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开创智慧人生的九大法则
5356700000001

第1章 做到鹤立鸡群(1)

工作要超出领导的期望

有一次,我应邀到一位学员家做客。这是一位刚刚毕业两个月的大学生,为老总做秘书。在她的书桌上,我偶尔发现了一张打印工整的“时刻记得提醒老总的20件小事”,上面包括“提醒老总带好名片”、“提醒老总开会时间”,等等。

我一边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一边问她:“你的工作很细致,这么细小的事情你都要提醒老总吗?”

她笑着回答我:“我想,作为一个下属,应该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领导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得更好?写在纸上的这20条,领导从没有要求过我。领导的做事风格是对宏观把握得很好,但对一些小细节比较容易忽视。既然领导有时候需要提醒,那我这个当下属的当然有这个责任。”

听了她的话,我当时非常感慨。

后来,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担任文秘工作,而成了集团的办公室主任。对她有这样的发展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如果她是我的下属,我也愿意给她这样的平台。

要想在职场中获得发展,首先就要得到领导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成为领导格外重视的员工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好到超出领导的期望。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努力密切相关。而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的发展时,除了称赞全体员工外,格外称赞他的助手、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他对她有一个很高的评价:“往往我期望二,她却能做到十。”

的确如此,我们来看看杨绵绵是怎么做的,且看《第一执行者》等着作所介绍的关于她的一些故事。

海尔的前身是青岛市东风电机厂,主要生产电动葫芦等小机电,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面临倒闭。1984年12月,上级派时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张瑞敏组建青岛电冰箱厂。张瑞敏上任之后,决定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的生产线,实际上是购买利勃海尔的电冰箱生产技术。

在张瑞敏的真诚邀请之下,杨绵绵参与了项目的引进,并成为张瑞敏的主要助手。

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项目。用杨绵绵的话说,当时的情况是:一分钱没有,就那么几块地,几间破房子,要把那些没有见过、也不懂的设备引进来,谁心里都没底。

但既然决定引进这个项目,那就必须做好。既然决定生产冰箱,那起码得对冰箱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于是,张瑞敏便让杨绵绵去了解一下情况。

打听之下,杨绵绵才发现,国内并没有真正懂得生产冰箱的技术人才。而她自己对冰箱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看到的古董冰箱。

这么大的一个引进项目,总不能由一群门外汉来操作。于是,她特意去图书馆苦读关于冰箱制造的书籍。她发现一本名叫《电冰箱》的书,写得非常不错,便专程去上海向此书的作者请教,把他请过来做企业顾问,让他把冰箱制作的基本原理详细讲了一遍。通过这样强化式的“学习”,杨绵绵从对冰箱一无所知,到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

之后,她又派人向国内的同行学习,回来之后结合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识,设计出了图纸,从此开始了电冰箱的制造和研究。

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杨绵绵那种超乎寻常的执行力,或许就没有海尔后来那么迅速的发展。

本来,张瑞敏只是希望杨绵绵去了解一下情况,换作很多人,或许就会走走过场,或者干脆交给底下人去做。毕竟,对冰箱的制作一无所知,哪能那么快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何况,自己是管理者,具体的研发完全可以交给技术人员去做。

但杨绵绵却不这么想,既然决定转产做冰箱,那自己就非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不可,不这样做,怎么抓好管理?所以,她不仅自己买书看,还亲自去拜访专家,了解冰箱的制作原理,甚至自己画图去设计。

类似的事情,在杨绵绵身上还有很多。

有一次,一台质量合格的冰箱抽屉里有一根头发。杨绵绵看到之后,立即叫来全体相关人员召开了紧急会议。

有人觉得她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一根头发嘛,拿掉就行了,又不会影响质量。

对此,杨绵绵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抓质量就是要一根头发丝也不能放过!今天对一根头发视而不见,明天就会对更大的问题同样对待,头发丝虽小,但它关系责任心的问题。”

为什么杨绵绵细到连一根头发都不放过?

因为从海尔创业时开始,张瑞敏就把质量问题当成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来抓,甚至不惜砸掉70多台有问题的冰箱。他格外要求管理干部对大家的质量意识常抓不懈。

为了落实这种精神,杨绵绵对质量问题严抓不懈,即使是一根头发,也绝对没有把它当成小事。正因为她能将企业的制度和张瑞敏的要求,落实到一般人觉得难以理解的程度,她的确无愧于“期望二,做到十”的高度评价。

这样的下属,哪有不被格外器重的道理?

别的优秀人士,也大部分都是领导“期望二”,自己能够“做到十”的人。

潘基文是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传》介绍了他以前的一段经历:

2000年,潘基文还在担任韩国外交部次官,有一次他陪同韩国李汉东总理访问俄罗斯。

在飞往莫斯科的飞机上,其他的随行人员大都去睡觉了,潘基文也可以去休息,但因为李汉东总理在阅读访问俄罗斯的文件,他想,说不定总理会有什么需要,要叫自己。

因此,他就一直等在总理身边,直到飞机快抵达莫斯科,确认总理已经休息了之后,才在一旁稍微休息了一会儿。

领导并没有要求潘基文等在旁边,但潘基文却想到万一总理需要自己做什么该怎么办,所以主动在一旁等着,直到确认总理已经休息了,才敢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

换了你是领导,看到这样的下属,心里是不是也会觉得很温暖、很踏实?对这样的执行者,你会不会重用呢?

不要把小事看得很重

现在给你讲一个富戏剧性的故事:

1945年3月,罗勃·摩尔在中南半岛附近276英尺深的海下,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当时,他正在一艘潜水艇上,从雷达发现了一支日军舰队——一艘驱逐护航舰,一艘油轮和一艘布雷舰——朝他们这边开来。他发射了两枚鱼雷,都没有击中目标。突然,那艘布雷舰直朝摩尔乘坐的潜水艇开来。一架日本飞机把他们的位置用无线电通知了日本驱逐护航舰。摩尔他们潜到150英尺深的地方,以免被日军侦察到,同时做好了应付深水炸弹的准备,还关闭了整个冷却系统和所有的发电机器。

3分钟后,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弹在四周炸开。把摩尔一行人直压海底——276英尺深的水下。深水炸弹不停地投下,整整15个小时,有十几枚就在离摩尔他们50英尺左右的地方爆炸。若深水炸弹距离潜水艇不到17英尺的话,潜艇就会炸出一个洞来。

当时,摩尔等人奉命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镇定。摩尔吓得无法呼吸,不停地对自己说:“这下死定了……”潜水艇的温度几乎有100多度,可他却怕得全身发冷,一阵阵直冒冷汗。15个小时后,攻击停止了,显然那艘布雷船用光了所有的炸弹后开走了。

这15个小时,他感觉好像有1500万年。摩尔过去的生活一一在眼前出现,他记起了做过的所有的坏事和曾经担心过的一些很无聊的小事。摩尔曾担忧过,没有钱买自己的房子,没有钱买车,没有钱给妻子买好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为一点芝麻大的事吵架。还为自己额头上一个小疤——一次车祸留下的伤痕发过愁……

那些令人担忧的事,在深水炸弹威胁生命时,显得那么荒谬、渺小。他对自己发誓,如果还有机会再看到太阳和星星的话,永远不会再忧愁了。在这15个小时里,摩尔学到的比他在大学4年里学到的还要多得多。

摩尔的经历和从经历中悟出的道理告诉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要让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了我们尽情去享受生活,耽误了我们去实现更加宏大的目标,不要被一些小事搞得垂头丧气。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因为在意一些小事而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影响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这种人经常在小事上跟别人较劲,比如,在餐馆能够因为服务员的小失误而大闹一番,不但影响别人进餐,也坏了自己的食欲和心情。在家里,会经常因为妻子的饭菜做得不合胃口,而对妻子破口大骂,结果影响了夫妻幸福和谐的生活。在工作上,会因为上司的不恰当批评,因为同事的一两句不舒服的话,而跟上司、跟同事闹翻脸,结果丢了工作,失去了朋友。

这些人总是把小事看得很重,天天被一些小事折磨着。虽然,很多时候在这些小事情上,他们赢了。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他们为了这些小赢付出了多大的成本和代价。他们在小事情上赢了,在大事情上却输得一塌糊涂。

因此,作为一个聪明人,要学会宽容小事、忘却小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上,只要小事情不会影响自己大目标的实现,就应该尽量不要在它们身上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要知道,放弃思想包袱,你就不会跌伤自己。

沉着冷静是一种优异的品质

心情起伏变化很大,或是变化频率很高的人,做错事的比率也比正常人高。

人的行为受两大力量的引导,一是理性,二是心情。一个很理性的人,他的行为不会因为心情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而理性较弱的人,则每天的行事会让心情牵着鼻子走。

理性的强弱看起来对一个人的处事影响不大,因为理性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这就是说,理性弱的人也不一定没有智慧。所以在作出重要决断的时候,理性弱的人也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可是,有一件事你必须相信:一个心情变化起伏很大,或是变化频率很高的人,他做出错误判断与抉择的概率比别人高,有时甚至会丧失判断与抉择的能力。因为当一个人心情烦乱时,其思维方式与机能就处于一种怠情的状态,这样便会对判断力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人性丛林看起来似乎平静安详,事实上它里面潜伏着种种险恶,有很多情况必须审慎应对,应对不当,轻则灰头垢面,重则惹祸上身,甚至好事也变成坏事。而这种种状况之中,有的很单纯,有的很复杂,有的看起来单纯,其实很复杂。单纯也好,复杂也罢,最难的是让人看不清事实的真相、真假虚实不明的状况。这些状况有的是自然产生的,有的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与埋伏,应对失当,就会惹出大麻烦!面对这些状况,也唯有通过理性及智慧来判断、思考,这样才能发现其真正的面目。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就很重要了。平静的心情就如平静的湖面,可以让思虑澄净,映射出你真正的智慧及事物的本质。

所以,生活于尘世之中的每个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这样你才不会说错话、做错事。要保持心情平静说难不难,说易却也不易。对某些人来说,天生就是个沉着冷静之人,心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有些人则不然,心情很容易发生变化,不但别人摸不清,自己也感到苦恼。不过,你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协助训练自己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情,例如:

1.静坐

这是很多大人物采取的方式,静坐可以滤净思绪中的杂质,让心情保持稳定的状态,不过并不好学,也需要旁人的指导。

2.暗示

每天告诉自己保持心情的平静,或是写成字条,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以随时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心情。日子久了,保持心情平静就会成为习惯。

3.自省

每天检讨自己的心情变化,甚至可以画一张心情起伏曲线图,透过此图来强化保持心情平静的意念。

4.规律

生理会影响心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例如睡眠不足,便容易脾气暴躁,因此生活有规律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你也可以通过十分个性化的方式,如祈祷、读书、听音乐,或与朋友聊天,来保持心情的平静。不过,最好能训练到不用靠外力,就可以保持心情的平静,到达这种境界,你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永远想到领导的前面

最好的执行者与一般执行者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一流的下级总能提醒上级,末流的下级总要上级提醒。

一般执行者的想法是:既然是领导,做的决定肯定是正确的,我只要照着去做就行了;即使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也是领导说的,就算出了差错,也不是我的责任,我何必多事?领导都没有想到,我怎么可能替他想到?

但是,一个最好的执行者,不仅不需要领导来提醒,而且总会想到领导前面——上级想到的自己当然要想到,上级没有想到的,也要主动替他想到。

有一次,一位培训界的同行向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经常要出差,一忙或者一着急,就容易忘记带一些东西,如名片、资料和相机等。为此,他跟秘书说,记得提醒他一下,免得耽误事情。

秘书老是不记得提醒,后来终于学会提醒了,但是执行起来,往往又很不到位。

有一天,他在北大高级总裁班讲课,下午讲完课后就直接去机场,到外地出差。

中午时,他接到秘书发来的短信,上面写着:“您下午要出差,别忘了带名片、资料和相机。”

一经提醒,这位老师一想糟了,相机在家中,又忘带相机了。可等讲完课再回去拿相机已经没有时间了,只好就不带了。

尽管是一件小事情,但也能反映一个员工的执行能力。这位老师感慨地说:“如果是一个合格的执行者,她完全应该熟悉我的日程安排,提前一天提醒我:‘您明天就要出差了,如果现在方便的话,请把需要带的资料、名片和相机放到包里,以免忘记。’有了这样的提醒,我还会忘记带相机吗?”

很多下属都有一个错觉,领导哪会有什么想不到的事情。可别忘了,领导不是神,也有考虑不周全时,也有需要你提醒的地方。

不要说普通人需要提醒,就算是非常杰出的人,有时候也需要下级帮他把关。担任过周总理秘书的纪东,在他所写的《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1971年,林彪“九·一三”叛逃事件发生后一个月左右,一天上午,周总理在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之后,离开办公室去卧室办公。

不久,总理打电话让他过去一下。他以为总理要安排任务,像往常一样拿着本子和笔,迅速赶过去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总理并没有交代他办理任何事情,只是很郑重地看着他说:“我要跟你说一件事情。”

然后,总理拿起一个大信封,对他说:“你看,我写错了一个信封。”

他接过信封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呈主席、林副主席批示周恩来某年某月。”

林彪叛逃之前,总理给毛主席和作为当时党中央副主席的林彪写报告,通常都是这么写的。但当时林彪已经叛逃,再这样写就是大错误。

由于连续工作了那么长的时间,在极度疲劳下,写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总理在叮嘱他把信封销毁的同时,还特意提醒他:“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你,让你知道,注意以后要帮我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