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内向的革命
535800000021

第21章 不执著地生活(3)

商人想象不出一个人在这样简单的地方该如何生活,何况这个人还是位德高望重的经师。

“大师,你的家具在哪里呢?”商人好奇地问道。

“你的呢?”赫菲茨没有回答,反而回问商人。

“我的?我只是从远方前来拜访您的过客,我只是路过呀!”商人说。

“我也一样!”赫菲茨轻轻地说。

故事中的赫菲茨以一位过客的身份生活着,不对外物产生任何的挂念和执著。因为执著总是会给我们制造出各种界限和痛苦,不论我们执著的对象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只有当我们不执著于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才会失去指挥、摆布我们的能力,我们也就获得了自由。

如果我们想要消解掉执著,不需要去刻意做什么,只要认清和理解我们对最真实本质的执著就够了。在认清和理解执著的过程里,我们会体验到一种空无的感觉,它能最终消解掉执著。即使是面对我们最真实的本质,我们也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能试着去领悟。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在执著。当我们真正领悟到最真实的本质时,自然会感受到一层更深的空寂,也就是最完整、最彻底的空无感。这时我们就已经没有任何执著了,可以执著的对象全都消失不见了。外在形象、身体形象、肉体的实存感、人格、本体、存在或不存在,这些感觉也全都消失了。

理解事实的真相,能使人摆脱执著

执著是被欲望和恐惧制造出来的,会出现渴望是因为我们欠缺理解,只有理解、智慧或认清事情的真相才能使人摆脱执著。

——《解脱之道》

执著都是从我们内心的欲望和恐惧中生出的。我们渴望美好,因为对不美好心怀恐惧;我们渴望快乐而害怕痛苦,希冀生而畏惧死。如果我们愿意检视一下内心的恐惧和欲望,就会发现恐惧是以欲望为基础的,对死的恐惧正是对生的渴望。当然,反过来说,害怕活下去就会渴望死亡。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执著来自于恐惧,而恐惧来自于欲望。

有一个人出门办事,一路上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他在经过一个险峻的悬崖时,一不小心,失足掉了下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于是双手在空中不停地攀抓,这个时候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却悬荡在半空中,上不得,下不得。正在这个人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忽然看到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您的话呢?随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那个人急切地说。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佛陀对着这个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说道。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自己势必掉到万丈悬崖,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生命?这样是不可能救得了自己的。于是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无奈地离去了。

其实悬崖底下有个水潭,那人只要一放手就能保住性命,但是他的蒙昧无知让自己处于痛苦的状态,不能得到解脱。

欲望源自于缺乏理解或没有看到事实的真相,我们的内心会出现渴望是因为我们欠缺理解。而蒙昧无知就会产生执著,这样的执著给我们制造出了许多的界限,让我们无法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会失去合一的境界。

当我们想要某个东西时,我们就开始对它产生执著,任何一个可以被客体化的事物都可能变成我们执著的对象,因此我们会不断积累不同的对象——衣物、对外表的在乎、男友或女友、丈夫或妻子、孩子、父母、艺术品、创作、感觉、经验、本体、人格等。其实,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不过是想要一种和谐感,这种美好的感觉是一种没有限制的解放状态。所有的执著都是对这种状态的依恋。我们所执著的一切对象,也都是对这种状态的情感转移。

因为执著本来是一种被误导的、想要达到合一的欲望。所以。只有当我们具有了理解力、智慧,并能认清事情的真相时,我们才能摆脱执著,达到那种和谐的解放状态。

开放自己,让事情自然发生

我们必须认清想要改变事情的那份欲望,然后让自己保持开放,停止这份渴望,只是让事情自然发生。

——《解脱之道》

人的心能大能小,可净可浊,由此既能产生快乐,又能产生烦恼。人生的痛苦和悲哀都来源于自己的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事情能有所不同,或者希望事情能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发展,还总是渴望改变自己来得到成长。我们太过执著地抓着各种理想和期望,自然会迷失在欲望的从林中,分辨不出正确的方向。

在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师父说。

种子撒完,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草籽。

“不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跺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师父说。

半夜突然下起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师父说。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草籽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为什么人的心总是有那么多痛苦、挣扎呢?圣严法师认为,人总是不自量力地追求和抗拒、不知满足地伸展和征服,继而产生了傲慢、怨尤以及疑惧等情绪。当人的心受到太多外物负累而不能开放时,自然步履维艰。要知道,很多事情都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就像是人不能与自然规律相抗衡,为了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开放自己,容许事情自然发生,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师父一样,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停止渴望,让草籽随季节、风雨、鸟兽之遇,自然生长。

崭新的事物一定是来自于我们不熟悉的地方,它不可能通过我们原有的认知发生或改变,正因为此,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事情会怎样发生,最终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永远按照从前的认知来期待事情能改变或转化,那么我们就等于在把更想要的东西隐藏起来,而没有得到成长。为了带来改变和转化,我们必须开放我们的心,必须停止我们想要改变事情的渴望,让自己放下曾经的执著,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容许事情自然地发生、改变和转化,而不去设想未来。当我们真的改变了,我们就会发现,一直以来渴望的那种快乐已经不再重要,我们的内心已得到比生命更丰沛的回报。

单纯地觉察而不停顿,进入真正的终极解脱

单纯地觉察而不停顿下来,能给我们带来一份终极解脱的了知。只有这种客观的、单纯的觉察和理解能带领我们达到真正的终极解脱。

——《解脱之道》

我们进行摆脱执著的内在工作到尾声的时候,之前存在于我们内在的一切身份感都会融入一种浩瀚无边的空无中。这种空无会消解掉我们所有的身份感——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真实的还是不真实的,它会让你再也没有任何身份可以认同,只留下一份巨大的空无和彻底的空寂。这份空无和空寂就是解脱必要的条件,它能帮助我们消解掉执著。因为它本身就是解脱,除此之外任何解脱都不算数。而你想要的一切东西也会伴随着这最终的解脱而来。

只有当我们内在的宇宙意识、真实的身份、个人性的本质全都消解之后,本体的所有面向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没有一个人在那里经验它,它只是单纯地存在着,就好像是在天堂里一般,充满着宇宙性的神秘。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对这个状态造作什么,即使给这个状态起个名字也是一种执著的行为。

简而言之,内在工作的过程就是探索你自己身份的过程,也就是要你去探索每一个层次的身份以及你对它们的执著。基于这个原因,传统灵修的方法里最有力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就是问自己:“我是谁?”并且要在整个过程中持续不断地问下去。当“我是谁”被提出来之后,还要仔细地探究一番,然后继续再问“我是谁”,直到那个会问出这个问题的自我消失为止。

上面的叙述也许会让你疑惑:这种不断询问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在刻意地造作或驱策什么。其实,这其中不需要你有任何的造作活动,只需要你去了解心中的真相是什么就好。如果你能够即时地觉察到当下的真相,不论那个真相是什么,而同时你又没有对那个真相产生任何渴望或不渴望的反应,那么空寂和解脱就会出现在你身上。

因此,从一开始你就要抱持这样的态度:只是单纯地觉察而不停顿下来。这种态度能给你带来一份对终极解脱的了知。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某一种境界,但是只有一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达到真正的终极解脱,这种方法就是单纯地、客观地理解、了知和觉察。除此之外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能会涉及刻意造作或带有某种企图,也暗示着其他方法之中还有一个不停在造作、驱策的存在或身份感。所以说,自我虽然有时候能够帮助你达到一些目的,完成一些理想,甚至能引领你进入到某种状态,但是一旦到了某个阶段,它必然会消失不见。千万不要被自我蒙昧了心神,要记住,只有那种客观的理解和觉察才能带领我们进入真正的终极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