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身体健康枕边书(全集)
5341400000047

第47章 定期检查

(第一节)哪些人群容易亚健康

一定要养成定期检查身体的好习惯。定期检查身体,才能及时发现身体病变,及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才能安全地走出亚健康,活出真健康。

人过中年,全身各组织器官开始老化,内脏生理功能逐渐减弱,抵抗疾病的能力也逐渐降低,容易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常见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以及前列腺肥大、糖尿病、肝胆疾病、胃肠疾病、白内障等。但这些疾病大多都不是到了老年才发生的。据报道,老年人的高血压病有73.4%开始于成年时期;糖尿病有60.8%的初发年龄是65岁以前,至于癌症虽然多发于老年人,但发生在各年龄阶段的也不少。所以一定要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异常,保持健康。

(第二节)养成定期检查的好习惯

一、体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殊不知,肥胖和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及人的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1.肥胖是引起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危险因子。许多研究发现,过重的体重与糖尿病的罹患率有很大的相关性,并且也大大地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根据1979年美国癌症学会的统计,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的糖尿病患者,其死亡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56倍(男性)及3.34倍(女性),而超重40%者其死亡率竟高达正常体重者的5.2倍(男性)及7.9(女性)倍。

2.肥胖会引起、导致心血管疾病之危险因子的不正常,如血压的升高、脂肪的代谢异常及葡萄糖不耐症,若再加上抽烟、饮食不当、过少的运动量等等时,更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并且也增加了此类患者的死亡率。1979年的美国统计结果显示,超重40%者其死亡率为正常体重者的2倍。研究也发现,体重的确与血压、血中胆固醇含量有极大的关联性。

3.胆囊性疾病的发生率,无论在何种年龄层,有随着体重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肥胖者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而胆固醇是胆汁及胆盐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对某些肥胖者而言,胆汁中的胆固醇较一般人容易沉淀结晶而形成胆结石。

4.由于肥胖,人体必须做更大的“功”以移动肥重的胸腔。某些肥胖的病患其呼吸中枢的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敏感度降低,因此,对慢性肺功能异常的病患,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及气喘等病患,过多的脂肪组织带给他们沉重的负荷,会加重病情。

5.美国流行病学专家与人寿保险公司合作的研究列出了不同体重男、女成年人的死亡率。表中数据显示,比标准体重轻10%的一组,其死亡率最低,为正常(标准)体重的94%~97%。而超重10%的那组,死亡率却比正常组高出7%~11%。超重20%以上的肥胖组,其死亡率增加的程度与超重的程度有正相关关系。肥胖者更因行动迟缓而易发生意外,此与死亡率的提升也脱不了关系。

6.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不论是停经前或停经后的妇女,肥胖与乳癌的罹患率有很大的关联性。美国癌症学会的调查报告发现,肥胖也会使罹患乳癌的妇女死亡率提高为正常体重者的1.5倍。而其他的研究也认为肥胖的确是妇女得乳癌、卵巢癌及子宫癌的危险因子。

7.日本在1985年所提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肥胖增加老年人罹患大肠直肠癌的机会。同样地,1979年美国的调查中也列明肥胖大大增加了此类癌症病患的死亡率(尤其是男性)。

“健康体重”是美国卫生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在流行病学、行为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的大量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简便直观的健康指标。

健康体重上限可根据公式计算出来: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一般情况下,体重指数在18.5~22.9之间为正常体重;超过23为超重;23~24.9之间为肥胖;25~29.9之间为肥胖I;超过30为肥胖II。称一下你的体重,按照上面的公式就可推断你是否符合健康体重标准。例如,你的体重为75公斤,身高为1.78米,那么体重指数为23.66,属超重。应该经常测量自己的体重,以及时发现不好的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健康。

二、测身高

经常测量身高可以及时发现自己钙营养状况,及时发现患骨质疏松症的趋势。

身高是坚硬的组织,骨骼坚硬度和骨组织中钙的含量(骨密度)有密切的关系。骨密度随年龄不同而变化。青少年骨密度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到3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女性在40岁后骨密度往往开始下降,绝经期后钙流失更快。当骨密度减少到峰值的30%~50%时,骨骼已经很脆,容易发生骨折。男性在50岁之后骨密度开始下降,速度较女性慢。骨钙的丢失导致骨骼的支撑力下降,人的身高便会降低。

因此,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应该定期测量一下身高,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苗头。

三、测血压

测量血压是早期发现高血压病的不可替代的方法。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病或中风的病人,更应该定期测量血压。一般可以每半年测一次血压,如果出现头昏、失眠、心慌气短等症状且家中有高血压病人,则应随时测量血压。

高血压病人一定要定期测量血压。初服降压药时,可以每3天测量一次血压;血压趋于稳定后,可每1~2周测量一次。根据血压变化情况,要调整服用降压药的种类、剂量、频率等,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所谓理想水平是指,对于无脑、心、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害者,可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对于有损害者,可将血压降至比正常水平略高。

四、测血糖

血糖的正常范围是空腹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小于7.8毫摩尔/升。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调整其血糖水平,使其不超过上述范围。但在疾病情况下,血糖超出(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就会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

所谓高血糖是指血糖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低血糖是指血糖过低超过正常范围。

当血糖明显升高到某种程度(如空腹血糖超过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即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就称之为糖尿病。

如果血糖轻度升高,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空腹血糖在6.2~7.0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时,即为一种过度状态,称之为糖耐量减低(IGT)。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糖尿病的危险信号。要多加重视,以防止其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它不仅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还可使患者致残、早亡。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患病率比无此病者高3倍;出现并发症后比无并发症时的医药开支高出25倍。因此糖尿病的早发现、早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然而大部分患者知道控制病情需监测血糖,但血糖即时监测的重要性却常被忽视。对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坚持饮食、运动调节。尚未用药的病人,应6个月测一次;吃药的病人,应一个月测28~30次;用胰岛素的病人,每天应测2~3次。45岁以下高危人群要早测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超重、肥胖、有巨大儿生育史的妇女等人群。

需要提醒患者注意的是:低血糖与高血糖一样对人体是有害的。血糖过低则可引起各种低血糖不适反应,甚至昏迷,将危及生命。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防止血糖升高的危害以外,同时千万要注意低血糖的危害性。

测定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时,一定要注意:

1.测定空腹血糖,一定要在早上8时前空腹抽血测定,尤其是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空腹抽血必须在上午注射胰岛素时间以前,否则会使测得的血糖增高而不能真实反映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2.各种应激情况下血糖也会增高,如情绪波动、失眠、发热、劳累等都可影响血糖,所以在去医院途中应避免剧烈运动。

3.如为了确定是否有糖尿病而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可按照正常的食量进餐(但不应少于100g主食)或进食100g馒头,在餐后2小时抽血即可。

4.对已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是为了观察药物的疗效,所以一定要按平日一样用药、进餐,于餐后2小时取血。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最好分2天抽血测定。

五、测血脂

血脂是血液中所含类脂质的总称。血脂中主要包含胆固醇、甘油三脂(即中性脂肪)、磷脂、脂肪酸等。血脂增高叫高血脂,但在临床高血脂常称作高脂血症。

当血脂轻度升高时,就应引起重视,注意防治,使血脂得到有效控制。否则,患上高脂血症,后果就严重了。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病症,在中老年人当中发病率高。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严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种致命性疾病。

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致命性疾病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含量异常和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眼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

要避免高脂血症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大防治原则。

一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合于本人的轻中度体育活动,劳逸结合,解除各种思想顾虑,心情舒畅,以静养生。

二是运用饮食疗法。要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过多摄入,如动物脂肪、动物脑子、内脏、奶油、软体类、贝壳类动物的摄入。饮食结构应合理调配,其比例为蛋白质15%,脂肪20%,碳水化合物(糖类)为65%。还要补充优质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并进食适当的水果。可多吃茄子、洋葱、山楂、番茄、豆制品、大豆、玉米、核桃和牛奶等。

第三,对病情严重、血脂过高、饮食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要采用药物来降低血脂。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亚油酸丸(脉通或益寿灵)及妥明(冠心平或心脉康)、烟酸、烟酸肌醇酯等。前者以降胆固醇为主,后者以降低甘油三脂为主。

高脂血症患者初期往往并没有什么感觉,因此也不会去找医生测量血脂。在此,建议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定要像测量血压、血糖一样,定期测量一下血脂,以期及早发现高脂血症的苗头,加以控制和恢复。

六、测甲脂蛋白和B超查肝脏

肝癌的症状在早期很不明显,甚至患病后较长时间毫无感觉。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逐步产生一些以肝区疼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日渐消瘦等症状。到晚期则会有黄疸、腹水、呕血、昏迷等表现。肝癌病人的上腹部常可摸到巨大的肿块,但此时已到中晚期,甚至已向肺部等处转移。

因此,为了及早发现肝癌,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HbsAg)或慢性肝炎患者等肝癌高发人群,每隔半年做一次甲脂蛋白和B型超声波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早期肝癌,尽快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