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身体健康枕边书
5341500000007

第7章 心态与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心理学专家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心理学家和健康专家为心理健康所订的标准有如下六条: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看问题能持客观的态度。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能现实地评价自己。不过分地显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悦别人,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又怎样谈得上喜欢别人。

3自我调控的能力,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既能克制自己的冲动,又能调动自己的身心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更高级目标。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不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这种人有知心的朋友,有亲密的家。而不健康的人,人际关系紧张,处处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这种稳定与协调包括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调适,包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人人都会有苦恼,但心理健康的人能从生活与工作中寻得快乐。

(第二节)健康需要“营养素”

大家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有资料表明,当前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由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1/10,这些人易患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某些皮肤病等等。由此可见,不良心理因素对健康危害不亚于病菌,而良好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则胜过保健品。

既然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如此重要,那么,人类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有哪些呢?健康专家和心理专家把这些“营养素”归结为:

1爱心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而老年人对子女和孙辈的爱在他们生命中占重要地位。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情爱、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上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

许多研究证明,人在爱着和被爱时,体内免疫功能最重要的T细胞处于最佳、最兴奋、最健康活泼的状态,以致病毒无法入侵。

2宣泄和疏导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感到心情压抑的时候,不妨向亲朋好友或心理医生倾诉,把埋在心中的郁闷和不快都说出来,这会使内心的痛苦减轻许多。因此有人提出:“倾诉”是医治心病的良方。人们在倾诉的同时,除了减轻压力之外,还可能会得到别人有效的帮助,解开自己心中的结。

倾诉只是宣泄的方式之一,其它像踢球、打沙袋、唱歌、跳迪斯科,甚至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都是不同的宣泄方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来释放精神压抑,缓解内心痛苦,维护心理平衡。

3乐观

心理健康的第三个重要“营养素”是乐观。乐观是指具有乐观主义精神的世界观,具有乐观开朗大度的性格修养;能常保情绪上的乐观状态。

培养乐观主义精神,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要想保持乐观,就首先要从世界观的培养上下功夫,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不因一时一事的挫折而烦恼。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情怀,才能保持乐观情绪,笑颜常驻,笑口常开。

培养胸怀宽广、气量豁达的开朗性格。开朗的性格能够调畅情志,保持情绪正常,气血流畅,这些都有利于对中枢神经的调节,有益于身心健康。相反,如果性格孤僻,性情必然抑郁,情绪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

时刻保持乐观的情绪。笑是乐观情绪的表达方式,而乐观的情绪能调动机体的潜力,影响内分泌的变化,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神经紧张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乐观的情绪可使肾上腺分泌增加,使血糖增高,碳水化合物代谢加速,肌肉活动能力加强,这些,都是促进人体健康的必要因素。

4自信

自信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营养素”,任何心理障碍都可以从本质上归结于没有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积极的感受,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自己看重自己的一种个人物质。自信的人自然会表现出活泼的生气、乐观的情绪、轻松自如的神态。无论在什么境遇,只要保持自信就不会陷入沉重的抑郁和强烈的焦虑之中。自信是保持情绪健康的必备品质。

心理学专家认为:自信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实力和清醒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自信又能加强自身的实力,使自我实现登上新的高度。

自信之人会使自己的生活总是处在战胜命运、克服障碍、品味生活的最佳境地,这样的人生充满挑战和快乐,会同时让自己的心智健康、身体健康、活力无限。

5鼓励

任何人在成长经历中都离不开鼓励这一心理“营养素”,的确,来自亲人或他人的小小的鼓励往往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自信心,让他战胜困境,走向成功。

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个体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鼓励可以让一个人迅速恢复自信,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感,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能。

6良性暗示

良性暗示也叫积极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种,能够对人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营养素”。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言语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外界事物和生活现象的代表,在人的大脑中都有反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健康的生活,除了积极锻炼身体,合理饮食起居之外,还应注意经常进行良性暗示。为了使良性暗示达到预期的效果,做良性暗示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克服浮躁心理;二是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良性暗示是一种平心静气潜泳移默化的心理运动,想一蹴而就,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7宽容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能够得到别人的宽恕或者宽容别人的过错,对人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是另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素”。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它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并可伴有头昏脑胀、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有的过激者甚至失去理智而酿成祸端,造成严重后果。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虑烦闷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第三节)保持快乐的心态就会健康

当人们身体有病痛时,很自然地想到去医院找医生,但却不知道这些病症往往是由于自己不能正确调理情志而引起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成人所患的疾病50%~80%起于精神创伤。

1997年,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的“世纪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最近,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21世纪心理治疗将是人类战胜疾病的最重要手段。

心理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体健康的四大指标之一。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家庭、社会、事业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来自心理学家的统计表明,约有70%的心理疾病患者是因为忽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加剧了病情的发展,加速了心理恶化的进程。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长期情绪优郁,恐惧悲伤,嫉妒贪求,惊怒激昂,或情绪紧张的人比精神状态稳定的人容易患一些不时之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哮喘、慢性胃炎、青光眼、癌症等等,妇女还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甚至闭经。医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胃肠疾患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心理性因素引起的头痛在各种头痛患者中占80~90%。现代身心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七情郁结,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悲伤,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上述种种,无不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常言说得好,心病还得心药治。快乐是通往心灵安详的要道。乐观精神是自疗心病的无形妙药。医学家们认为,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促使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的分泌,使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增强,并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有利于防病治病。这就是说,用乐观的精神取代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同时也说明,除了快乐的情绪可以悦心而外,没有一种药剂是可以通心的道理。

健康专家们认为:良好情绪的“医疗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医生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胜利者的伤口,总是要比失败者的伤口好的快;没有精神负担的病人,要比有精神负担的痊愈得快。一个人患病之后,如果充满信心,具有毫不惧怕敢于同疾病作斗争的精神,则能加速康复,在治疗过程中,用药量小,或不药而愈。反之,若意志消沉,情绪沮丧,则无力驱邪,病后缠绵不愈,或致恶化,且多产生并发症。这是因为乐观者能沉浸在β-内啡肽的世界里。有意思的是,当感觉“心情愉快”的时候,脑内就分泌出有助于缓和精神紧张的β-内啡肽,相反,当感觉“不痛快”的时候,β-内啡肽和副肾皮质荷尔蒙都分泌不出来,变成其他物质。由此可见,情绪的良恶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神经生理学教授戴维·菲尔顿在大脑免疫系统的研究中发现,脑内吗啡不仅作为大脑的受体产生作用,体内各个地方都存在着受体。他同时指出,脑内分泌β-内啡肽时,NK细胞十分活跃,免疫力随着提高,从而防御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一个人活不到应有的寿命,是自己的过错。如果你是一个达观者,你一生中最后的几年将成为你最快乐的岁月。一个精神充实,生活充满快乐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即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人类健康的最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