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定你一生的好习惯
5357700000001

第1章 远离常规思维的误区(1)

摆脱常规思维是创新的起点

别用习惯认知去解决问题,跳出常规思考是创新的第一步。

有一位农夫,在他家乡有一条很宽的河。一天,他听说河对岸的山上有金矿,各地的商贾纷纷前往河对岸。于是他便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收起过路费,从此大发其财。

后来农夫家乡的梨大获丰收,每年都有大批的梨运往各地。当村人都争着栽梨树时,农夫却植了大片柳树,然后用柳条编成筐,大受种梨人的欢迎,农夫很快家财万贯。

再后来,一个外商听到了这个故事,大受震动,前来拜访。

当外商找到农夫时,见他正在自己店门口与对门的店主吵架,因为他店里的一套西装标价800元时,同样的西装对门就标价750元。一个月下来,他仅卖出了8套西装,而对门却卖出800套。

外商看到这一情景非常失望,但当他弄清真相后,立刻决定以巨额年薪聘请农夫,因为对门的那个店也是这位农夫的。

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试着用变通的眼光去把握一切,处处都是创造之地,时时都有创造之机,这样就会发现很多隐藏的机会。

培养创新习惯

哲学家培根说,人生是一种境界,幸福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到底以什么为幸福、以什么为快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创新就是一种境界和追求,培养创新习惯需要做到:

你也有创新潜能

很多人总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情。这种人最需要的是改变观念,相信自己有创新潜能。不妨先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认识创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自己创新带来的快乐,然后再运用到工作中去。

想要创新,先跳出框框

框框都是自己设的,只是在当时正确,以后就不一定能适合变化的情势。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想要创新,首先要跳出原有的框框,学会按照自己的行动规则和做事风格,用一种求异的思维来寻求新的突破。

创新蕴涵乐趣

即使创新中有多次的失败,其中也蕴涵深刻的乐趣,这样就可以激活每个人每个细胞的创新活力和创造能力。

摆脱自我限制

一个人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这是阻碍人们走向成功的精神障碍。人要有所作为,必须摆脱自我限制,唤醒你沉睡的潜能。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穷人一直不太得志,就特地跑去请教一个有名的大师。

大师思索了一番,便告诉他:“你40岁以前一直既落魄又贫穷,生活很不如意,对不对?”

这个人听了大为惊讶,觉得大师简直是神仙:“大师,你可真厉害!我一直都不顺利,命运很坎坷,再过几天我就40岁了。那40岁以后呢?”他充满期待地等着大师的回答。

“40岁以后?你可以得到一笔意外收入。”

“啊!那我可以摆脱贫困了?”那人高兴地说。

“不!你依然贫穷。”大师一副不容质疑的口气。

那人疑惑地问:“为什么?”

“因为你已经习惯贫穷了,从未想靠奋斗来改变,坐吃山空后你依旧不会富有。”大师说。

故事中的这个穷人已经习惯贫穷,习惯于听天由命。这种习惯已经扼杀了他奋斗的能力和承受创业失败的心理能力。习惯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支配,就是不相信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勇气和能力,那么,谁又能从根本上帮助他,拯救他呢?

唤醒沉睡的潜能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年时代,遭受外界太多的批评、打击或挫折,而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激励,就会对失败习以为常。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就被“自我设限”压制和封杀了,与生俱来的胆量之灯就这样过早地熄灭了。这种习惯的表现是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这是阻碍人们走向成功的精神障碍。人要有所作为,必须摆脱自我限制,唤醒沉睡的潜能。

潜能,就是人可能发挥出来的最大能量(能力)。

据资料分析,人的潜能开发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1980年,着名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据说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其潜能的发挥也还不到10%。实际上,每个人的体内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能,只不过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酣睡蛰伏状态。

潜能的开发应用决定了成功的程度。一般人常以为潜能是天生的,是无法被人加以改进的,其实,潜能是可以被唤醒的。所以,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唤醒你沉睡的潜能。

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童年时,他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他也一直认为像他们这样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

幼年的他像其他孩子一样,十分喜欢安徒生童话。有一次,做海员的父亲告诉他,明天去丹麦,带他去参观安徒生的故居。他高兴得一夜没睡好,想象着写出美丽童话的安徒生肯定生活在一个浪漫的世界里,有木屋,有美人鱼。

可是,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他十分困惑地问父亲:“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说:“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他又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写出那么美丽的童话?”父亲回答:“不看轻自己,挖掘自身的能力就能成功。”

听了父亲的话,伊东布拉格觉悟了,个人的出身不能决定命运。此后,他打破了自我设限,决心像安徒生那样敢于正视自己,挖掘自身的潜能改变命运。此后,他努力向自己喜欢的新闻记者方向努力,并利用一切时间训练自己的能力。20多年后,他终于由一个普通黑人的后代成长为荣获“普利策奖”的世界名记者,创造了事业和人生的辉煌。

可见,潜能是需要被人唤醒的,或是受刺激而突发的。如果不激发它,这些潜能就会渐渐地消失,而它一旦被唤醒,就会做出许多神奇的事情来。

挖掘潜能需要寻找激发潜能的环境

对于失败者来说,他们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环境,他们从来不曾走人足以激发人、鼓励人的环境中,也没有力量从不良的环境中振作起来。

贮藏在人体内的巨大潜能,需要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机会、适当的工作,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挖掘潜能需要寻找激发潜能的环境。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许多人直到老年才表现出他们的才能。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是由于阅读富有感染力的书籍而受到激发,有的则是由于听到富有说服力的讲演而深受感动,有的是由于朋友的真诚鼓励。这些都是能帮助自己挖掘潜能的环境。与那些经常鼓励你、信任你的人在一起,将时刻激励着你不停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与那些经常打击你、讽刺你的人在一起,你会丢弃自己的理想,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甚至连目前的能力也会丧失。

养成重点思维的习惯

生活中,各种事情纷至沓未,令我们应接不暇,常常不知道该把精力放在哪一方面,头脑里一片混乱。不论事情有多少,时刻都请记住,要养成重点思维的习惯,做事要分清主次。

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有一次向效率专家艾维·利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的方法。

艾维·利回答有一种办法可以在10分钟内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50%,舒瓦普不知道艾维·利有什么神奇的办法,便要求艾维·利告诉他。

艾维·利笑着递给舒瓦普一张白纸说:“请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舒瓦普接过来,按照艾维·利的要求用了5分钟写完。

艾维·利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舒瓦普又花了5分钟标注完。

艾维·利说:“好了,现在你得到这种神奇的东西了。”舒瓦普拿着纸不明白所以然。

艾维·利郑重其事地告诉他:“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直至把第一件事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2项、第3项……每天如此。”

艾维·利最后说:“哪怕一天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也不要紧,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

舒瓦普表示愿意尝试。

一个月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由于舒瓦普受到了启发,在工作中分清主次,企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5年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

在人的一生中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那些不重要的事往往对目标的实现影响不大。某些人忽视这种现象,本来可以有所作为,却把精力白白浪费掉了。

大凡成功之士都已经培养出一种良好的习惯,把事情分成两种: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或是有关系的和没有关系的,之后抽出重要的事情作为支点,分清主次,要事先做,其他事就可轻易解决。

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别无其他选择!不要先做那些次要的事情。如果不做这样的选择,那将一事无成。”事情的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是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

美国企业家艾柯卡在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时,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晓龙是一位中年人,古话说“三十而立”,可他40已过却还没找到自己事业的基点在哪儿。不论见到谁,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忙死了。”回到家他第一句话就是抱怨:“做现代人确实不容易,除了工作,还有很多的娱乐、运动、网络,真让人应接不暇!”

真的这么忙吗?事实上,他不是真忙,而是所谓的“瞎忙”,没有忙到点子上。

有一次他和同伴去郊区农村旅游,午餐时同伴提出他们自己做一次地道的农家饭,一个负责挑水,一个负责烧饭。晓龙觉得到河边去挑水太累了,便要求烧饭。他一会儿找柴火,一会儿又丢下柴火去打水。只找了一些柴火便迫不及待地烧了起来,结果柴火烧完了,水也没开。于是他又跑出去继续找柴火,等找到了足够的柴火回来,那壶水已凉了。同伴看他忙得手忙脚乱,告诉他:“先别急于点火,先出去找到足够的柴火再烧。”这次,由于柴火准备得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

同伴又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火,你该怎样把水烧开?”他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同伴说:“如果是那样,就先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同伴接着说:“做事就像烧水一样,分清主次,就不至于瞎忙。”晓龙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事情划掉了许多,只留下重要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造成晓龙瞎忙的原因是:没有学会分清主次,分配不好时间,结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人疲惫不堪不说,事情还没有做好。再者,他拈轻怕重,回避艰苦的工作,这样一来便错失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但是,事情早晚要做,逃避不是办法。成功其实有时就像解九连环,环环相扣,当你勇敢地向最艰苦的部分挑战,完成最艰苦的任务时,其他的环节就会迎刃而解。

多数人做事总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这样的做法是被动而非主动的。时间管理的精髓即在于:分清轻重缓急,设定优先顺序。

分清主次,统筹时间

成功人士都是以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时间的,把时间用在最高回报的地方,把当前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和目标全部列举出来,然后找出其中最重要、最紧迫的那个,首先把它完成。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要事先做的习惯首先要求我们要分清主次。如何分清主次,提高工作效率,有3个判断标准:

你必须做什么

这有两层意思:是否必须做,是否必须由我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

重点做高回报事

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给你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这样能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目标。

分配时间到令你满足的事上

回报最高的事情,并非都能给你最大的满足感,均衡才有和谐满足。因此,无论你地位如何,总需要分配时间在令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上。只有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

将精力集中在最佳位置

一个富有才华的人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卑微的工作上,埋没出色的才华,一生便没有成功的希望。成功人士在决定一生的事业时,惟一的定律是:将精力集中在最佳位置。

有这样一个故事:

早晨,一只山羊在栅栏外徘徊,想吃栅栏里面的白菜。

这时,太阳东升。它忽然看见了远处有一大片果园,园子里的树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果子。它想:“我要去吃那些香甜的果子,何必吃这淡而无味的白菜呢?”

于是,它朝着那片园子奔去。到达果园后山羊才发现原来园子里的树那么高,自己个头矮小,根本吃不到树上的果子。于是它很不高兴地转身往回跑,无奈地选择回头去吃白菜。

正当它往回走时,兔子叼着几颗大萝卜跑过来。山羊看着水灵灵的萝卜又动心了,急忙跟着兔子去拾萝卜。结果等它跑到那里,那些萝卜缨缠住它长长的犄角。没办法,山羊想,还是去吃白菜吧。

最后,山羊跑得已经没劲了,当它好不容易跑到栅栏外,白菜已经被主人挖走了,山羊痛苦地留下了眼泪。

很多时候,人们也会像山羊那样盲目地跑来跑去:一会儿想吃白菜,一会儿想吃果子,更没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拔萝卜?结果在跑来跑去中浪费精力、年华不再,最终一无所得。其实,山羊只有去吃栅栏中的白菜才是最适合它的正确的选择。一个人在世上有许多职业可以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将精力集中在最佳位置。

选取适合自己的工作

作家麦肯斯在《时间陷阱》这本书里曾将“贪求过多”列为十大时间浪费元素之一。他说:每次总想做太多的事情,如煮饭、洗衣、看电视、打电话、印文件等。其结果是做太多事情,会让人无法消受,重要的工作老是只完成一半,压力过重、心思杂乱。不断投入新工作,样样工作都无法如期完成;即使那些事情都完成了,成果也不会令人满意。

有位电视台的制片人晓娜女士在选择职业时,在痛苦的自我否定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

晓娜自幼酷爱摄影,喜欢东走西奔的工作,在很小的时候便立下了志向——做一名出色的摄影师。高中毕业后,她便报考了美术系。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去寻找工作,而是开始摄影创作,其努力的程度几乎可以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她在一年之中拍了两大本摄影集,但均未被采用,不过晓娜并未灰心,她认为是自己的视野太狭窄所致。于是她便借了一大笔钱,到各地去旅游增长见识,然后在每次旅游后,她都会拍下大量的风景和生活写真,但被报社和电视台采用的几率仍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