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将于次年1月1日生效的《解放黑奴宣言》。在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他们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回答:“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匆匆走了,记者一直没弄明白林肯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林肯去世后,记者才在他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父亲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有一天,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也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那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进城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搬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
这个故事很有启迪性。它告诉大家,有的人之所以不去做或做不成某些事,不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也不是客观条件限制,而是他内心的自我想像首先限制了他,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事,自己想在某一个地方开一家饭店,但总怕没生意,迟迟不敢行动。这时有一个人捷足先登开了起来,生意居然很火,你可能会很后悔,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先做起来。类似的事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痛定思痛,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有了这样那样的后悔?
归根结底,恐怕是对自己的判断有怀疑。
希腊船王奥纳西斯1906年出生于土耳其西海岸的伊密尔,1922年全家避难到了希腊。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复苏阶段,很多人没有摸准市场的脉搏,拼命地扩大再生产。不久就出现了市场过剩,物价迅速下跌。很多人为了使自己的资金流动起来,特别是那些资金比较少的人,都纷纷将自己的产品降价销售。那些手里稍有积蓄的人,都在考虑买点儿什么不会赔钱的东西,以免自己手里的钞票贬值。在这种时期,善于经营之道的人却在研究干什么事情可以赚更多的钱。
奥纳西斯就是想赚更多的钱的人。他想,生产过剩、物价暴跌之后,经济必然再次繁荣,商品的价格一定回升,有的还会暴涨。毫无疑问,现在买进便宜的商品,到那个时候就会获得成倍的利润。
可是买什么呢?股票、房屋、黄金……这些东西,他都不买,他买的是经济危机之中最不景气的海上运输工具——轮船。他是这样分析的:世界经济一旦复苏,运输必须先行,他投入的钱就会像植物一样疯长,利润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有了这种认识,他马上把全部财产都抛了出去。
到哪里去买船呢?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加拿大国营运输业几乎破产殆尽,最后不得不拍卖家业,其中正好有6艘货船,10年前的造价是200万美元,而现在每艘的价格却是2万美元。这个消息传到奥纳西斯的耳朵里,他差点跳了起来。急忙赶到加拿大买下了这6艘货轮。
在此后的几年内,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当时就有很多人认为奥纳西斯干了一件蠢事,而现在却都认为他是疯子。可是奥纳西斯却整天笑眯眯的,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了信心。
奥纳西斯的运气终于来了,但不是因为经济复苏,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到处都需要美国的各种各样的物资。这时,谁有能力在太平洋、大西洋运输货物,谁就可以赚到大笔的钱。一时间,奥纳西斯的6艘货船成了6座浮动的金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奥纳西斯已经成了拥有希腊“制海权”的商业巨头之一。话得说回来,如果不是战争,奥纳西斯发财的速度不会这样快,但是,只要世界经济复苏,他是一定会发财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奥纳西斯预见到,经济的发展必然刺激石油运费的猛涨,运输石油必然带来超额利润。他把牙一咬:投巨资建油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油轮的载重量是1万吨,而到了1960年,就发展到10万吨了。1975年,奥纳西斯拥有油轮达45艘,其中20万吨级以上的超级油轮就有20艘。这一艘艘大大小小的油轮,就像一台台造钱的机器,源源不断地为奥纳西斯制造出大量的财富。
1975年,奥纳西斯去世,享年69岁,他的资产高达十几亿美元,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船队,创办了好几家造船厂,买下了爱奥尼亚海岛上的斯斜紫奥斯岛,兼营着一百多家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有办事处,他的矿山、土地等财产,没有人说得清楚……对于奥纳西斯的成功,很多人都归功于他惊人的魄力和精妙的思考力,认为他能够很好地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个人,和这些人友好地相处,因而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
他的好友——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与奥纳西斯是无话不说的朋友。奥纳西斯曾对丘吉尔说过:“我是通过艰苦奋斗创下基业的,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惊人的本领,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您知道,每当上天风调雨顺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失去了主动权,他们失去了活力。与此相反,我们如果处在艰难的困境之中,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断努力。经过不断的奋斗,我们就不断地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就会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环境,会花很大的力气去创造,去创业,去开拓新的领土。
“说实话,我就是在贫穷中发奋图强,我就是在困境中不断前进的。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会在轻轻松松中就可以取得胜利。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信心,我从来不怀疑自己的选择。一个人只有突破自己对自己的限制,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这就是死里逃生!”
奥纳西斯依靠自己的积极态度和过人胆略,终于成就伟业。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谨慎选择朋友
人的一生受到朋友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很多人因为朋友而成功。因为没有朋友,也就差不多无路可走,寂寞一生,即使你闭紧心扉,还是会有人来用力敲。当有人来敲你的心扉时,你应还是不应?应的话,可能那是个坏朋友,不应的话,可能失去一个好的朋友。
因此,你总是要面对“交朋友”这个问题的。交到好的朋友,你可能会受益一生,得到无限的乐趣,至少不会受到伤害。而若交到坏的朋友,想不走入歧途、不倒霉是很难的。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人有很多种,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话给你听的,有看到你不对就批评、指责你,有热情如火、喜欢奉献的,也有冷漠如冰,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诈使坏的……
这么多类型的朋友,好坏很难分辨,而当你发现他坏时,常常是来不及了,因此平时的交往经验极为重要。
不过有一种类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会批评、指责你的朋友。
和只会说好话的朋友比起来,那些只知道批评、指责你的朋友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说的都是你不喜欢听的话,你自认为得意的事向他说,他偏偏泼你冷水,你满腹的理想、计划对他说,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说一顿……反正,从他嘴里听不到一句好话,这种人要不让人讨厌也真难。
但是这种朋友,如果你放弃,那就太可惜了。
基本上,在社会做过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难听的话让人讨厌。说好听的话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了做朋友的义务了;明明知道你有缺点而不去说,这算是什么朋友呢?如果还进一步“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这样的人交往。
但实际上的情形如何呢?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陶陶,不知是非了;其实他们顺着你的意思说话,让你高兴,为的就是你的资源——你的可以利用的价值,很多人被朋友拖累就是这个原因。
比较起来,那些让你讨厌,像只乌鸦,光说难听的话的朋友就真实得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不挨你骂,不失去你这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
只有经常批评、指责你的人才是你人生的导师。
多个朋友多条路的说法到处流行。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但要审慎选择。
在纷繁的大干世界,人是形形色色的,选择朋友不是一件容易事。“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老话,是旧社会人们极言交友之难。但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强调交友的审慎,就认为这个也不可靠,那个也信不过呢?当然不是。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交朋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地结交那些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身份的朋友,有时也能相得益彰。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毛泽东同志的经历是很发人深思的。他胸怀博大,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青少年时期,他发出了一张《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和蔡和森、陈谭秋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结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友。投身革命后,在他身边,有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亲密战友。同时,毛泽东同志也有许多平民朋友,民主党派的朋友,如李淑一、周士钊、柳亚子等,都和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这些朋友,广泛地了解社会各阶层党派的情况,为制定党的方针政策,为发展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足,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而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们今天的交友,仍不妨以此为准。
坚持人际投资,必有后报。投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最划算的投资,选择先存再提,持之以恒,必有后报。
很多人都有一本或数本的银行存折,如果你一个月存500元,到了年底,你会发现,存折上不只是变成6000元,而且还有利息,这笔钱若提出来,用途还不少。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积存”人际关系呢?
积极的做法是:
1.不忘给人好处。大好处别人会受宠若惊,以为你别有居心,而采取自卫的态度;因此宜从小好处给起,但要给得自然、有诚意。这是运用人性中的贪小便宜,相当有效。
2.不忘关怀别人。“关怀”没有标准,实质的关怀、精神的关怀都可以,在对方不得意或生活遭遇困难时,这种关怀特别具有力量。
消极的做法是:
1.不得罪别人。得罪人对人际关系的伤害很大,如果不能主动积极地去建立关系,至少也不可轻易得罪人。
2.不在乎被人占便宜。被占便宜看似一种损失,其实是一种投资,因为对方会觉得有所亏欠,恰当的时候便会有所回报。当然,太大的亏是不能吃的,但如果明知讨不回公道,那就不如认了。另外,有些人占了便宜还卖乖,而且也没有亏欠之心,对这种人不必有所期望,但让他占便宜总比得罪他好。
人际关系的建立,方法还仃很多,但只要了解“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在银行存款一样”的道理,方法再笨拙,总会有效果出现。
生气等于惩罚自己
有人给宽恕作了一个十分美的比喻,他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我们常常自己的脑子里预设了一些规定以为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规定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其实,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规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大多数人都一直以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而实际上,不原谅别人,表面上是那人不好,其实真正倒霉的人却是我们自己,一肚子窝囊气不说,甚至连睡都睡不好,没多久就积出病来。
一位台湾作家曾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例故事:有一个妇人,平时温文有礼,也很懂得持家,常常一大早就在家门口洗衣服,但她有一个不定时发作的毛病:发疯。
她可以黄昏时拿把菜刀、棍子在家门口破口大骂,也可以一大早就如此。刚开始,人们以为那是谁家的广播剧,后来才知道,是这位妇人在发泄情绪。
她最常骂的是:“我不甘心。”“你这疯人,总有一天有报应。”“你会给车撞死。”“你怎可以骗我!”
妇人曾被信任的朋友骗过,向她借钱,借了之后人家就跑了,妇人初期是不能接受,但也算平静,十多年后就成了如今模样,十多年来她不能原谅朋友,将怨气积在心中,将自己积出病来。
下次觉得怨恨一个人时,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你的感觉,感受一下你的身体,你会发现:让别人自觉有罪,你也不会快乐。
下面再看一个与此相反的一个例子。
1978年1月,一名精神病患者持枪冲进山迪·麦葛利格家,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
这场悲剧使山迪陷入痛苦的深渊,几乎没有人能体会他的悲痛与愤怒。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在朋友的劝慰下体会到,要使自己的生活步上常轨,惟一办法是抛开愤怒,原谅那名凶手。目前,山迪把所有时间用来帮助别人获得心灵的平静及宽恕他人。从他的经验可以证明,即使是遭逢剧变所引起的怨恨,在人性中也依然可以释怀。如果你问山迪,他会告诉你,他抛开愤怒是为了自己,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
令人心碎的事、大病、孤寂和绝望每个人都难以幸免。失去珍贵的东西之后,总有一段伤心的时期。问题是,你最后到底变得更坚强还是更软弱?原谅别人,是对待自己最好的方式,因为释放了自己,才能有健康自由的心态。
正如耶稣基督受人迫害时说的,“原谅他们(迫害者)吧,他们在做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啊!”
脚永远比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