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自信的树立(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5346500000004

第4章 让忠言不"逆耳"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的话听起来一般都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会引起反感或抵抗,取得相反的效果。那么,怎么做到让忠言不"逆耳"呢忠言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了解真实情况,选好提出忠言的角度,然后逐步深入,说明其利弊。

小常受聘于一家私立学校,由于学校的宣传很到位,学校开办伊始就有很多的生源,这样一来,倒是授课的教师有些忍受不了了。但领导认为应该"宁缺毋滥",决定只用现有的教师力量,提高教师的每周的课时,并承诺按增加的课给老师们提高工资。可小常却有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老师,如果这样每天超负荷工作,势必身心疲惫,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自己的名誉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很不利。于是他决定向领导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他从关心学校的前途命运入手,指出教学质量和精益求精的重要性,从而推导出如果按照领导的方式发展下去,在教学上难免会出现敷衍的现象,而这正是领导所非常关心的问题。他的申说很自然地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

小常是从领导准备做出的决定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最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引发领导内心深处对他的观点的认同,从而达到申说的目的。

对人提出忠告的时候,应该抱着体谅的心情。他诚然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对,但是他可能有难言的苦衷。所以在提出忠告的时候,还要体谅他的难处,不要一味地强求或大加责难。必要的时候要深入他的内心,帮助他彻底地解决"心病"。

某公司职员工作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

他说:"最近这段时间里,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这里所用的"大多数"、"有的"、"也有"都是模糊的语言,这样说话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谈,可是一说,反而伤害了感情。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围,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我们也可以做到让忠言不"逆耳",如果将批评寓于真诚的称赞之中,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期末考试结束了,儿子伟伟除物理考得不好以外,其他成绩还不错。父母将儿子叫到跟前,和蔼地说:"伟伟,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你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和其他科目一样好。"伟伟高兴地接受了这番赞扬,同时也意识到下学期要加把劲,把物理科的学习赶上去。

伟伟的父母没有简单地告诉伟伟以后要用心学物理,而采取了鼓励暗示的方法,使他高兴地接受了"批评",充满自信心地去学习物理。

有位棒球教练在纠正选手动作时,不说"不对,不对"而说"大致上不错,但如果再纠正一下……结果会更好。"他并非否定选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说先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如果只是纠正、警告的话,只有徒然引起选手的反感,不会有何效果可言。

人们常说:"关心则乱。"我们常常会急切地把自己的看法、建议、批评一古脑地塞到我们关心的人的耳朵中,却不管方法是否得当,别人是否能接受。殊不知,好的建议批评,那也要别人真正听取接纳了才会产生效果。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的话,学生不接受;父母的言论,儿女反搞……那么如何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言语呢?这就要注意方式,先说一些好话,不要吝于赞美。此外,即使说好话也要适时适地,简洁透彻明了,让人心生欢喜,接受我们的美言。否则,有好话不能使人诚意领受,岂不可惜从上述可以看出,我们办事要善于察言观色,话说委婉,不急不躁,听似柔若无骨,实则主见分明,此类忠言又怎么会逆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