就不难听到一些凭主观想象不到的学生心声,它可以有助于我们进行更好、更准确地换位思考。它可以使你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使你很快成为学生所喜爱的好老师。

比如在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不愉快现象方面,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在参加“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培训时的感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孙老师说,培训的第一堂课放了一张幻灯片,那是学生画的画。画面中,老师正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令人神往地望着窗外树上的一只小鸟。她说,看到这里,她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课不仅是教师费力不讨好,也让学生活受罪,责任不全在学生。从此,她尽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她还常常说这样一句话:“要求学生做到某种程度时,首先要问一声自己能做到吗?”

(3)以人为本,体贴学生

教育工作以人为本。有的老师说,学生变得越来越“圆滑”了,讲起话来“三分为真,七分为假”,有的甚至是满口谎言。学生为什么会说谎呢?从学生的角度看,A.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或不敢说出事实真相,如学习成绩差,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谈话的对方(家长或是教师)比较专制等。这时,学生会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B.当时情况对自己十分不利,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C.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而说谎。D.为了哥们义气而说谎。E.不得已说了善意的谎言。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学生说谎,宽容地对待他们;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事实真相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讲真话。

换位思考是沟通学生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换位思考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教育更有成效;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善待教学,善待自已;让我们一起来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吧!

3.本领是教师受欢迎的本钱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受到学生欢迎,那么怎么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首先要有高超的教学本领,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和崇拜知识渊博的老师。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本领是教师受欢迎的本钱。

老师应当精通所教的学科,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正在研究或已经取得的成果。这就决定了老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知识和不断追求新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教育能力,用自己的知识去征服学生。如果一位教师授课漏洞百出,是难以取信于学生的。为此,教师树立威信须在知识和才能上下苦功,因为“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传给学生的知识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信赖感、敬佩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名受欢迎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位教师,只有功底深厚、厚积薄发、对所讲课程驾轻就熟,才能征服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其威信才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作为一位学习型的老师,不仅要善于表现自己,而要善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学识深厚,学生就会把你当成“权威”,感到你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知识。这种力量所激发的巨大效应,就可以让渴望求知的学生产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说,老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要比嘴巴上的说教强得多。学生更信任学富五车的老师,而不是只会教死书的老师。

现在的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都很强,他们最不能容忍老师的无知和无能。

某大学有一堂哲学课接近70%的学生没有听课,但是老师依然照本宣科。而在另一个学校里,哲学课却被认为是最有意思的课程,为什么?就因为老师讲得好,常常穿插人生启示、责任等内容,让学生十分感兴趣。

现在的学生不会因为你是教师就给你尊敬和信任,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有能力才敬佩你、信服你。他们不盲目崇拜老师,只会在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审视之后,才决定是否“接纳”某位老师。教师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通过他们的“审查”关的。

作为一名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是知识的传播者,必须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知识,不断追求新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如果一位教师知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办事有条不紊,他就能赢得学生的欢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的知识。

著名的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指出,教师必须具有以下的知识:第一,本体性知识,即精通自己所在的学科;第二,文化知识;第三,实践性知识,即教学经验的积累;第四,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会启迪、开发、创新。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指导教学工作,并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在教育能力上,从单一型向多面型、全能型发展,德才兼备,适应教育工作和发展形势的需要。

只有不断地学习,你才能用你的知识征服学生,成为受学生最欢迎的教师。

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呢?

(1)教法要不落俗套

美国人做过一个关于蜜蜂和苍蝇的实验。他们将五只蜜蜂和五只苍蝇同时放进一个玻璃瓶,并将瓶底对准窗户。五分钟后,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五只苍蝇飞了出去,而五只蜜蜂却撞死在玻璃瓶里。这个实验似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苍蝇比蜜蜂聪明。而事实上,蜜蜂是有思维的,要比苍蝇聪明得多。在蜜蜂的思维里,光亮的地方才是出口。

同样一件事,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做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案例精选

[描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同时观察一只小虫子爬墙。这只虫子艰难地往墙上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第一个人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竟这样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第二个人长叹了一声:“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位,不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吗?为什么不肯看一看周围的有利条件呢?”第三个人似乎有点生气了:“这个目标达不到,为什么不换一个目标试一试呢?”观察一只虫子的行动,三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当然受到的启示就不一样了。第一个人鼓励自己:遇到挫折,不能气馁;第二个人提醒自己: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蛮干,要动脑筋,想办法;第三个人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不要好高骛远。

[点评]

并非折中,这三个人的看法都是对的,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然认识就不一致了。借这则小故事反省我们的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这与我们常常满足于一种正确的答案有着直接关系。只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的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惰性。这不仅砍断了思维的触角,更阻碍了孩子们创造潜能的发展。

如今多数老师的授课流程是:一个知识点接着一个知识点地讲下去,然后,布置习题、检查作业、反复训练……学生听不懂?好,那就再讲一遍;学生学不会?好,那就再演示给他看;学生学不好?好,那就干脆发火。

但是我们应该检查自己的教法是否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想学,是否和“教”有问题呢?

学生更喜欢新奇的食物,所以教课就要丰富多彩,不要过于死板。一位历史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授课,这让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有时换个思维教学,我们会发现,学生很好教。

(2)教师要适当地懂些幽默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难受周围的人欢迎的。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语文老师,也是很难受学生欢迎的。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记忆力;可以舒缓紧张心绪,减轻神经压力;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

2009年,一个题为《上海政法学院陈丽天教师爆笑语录》的帖子在各大论坛间热传。这是一位不知姓名网友摘选的上海政法学院陈丽天老师引人发笑的课堂语录。用网友们的话来说,这些语录颇具“流氓特色”,有着另类的幽默。网友把陈丽天称为“流氓教师”。

正是由于陈丽天老师的幽默天性,使得许多不喜欢《刑法总论》的同学认为,“陈老师上课生动幽默,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变得有趣易懂。”而学生们称他为“流氓教师”,不是对于他道德上的评判,而是对于他的幽默和“另类”特色的诠释。

学生们听惯了味同嚼蜡的讲座,看惯了讲台上正襟危坐的教授们。有些教授和讲师只会照本宣科地教授课程,而不会把枯燥的知识用形象化的方式讲解明白。这样的老师倒是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经常进行严厉的处罚。为什么有的课程学生们不愿意听,老师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学生们的身上。

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每人一瓢水。有的老师虽然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然而他们却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却道(倒)不出来”。

陈丽天老师的走红,成功在于他没有固守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把有些知识掰开了、嚼碎了,再喂到学生们的嘴里。他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了,他把概念性的知识用行为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再加上陈丽天老师特有的幽默诙谐的风格渲染。在这样的环境里听课,又像是在看相声小品表演,有什么理由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呢?

当然编者并不是说提倡教师学习陈丽天老师的讲课方法,而是想指出幽默确实能在教课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和效果。

(3)要精雕教学细节

细节造就专业。好的教学细节,就是很好的教学素材。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我们的课程就不会枯燥无味,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就更易受学生欢迎。否则,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就会在教师的经意和不经意间流失。对教育细节的关注体现出教师具有科学的思想和务实的精神。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教师拥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4.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温暖学生是为人师者的三大法宝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在这一方面,学生显得尤为突出。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可以树立他们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促其自我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一个人心灵的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尊严。对待孩子,没有比保护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

大凡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建树的一线教师,在他(她)们的教育词典里绝对不会缺“尊重”二字。他们对事业尊重,对自己尊重,对学生尊重。

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不仅是实施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积极回应。

尊重意味着平等、民主、宽容、理解、帮助和支持。尊重学生不仅意味着对学生的爱与期待,还意味着合理、有效的管理。尊重绝不等同于放纵和无原则的迁就,否则就是“尊重”幌子下对生命、对社会责任的漠视。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呢?

(1)尊重学生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在人格上与教育者是平等的。法国的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谈到:“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殊不知,这种师道尊严往往会妨碍学生的学业。曾听到一位退下来的校长这样说:“毛竹也要分上下级。”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应该是老师的天职。平等地对待学生,就是对学生人格的最大尊重。

经常有学生会说:“我不敢问老师问题,我基础太差,怕老师看不起我。”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扪心自问,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的所作所为多多少少会伤害他们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有助于克服自身的弱点,促使自己去维护尊严和人格。反之,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受到挫伤,就会失去自信,坠入自卑的深渊,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要爱护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的人格。

案例精选

[描述]

小K是个自尊心极强的男孩,在一段时间里,我老是觉得他在漠视我,在挑衅我。因为从他的表现中我看得出:他经常不带书,不听我讲课,故意惹我生气,不做作业。开始,我以责备带命令的口气叫他听课、做作业。他说不做又怎么样嘛。反倒让我觉得难以下台,我亲自或让同学叫他来办公室他都不来,并且还有不驯的语言。一段时间后,情况愈演愈烈,他公然在我上课的时候,搞恶作剧。我实在忍无可忍,课后将他强行带到了办公室。他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但又警惕着。他以为我会对他发火,我却搬了个凳子,让他坐下。但他却坚决不坐,在争执中他的态度却明显改变了。我说:“那你就不坐吧,老师想真诚地给你道个歉,如果我无意间伤害了你,请你原谅老师的过失好吗?”话说完,他就低下了头,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滴。原来我在一次他与同学的争执中不问情由地责备了他,并说了句把他扔出教室这样的话,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我跟他聊了好久,并送他回家,进一步了解了他和他的家庭。我们便约定,当他以后有过失时,老师只需稍作提醒。如不改,老师责备他,他决不能生气。从此他变了。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借着他的进步,狠狠地表扬了他,他的劲头更加大了,经常提前预习,并在下课时与我聊天。这真是一次诚挚的道歉,换来了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我真想说,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就会换来学生的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的前提和源泉,作为教师要注意利用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主体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形成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