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身体健康枕边书
5341500000003

第3章 生活方式、习惯与健康(1)

(第一节)重视现代生活方式病

生活方式病是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以及社会的、经济的、精神的、文化的各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疾病,称之为生活方式病。

当今社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已构成了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在农业型生产为主的国家和社会里,生产水平低,物质生活极贫乏,人们的健康主要受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症等疾病的危害;而在工业型生产为主的国家和社会,生产水平高,物质生活富裕,人们的健康则主要受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营养过剩和遗传性疾病等疾病的威胁。这就是“穷有穷病,富有富病”。在这两类不同条件下,疾病的发生,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与人们缺乏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生活方式存在不健康不科学的因素有很大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发达国家75%的成年人处于患一种以上非传染病的危险之中。而发展中国家既有传染病的威胁,又有“人为疾病”即非传染病的蔓延,这是因为它源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由于食物太咸、脂肪过多、缺乏锻炼和污染的空气引起。

现代生活方式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于心理情绪紧张刺激增加、饮食营养结构不合理、环境的污染、吸烟饮酒的人增多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因果性疾病发病率增高,成为早亡、致残的重要原因。

2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时空观念、竞争观念增强,独生子女及离退休职工增多,生活中紧张刺激增加,心理因素和情绪反应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引起了一些心理情绪反应性疾病如临考紧张综合征、离退休生活不适应、情绪性腹泻等。

3由于缺乏美容化妆的卫生知识,接触性皮炎、染发剂过敏性皮炎、戴耳环引起的感染等发病率在女青年中明显增加。

4现代穿着引起的高跟鞋病、隐形眼镜角膜炎、太阳眼镜病等在男女青年中较常见。

5养鸟、养猫、养狗等宠物导致动物传染的疾病增多,尤其是狂犬病已在许多地区呈散发性流行。

6吸烟人数大增,已成为肺癌、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酒精中毒经常发生。

7在脑力劳动者中间,由于久坐、用眼、用脑等,写字多,造成脑力疲劳,视力疲乏较常见。

(第二节)人体的生物钟

人的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又是奇妙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演奏着迷人的“生物节律交响乐”。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生物钟。生物钟也叫生物节律、生物韵律,指的是生物体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包括生理、行为及形态结构等现象。科学家发现,生物钟是多种多样的。就人体而言,已发现一百多种。生物钟对人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整个人类都是按以一昼夜为周期进行作息,人体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妇女的月经周期;体内的信号,如脑电波、心电波、经络电位、体电磁场的变化,等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作周期性变化。没有人否认这一系列的现象与人的健康毫无关系。科学发现,生物钟紊乱的时候,人类甚至所有生命就容易生病、衰老或死亡。

(第三节)人生各阶段的保健法则

人的一生可分为8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若能遵循各自的健康法则,采取适当的保健措施,即可达到安全、舒适、长寿的目的。

0~3岁:婴幼儿时期首先要注意及时规范地接种各种疫苗;其次要特别注意防治窒息、意外、先天性心脏病、肺炎、皮肤感染、支气管炎等症。

4~7岁:此期的小孩仍需要注意因意外及心脏病造成的死亡,还要注意孩子失足、溺水、烫伤、过度肥胖等,预防针的追加要在此时完成。

8~17岁:青春期是与性有关的成长期,例如身高、体重和体态的改变,女孩的月经来潮、乳房发育,男孩生殖器官的发育、遗精等。这些生理、心理上的改变,有可能给少男少女们带来莫名的烦恼,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加以正确对待。

18~24岁:此时是成年求偶期,对一个健康成人来说,此阶段需做一次全面的体检,经了解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状况,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治疗或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纠正。这个检查可在上大学前或第一次参加工作前进行,最晚也要在结婚以前完成。

25~39岁:这一阶段是人生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展开阶段,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体魄、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为基础。为此,要及早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种传染病和意外伤害等。

40~59岁:中年是社会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应尽可能及时发现、治疗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还要注意荷尔蒙的适当补充,以延缓全身各系统功能的衰退过程。

60~70岁:老年人在60岁应做一次健康检查,以后每年至少做一次。除注意治疗慢性疾病外,有关退休、丧偶、营养需求改变、活动量减少等所涉及的生理、心理改变亦应引起注意。

70岁以上:此阶段应尽可能避免住院或卧病在床,定期做牙齿和足部的检查;日常生活要做到营养平衡、适度活动、规律起居,还应学会药膳、气功等多种养生方法。

(第四节)促进健康的行为

一、促进健康行为的判断

人类的行为千差万别,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件下也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行为表现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同性质的影响。我们应该巩固和培养促进健康的行为,摒弃有害健康的行为。行为与健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其间的关系,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健康行为,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强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促进健康的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不论其健康状况如何)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这些行为在客观上对健康有利,而且不损害他人的健康;(2)作为健康促进行为,要表现得相对明显,要有一定的力度;(3)作为健康促进行为要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行为要持续一段时间,短暂的、一过性的行为不能成为健康促进行为。如偶尔参加体育运动就不能算是健康促进行为。因此,可以得出健康促进行为的五个判断标准:

第一,有利性。指行为表现有利于自身、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吸烟的行为。

第二,规律性。指行为表现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恒常性。如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等。

第三,同一性。指行为要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同一性,行为不存在心理冲突、机体冲突和社会冲突,也不存在与环境间的冲突。

第四,适宜性。指行为的强度要在有利于健康的常态水平上。如经常性的、有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锻炼有利于健康,而竞技运动则会影响健康。

第五,个体性与和谐性。指个体的行为应反映自己固有的特征——个性。但这些行为若与他人或环境发生冲突时,又能够随自身和外界的条件变化来加以调整。在对具体行为进行判断,看其是否属促进健康行为时需要注意,这一行为至少应具备上述标准中的两条以上。在实际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健康有利行为的巩固或维持;二是对危害健康的行为加以放弃或减少、减弱。如戒烟、改变偏食习惯等。

二、常见的促进健康的行为

(一)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习惯

休息和睡眠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可借此时间进行调整和放松,尤其是人的大脑,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是保证其功能正常的前提。

休息有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两种。积极性休息对机体有一种调整和平衡的功能,而消极性休息则没有,应尽量减少。

(二)积极应对压力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关系。当环境对我们的刺激超过一般水平时,我们就会出现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一般来讲是机体能够承受、对健康没有损害的,也是人体必须面对的正长情况。但如果一个人常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下,或者外来紧张刺激过于突然、强烈,以至超过了个体的适应和应付能力,便会形成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危及个人的身心健康,这一点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们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面对压力,面对紧张刺激,应采取一种旨在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维护和增进健康的应付方式——积极应付。

积极应付是一种在主体身上发展起来的、针对紧张刺激可能出现结果的一种积极反应。同时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起来的、针对可能的对生命和健康产生的威胁的一种预见力,所谓的“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这种“准备”之下去应付刺激和压力,并引导自己去努力消除这些刺激和压力的负面影响。

积极应付可以使人在成功后表现出较高的满足感、轻松感和达到目的感。当人们再次处于类似的情景下时,在主观上就不会有紧张的表现,客观上也查不出紧张的反应。积极应付主要通过预知、反馈和控制三个环节来实现。

培养积极应付的行为方式有以下几点:第一,注意接受多种刺激;第二,接受科学的教育;第三,努力提高个人的基本素质。

(三)欣赏音乐

音乐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人的健康。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