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非常皇帝非常人生
5354000000024

第24章 第五编品读李煜(5)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李煜其实是不甘心的,他所作的这一切都是无奈之举。他虽然对外承认了南唐是宋蜀国的身份,但是在自己的宫殿里仍旧穿着皇袍,沿用着帝王的一切规制,只是在宋使来到时,他就将皇袍换成紫袍,备藩臣礼,但是宋使一走,他便“服御如初”,而且,赵匡胤曾两次遣使让李煜到东京开封面圣,均被他拒绝。赵匡胤以出兵相要挟,李煜还慷慨地表示要“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即使战败,也要“聚室而焚,终不做他国之鬼”,表现出了一种不服输的顽强。赵匡胤听了李煜的豪言壮语,口中讥笑道:“此措大儿语,徒有其口,必无其志”,但是心中却着实不怎么放心,认为他“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战备”,也许这些话都是赵匡胤为了攻击南唐找的借口,但是他所说的另一句话却道出了赵匡胤的真实想法“江南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南唐有长江天堑做屏障,赵匡胤虽然想尽快踢开卧榻之旁的李煜,完成统一江南的大业,但是因宋兵不习水战,想要进伐南唐也实属不易。不过,正在宋太祖赵匡胤为如何攻打南唐焦头烂额之时,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帮助赵匡胤跨越了长江天险,攻占了南唐。这个关键人物名叫樊若冰。樊若冰是南唐人,因为在南唐考进士不中,然后“上书言事,不报”而“遂谋北归”。他先假装在采石江上钓鱼,然后用小船载着丝绳系一端在南岸,然后又疾棹抵北岸,来来回回跑了十几次,测量长江的广狭度,“遂诣阙自言有策可取江南”。赵匡胤重用了樊若冰,授他为赞善大夫,然后按照他的计策,大造军舰和黄黑龙船数千艘。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赵匡胤派大将曹彬率军攻略南唐。李煜坐守宫中,听说曹彬在长江上搭起了浮桥,兀自不信,认为长江天堑,风急浪恶,自古以来从未有造浮桥以济师者,故而高枕无忧。谁料到曹彬果然通过浮桥攻入了金陵,创了造浮桥济师的新篇章。北宋开宝八年,金陵城被攻破。李煜本来堆好了柴草,准备自焚殉国,最后却被宫人阻止,只得随着大臣肉袒出降。南唐国破后,李煜被押往汴京,在北上之前,他到太庙辞别,写下了一篇含着血泪的《破阵子》,开始了其词亡国篇的序章。“四十年来国家,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国之时,李煜刚好四十岁,所以他沉痛地写下了“四十年来家国”的词语,又以“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述尽南唐曾经的繁华:广袤的国土、富足的经济、豪华的宫苑,可是这一切都断送在了李煜手中。在祖庙中的辞别,李煜面对的是南唐的列祖列宗,他心中悲痛至极,也懊丧至极,可是悔之晚矣,一句“几曾识干戈”是李煜的反思,也是李煜的无奈。懦弱的李煜悲痛至极,只能“垂泪对宫娥”。“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南唐虽然亡了,但是却成就了一代词宗。李煜一声浊叹,两行清泪,却得词句如水。李煜国破后的词不管从内容还是风格上都从以前沉醉于豪华享乐的宫廷生活的华艳柔靡之风,开始转变为抒写愁怀的凄清哀怨之调。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李煜因此成为了中国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凡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渡中江望石城泣下》)陆游《南唐书·后妃诸王传》载,李煜和其弟从益、从谦、从庆、从信等三百人,凄凄惨惨切切远离南唐旧都,来到了汴京。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在明德楼上,命令李煜白衣纱帽到楼下请罪。赵匡胤因为屡次遣人诏李煜北上,他均辞不去,故封了一个“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给他。赵匡胤虽然给了李煜这样一个带着耻辱性的封号,但是对他还算仁慈,让他享受王级待遇。但是,李煜从一位君主变成了一个阶下囚,无论怎样的待遇都不能抚平他心中的伤痛,他始终心念旧国,但他却不是勾践式的人物也不能学习刘阿斗大智若愚,装疯卖傻,更不能在灭了自己国家的宋朝皇帝面前谄媚婉转、自陈忠心,为排遣心中的苦闷和悲戚,他用自己的笔填写了一阙阙为后世感叹的亡国之词。这些词语句清丽,音韵和谐,首首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如: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望江南》)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虞美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如果说赵匡胤对李煜的词还只是一笑了之,不以为然的话,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就不是如此了。开宝九年十月十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晚上,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便在第二天继承了皇位,改元“太平兴国”。对于宋太祖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段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但是在宋代野史《续湘山野录》上却有着一段言语闪烁的话,暗指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之中被宋太宗所弑。不管赵匡胤是如何去世的,但是他的死却预示着李煜即将走向自己的人生末路,这是什么原因呢?宋太宗赵光义没有他哥哥那般喜欢李煜。他一即位,立刻去掉了李煜的违命侯封号,改封为陇西郡公,表面上优待,但是却在暗中给李煜难受,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宋史》中载:“太宗尝幸崇文院观书,召煜及刘提令纵观。谓思曰:‘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册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煜顿首谢。”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让李煜心伤欲碎,自己的藏书被人掠夺,但这“强盗”竟然得意洋洋的在自己面前炫耀,这分明是赵光义有意挫伤李煜的自尊心。但身为亡国君的李煜岂止藏书被人掠夺而已,连自己的妻子小周后也难逃毒手。宋王《默记》引龙衮《江南录》“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提到:“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曰:‘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

《江南录》和《野获编》虽然只是野史笔记,但是空穴来风,也并非毫无根据。若属实,这当又是奇耻大辱,李煜残破的心灵再次受到重创。苟活于他人屋檐下的李煜只能饮恨吞声,但是那些羞愧、恼怒、痛恨、后悔,等等情感奔腾汹涌,让他无法摆脱,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他整夜饮酒(“务为长夜饮,宋宫每日供酒三石”),麻痹自己,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晌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悲愤忧伤的李煜终于忍不住了,他本是一个性情率真的诗人,并非一个能够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政治家,以前的宫人庆奴来信问候,他便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真话:“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甚至,他还在太宗派去的南唐旧臣给事中徐铉面前长叹“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晚矣!”真可谓祸出口出,徐铉本是赵光义派去探查李煜忠心的,当下回去后就禀报了一切经过。赵光义听了大怒:这个李煜竟然说自己后悔杀了潘佑、李平这样的南唐贤臣,分明是贼心不死,眷念旧国,贪念皇位。赵光义对李煜的猜忌之心越来越重,杀机渐生。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夕日又至,李煜在太尉府中庆贺着自己的四十二岁生日。此时的李煜已非昔日的南唐国主李煜,越是佳期便越显悲凄。李煜看着眼前太尉府中的冷清,回想起江南时节,群臣祝贺,赐酒赐宴,歌舞欢饮的热闹情景,好生伤感,触动愁肠,一阙《虞美人》挥笔而就:“春花秋月何日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填完后便命侍女拨弦弹唱,声闻于外。宋太宗赵光义得到密报,顿时大怒,立刻派儿子赵元佐以贺寿为名送去了一瓶酒。御赐寿酒,李煜不能不喝,但是,就在喝了寿酒的当夜,李煜五官收缩,身体蜷曲抽搐不停,最后与足部拘搂相接而死。原来这寿酒中放有与钩吻、鹤顶红三毒并列的牵机药。《默记》说,牵机药“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李煜一死,小周后也追随李煜而去,年仅二十九岁,与大周后去世时同年。宋太宗赵光义追封他为吴王,葬洛阳邙山。李煜虽死,但是他的词却传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南唐百姓在传唱他的《虞美人》之时,怀念故国,往往悲从心来,悲戚不已。后人在追思李煜时,心情是复杂的,说他是昏君,但他也曾努力振兴,以仁治天下;说他是明君,他却又错杀大臣,佞佛害国;说他好色,世人却又牢记他与大周后的真挚爱情……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李煜是一名优秀的词人,是千古词坛上的“南面王”。论及种种,还是王维的话说得最为中肯,他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后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为词人之所长处。”

(南)唐亡解读

南唐建立在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带,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环境比较安定,南唐吸收了不少从北方流亡过来的劳力,使这里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出现了当时少有的繁荣气象。但是,南唐又是一个风流儒雅之地,不少文人聚集在这里,日日吟诗作乐,歌酒弹唱。首先南唐的文人气质就没有一种能够开疆拓土的霸气,他们的帝王从烈祖到中宗至后主都是词人,喜欢绮丽柔靡典雅的风气。并且,南唐烈祖信奉佛教,爱护百姓,于是,留下了“保国安民”的政策要求子孙完全遵守,多次错过了扩张领土的机会。而中宗李璟即位后,虽然违背了烈祖“保国安民”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将南唐的疆域由二十八州增为三十五州,但是却由于宠信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为非作歹坑害百姓,被时人称之为“五鬼”的奸媚小人,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再加上后周世宗柴荣比中宗更有能耐,以至于南唐被后周侵占了大片土地,并被迫削去帝号,自称唐国主。南唐从此由盛转衰,开始走滑坡路。后主李煜在儒雅的江南风气中生得一身文气,本不适合当一国之君,承担天下重负。但是,在皇室斗争中,他却阴差阳错地接受了已经成为了烂摊子的南唐。李煜虽然进行过一系列的努力,但是,因为他个性柔弱,文人气质十足,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也不懂得如何兴兵习武,而南唐群臣见天下大势已去,并不同心。李煜秉承了烈祖“保国安民”的政策,一味退让,妄图在偏安一隅中苟活。他一方面不停地向宋朝贡增添了百姓重负,另一方面又在宫中与自己的两名千娇百媚的周后玩乐,不喜朝政,专心于闺阁趣事,明知国库空虚,却仍旧为了满足自己妻子的欲望而奢侈浪费。另外,南唐李煜这个文人的对手是当时充满王者霸气的北宋建国者赵匡胤,一个本来不是治国打仗的材料,而另一个却在军中锻炼出了强者的能力和魄力。实力对比如此悬殊,李煜焉能不败,南唐焉能不亡?

李煜大事记

公元937年

⊙七月七日,李煜生。

公元954年

⊙娶周宗女娥皇。

公元958年

⊙长子仲寓生。

公元959年

⊙九月,太子弘翼卒,李煜自郑王徙封吴王。

公元961年

⊙二月,李煜被立为太子。

⊙七月,即位于金陵,尊母钟氏为圣尊后,立娥皇为皇后,次子仲宣生。

公元962年

⊙三月,遣使赴宋朝贡。

⊙六月,遣使赴宋朝贡。

⊙十一月,遣使赴宋朝贡。

公元963年

⊙三月,宋平荆南,遣使犒师。

⊙十一月,宋改元。

公元964年

⊙三月,始行铁钱。

⊙十一月,次子仲宣卒。

⊙十二月,皇后娥皇卒,亲撰《昭慧周后诔》。

公元965年

⊙正月,葬昭慧后于懿陵。

⊙四月,宋灭蜀。贡银绢万计。

⊙九月,母圣尊后钟氏卒。

公元966年

⊙奉诏匡胤命,约南汉俱宋事,未成。宋始决议伐南汉。

公元968年

⊙南唐大饥。

⊙六月,遣弟从谦赴宋朝贡。

⊙十一月,娶小周后并立为皇后。

公元969年

⊙校猎青龙山,录囚大理寺,诸郡普度僧尼。

公元971年

⊙遣弟从谦入宋,贡珍宝数倍于前。

⊙十月,遣弟从善入宋朝贡。上表请去南唐国号,印文改为江南国,自称江南国主。

公元972年

⊙正月,贬损仪制,改诏为教,衣紫袍见宋。

⊙闰二月,宋留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于汴梁建礼贤馆,待李煜降。

公元973年

⊙上表愿受宋爵命,宋不许。杀名将林仁肇。

公元974年

⊙上表宋,求从善归国,宋不许。遣使诏李煜入朝,不行,遂伐南唐。

公元975年

⊙六月,宋军与吴越兵围金陵。赵匡胤谕降。

⊙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属4人出降。北上汴梁,南唐亡。

公元976年

⊙正月,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十一月,进封陇西公。

公元978年

⊙七月七日,被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

⊙十月,以王礼葬于北邙山。小周后亦卒于此年,于李煜同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