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5344600000013

第13章 科技之谜

印度洋上的"光轮"是怎么回事?

海上"光轮"多见于印度洋或其周边海区,其他海区则很少出现,这可能就是它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

年,一艘英国船只在航海时遇到两个海上"光轮"。事后他们宣称:两个海上"光轮"旋转着向他们靠近,最后船的桅杆倒了,空气中还弥漫着强烈的硫磺气味。

年5月的一个黑夜,"柏特纳"号轮船正在波斯湾海上航行,船员们突然发现了一个直径约500~600米的巨大"光轮"围绕着"柏特纳"号轮船的中心旋转,20分钟后"光轮"消失。

年6月10日夜,一艘丹麦汽船正在马六甲海峡航行。突然,船长发现了一个旋转的"光轮"。过了好一会儿,"光轮"才消失。

年8月12日夜里,荷兰"瓦伦廷"号在南中国海航行时,船长布雷耶也看到了一个在海面上飞速旋转的"光轮"。让人不解的是,船员们当时都感觉到很不舒服。

上述的现象很令人费解,人们对这种海上"光轮"做了种种假设和推论。

有人认为,船的桅杆、吊索、电缆等的结合可能会产生旋转的光圈;海洋浮游生物也会引起发光等。说法很多,不尽相同。

但这些似乎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海上"光轮"的成因。于是,又有人猜测,海上"光轮"可能是由于球形闪电电击而引起的现象,但至今尚未得到证实。

"平顶海山"的形成之谜

"平顶海山"位于太平洋的中部与西部(夏威夷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斐济群岛一带的深海底部),在这里有一座座奇异的海山,它们的顶部像被截掉一样,都是平坦的,这可能就是"平顶海山"名称的由来。

"平顶海山"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也存在,它们有的孤耸于海底,有的成群出现。平坦的顶部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从几百米至二三十千米,顶部离海面最浅为400米,最深2000米,平均为1300米。

"平顶海山"的顶部为什么会如此平坦呢?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努力来研究它。一些科学家在"平顶海山"的顶部发现圆形的玄武岩块,其形状和火山弹一样。因此,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一座座顶部被火山灰等物质填平了的海底火山。

世纪50年代,在太平洋西南的平顶海山顶部,他们打捞到造礁珊瑚、厚壳蛤以及层孔虫等6种生物化石。

这表明,平顶海山顶部过去有过珊瑚礁发育。造礁珊瑚是要在有光照的水体里才能够生存的,这么说来它最多也就是在水深为50米左右的地方生活,而海底山顶部的水深也有不超过50米的时候。那么风浪就有可能将海山削平,并在它上面发育造礁珊瑚。

后来,海底山下沉到水深400米以下的地方,这样海底山上就只有以前发育的造礁珊瑚和其他喜礁生物留在上面了。

美国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另外的观点:海底山不一定发生过上升或下降,而是在冰川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使海底山顶部露出海面被风浪削平。但海平面能否下降几百米甚至到2000米,目前还没可靠证据。

况且,有的平顶海山顶部宽达40~55千米,说它被风浪削平,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还有学者认为:太平洋的平顶海山位于一片原来隆起的地壳上,致使海山顶部接近海面,被风浪削平。尔后,整个隆起下沉,便形成今日平顶海山的面貌。这种说法是否是正确的,目前还无从考证。

西沙"金字塔"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西沙群岛中的"金字塔"你听说过吗?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金字塔"是中国西沙群岛的一个小石岛。

石岛南北长380米,东西宽260米,面积006平方千米。

西沙群岛诸岛一般高5~6米,最高不超过10米,而石岛中央高度达152米,像一座"金字塔"耸立于西沙群岛之中,故有"金字塔"之称。

"金字塔"的年龄在12万年~24万年之间,它由坚硬的层状生物眇岩构成。

一般层状砂岩是底部年老,而"金字塔"却截然相反,其底部砂岩年轻。

有学者认为,在"金字塔"附近原本有一个较大的岛。它不断被风化、剥蚀后,顶部较新的生物砂岩脱落,堆积在"金字塔"底部,而它较老的底部生物砂岩又堆积成"金字塔"顶部。

这样,"金字塔"年龄便出现倒置现象,那"金字塔"理应比现在要大,但这一点尚无法得到证实。

另有学者认为,上述现象是雨水冲蚀作用造成的。组成"金字塔"的生物砂岩是生物骨骼碎粒,化学成分是CaCO3。

当"金字塔"上层的生物砂岩遭到雨水冲蚀,一部分碳酸钙被溶解。饱含碳酸钙的雨水渗到"金字塔"的底部,碳酸钙沉淀下来,生长成新的年轻的方介石结晶。它们与原"金字塔"生物砂岩的年龄一平均,便使整层岩石的年龄变轻了,而相对于上部生物砂岩来说,就形成了年龄倒置现象。

西沙群岛"金字塔"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观点众多,但都有一定的局限,要想有一个完整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做深入的研究。

海水会越来越咸吗海水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咸?目前,人们还不知道。

海水中含有35%左右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正是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苦又涩,难以人口。

那么这些盐类究竟来自何方?

有的科学家认为,在地球漫长的地质时期内,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水流冲刷侵蚀了地表岩石,岩石中的盐分不断地溶于水中。这些水流又不断地汇成大河奔腾人海,使大海成了盐类的聚集地。随着海水的不断蒸发,盐分逐渐沉积,天长日久,盐类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咸了。这是一种"后天说"。按此说推论,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还有科学家认为,海水一开始就是咸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据他们的观测研究发现,海水并没有越来越咸,海水中的盐分并没有显著增加,只是在地球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海水中所含盐分的比例是不同的。

也有一些科学家和学者认为,海水之所以是咸的,不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原因:不仅有大陆上的盐类不断加人到海洋中去,而且随着海底火山的喷发,海底岩浆溢出,也会不断地给海洋增加盐类。

有一些科学家以死海为例指出,尽管海洋中的盐类会越来越多,但"物极必反",随着海水中可溶性盐类不断增加,它们之间会发生反应而变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人海底。久而久之,这些化合物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盐度则可能保持衡。

说法不尽相同,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

海面会持续上升吗年里,水城威尼斯下沉了23厘米。还有中国的上海,日本的新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沉,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专家们提出以下两点:

一是:城市建筑本身的沉重负荷和过多地抽汲地下水等原因。

二是:这些城市的下沉都与海面上升有关。

国际地理协会对海面上升的说法提供了一份相当有说服力的材料。由120多位地貌、测量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利用历史地图、航海图和对海岸进行的精密测量,参考航空照片和卫星资料,对澳大利亚东海岸的90里沙滩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00年里,这里的海岸线平均每年后退15米。在气候变化的同时,海洋表面的升降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目前,许多科学家把海平面的迅速上升归于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按照这种理论,如果二氧化碳再成倍增长,则南极西部的冰川可能融化,其结果将使全世界的海面上升5米,进而导致世界上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沿海地区遭受灭顶之灾。

但也有些学者认为,"温室效应"虽然存在,可近年来在中高纬地区,冰川却增长了,有的地方甚至产生了新的冰川。

这些可以说明,在中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的增多并未改变气候的自然趋向。

因此,南极冰川的融化,海面上升等一系列的问题可能就不会成为现实。

还有学者指出,一方面,水体温度上升导致海水蒸发,一部分水由水体进人大气层,这样有可能导致海平面下降。

另一方面,可能大量的水汽和尘埃的存在导致大气中云量增多,从而将普遍导致全球性的降水增多。

这样,会使水更多地积聚于两极等冰川中,也可能导致海平面下降。

此外,还应当看到全球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的作用,也可能会导致全球性降温以及海面下降。

综上所述,海面是否还会继续上升的问题,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去不断探索。

巴格达电池是怎么回事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外,修筑铁路的工人发现了一块刻有许多古代波斯文字的巨大石板和一个由巨大的石板砌成的古代坟墓。

伊拉克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在墓中的石棺内发现了大量从公元前248年到公元前226年波斯王朝时代的器物。在这些古物中,发现了一些奇特的陶制器皿、锈蚀的铜管和铁棒。

德国考古学家(伊拉克博物馆馆长)威廉·卡维尼格宣称:"在巴格达出土的陶制器皿是一个古代化学电池,只要加上酸溶液或碱溶液,就可以发出电来。"卡维尼格的论断震惊了考古学界。如果承认这是一个古代电池,那就意味着,早在公元前3世纪,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波斯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电池了,这比公元1800年由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伏特发明的第一个电池还要早2000多年。

于是,许多考古学家纷纷从世界各地赶来,希望对这个古代电池进行仔细研究。但就在这时,卡维尼格和古代电池都不见了。人们四处寻觅,但毫无结果。

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卡维尼格把巴格达电池悄悄地带回了德国。他用带来的陶制器皿、铁棒、沥青绝缘体和铜管组合成了10个电池。

几个月后,卡维尼格在柏林公布了更为惊人的消息。他说:"古代人很可能是把这些电池串联起来,用以加强电力。制造这种电池的目的在于用电解法给塑像和饰物镀金。"然而,有的人并不认同卡维尼格的说法,并指责卡维尼格是骗子、神经病。考古学界争论更是激烈。

奇特的陶制器皿、锈蚀的铜管和铁棒真的是电池吗?迄今为止,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潜流是怎样形成的

极富神秘幽的海洋有着很多的谜团,潜流就是其中的一种。

从前,许多科学家一直这样推断:海水流速在海面下几百米随流势减弱而变得逐渐缓慢,到了海面以下几千米处,海流早已消失。

现在的科学考察已经证明,上面的推断有很大的局限性。

科学界以前就知道:在太平洋海面上,从南纬20°到北纬20°,海水都从东向西流动;而在北纬75°附近的海域里,海水是从西向东流动的。但是,在海面下深约100米的水层中,这股流又逐渐减弱消失。

年,科学家汤森·克隆威尔发现了超乎人们常识的赤道潜流,赤道潜流后来被称为"克隆威尔逆流"。

"克隆威尔逆流"在海底200米深处,流幅宽达300千米,以100米深处的流势最为强大,中心流速每秒可达150厘米。从西经92°到东经160°,它的长度是6500海里。它经常在赤道海面下流动,偶尔也会浮到海洋表面。

年,在接近南美沿海约几千米的深水层中,德国海洋学家卫斯特发现了一股流势特别惊人的巨大潜流。

这股潜流在南大西洋巴西和阿根廷海域,靠近南美大陆,平均在1500~4000米深处。幅度很窄,从北向南流动,它的流量比黑潮还大。

令人惊奇的是,在对岸的非洲海域,观察不到任何海流的迹象。

海洋里的潜流、逆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目前尚未找到答案。

古生物钟是怎样形成的?

很多化石都是地质时代的见证人,在它们的表壁上存在着类似树木年轮的痕迹,可以用来当做计时器。这些化石为什么可以计时呢?古生物钟学家提出了种种学说。

潮汐说:海水中的化学成份(如含盐量)以及压力、光线等海洋的物理条件,都与潮汐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现代的瓣鳃类是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浅海中的动物,随着一天两次的涨潮,在它的贝壳表面上就留下了生长层。

因为潮汐是受月亮影响的,所以,在珊瑚以及其他化石上留下的每天的条纹,与月亮的潮汐有着直接的关系。

综上所述,潮汐对于海洋生物的生理过程和生活习性有着巨大的影响。

食物供给变化说:动物的进食是有周期性的。实验证明,现代珊瑚也是定时饥饿,定时进食的,推测古代珊瑚亦应如此。

所以,有的科学家们做了更进一步的推断:类似树木"年轮"的痕迹的形成与珊瑚每天进食有直接关系。生育周期说:不论古代或现代珊瑚,都是每一个朔望月繁殖一次。在繁殖期间,珊瑚正常的新陈代谢受到了阻碍,这时候骨骼上的碳酸钙的沉积量急剧地减少,直径收缩,在外观上出现了环沟状的构造。珊瑚过了生育期又恢复了正常。这就是珊瑚出现月增长标志的原因。

内生论与外生论:内生论者认为,某些生物体从遗传上就带有周而复始的循环周期,不受外界的影响(如生育周期说)。外生论则坚持生物之所以能够像上好了弦的钟表,主要原因是因为外来的有节律的刺激信号(如潮汐说和食物供给变化说)。

他们认为:地球的自转,昼夜的交替以及日光、温度等都是生物钟的演奏者。

古生物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积极地探索。

石棺为何涌清泉年前,一位能工巧匠用整块大理石精雕细凿了一口全长193厘米的棺材,并将它安放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西麓的阿里休尔特什村里。

公元960年,村民们把波斯公爵桑特兄弟阿卜顿和圣南的尸首放在里面,而且在棺盖与棺体之间凿一小孔,安上了一根钢弯管。后来,石棺内向外源源不断地淌出清泉。据测定,清泉每天流量达400千克左右。即便是大旱之年,也照样如此。

年10月,希特勒的纳粹士兵闯入阿里休尔特什村,胡作非为,并在石棺上撒尿拉屎,倾倒污水脏物。不久后,便出现了泉水枯竭的奇怪现象。数年后,当村民将石棺周身彻底洗净以后,泉水又恢复到从前的样子,源源不断地流淌到今天。

年7月,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来了两个工程师,他们决意要揭开这个秘密。经过一番研究,他们断言:泉水是由渗透人棺的地下水、雨水以及空气中的湿气组合而成的。

年,英国《傣晤士报》悬赏10万美金,奖励能够揭晓石棺之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英国、美国、荷兰、德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等19个国家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屡次来寻幽探秘,仍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石棺之谜,迄今仍悬而未解,还需要科学家们继续努力去探索。

石雨来自哪里?

荷兰探险家德乐特勒西特·库罗汀迪克回到了基地。

深夜,他正在休息,突然"叭"的一声响,他惊醒过来。在地板上,他发现一颗从未见过的黑色小石子。不一会儿,又掉下一颗小石子。接着,小石子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掉个不停。

清晨,库罗汀迪克仔细地观察了屋顶内外,看不到一点石子穿透的痕迹。可是到了晚上,黑色的小石子又像雨点般穿过屋顶落下来。

为了弄明真相,库罗汀迪克把几颗小石子当做标本收集起来。回到荷兰以后,他把这些标本交给了专家。

专家们对这些从未见过的石子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最终也没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四大死亡谷是怎么回事?

苏联的"死亡谷",位于堪察加半岛克罗诺基的山区。它长达2千米,宽100~300米,不少地方有天然硫磺嶙峋露出地面。

据统计,这个"死亡谷"已吞噬过30条人命。苏联的科学家曾对这个"死亡谷"进行过多次探险考察,但仍是众说纷纭。

美国的"死亡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相毗连的群山之中。它长达225千米,宽约6~26千米,面积达1400多平方千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恶。

据说,1949年,美国有一支寻找金矿的勘探队伍,因迷失方向而涉足其间,最终全队覆灭。

此后,一些前去探险的人员也屡屡葬身谷中,至今仍然未能查出他们死亡的原因。

可是科学家却发现,这个地狱般的"死亡谷",竟是飞禽走兽的"极乐世界"。目前,谁也弄不清这条峡谷对人类和动物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意大利的"死亡谷"位于那不勒斯和瓦唯尔诺湖的附近。它和美国的"死亡谷"正好相反,对动物的生命危害很大。

据调查统计,每年在此死于非命的各种动物多达37600多头,所以意大利人又称它为"动物的墓场"。

"动物的墓场"仍然是个未解之谜,还有待于意大利的一些专家、学者去考察研究。

印尼的"死亡谷"位于爪哇岛上,在谷中共分布着6个庞大的山洞,每个山洞对人和动物的生命都有很大的威胁。

如果人或动物靠近洞口6~7米处,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吸人洞内,由此丧生。究竟被吸进去的人和动物是如:何丧生的,还无人可知。

关于四大死亡谷的事件,至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大陆分裂的原因是什么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古大陆。古大陆是怎样分裂的呢一些学者认为:炽热软流物质的上涌是大陆分裂的基本动力。坚硬的岩石圈构成整个地球的外壳,岩石圈之下是由炽热熔融物组成的软流圈。如果软流圈上涌,就会使上面的岩石圈穹形隆起并拉伸开来;又由于温度升高,使大陆岩石圈的强度降低;最后,大陆会沿长长的断层发生破裂和陷落。在裂谷两侧,大陆岩石圈厚约100~150千米,而裂谷下的大陆岩石圈仅30~50千米,裂谷周缘的东非高原,有非洲屋脊之称。所有这些都是在炽热的上涌的软流圈作用下造成的。如果上涌的软流圈的作用力量足够大,岩石圈断裂开,来自软流圈的玄武质岩浆就会顺裂口涌出,冷凝之后就形成玄武岩质的大洋型地壳,进而形成海洋。

另一些学者认为,大陆分裂的原因是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应力造成某一板块破裂。但其四周却没有大陆岩石圈穹形隆起的现象,用第一种观点就很难解释。贝加尔裂谷的起因,是印度板块撞击亚洲大陆主体而形成的;欧洲莱茵裂谷是阿尔卑斯山脉板块碰撞亚洲大陆主体而形成的。一旦大陆板块由于碰撞开始张裂,被岩石圈禁锢的软流圈物质便会沿着裂谷地带上涌。换言之,是岩石圈破裂引起软流圈上涌,这与软流圈上涌导致大陆岩石圈破裂的观点正好相反。

上述的两种作用可能相辅相成,但到底哪种作用为主还不得而知。并且,即使软流圈上涌是大陆分裂的动力的说法成立,那为什么软流圈会在这里而不是在别的地方上涌?是什么力量推动软流圈上涌?种种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陆会移动吗?

气象学家魏格纳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一幅世界地图时,他意外地发现:把欧洲和非洲大陆的西海岸与南北美洲大陆东海岸拼在一起,恰好是一个大陆整体。

魏格纳经过两年研究,他提出一个观点:大陆原本是一体的,后来才逐渐分裂成现在的七大洲。

现在,已有许多科学家相信魏格纳的观点,认为非洲与南美洲远隔3000多千米,是由大陆漂移造成的。

在南美洲巴西和非洲南部的同时代地层中,有些科学家发现了相同的早已绝灭的叫"中龙"的爬行动物化石。这种"中龙"只有在淡水湖沼泽地带生存的本领,这也进一步说明在那一时代两大洲曾有相同的气候环境。

还有些科学家绘制的840万年以后的世界海陆分布图显示:意大利、希腊、埃及、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国将从大陆上消失,而在澳大利亚北部将诞生一个新的大陆,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日本有可能连成一体。

这到底会不会成为真的,只能等待840万年之后由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证实了。

魏格纳的观点只能算是科学假说,究竟大陆是如何漂移的,是什么力量驱驶他们漂移?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至今还是待解之谜。

古生物为何会突然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占生物突然灭绝呢?目前,科学家们也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居维叶首先提出了灾变说。他根据对化石的研究,发觋了某些突然灭绝的古脊椎动物,从而推论地球上发生了4次突然性的灾变,使大批生物死亡。这种灾变是洪水泛滥造成的。他的灾变说与神创是相辅相成的。他还认为物种是因固定形态的。德国古生物学家否定了他的观点。

经过长期的科学考察,达尔文大胆地向居维叶的灾变说挑战,他提出了生物渐变说。达尔文主张生物是逐渐进化而成的,从突变体到新物种有一个长期的适应和发展过程。可见他并没有盲目否定突变。经研究确实发现,有些动植物为适应新环境,产生了一些能生存下去的突变体,经过几代繁殖就成了新的物种。

说法不尽相同,但究竟哪种更符合事实,还有待科学家们做进一步研究。

艾滋病从何而来

艾滋病的起源是什么?人们还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

首例艾滋病报告是在1981年,实际上早在70年代一些国家、地区就开始流行。

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一位25岁的水手死去。他的尸体被解剖后,人们看到他的双肺布满空洞。追踪其死因,乃是卡氏肺囊虫肺炎夺去了他的生命。从他的血清标本中检出了HIV抗体,所以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世界性病案,他应是全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的死亡者。

年,美国研究认为,艾滋痴起源于热带中非国家的农村。另外,他们对一个有同性恋史的15岁男孩的尸体进行了复查,证明该男孩死于艾滋病。

年8月,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在乌干达西尼尔地区收集的75份血清,其中50份含有HIV抗体,可以看出HIV感染决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长期广泛的流行和感染的结果。

有人说HIV是某些大国实验室里的产物,是设计用于生物战而组合的新病毒,扩散到社会上了。

有人说HIV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制造的新病毒。

还有人说HIV来源于太空,降临在非洲再扩散到全世界。

对于艾滋病病毒的来源还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某些艾滋病流行的中非地区,当地人有一种怪异的习惯,就是把猴血注人人体内以增强他们的性欲,这种做法由来已久。

这样就把一种猴免疫缺陷病毒引入了人体,由于病毒的变异逐渐形成了HIV-1和HIV-2。

另一种说法是,在非洲中部的原始森林中,生存着一种叫做非洲绿猴的灵长类动物。这种动物被当地部落视为神兽或图腾而受到崇拜,当地的新娘第一夜必须先和"神兽"交合。这样猴免疫缺陷病毒就引入了人类,由于病毒的变异而形成了HIV。

这两种说法,可能前一种更为可信。HIV在非洲形成之后,经性和血液等传播,流行到美洲及世界各地。

总之,HIV的来源如何,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神秘的陨石在哪里?

流星坠落时会与大气发生摩擦烧成灰烬。但其中有的也没能完全烧毁,而成为陨石坠落到了地球上。

一般说来,陨石坠落时会呼啸而下,如果在夜间,会把四周照得亮如白昼。陨石坠落后会把地面撞出一个大坑。

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巴林杰发现了一个直径为1280米、深180米的坑穴,坑周围有一圈高出地面40多米的土层,人们叫它"恶魔之坑"。

经过学者们考证得知,这个"陨石坑"是一个重达50万吨的陨石以58000千米的时速撞击地球形成的。

然而奇怪的是这个陨石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坑和几块碎片,便消失了。

有人估计陨石就在附近,但又没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实。

据说最大的陨石坑是加拿大加州陨石坑。

"加州坑"直径为3500米、深达400余米,它是1943年美国空军飞机在空中发现的。"加州坑"比美国的"恶魔之坑"大3倍。人们推测加州坑是陨石坑,还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火山喷发口。

年,在西伯利亚内地通古斯河流的支流(恰贝河上游)处,突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使方圆2000千米的树木全都倒下,一部分还被烧成了木炭。

据推测,大爆炸是因一颗巨大的陨石坠落而造成的。可是"通古斯陨石"既不像其他陨石那样落下,坠落后也没有留下任何踪影。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陨石坠落时形成的陨石坑。

因而"通古斯陨石"的真面目至今无人知晓。

迄今为止,神秘的陨石到底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人能做出科学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