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天上下起了七彩雨:你不知道的自然地理
5354800000009

第9章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2)

清晨,在草地上经常可以见到晶莹的水珠,即露;在寒冷的冬天,还可见到白色松脆的结晶,即霜。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呢?日落西山以后,地表因辐射冷却,温度不断下降,靠近地表的空气温度也随之下降,当气温冷却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就凝结或凝华在地面或地表物体上。如果露点在0℃以上,则形成露;如果露点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凝华成霜。

露多在暖季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出现;霜通常出现在无云、静风或微风的夜间或清晨,有时也出现在傍晚和白天。

露和霜的出现,常常预兆晴天。民间流传的谚语“露水起晴天”和“霜重见晴天”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露、霜主晴呢?这是因为晴朗无云的夜间,最有利于地面辐射冷却,露和霜产生的可能性最大。

秋天第一次出现的霜,称为初霜,春天最后一次霜,称为终霜。从终霜出现到初霜到来的时段称无霜期。无霜期长短是一个地方气候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气候非常温暖的地方常年无霜。

在天气预报广播中,有时会听到“霜冻”这个名词,霜冻是怎么一回事呢?常有人把霜冻和霜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霜冻是指农作物在冷暖过渡季节,因气温短时间下降到0℃或0℃以下而遭受到冻害的现象。出现霜冻时不一定有霜;但有霜时,却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冻害现象。有时称没有霜的霜冻为黑霜,以示与“白霜”相区别。

雾和雨还有它们各自的子女,那就是雾凇和雨凇。

雾凇可以是由过冷雾滴(过冷雾是由0℃以下的过冷水滴构成的雾)直接冻结在物体上而形成的白色冰晶沉积物,也可以在低温时由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而成。在微寒(-5℃左右)、浓雾、有风的天气里,过冷雾滴碰到物体(例如树枝)的迎风面和突出部位上很快冻结,形成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白色冰层,称粒状雾凇。在严寒(-15℃左右)、微风的天气里,如果湿度很大,空气中的水汽可直接在地面物体上凝华,形成针状雾凇。出现雾凇时,千万条树枝一下变成白色世界,煞是好看。

吉林的雾凇就是一道风景,已成为当地的一项气象资源。人们在欣赏美景和忙于拍照的同时可千万别忘了,雾凇又是一种灾害,它会压坏树木,压断电线,影响交通,影响供电和通讯。

雨凇是过冷却的液态降水(冻雨)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毛玻璃状或透明的坚硬冰层,其表面光滑或略带突起。雨凇通常在不太寒冷时(-~0℃)出现,主要形成于物体的水平面和迎风面上,在电线和树枝上还常形成长长的下垂冰挂。

严重的雨凇厚度可达数厘米,能压断树木、电线和电杆,造成供电和通讯中断,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飞行安全。

暴雨是形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按气象学的规定,24小时降水超过50毫米就定为暴雨,24小时这个时段的规定有时显得太长了些,难以表述短时间的暴雨。因此又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暴雨。比如说,1971年7月1日,山西太原梅桐沟5分钟降水达到5.1毫米;1975年8月5日,河南林庄1小时降雨189.5毫米;1977年8月1日夜至2日凌晨陕西榆林8小时降水超过1000毫米。

暴雨最大可以达到多少呢?1967年10月17日,台湾新寮庄24小时降水达到1672毫米,这是我国有资料记载的最大暴雨。世界记录在案的最大暴雨是24小时降水1870毫米,发生在南印度洋的留尼旺岛。

暴雨常常造成严重的灾害。有些灾害往往是由好几场暴雨引起的。196年8月上旬,河北省太行山东麓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特大洪水,淹没了大量农田,冲坏了京广铁路。这次洪水是由连续5场暴雨产生的,降雨历时一个星期,总共降水129毫米。8月4日降雨十分集中,24小时降水达到865毫米。

1975年8月,淮河上游发生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河南省泌阳县林庄6小时降水80.1毫米,24小时降水1060.毫米,天1605.毫米,5天161.1毫米,其中6小时雨量创世界记录。暴雨造成淮河支流汝河、沙颖河下游严重洪灾。

当时,河南省各地都在紧张抗旱。然而,一夜之间,大暴雨从天而降,8月4~8日连续5天大雨瓢泼,导致当河板桥水库、滚河石漫滩水库两个大型水库垮坝,损坏两个中型水库,58个小型水库和两个滞洪区,堤防决口2180处,漫决长度810千米。这次暴雨使河南29县(市)1100万人受灾,冲毁房屋560万间,死亡26000万人。京广铁路被冲毁102千米,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这场水灾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

1991年5~7月,在江淮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暴雨洪涝,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亿元。

1998年夏天,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包括东北等高纬度地区很多地方连月出现阴雨天气,降雨量暴涨,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造成数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不可计数。

人们常说暴雨是一种气象灾害,其实这句话是不十分公正的。暴雨也有功。华北夏季的降水大部分来源于暴雨。我国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暴雨的形式降下来的。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引起的暴雨带来大量降水,为东南沿海的农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风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身边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运动不息。烟囱里冒出的滚滚炊烟,在空气的海洋里随波逐流,上下翻腾,流向远方。空气的水平流动产生风,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早在000多年前就有风的记载。在古代,人们对风是非常崇拜的。在我国殷商时期,认为风是帝王所派遣的使臣,称为“帝使风”。在国外,人们认为风是由北风神“勃罗斯”支配。

其实,风是空气的水平流动。它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风速,又有方向——风向。所谓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移动的水平距离。风速大小也可用风力等级来表示。我国唐朝李淳风把风分为8级,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力等级。目前把风分成12级。最早提出12级分法的是英国海军将领蒲福,因此,现在的风力等级表又称为蒲福风力等级表。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空气自东而来称为东风,空气自北而来称为北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风向用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八个方位就够了,在气象观测上风向通常用十六方位表示。

在我国古代,人们是根据树枝或植物叶或动物羽毛的摆动来观测风向的。如把茅草或鸟的羽毛等物品吊在高杆端,用以观测风向。到了汉代则发展成用测风旗和鸟来测定风向,测风旗是用绸绫之类做成旗子悬挂在高杆之顶,看判断方向。鸟是将一个特制的很轻的鸟形物悬在杆冰,鸟的头部所指便是风的方向。

空气除了水平运动外,还可沿垂直方向运动。垂直向上的运动称为上升气流,垂直向下的运动称为下沉气流。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又统称为对流。习惯上不把空气的垂直运动称为风。大气的运动基本上是水平运动,这是大气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风是怎样产生的?是帝派遣的使臣吗?是神的旨意吗?当然不是。根据物理学的观点,任何物体要运动,一定要有力的作用,正如一辆马车要有马来拉才会运动一样。那么推动空气运动的是什么力呢?就空气水平流动来说,有以下几种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球上同一高度的不同地点,气压一般是不相等的。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如果一个空气块一边气压比另一边高的话,则在水平方向上就产生气压差。空气块在气压差的作用下,将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这种情况就好比水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一样。气象上,把因气压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而作用在单位质量(1千克)空气块上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推动空气运动的主要力量。

2.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是处在不停的自转当中,所以就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做一个示意性实验。假定有一个圆盘绕中心O点正在作反时针方向转动,拿一支粉笔,从圆盘中心向外直到边缘画一条直线。由于转动,在圆盘上实际显示出一条向右偏转的曲线轨迹,而不是直线。同样,如从边缘向中心画一条直线,结果粉笔轨迹也是一条向右弯的曲线。

如有一人站在圆盘上一起旋转,则此人就会觉得,当粉笔从圆盘中心向边缘运动时,粉笔受到一个指向运动方向向右的力,使得粉笔向右偏。

现在我们把圆盘实验“移植”到地球北极,让圆盘和地球固定在一起,这样,圆盘和地球都作反时针方向转动,且都是一昼夜转一周。这时,如果空气在北极地平面上运动,那么站在北极的人看到的空气运动轨迹也是一条向右偏的曲线。这说明空气块受到一个指向运动方向向右的力——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为法国学者科里奥利所发现,故也称为科氏力。

如果在赤道,情况会怎样呢?这时,读者会看到,当地球自转一周,圆盘并没绕O点放置。这表明空气在赤道地区运动,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即在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等于零。

综上所述,空气在旋转的地球上运动时,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力的方向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偏向力在极地最大,随着纬度减小而减小,在赤道最小,其值等于零。

如果把圆盘“移植”到南半球,那么除了力的方向与北半球恰好相反之外,其他情况相同。

.惯性离心力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乘坐的汽车向右拐时,乘客会向左倒,似乎有一个力作用在身上。拐弯越大越猛,则力越大。同样,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也要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力指向弯曲径凸出的一边。

4.摩擦力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一个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空气也不例外,当它运行在近地面附近时,地表对它会有阻力,这就是摩擦力。由于这是“外部”对空气的摩擦力,故又称为外摩擦力。

除了外摩擦力之外,运动速度不同的气层之间也会产生阻力,这也是摩擦力。由于这是“内部”的阻力作用,故又称为内摩擦力。一般说来,摩擦力包括外摩擦力和内摩擦力两种。

摩擦力对空气运动的影响以近地面气层最为显著,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到了一定高度以后,摩擦力的影响已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在此高度以上,称为自由大气,以下称为摩擦层或行星边界层。

摩擦力不仅仅是阻碍空气运动,消耗能量,更重要的是,它可导致气流的辐合、辐散,产生垂直运动。这对兴云降雨、风暴的形成都有重大意义。

空气就是在以上几个力的综合作用下产生运动的,风也就这样产生了。

当你仰望天空变化多端的云彩时,你是否注意到这样的情况:不同高度上的云走向和移动速度有时是不同的。这个事实清楚地表明,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是不同的,即风随高度是有变化的。

在摩擦层中,因为地面摩擦影响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所以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那么在摩擦层顶以上又怎样呢?观测表明,从摩擦层顶向上到10~12千米的高度,风速随高度增加而继续增大,在对流层顶附近有一个狭窄的强风带,风速每秒达几十米,大的可达100~200米/秒。这个几乎环绕全球的强风带称为急流。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科学家对急流的存在已有觉察,但最终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美国空军轰炸日本时才被证实。因为当时美军的投弹与实际目标误差竟达几百千米,这真是怪事。后经查清,原来是急流所致。

在对流层顶以上发生的急流统称高空急流。除了高空急流以外,还有所谓低空急流,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底层,其范围、风速大小都比高空急流小,仅是一种局部现象,但与暴雨、雷雨等强对流天气有联系。

1.龙卷

龙卷又称龙卷风,是一种具有漏斗状云体的强烈旋风。龙卷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从积雨云底(母云)伸下一条“象鼻子”一样的云体,称为漏斗云。当漏斗云触及地面才称为龙卷。在海上发生的称为水龙卷;如在陆上发生则称为陆龙卷;如悬挂在空中,不触及地面就不是龙卷了,称为高空漏斗云。

龙卷的直径大多在几米到几百米,一般不超过1.5千米,持续时间约几分钟到数小时。中心气压很低,风速通常为50米/秒,比12级台风的最大风速还大。有时还可达100~200米,秒,甚至超过200米/秒,极端情况下可达声速。

当龙卷移来时,会听到巨大的声响,犹如千百辆火车在行驶,常常在几千米外就可听到。

龙卷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能拔树掀屋,可举起几万千克的重物,掷出好远。1974年4月~4日,有80多个龙卷袭击了美国的芝加哥等部分地区,有80人死亡,6000人受伤,1500幢住宅被毁坏,全部损失达6亿美国。

1956年9月24日龙卷袭击了上海,把一座三层楼房吹塌,一座钢筋水泥的四层楼房被“削”掉一角,更有甚者,把一个重110000千克、高十几米的大油罐“举”起,掷到120米以外。

龙卷由于中心气压很低,可以把地面上的许多物体吸到空中,携带一段距离后落下。这样,世界上就出现了各式各样从天而降的“奇雨”。

我国东汉建武1年(公元55年),河南开封下了“谷雨”;1804年,西班牙喜逢“麦雨”;1940年,苏联高尔基州的某村落下了几千枚银戈比,成为“银币雨”;1949年,新西兰沿海地区下“鱼雨”。此外,世上还有“龙虾雨”、“青蛙雨”、“黄雨”、“红雨”等。龙卷真可称得上是大气中的魔术师。

2.季风

所谓季风,是指风向随季节明显变化的风,它常常在一个大范围区域出现。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区。在东南部,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季风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引起的,或是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引起的,另外地形也有一定影响。

由海陆热力差异产生的季风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大陆冬冷夏热,海洋是相反,为冬暖夏凉。这就使得夏季大陆上气压比海洋上低,风反时针方向吹,并向低压中心辐合;冬季大陆上为高压,风顺时针方向吹,并向外辐散,结果使得冬、夏两季盛行风的方向相差180度。不过,某地区季风的成因往往是海陆分布、行星风带和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东亚季风对我国的气候和国民经济有很大影响。我国黄河以南和整个长江流域,位于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纬度内。世界上主要沙漠——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沙漠等,都出现在这一纬度内,表明这个纬度常常是干旱少雨。而我国因为有东亚季风帮忙,使得本应夏季酷热奇旱的气候大为缓和,入春以后又有大量雨水,使得本应是干旱气候控制的我国华南、华中以至华北,变成了物产丰富的季风气候区。

.地方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