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中国史
5379600000010

第10章 儒家的一米阳光(1)

严格来说,中国人应该是不信神的,中国人的神其实就是自己。

然而中国人又是喜欢拜神的,有时候,一家可以供奉好几个神明,似乎多多益善,群策群力。道观和寺庙里这种繁盛就更加可观了。中国不但有好的神佛,还有专门干坏事的神佛,例如瘟神、扫把星等。

总而言之,中国人心中最根本的神还是他自己。因为无论相信哪个神,人都是要修炼的,绝不像西方世界一样,喝一口经过祝福的圣水就能飞升天界,在中国你要清修,要苦练,练完了内功,练外功,然后还要经过一关关的考验、面试,有时候还要受到雷击,最后才能飞升天界。由此可见唐僧同志多不容易,九九八十一难可不是小数目,尤其是面对一个个迷死人水灵灵的小女妖而不能下手的时候,那是相当考验人的意志力。

当然,中国人“多神”的这种习惯和统治者有关。自古以来,中国的历朝历代即便是哪个皇帝自己笃信某个宗教,也从没有强迫人民也跟着相信的。

但是中国有一种不是宗教但比宗教更厉害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东西,直到今天中国才没有形成一种类似基督教的宗教——儒。

儒,很庆幸这个字眼从出现到兴盛到衰落都只是一个学派而已,自始至终并没有披上宗教的外衣。

儒家有个十分怪异的信念,他们认为一切古代的都是好的。

在他们的观念中,古代的帝王,几乎统统都是圣人,所以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堪称经典,堪称金科玉律,完全不可能有错误的地方。所以,所有的中国人必须向黄帝和尧舜禹汤学习,而向他们学习的基石就是“孝道”。

为此,儒家专门编写了一本《孝经》来阐述这些孝道,《孝经》对不同身份的人都提出了不同的孝道,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天子孝道”——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

“诸侯孝道”——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益。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

此外还有卿大夫孝道、士人孝道、庶人平民孝道,假如一一列举不但繁琐而且麻烦,所以只列举其二。

儒家中人坚信,只有严格遵守孝道,才能达到仁政的必要步骤,也是仁政的具体体现,国家有此即可治理。

举个例子,藤国国君逝世,他的儿子向孟子请教,接下来他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

孟子一本正经地说:“你什么也不要做,做了就是不孝,你只需要为亡父服孝三年,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这话的意思是说,他必须为老爹穿三年孝服,在此三年期内,不准吃肉饮酒,不准听音乐,不准跟妻子同房,不准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不准处理任何公私事务,更加不准从事任何劳动,只准穿粗布衣服,盖粗布被,睡在草地上或木板上,专心专一地悲哀——如果触犯了某一项,就是不孝,就是不仁义。最好是悲哀到骨瘦如柴口吐鲜血或昏迷不醒一命呜呼,跟着祖先去了,那才是真正的大孝子哩。

这种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的做法非常可笑,且不说三年会耽误多少国家大事,普通的老百姓三年不干活,也会耽误生产,社会会因此而退化。退一万步来说,你就算是服丧三十年,你的祖先能活过来吗?

守孝只是这些道德规范的开始而已,事实上儒家的法规极其繁复而琐碎,除了包含孝经之外,还有很多……仅只是仪式程序这一部分,就有葬礼、祭礼、婚礼、冠礼等等,以及国君之礼、贵族之礼等等。还有关于乐舞、衣服、饮食甚至医药都有严格的区划与规定,等级制已经森严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行走在礼教之间就像行走在布满地雷的山谷间,一不小心就会踏响一只,被炸得血肉模糊鲜血淋漓。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完全按照礼教的束缚去生活,定会变成一只牵线木偶或者膝行的僵尸,没有自己的意志,丧失自己的生活。

幸好,所有的礼教都是贵族的玩意儿,整个庞大的礼教系统中没有关于平民的,因为平民和奴隶是低贱的,他们不需要礼教,只有贵族才需要礼教的教化。

孔子认为,礼节仪式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能够使贵族、平民、奴隶都各自固守自己的名分,不相逾越。只要大家自觉地甘心于现状,安分守己,不去追求他名分之外所不应有的东西,就会天下太平。好比说,奴隶如果不妄求成为平民,只安心地做好他的奴隶;平民不妄求成为诸侯;诸侯不妄求成为国君,那社会就会永远地和平了。

孔子认为,礼教可以办到用血腥镇压手段所办不到的事,能够使社会恢复到尧舜禹汤那种“无忧无虑”的时代。

孔子不是周礼的始祖,却是儒家的始祖,他所有的门徒也都是儒家的弟子,他们在日后的岁月里,严守着“有教无类”的准则,把儒家学说传遍了长江和黄河流域,把整个中国的读书人都变成了同志关系。出于职业的需要,他们对产生“礼教”的那个“古代”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崇拜感情,拼命地想让社会倒退到古代去。但极其讽刺的是,在孔子生后,他的祖国那个被称为文化巨城的鲁国,居然被蛮荒的楚王国消灭,当时“仁义”没起到任何作用。

孔子的一些弟子对他寄托希望,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他们理想中的国度,为此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但很遗憾,各国的国君都忙于征战,对于这种颟顸、不求进步的政治主张似乎不怎么感兴趣,最终游说失败。

孔子虽然失败,但是他的弟子们并不承认失败,他们的政治嗅觉非常敏锐,只要稍稍有些风吹草动就会一个个地冒出头来,一遍遍地、不厌其烦地阐述来自儒家的经世救国的理论。

也许是因为他们太啰嗦太讨厌了,所以后来统治者赋予他们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腐儒,意思就是迂腐的儒生。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儒家学派看到秦始皇好大喜功,以为翻身做主的机会终于来到了,于是非常大胆地做了一件自信会让秦始皇龙心大悦的事情。

他们建议秦始皇分封他的儿子们到各地去当国王,效法周代的统治(他们竟然没有想到周朝是如何灭亡的,秦始皇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统一的国家,差点因为一句话又被活活分裂,真是太匪夷所思了)。

秦朝的儒家博士淳于越不管这些,他进言:“臣听说商代和周代都立国有一千年,那是因为他们分封了自己的子弟,今天陛下统一了四海,而你的儿子们却没有一寸土地,这样是不合适的。万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者,臣闻所未闻。”

秦国呢,一向以“法”立国,不论是商鞅、张仪、范睢、韩非,最重视的就是改革变法求新。丞相李斯更是当仁不让。

淳于越这番话,气得李斯三尸暴跳、七窍生烟,他忍不住大声驳斥:儒家学者愚陋颟顸,对新的大一统局面缺乏认识,他们所说的分封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不足以效法!儒家学者不向时代学习,只一心一意地崇拜古人,用虚伪的语言打击真实,实在罪大恶极!

最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儒家学派这次结结实实地碰到了墙壁。

他们此次碰壁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遭遇了“法家政治体系”,与一切向前看、凡事都要求革新的“法家”比起来,那些崇拜古代要求“退步”的儒家是多么的呆板可笑啊,甚至连韩非子都曾经用“守株待兔”和“井底之蛙”来讽刺他们。

正因为儒家和强大的秦王朝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扭曲的关系,他们遭到迫害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秦政府开始焚烧儒家典籍,逮捕儒生做苦工,禁止人们公开地谈论儒家经典,处死那些不肯放弃儒学的人。具体的法令是这样的:

一、焚毁诗书。

二、超过六十天仍然拒绝焚毁的,处以黥刑,罚做苦工。

三、两个人以上谈论儒学,一律处斩。

四、凡是胆敢“是古非今”的人全家斩首。

这就是“焚书”。

秦始皇并没有做绝,他仍然保持了朝廷内儒家学派的博士地位,以及国家图书馆对儒家经典的保存。真正大规模的焚书大约发生在十几年后,项羽的大军焚烧了咸阳城。

焚书之后就是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