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应以己之长,克其之短,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共同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事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伤,事情也必然闹砸。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爆之人,则会是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有效地控制住了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灭去,又添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
杜月笙,旧中国上海滩著名的流氓大亨,十里洋场的"第一号闻人"和"工商界巨子"。其权势之显赫,甚至敢于在"太子"头上动土。
为扭转全国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蒋介石特派儿子蒋经国督导上海地区经济管制,并组成了逮捕不法之徒的"打虎大队"。恰在这时,杜月笙的三儿子杜维屏因私自套汇港币45万元,被蒋经国查获。蒋经国大为震怒,立即下令逮捕了杜维屏,这在上海滩引起了巨大震动。
对杜月笙来讲,从来只有"损"人,没有被人损过。对于蒋经国的下马威,杜氏门徒建议"老师"给蒋经国点颜色看看,让这位"皇太子"知道上海滩不是新赣南。但杜月笙却不动声色,既不向主管方面求情,也不跟亲朋故旧诉苦,反而一本正经地说:"国法之前,人人平等,杜维屏果若有罪,我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救他。怕什么,我有八个儿子,缺他一个,又有何妨?"其实,杜月笙暗中却在窥探着反击的机会。
一天,蒋经国把各业巨头约到浦东大楼,准备对杜月笙施加新的压力。杜月笙明知是"皇太子"摆的"鸿门宴",却不便"拒邀",会议一开始,蒋经国即正色道:"对这次币制改革,上海各界人士热烈赞助者很多,但有少数不明大义的人,投机倒把,屯积居奇,兴风作浪,影响国计民生。本人此次进行经济检查,若囤积物资逾期不放,一经查出,全部没收,并予以法办。"蒋经国的话显然是讲给杜月笙听的。岂料他的话音刚落,杜月笙立即发言:"我儿子违反国家的规定,是我管教不严,我把他交给蒋先生依法惩办。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也可以说是今天到会各位的要求,就是请蒋先生派人到‘扬子公司’的仓库去检查检查。扬子公司在囤积的货色方面尽人皆知是上海首屈一指的。今天我亲友的物资登记查封,也希望蒋先生能一视同仁,把扬子囤货同样予以查封,这样才服人心。"杜月笙还软中带硬地说:"倘若蒋先生吃不准,我可以陪你检查。闲话一句,我身体有病,不能多坐了。"说完离座而去。杜月笙的发言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语惊四座。工商界巨头们不禁暗中佩服这位大亨。杜月笙竟然软硬兼施,"皇太子"自然也不会示弱,他立即表示"扬子"如有犯法行为,决不宽恕。
顿时,"扬子囤货案"弄得满城风雨,街谈巷议,纷纷嘲讽蒋氏家族的丑闻。扬子公司原是一家"皇亲国戚"公司,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孔少爷凭着他是蒋介石的外甥,根本不把"打虎大队"看在眼里。但杜月笙先发制人,蒋经国又不能按兵不动,遂下令查封了"扬子"之仓库。孔令侃立即向小姨妈宋美龄求援,哭诉蒋经国自相残害手足的举止。宋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又搬出了蒋介石。蒋介石听罢原委后,不禁埋怨起儿子来,认为他毕竟出道不久,怎么假戏真做,打"虎"打到自己家族头上来了,结果,扬子一案不了了之,杜月笙的三公子也早在此事了结之前出了监狱。杜月笙这招软硬兼施,以牙还牙实在是"辣"呀。
事业上,软硬兼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荆州就充分运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而且运用得非常高明。诸葛亮是运用武力占据了荆州,但是他非要和东吴说是暂借荆州,这就是软的一手,用这一招给东吴以幻想,让他们以为还能够通过和平手段取得荆州,所以难以下决心和刘备、诸葛亮动武。可是当东吴催讨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又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赖着不还,另一方面又威胁动武,把东吴弄得打不是,不打也不是。运用这一手,诸葛亮达到了长期霸占荆州的战略目的。
所以,软与硬,作为一种策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场合,不可偏颇。从理论上讲,软,体现友善、涵养、通情达理;硬,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还要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只要运用得当,还是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美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