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直来直去最伤人。会说话的人不会直话直说,他们善于以迂代直,或委婉,或间接,或含蓄,曲径通幽地把话说出口。尤其是一些难听而又不得不说的话,更不能直言相告。直言忠告,虽用心良苦,但不被领情;直言批评,虽然名正言顺又是份内之事,却招来怨恨;直言拒绝,虽有苦衷有情可缘,却会产生伤害。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什么不多留个心眼,把舌头绕绕弯呢?
[BT2]1.说话绕个弯,忠言何必非要逆耳
说话时要留个心眼,以免好心不得好报,尤其是在规劝别人或者忠告别人的时候,本来你一片良苦用心,但由于达过直白,太过生硬,反而会引来怨恨。忠告别人,不妨绕个弯来说,采取别人能够接受的方法,才能做到心悦诚服。忠言何必逆耳,说就说顺耳的忠言,岂不是更好?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谓千古训条。可惜它的作用力早已在蛮不讲理的封建时代消耗殆尽,在当今人权时代,如果还把这句话当成训条,未免把人性降到了很低的层次。
忠言,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确实有重要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言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有价值的想法告诉对方。也就是说,不爱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言,不被爱的人也同样得不到忠言。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言,更应该给人以忠言。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逆耳的忠言呢?为什么不说顺耳的忠言呢?
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着糖衣,使人先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下肚子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效用,疾病也就好了。我们要对人说忠言时,在未说之前,先以甘言冲淡其刺激性,使人先尝一些甜,然后你再说上规劝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让人不因忠言而苦,不仅是对人权的尊重,也是对自身修养的尊重。
有句俗话说得好:黄连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
黄连味苦,有毒,能入药。虽然它天天在为救人性命服务,但没人会对它产生好感。其实,如果不大量服用,自寻死路,它根本毒不死人,但人们还是讨厌它。
人参味甘,大补,是名贵中药。如果大量或长期服用,它也能致人死命,但人们还是喜欢它,死了也不认为是它惹的祸。
人群中也有“黄连”,有“人参”。黄连型的人,眼睛总是瞄准别人的毛病。他“恨铁不成钢”,喜欢“治病救人”,一发现别人的过失和缺点,或疾言厉色地指责,或语重心长地教诲,或自高姿态地议论,或碎言碎语地抱怨。但是,哪怕他的话句句是真理,别人还是烦他。因为他让别人心情不好。
人参型的人,着眼于别人的优点,从不吝惜溢美之词,把别人哄得开开心心,舒舒服服。即使不得不给人指出缺点,也尽量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找差距”。所以,别人都喜欢他,被他“捧杀”也不会怨恨他。
黄连型的人对别人是否有好处,难说。首先,自己这方面很吃亏,被人讨厌疏远,不是什么好感觉。你纵有好心,没人理解,何必!所以《菜根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要让忠言顺耳,需满足如下三个要素:
1.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
你说忠言,到底是为了贬低他抬高自己,还是为他好,他也许并不明白。所以,你要设法让他感到你的好意。在此之前,忠言不必出口。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惺惺作态。
2.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
例如,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最好不要急于向他提出忠告。这时他正在为费力不讨好懊恼,你向他提忠告,他可能怀疑你在指责他,心里顿生“你他妈没看见我已拼出死命了吗?”的反感。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说几句“辛苦您了”、“您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再与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他会欣然接受你的忠言。
除此之处,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方式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
3.不要进行比较。
用人与人比的方式提忠言,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他的短,这样既让他不服,也很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是说“人比人,气死人”吗,他光顾生气,哪有心情听你的忠言?
通常,父母教孩子,妻子教老公,喜欢用这种比较法。比如:
“你看隔壁的明明,又勤快成绩又好,你咋不学学人家呢?”
“都是做生意,大刘就比你脑子活,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票子也有了,你干嘛还这么死脑筋?”
……
像这样的所谓忠言,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听不进去的,说了等于没说,不如不说。
[BT2]2.该委婉时,就不要太直白
说话留心眼的人,最懂得什么时候该直言相告,什么时候该委婉而谈;什么时候该用词准确无误,什么时候该含糊其辞。委婉和含糊的说话方法,在某些时候,是唯一能摆脱尴尬、自我保护的方式。
在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委婉和含糊的说话方式,因为你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达到你的目的,既能给人留面子,也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委婉法是运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辞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委婉法是办事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例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具体地说,委婉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讳饰式委婉法。
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妇女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2.借用式委婉法。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例子,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3.曲语式委婉法。
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作讲演时,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委婉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委婉用语,真是利舌胜利剑。
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必须至少在办事说话时放弃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
宽泛式含糊法,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土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打算。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是与外宾女土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道德与大家风范。
回避式含糊法,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例如:
一个美国客人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之后,中午在一家个体饭店吃饭,老板娘的一手正宗的湘菜,使这位美国客人吃得非常满意。他在付钱时,看到老板娘家境富裕,他突然提出如下问题:
“老板娘,如果你的老同乡毛泽东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
这是明知故问,其中含意不言自明。这时,老板娘略一寻思,就作出回答:
“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早就饿死了,还能开什么店啊!”然后她接着说:“如今,邓小平接了班,党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过越美好!”
显然,美国客人意在用老板娘的回答,来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乃因其中隐含一个必然的判断:毛泽东决不会允许你开店,那么你也富不了,因而,毛泽东应该是被否定的。而老板娘的答话,以回避正题的模糊法,反而作出令人折服的回答,既不轻慢美国客人,又维护了毛主席的威望,赞扬了如今的富民政策。由此,反映了韶山人民的心声:“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
[BT2]3.直率不等于直言无忌
由于性格直爽进而连说话也是直言无忌的人,往往最容易得罪人。看不惯,就背后大加议论一番,看到问题,就当面直言指责,这样的说话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合时宜的。
同样是直爽性格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
这就涉及到讲话的方式方法的问题。首先澄清一点,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不讲方式方法。而那些因说话直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说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白,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意见。
再有一种情况,可能平时说话时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抵消前面话的副作用,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会谅解你。
不过,如果你一向说话很直,经常得罪人,你千万不要依靠道歉来取得别人的原谅,因为如果你经常伤害一个人,又经常向他道歉,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口是心非的或是有意伤害他。
你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场合,说话方式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为什么不以好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说话时先为对方着想,不要动辄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别人,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直率人。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后议论同事,即使你的领导已主动开了头。
有一天,刘科长突然问小赵:“你觉得小刘这个人怎么样?”
一时间,小赵不知道如何应答才好。
这是关于人格性情的问题,如果回答,无疑是背后说人闲话了。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