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指责别人,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你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你自己,别人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说的是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的悲剧再深刻不过地说明了卡耐基这句名言:“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卡耐基指出: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检讨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喜欢责备别人的毛病?布置下去的一项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很可能不是积极地与下属寻找原因,研究对策,而是指责下属:“你怎么搞的?怎么这么笨?”这时,你有没有想过下属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什么也不说,但在内心却只会觉得你不近人情,从而怨恨你。这样,你今后就很可能在与他相处时,总感到疙疙瘩瘩……
不要指责他人,并不是说放弃必要的批评。这里的原则是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批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例子。
老师:请张丽同学回答问题
张丽:我不回答你
老师:张丽同学,你既然不回答我的问题,必定有原因。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既然你不肯说明,那让我分析一下: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让同学们信服,甚至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使你这样呢·
张丽:老师,没有,没有的事。
老师:既然我还称职,我想你也不是有意让我难堪。那么,让我猜测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我认为,不外有三种情况:第一,可能是我的启发式教学搞得不得当,问题提得过于浅薄,引不起你的兴趣,你不屑于回答,是这样吗·
张丽:不,不是。
老师:第二,是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但不想回答。如果是这样,你现在回答也不迟。
张丽:我……我……
老师:第三种情况可能是你不会回答,但又碍于情面,不肯承认自己不会回答的现实,忽然一时糊涂,想以强硬的态度搪塞过去。但我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呢·我实在不愿看到你交不上答卷呀?
张丽:老师,您,您别说了……请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这位老师尊重自己的学生,并从责备自己的教育方法入手,心平气和地耐心引导,消除了学生反感的情绪,终于打开心扉。试想想如果这位老师居高临下,不管青红皂白,一通批评,学生的抵触情绪会更大,不会轻易地认错的,因为她失了面子,老师势必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甚至可能连课也没法往下上了。
另一方面,我们喜欢责备他人,常常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时,也有推卸责任的目的。古人讲“但责己,不责人”,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些,严格要求自己一些,这对自己只有好处。《三国演义》中马谡轻敌失了街亭,害得蜀兵大败,诸葛亮无奈演了一场空城计,才算退了敌军。回到军中,诸葛亮为明正军律,挥泪斩了马谡。对此次失败,诸葛亮并没有处理了马谡就了事,而是深深自责没有听刘备生前所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自作表文给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属下“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诸葛亮的为人,值得我们学习。
在你又想责备别人时,请马上闭紧自己的嘴,对自己说:“看,坏毛病又来了!”这样,你就可以逐渐改掉喜欢责备人的不好习惯,学会宽容,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人共事。
话到嘴边留三分
为人处世没有城府不足以立世,含蓄来自于自我控制的黑白转化之功。如果能够像冰山一样只露出一角,让人摸不透你的心思,不但你会自保无虞,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要做之事莫讲出,说出的话莫照做,让人无法掌握、透你的深浅,此为黑白不倒翁之法宝。
聪明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敬的话,就不应该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没有人看得出你天才的极限,也就没有人感到失望。让别人猜测你甚至怀疑你的才能,要比显示自己的才能更能获得崇拜。你要不断地培养他人对你的期望,不要一开始就展示你的全部。
隐瞒你的力量和知识的诀窍是要胸有城府。受辱而不惊,也就是说,当别人侮辱自己的时候,能够克制情绪,而不马上觉得自己丢了脸、失了面子,因此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抱着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心理,大打出手,破口大骂,非要把面子争回来不可。在这种情况下,“不惊”首先是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事实。至于以后如何,等等再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雄巴顿将军是“受辱不惊”的反面教材,他爱放大炮毫无城府,不但使上司颇为难堪,而且自己也失去了不少人缘,被同事们称为“和平时期的战争贩子”。1925年巴顿到夏威夷的斯科菲尔德军营担任师部的一级参谋。一年后,他被升为三级参谋。巴顿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战术问题和部队的训练提出建议并进行检查,但他经常越权行事。1926年11月中旬,他观看了第二十二旅的演习,对这次演习非常不满。他直接向旅指挥官递交了一份措辞激烈的意见书。他的这种做法是纪律所不允许的,因为他只是一名少校,无权指责一名准将指挥官。这样一来,他便招致了上司的非议和怨恨。
但巴顿并未吸取教训,1927年3月,在观看了一场营级战术演习后,他又一次大发其火。他指责营指挥官和其他人员训练无素,准备不足,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虽然这次他很明智地请师司令部副官代替师长签了名,但其他军官心里很清楚,这又是巴顿搞的鬼,所以联合起来一致声讨巴顿。众怒难犯,师长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位爱放大炮的参谋从三级参谋的位置上撤下来,降到二级。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如丝毫不懂收敛,也是很难立足的,而且会招致不料的厄运。展露锋芒是正常的,但应认清形势,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才能做到自我保护。心直口快有时往往陷己于不利之地。
所以,还是老话说得好:话到嘴边留三分,事到当头应慎行。
话到嘴边,要留住哪“三分”呢?
其一,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因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见解都超不过他的见解。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其二,留下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现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应把多余的废话咽回去。你也许有幸挨过一些领导的批评,他们被你认为是有涵养的好领导,总是羞答答地说那么一句半句,好像很难为情似的,你这么大的人了,真不方便说你。正因为这样,给你的印象反而特别深刻。
其三,留下毫无价值的牢骚。毛泽东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牢骚太盛防肠断。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抱怨通常没有价值,只有一种例外: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却不便当面说,想让眼前这个喜欢多嘴饶舌的人带话过去。
其四,留下不着边际的废话。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的长西家的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那又何必说废话呢?
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还不如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