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分为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115米,第三层高274米。除了第三层平台没有缝隙外,其他部分都是透空的。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现在已经安装了电梯,所以十分方便。每一层都设有酒吧和饭馆,供游客在此休息,领略独具特色的巴黎市区全景,若赶上晴空万里,这里可以看到远达70千米之内的景色。
近年来,巴黎市政府对铁塔进行了大的维修。从1985年圣诞节起,铁塔改用碘钨灯照明,夜晚塔身呈现金黄色,既节省电,也更加美观。
埃菲尔铁塔就像二次大战胜利后远渡大西洋、在纽约落户的自由女神像一样,不和谐中求得和谐,不可能中觅得可能。它对新艺术运动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从塔尖到塔基那条大曲线,抑或是塔身上面一些铁铸件图案花边,铁塔就像新艺术派一样,代表着当时欧洲正处于古典主义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与转换的特定时期。
巴黎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也称星形广场凯旋门、戴高乐广场凯旋门,与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并称为巴黎四大代表性建筑。它坐落于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中央,是拿破仑一世为纪念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的功绩,在1806年2月下令兴建的,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
星形广场凯旋门全部是由石材建成,高50米,宽45米,厚22米。四面各有一门,中心拱门宽约14.6米,门上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内壁刻的是曾经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数百名将军的名字和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数百个胜利战役的浮雕:外墙上刻着取材于1792—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所有雕像各有特色,同门楣上花饰浮雕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正面有四幅浮雕——《马赛曲》《胜利》《抵抗》《和平》。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在右侧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也就是著名的《马赛曲》的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不朽杰作。
凯旋门建成后,到19世纪中期,又在它的周围修建了圆形广场以及12条放射状道路,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1920年11月,在凯旋门的下方建造了无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埋葬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烈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
凯旋门内设有电梯,可到达50米高的拱门。人们也可沿着27级螺旋形石梯拾级而上,上去后就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很多有关凯旋门建筑史的图片和历史文件,还有介绍法国历史上伟大人物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和558位随拿破仑征战疆场的将军的名字。另设有两间电影放映室,专门放映一些反映巴黎历史变迁的资料片。博物馆的顶部是一个平台,游人们从这里可以远望巴黎,鸟瞰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的卢克索方尖碑、雄伟的埃菲尔铁塔以及圣心教堂等巴黎名胜。俯视凯旋门下由环形大街向四面八方伸展出的12条林荫大道。这些大道就像一颗明星放射出的灿烂光芒,所以,凯旋门又称“星门”。12条大道中,最著名的是香榭里舍大道、格兰德大道、阿尔美大道等。
如今,每到节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长的法国国旗从拱门顶端垂下来,在无名烈士墓上空迎风飘扬。逢重大节日,就有一名身着拿破仑时代戎装的战士,手拿劈刀,守卫在“马赛曲”雕像前。每年的7月14日,法国欢度国庆时,法国总统要从凯旋门通过;每位总统在卸职的最后一天也要来到此地,向无名烈士墓献上鲜花。而凯旋门最奇妙之处,是每当拿破仑周年忌日的黄昏,据说那时候从香榭里舍大道向西望去,一团落日恰巧映在凯旋门的拱形券里。
法国卢浮宫
卢浮宫又译做罗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地处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在1204年,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进行改建,从而使这个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就这样历经了700多年的扩建、重修,卢浮宫才达到今天的规模。
卢浮宫占地面积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成新、老两部分,老的建筑在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筑在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由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
继“狮心王查理”建设了重要的图书馆而声名远扬后,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的收藏已非常充实。到路易十四去世前,卢浮宫已经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一个场所。
179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藏品持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品了。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万件,可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还有从古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顶级艺术殿堂。
法国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18千米处,是欧洲最宏大、最豪华的皇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烂的明珠。凡尔赛宫本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建造的狩猎宫。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开始建宫,后来又经历代王朝的修葺和改建,该宫在1689年竣工,历时28年才得以落成。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公顷,至今已有00多年的历史。
凡尔赛宫宫殿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隹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将立面划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庄重雄伟、轮廓整齐,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是洛可可风格。
正宫前面是一座别具一格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别具匠心,让人看后觉得美不胜收。建筑群周边园林世界著名,它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
如果凡尔赛宫的外观给人留下宏伟壮观的印象,那么它的内部陈设及装潢会让人体会到富于艺术魅力。室内装饰极其豪华富丽是凡尔赛宫的一大特色。五百余间大殿小厅到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着十七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大理石院和镜厅是最突出的两处,除了室内装饰外,太阳也是常用的素材,因为太阳是路易十四的象征。太阳有时候还和兵器、盔甲一起出现在墙面上。除了用人像装饰室内外,还有狮子、鹰、麒麟等动物形象作装饰。有的还用金属铸造成楼梯栏杆,有些金属配件还镀了金,配上各种色彩的大理石,显得非常灿烂。天花板除了像镜厅那样的半圆拱外,还有平的、半球形穹项,顶上除了绘画还有浮雕。宫内随处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我国古代的精品瓷器。
凡尔赛宫是法国封建统治历史时期的~座华丽的纪念碑。从内容上讲,它不但是法兰西宫廷,而且是国家的行政中心,还是当时法国社会政治观点、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是欧洲自古罗马帝国以来,首次表现出能够集中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专制政体力量。当时,路易十四为了建造它,动用了万余名工人和建筑师、工程师、技师,解决建造大规模建筑群所产生的复杂技术问题和引水、道路等方面的问题。可见,凡尔赛宫的成功,证明了当时法国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艺术上讲,凡尔赛宫宏伟壮丽的外观和规则化的园林设计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鼎盛时期古典主义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莫斯科红场
莫斯科红场原名是“托尔格”,意思是“集市”,临莫斯科河。它的前身是15世纪末伊凡三世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1517年,广场发生大火灾,于是广场被称为“火灾广场”。1662年改称为“红场”,意思是“美丽的广场”,面积9.1万平方米,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是瓦西里布拉仁教堂。列宁陵墓位于靠宫墙一面的中部。墓上为检阅台,两旁是观礼台,是国家举行各种大型庆典及阅兵活动的中心场所,是世界上著名的广场之一。
红场有很多著名的建筑物,南面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也称作波克罗夫大教堂,它是伊凡雷帝为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下令建筑的。人们看到这座教堂,都会被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这座教堂中间是一个带有尖顶的教堂冠,八个带有不同色彩和花纹的小圆顶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它的周围,又配上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奇妙无比。伊凡雷帝以防别处再出现这样美丽的教堂,下令毁坏了建筑师的双眼。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前面是1818年落成的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雕像。1611~1612年,他们打败了波兰侵略军,解放了莫斯科。
教堂前是一个圆形的平台,俗称为断头台,是当年向群众说教和宣读沙皇令的地方。同时也是行重大刑罚的地方,行刑在台下进行,在台上宣读处死令和犯人罪状。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南面是瓦西里斜坡。一直延伸到莫斯科河畔。
美丽的布拉格
布拉格地处波希米亚中心地区,建立在公元9世纪,位于伏尔塔瓦河与易北河交汇处上游的一个河流转弯处。
布拉格是西欧与斯拉夫世界之间交流的门户,也是早期许多条商路的交叉点。历史上的布拉格是艺术、贸易、宗教中心,现在是国家首都。
公元870年,人们在伏尔塔瓦河北岸一个小丘上建起了城堡,在河的上游一处突出地带修建了第二座城堡,就是费塞拉德城堡。10世纪起,人们对两座城堡间的地区进行开发。到了普热美斯王朝时期,布拉格已成为重要商业中心波希米亚首府以及主教中心。12世纪,布拉格得到更大的扩展,1世纪时政治经济处在繁荣时期,这时建筑活动特别繁忙,修建起大量哥特式纪念建筑。14世纪,在波希米亚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统治的时期,布拉格变得生气勃勃。皇帝在144年修建了大主教教堂,148年建立了中欧的第一所大学。与此同时,重建并加固了河上的石桥,创建了新城区,围墙内的拓展井然有序。众多的艺术家,特别是意大利的艺术家被吸引到布拉格。
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后来发生的“三十年战争”使布拉格逐渐衰落下去,不过城市后来恢复了发展。17世纪,巴洛克风格建筑风靡一时。19世纪末,特别是在犹太区,大批的建筑遭到拆除。现代建筑代替了原有建筑。
但是如今布拉格整个城市的建筑依然壮丽宏大,艺术景观包含了从罗马时代到现代的各种艺术风格,其中,数量最多的中世纪构造巴洛克式杰作与哥特式艺术精品相互辉映。皇宫、教堂、修道院、带拱顶的房屋和花园表现出举世罕见的紧凑感。站在装饰着雄伟雕像的查理大桥向外望去,景色格外的赏心悦目。这座城市及其建筑质量赢得了公认的国际声誉,并且吸引了欧洲各地的建筑师和艺术家。
柏林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地处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的一道城门,由于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现在保存的勃兰登堡门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在1788—1791年间建造。
勃兰登堡门高26米,宽65.5米,深11米,以雅典卫城的城门作为蓝本,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径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6根,依照爱奥尼柱式雕刻,前后立柱之间是墙,将门楼分隔为5个大门,正中间的通道略宽,是为皇家成员通行而特意设计的。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处是一尊高为5米的胜利女神铜制雕塑,女神张开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内,右手手拿带有橡树花环的权杖,花环内有一枚铁十字勋章,花环上停着一只展翅的鹰鹫,鹰鹫戴着普鲁士的皇冠。雕塑象征着战争胜利,雕塑是普鲁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
勃兰登堡门东侧是巴黎广场,该广场是因纪念1814年普鲁士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占领巴黎而得名。菩提树下大街从勃兰登堡门向东横穿过柏林市中心,一直通向柏林博物馆和柏林电视塔,是欧洲最华丽的大街之一。
勃兰登堡门西侧的三月十八日广场,是因纪念1848年月18日的德国三月革命和1990年月18日民主德国的第一次人民议会自由选举而得名。六月十七日大街,是为了纪念195年6月17日发生在民主德国的人民起义,它从勃兰登堡门起往西经过柏林胜利纪念柱,穿过柏林动物园和柏林工业大学。
勃兰登堡门东侧是柏林老城,西侧则通向城外,所以东侧是门内,西侧是门外。
与勃兰登堡门门楼相连的南北两边翼房曾用于守卫和关卡,柏林城墙拆毁后被改建为敞开的立柱大厅,为的是和勃兰登堡门的风格相一致。勃兰登堡门的庄严肃穆、巍峨雄伟充分显示了处于鼎盛时期的普鲁士王国国都的威严。
维也纳史蒂芬大教堂
史蒂芬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1997年,史蒂芬大教堂举行了庆贺它800年诞辰的纪念,它那17米高的尖塔是继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
史蒂芬大教堂和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也屡遭劫难和几经改建的命运。早在12世纪初,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的教堂。两次大火之后,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又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正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今天见到的哥特式风格是14世纪的产物。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渐渐形成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史蒂芬大教堂基本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