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内向的革命
535800000029

第29章 体验空无的状态(1)

当心安定下来,心念活动静止时,你会发现存在的只有一片空无,所有的思想、觉受和感觉全都消失了。这就是心的本质——空无。若想彻底体认到心的本质,你的心必须开放、空无一物,进而进入那种无碍无边、彻底寂静的空无状态。

思想和心是无来无去、无碍无边的空无

思想是无来也无去的,它们来自于空无,也回归于空无。心最终只是一片无碍无边的空无。这空无并不是某个实存的空的东西。

——《解脱之道》

在东方,许多的修行都要求人们去试图体悟有没有一种心识是可以超越结构的,或者这个结构是否可以由别的东西创造出来。人们在这条探索路上发展出了许多种不同的禅定体系。这些体系都是在试图了解心识的活动,留意所有心识的印象和过程,并试着寻找是否还有别的东西存在。

我们也来思考一下:心安定下来时会发生什么事?心念活动停止时又会剩下什么?有人说,探入到那里的人,只会发现存在着一片空无。也就是说,所有的思想、觉受和感觉全都消失了,即我们经验的内容全都不见了,在那里根本找不到什么思想者、经验者或任何结构。这就是东方修行体系所谓心的本质——空无。在这个空无里,思想是无来无去的,它们来自于空无,也回归于空无,而最终我们的心也只是一片无碍无边的空无。

如果我们要体悟心的本质就是空无,就要将以往所认同的空这个观念转化成更深的对心之本质的体悟。只要有空间感存在,就会有人能够经验到这个空间感。如果我们想彻底体悟到心的本质,我们必须让心保持开放,达到空无一物为止。一旦我们真的体认到心的本质,那是一种连观察者、经验、思想、标签统统不存在的彻底寂静的状态。在那里,我们会持续地发现空无,心中的空间感不见了,连那个发现自己的心空掉的人也不见了。这种状态有时被人们称为存在的基础。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心就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也是空无最终极的本质。

身为实相最深的本质,心既是所有经验的基础,又是万物的基础,所以任何事物都需要依赖空无才能存在。当我们内在所有的活动都静止下来的时候,就是空无一物的时候。到那时,没有人企图去寻找到某样东西,起初你会去寻找自己,最后会发现什么也找不到;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肉体不存在了,只是没有什么在那里制造、觉知或组织各种印象;当然,也没有一个事物是超越这些现象之外的。到那时,存在的就只有一些来来去去的念头活动,它们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最后,所有的念头就全都止息了,彻底的空无也就被揭露出来。

阿玛斯称这种彻底的空无为“真空”,它是实相最根本的本质,也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有时,我们仍免不了会经验到空无或者心、意识活动的一些内涵,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没能真正体认到真空,还存在一个在不断探寻的人,一个会问“那是什么”的人。只有我们允许自己去洞察事物的源头,才会很快体认到真空,也就是说,那时的,我们会连空无都意识不到了,这才是真空。真空可以深刻到消除意识本身,前提是觉知不存在我们的自身。如果觉知仍然存在,那么彻底的空无就无法出现。因为只要意识还存在,就会认知到空无,那就达不到彻底的空无。

自我了悟就是彻底放松身体

自我了悟就是彻底放松身体。当身体彻底放松时,它就会变成通往宇宙的一扇窗户,这扇窗户会让洞见、觉知和体悟出现。

——《无可摧毁的纯真》

我们要知道,真正的解脱和快乐不是来自世俗的高位,也不是来自书本的知识、惊人的成就或拥有很多的财富,而是从自我了悟中获得解脱和快乐。

一天,山前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人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是的。”石头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

年轻的人问石头:“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

石头看着年轻人说:“就把你到山顶那一刻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吧。”年轻人没多问,便跟着年长的往上爬去。

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一个人走下山来。那个年长的人在登上顶峰时跳下了悬崖。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当他的愿望实现后,他也就没了人生的目标,生与死便没区别了。

年轻人将自己最不想要的生命留给了石头,他在山旁住了下来。许多年过去了,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只有放松下来,完全忘我才能超越。

我们的身体是副甲胄,也就是我们的疆界。当身体放松下来,没有紧张,达到完全平衡时,我们的疆界感也会消失。而我们要达到的自我了悟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先从身体入手才行。到最后,自我了悟就只是彻底放松身体就能达到,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当我们的身体彻底放松时,它就变成一扇通往宇宙的窗户,我们想要的洞见、觉知和体悟会出现在这扇窗户里。如果我们身体的存在感消失了,那么这扇窗户也会一起消失,这又是我们内在工作进一步的发展,一种更加开阔的状态。

当我们到更开阔的状态时,就代表整个宇宙都跟这扇窗户合一了,这时也就没什么东西可以被我们观察到了。每一个转化阶段的自我认同感消失的时候,都会出现更深的祥和与寂静。一旦进入了最彻底的空无境界,就会出现绝对的寂静和祥和,所谓绝对的祥和,指的是里面没有任何对这种状态的觉知。这时,赞成干扰的因素全都消失了,甚至连认知到祥和的作用力也消失了,我们就会完全处于一种全然合一,没有反应的状态。在这种时候,我们会变得彻底清明,而这种透明性将会在每一个事物上面示现。

自发状态中无我也无心

自发性是一种毫不费力的状态,它与觉性、概念或认知毫无关系,是完全自动自发的,这就是所谓的“无心”。它也不会去自我反映,考量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无我”。

——《无可摧毁的纯真》

如果你曾细心地观察过、留意过,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自动自发的行为。大部分时间里,你都是在自发地行事,只不过在那些时间里,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自发的。比如,当睡着的时候,你是完全没有意识的,你只会记得自己躺在床上,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一些事情,但不一会儿你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早晨了。这就是我们生活中最明显的自发行为。因为如果你强迫去自己入睡,常常是睡不着的。

而当我们处在这种自发的状态中,就像睡着了一样,是完全不会有任何觉知的,也没有任何自我反映的成分,按照这种方式生活,就好像我们自然入睡一样,毫不费力,完全自在。阿玛斯在给他的学生讲课时曾反复强调,自发性与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自动化的反应模式是一种错误的自发反应,它仍然在自我反映,想以正确的方式行事,但自发性不会这么做,也不会给自己做任何的辨识和论断,更重要的是,自发性与概念、认知以及觉性毫无关系,是完全自发的。所以有人这样总结过自发性,说它是“无我也无心”的。

进行内在工作后,你的内心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经验都不一样,所以你要接受的观念也会不一样。之前,你要觉醒,然后放下,当你到了内在工作进行的最深层次,之前那些关于解脱、自由的意识就会变为一种完全没有自我的意识,也就是说,你不会意识到你身体里有一个“我”。这时,你不再知道你到底是谁,也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只是让一切自然地发生,自动自发地行动。最让人惊奇的是,即使你像这样让事情完全自发地运作,而不借助任何头脑的活动,你也依然是了解事情发生的全部过程的。

虽然自发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它也是很容易消失不见的。因为我们的认知当中隐藏着一种刻意的成分,总是让我们忍不住去考量自己的所作所为,稍不留神,我们就会开始自我反映,这时,自发性就会消失不见了。因为自从脱离本体后,我们就忘记了该如何在不自我反映的情况下做自己,所以总是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里。要想再次回忆起关于本体最深的奥秘,并拥有自发性的生活,我们就要时不时地检视自己有没有自我反映,有没有考量自己。

这种包容着爱和存在的自发性生活,还需要我们有一颗空无寂静的心。因为我们之前所了知的一切都是心替我们制造出来的虚假意象。当我们的心拥有了完全的寂静,你就不会感觉到任何的思想、感觉和自我,那是一种彻底空无的状态,什么都不存在,连对空无的觉知也不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彻底觉醒的状态。

拥有宽阔而空寂的心,便能如实觉知一切事物

当我们有了宽阔而空寂的心,我们的意识就是解放的,它就能如实地觉知每样事物和所有经验的内涵,而不带有想要操控、贴标签或无意识地评断的欲望。

——《解脱之道》

人们总是容易纠结于某一事物的表象而无法自拔,所以,常常是身处世间而心有烦忧,寻寻觅觅不得又得不到解脱。人类从肉体到头脑到精神,在感知到更多的同时,也受着更多的限制,但是每个人心灵的容量和视角也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的意识都被束缚在各自的身体中,也让我们的心灵在束缚中经受了很多痛苦。

一群背包客正痛苦地行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山道上,两边虽然草木葱茏,鸟声不绝,但是这一群人无半点欢笑,因为他们迷路了。他们已经在这座山上转了几个小时,又累又乏,手机没有信号,现在只能盼望在山上遇到当地人。两个多小时后,太阳慢慢落下,他们饥肠辘辘,绝望的气氛笼罩着每个人。此时,远处走来一个老人。这一群人急忙打起精神,问这个老人出山的道路。老人说:“出山的道路一直都在。”众人困惑,四处张望,眼前只有草木,连一条能通行的小道也没有。老人继续说:“我刚才看到你们一直在荆棘丛里走来走去,现在你们回头看看,那里不是已经有一条路了吗?”众人回头一看,果然在那片荆棘丛里出现了一条半人多宽的小道,正是他们自己踩出来的。老人这时笑着说:“世上之事,无非是角度不同,故而心为眼浊,就像你们一样,明明路在脚下,却是骑驴找驴。心若能不为外物所系,如同道路一直在,回头就会看到出路的。”

迷路的背包客的意识被定位了,认为出山的路只在前方,于是他们只专注于前方的荆棘而不曾回头看一眼。我们也是一样,活在由旧有概念制造的狭窄的、单一的空间里,心被眼睛的视线遮住了,觉知不到这世界更广阔的真相。

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我们内在有一种无分别的、纯粹的意识,我们的个人意识就是奠基于它之上的,缺少了它,我们的意识就不会再起作用,因此它被称为意识的源头。平时我们一直在利用这种无分别的、纯粹的意识,也一直在限制它。而在认同自我的过程里,我们会逐渐把它和自己分开,然后就不再认识它而只会利用它。这种纯粹的意识能解放我们的经验,让一些无分别的基本特质融入我们的经验之中,让我们发展出一种明镜般的辨识力。这时,我们的心就是宽阔而空寂的,我们的意识也是解放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种物都能被我们如实地看见,所有经验的内涵都能被我们精确地觉知,而不带有任何想要操控、贴标签或评断的欲望。这种宽阔而空寂的状态又被称为澄明心,一种清晰而明确的觉知。澄明心在看事物的时候不带有过去的成见,完全是清晰而新鲜的。生起的所有的感受也是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或反应的,所以它能够如实地觉知各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