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开创智慧人生的九大法则
5356700000017

第17章 执行一定要到位(1)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职场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毕业于名牌大学、有能力、经验丰富,或者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专长,但由此也养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陋习,觉得自己有才能、资格老,摆点架子是理所当然的,处处都要求尊重,到哪里都想搞点“特殊”。否则,就觉得丢了天大的脸面,受了天大的委屈,好像全世界都亏待了自己。

中华英才网创始人张杰贤曾经谈到这样一件事。

他们单位有一条准则:工作中人人平等!他不仅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遵守这一标准,在选拔新人的时候也同样遵守这个准则。

一次,来公司应聘的数名人才中,有一位是“海归”,学历非常高,曾经担任副总裁的职位。能够引进这样的人才到中华英才网,作为老总的他非常高兴,可是,这名“海归”的表现实在令他不满意。

刚到公司,“海归”就提出要给自己配备一间符合自己身份的办公室。因为公司一向提倡平等相待员工,不会因为级别高低有特殊的办公室。“海归”的要求自然遭到了拒绝。

这样的现象绝不是孤立的,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我们常常说,最好的执行者,本事可以大,但架子一定不能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却偏偏是颠倒过来的:还没让别人看到你的能力,却先让别人感受到了你的架子。

带着这样的心态去执行,就算是明明可以做到的事情,也会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推脱着不去做。

摆架子,说到底是怕“掉价”、怕“丢面子”的心理在作祟。但没有架子就一定会“掉价”吗?还真未必。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曾经谈到过自己的老师——被冠以“学术泰斗”等称号的季羡林先生的一件事。

一次,他负责把一份推荐信送到北大中文系蒋绍愚教授那里。这封推荐信是将要评职称的朱庆之先生请季羡林先生和蒋先生写的。

季先生先写好后,派他把推荐信给蒋先生送去。蒋先生打开信件后,脸上露出了惊愕的表情,说:“这让我怎么写啊?”

他一看,原来季先生把专家意见的位子空了下来,自己的意见写在了底下一格中。这样,蒋先生只能把自己的意见写在上面了。

以季羡林先生的身份,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专家意见”栏里是理所当然的,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的谦逊,不仅没有让他“掉价”,反而越发让人尊敬。

事实上,那些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的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在他工作27年中,从来没有引起非议,很大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平易近人,从来不让自己“高高在上”。

在有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传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

潘基文在担任外交官的时候,没有一次在办公室睡过午觉。很多人一定很惊讶:堂堂一个外交官,难道还没有睡午觉的小小权利吗?

当然,不是没有权利,而是潘基文想和职员们一样遵守规定。他曾经说过,自己看不惯职员等待老总签字、老总却在睡觉的场面。

所以,在要求职员白天不许睡觉的同时,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即使很累的情况下,他也从来不打破这个规矩。

论成就,季羡林和潘基文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但在他们身上却一点都看不到架子,我们前面说的那位“海归”的架子都要比他们大得多。

或许有人说,架子大和执行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而且还十分密切。

可以想想,一个架子大的人,“小事”肯定是不愿意做的,他们会觉得“掉价”,从内心里抗拒:像我这么有能力的人,怎么能去做这些事情!但工作中哪有那么多大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

即使真有什么“大事”交给架子大的人去做,也要先做好他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哄他、鼓励他、肯定他,充分满足他的满足感,让他觉得这件事非他不行。

换了是你,会不会觉得用这样的人很累,愿不愿意把事情交给这样的人?想必也不会吧!

永远要记住,一个好的执行者,光有能力还不够,还必须有执行者的心态和姿态才行:工作的标准高,但为人的姿态低,只有这样,别人在肯定你工作的同时,也更加喜欢和接纳你。

多做贡献,少发牢骚

不知道你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一边做事,一边牢骚满腹,怨公司、怨领导、怨同事、怨环境……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抱怨的时间一点也不少于做事的时间,甚至远远超过做事的时间,因为他们不仅上班抱怨,下班还会抱怨,甚至在梦里还在抱怨。

这样的职场“祥林嫂”,可以说是最不讨好的人,不仅搞坏了自己的心境,也影响了别人做事的心情,结果只能是哪里都行不通,处处都碰壁。

小张原来是一家大企业的技术主管,后来被猎头公司挖到了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当技术总监。按说职位升了,薪水也涨了,小张该大干一番才是。但小张却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满腹的怨言。他整天看这也不舒服,看那也不顺眼,给公司挑了一大堆毛病:管理混乱、设备落后,手下没有一个能用的人才……

老总对他也是一肚子的不满:如果我们什么都完善了,还请你来干什么?花那么多钱请你来,不是为了让你给公司来挑刺,而是希望你能帮助公司解决问题、让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果不是看在花了那么多钱的份儿上,真想立即把你给开了!

事实上,抱怨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不如试试把抱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把事情做好上。或许你就会发现,当一个人贡献很多而牢骚很少的时候,他走到哪里,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如果小张能换一种想法,“我不能老拿以前的公司和现在的公司比,正因为它存在很多问题,要发展,所以才请我来,否则我的价值怎么能够体现?这恰恰是我可以更好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同时,闭紧抱怨的嘴,从点点滴滴开始做起,改进技术、节约成本、打造队伍,那么结果肯定会完全不一样。

美国着名网球运动员塞利娜·威廉姆斯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无论如何也不发牢骚”的文章,内容如下。

如果你要问我从事网球运动以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告诉你,它来自2000年美国公开赛四分之一决赛中我的彻底失败。

那一次我的对手是二号种子琳赛·达文波特。我决心要卫冕冠军,至少不能在进入决赛之前就失去头衔。第一盘刚开始,我们以4:4战平。我们俩都想打倒对方,可谁都没有能力破掉对方的发球局。第九局该我发球,达文波特的进攻简直要把我逼疯了,我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差,最后由于用力过猛,我直接把球打出了底线。达文波特转而领先,5:4。那时我的脑海中只想着如果我输掉那场比赛该怎么办,我郁闷地把球拍摔到了球场上。我知道,这不是一个运动员该做的事,但我的确是太失望了。

负面情绪像潮水般向我涌来,直到达文波特开始她的发球局,我才缓过神来。我快速冲向前,击出一个反手球,可是球直接打在了网上。达文波特赢得了第一盘,比分是6:4。这时我才发现,由于摔球拍时用力过大,竟然将球拍都摔裂了。我从袋子里取出一个新球拍,但这也于事无补,我们差得越来越远。发泄般地抽球、抱怨对手叫了暂停、摔自己的球拍……这些全都拯救不了我。最后,我以2:6的比分输掉了第二盘,还有这次比赛。

在更衣室里,我仔细地计算了一下自己的失误,总共27项!我输掉比赛是因为我失掉了沉着冷静,我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了抱怨上,却没有把任何东西留给胜利。最糟糕的是我的举止,我完全没有表现出对对手的尊敬,我完全搞砸了。我沉浸在对自己的不满和对对手的抱怨中无法自拔。

但转念一想,我开始明白:如果胜利是上帝给我的酬劳,那么遭遇失败就一定是他想要教给我一些东西。我不应该为任何事情发牢骚,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你抱怨自己的失误,更不用说厌恶自己。对付那些专业选手已经相当艰难,我不应该再分出精力来对付自己。永远保持积极的状态,在球场上,最有力的武器是自己的态度。胜利虽然令人振奋,但是在胜利的光环褪去之后,却只有那些触及灵魂的教训伴随着我——就像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我必须做好我自己,将上帝赐予我的最独一无二的礼物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胜利,只能来源于不断地学习。

从此以后,我不再祈祷胜利。不是我不想胜利或不愿去尝试,而是因为我知道,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很可能就是一份厚礼,一个成长的机会。失败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胜利者,一个更好的人,一个不断寻找机会去学习的人。生活即是球场,让我们一起向前。

威廉姆斯讲得好:“永远保持积极的状态,在球场上,最有力的武器是自己的态度。”

假如她在输掉第一场球时,不去花时间抱怨,而是想办法怎么来战胜对手,那么很可能会反败为胜。

不仅是球场上要积极,在职场上也一样。经常把时间花在抱怨上的执行者,会有哪些危害呢?

1.事业得不到发展

员工就应该把时间花在如何给公司做出贡献上,而不是去挑剔公司。如果改变心态,把时间花在如何进步上,那么工作顺心了,执行到位了,也就会更好地发展了。

2.上级不喜欢

哪个领导喜欢每天都牢骚满腹的员工呢?经常抱怨的人领导肯定不喜欢,更别说发展了。

最好的执行者从不去发牢骚,他们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他们会把时间放在怎么提高工作水平上,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圆满地完成执行任务。

增大成绩,减少骄傲

“除了我,没人能做好这件事情!”

“我这么出色,公司没有我肯定不行!”

很多人有了一点成绩之后,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不可替代。心态一改变,行动上也跟着打折扣。原本非常出色,不推就走,现在变成推着都不愿意走;原先是主动学习和超越,现在是学习的机会摆在面前都不肯学习。

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是不可替代的。

沃尔特·达姆罗是美国着名指挥家、作曲家。

刚开始踏上指挥舞台的时候,心高气傲的他以为没有人能像他一样指挥乐队。

有一天排练,沃尔特·达姆罗把指挥棒忘在家里,派人回家去拿。秘书灵机一动,说:“不用那么麻烦!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支就行了!”

沃尔特·达姆罗愣愣地看着秘书,疑惑地说:“别人怎么能带指挥棒?”他心想:乐队指挥可不是件轻松的小事,可不是平常人能做得来的事情,在场的人也不可能带指挥棒来参加排练的。

但是,当他没有抱希望地问在场人员是否带指挥棒的时候,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不约而同地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指挥棒。

他笑着对秘书说:“你的建议还真是不错!”

看上去沃尔特·达姆罗非常平静,但他的心里已经波澜起伏了:“没想到,我并不是唯一能指挥乐队的人。很多人已经暗暗努力,时刻准备替代我的位子!”

这三根指挥棒深深地震撼了沃尔特·达姆罗,他也以此来时刻鞭策自己,并且付出加倍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指挥乐队是这样,在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有谁敢说自己就已经做到了最好,任何人都无法超越?不信你可以想想,有哪家单位是因为你的离开而倒闭了的?说不定换一个人来坐你的位置、做和你一样的事情,反而会出色。

不要说我们普通人,就连改变世界的首富比尔-盖茨,都要时时反省自己,不敢有任何松懈,总在想着如何做得更好。

曾任微软副总裁的李开复谈到过这样一件事,他的朋友在比尔·盖茨身边做事,每次比尔·盖茨演讲后,都要虚心地请李开复这位朋友指出自己讲的好与不好的地方。

不仅如此,比尔·盖茨还会将听到的意见认真记录在本子上,以便下次改进。

照我们看来,到了比尔·盖茨这样的位置,不管说什么都会让人觉得很有分量,都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又何必在意演讲中的一些小细节呢?比尔·盖茨这么做是为了做秀吗?还真不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身份,到了这样的位置,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和改变很多人,所以才更需要谨慎。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做得更好,为什么不去努力?

我们要牢牢记住,成绩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反而应该成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动力。

能力虽强,不抢风头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做工作,能力强、业绩好才是硬道理;至于做人,则没必要那么周全,甚至有点不拘小节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