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与应酬36计
5340800000050

第50章 用委婉的语言表明态度(1)

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可以决定他的社交层次。说话水平高的人,谈吐隽永,言辞委婉得体,可以“天机云锦为我用”;赞美他人能够“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样的人,往往容易被人尊重,受人欢迎,能赢得他人的友谊、信任、支持和帮助,在社交方面自然也容易获得成功。

会说话,好办事

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我们说话不看对象,不仅达不到找人办事的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因此,会说话与懂社交是不可分的,话说得到位,对方就容易接受你的请求。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要想找人办事得以成功,约有15%取决于技巧,85%取决于口才艺术。”显然,说话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人找人办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找人之前最好能够在语言上动动脑筋。

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可以决定他的社交层次。说话水平高的人,谈吐隽永,言辞得体,可以“天机云锦为我用”,赞美他人能够“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样的人,往往容易被人尊重,受人欢迎,能赢得他人的友谊、信任、支持和帮助,在找人办事方面自然也容易获得成功。

然而,说话水平低的人,总是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就好像“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却倒不出来”。这样的人就会时时处处感到困窘,容易被人冷淡、遗忘,最终会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那么,在找人办事的时候,我们怎样驾驭语言才能达到找人办事的目的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赞美别人,因为你是求人而不是被求,所以不要吝啬你的嘴巴,说几句动听的话语,让对方心里舒服一些。

几乎任何人都有虚荣心,其特点往往是在他们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时,很喜欢让别人看到自己在没把握的事情上表现不凡,获得别人的称赞。当你对他们大加赞扬时,他们的心理获得了满足,对你也就亲切了,事情自然好办。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则寓言。

一天,乌鸦找到了一块肉,飞到树上,准备慢慢地吃。一只狐狸从树下经过,抬头看见乌鸦嘴里衔着肉,馋得口水直流。当时树下的狐狸心想:乌鸦嘴里的肉真香,我要能吃到多好啊!如果直接求乌鸦把肉给我,肯定办不到。怎么才能从乌鸦的口中弄到这块肉呢?

狐狸眼珠转了转,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狐狸笑眯眯地说:“啊!美丽的乌鸦,你的眼睛多么灵活!羽毛多么漂亮!身材多么好看!你的嗓子一定很甜美,你能给我唱支好听的歌吗?”

乌鸦听了狐狸恭维自己的话,心里美滋滋的。它想,唱歌还不容易,连忙张开嘴,“哇”地叫了一声。乌鸦哪知嘴一张,肉就掉了下去。狐狸一口把肉接住了,说:“谢谢你!乌鸦,你的歌声真好听!”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说明了千百年来一个不灭的道理:说话好听就容易求人,容易办事。一句恭维的话,就可以抓住对方的心,一句动听的话就可以让对方心甘情愿为我们办事。

其次,找人要讲究说话的分寸。该说的,不该说的,深的,浅的,高的,低的,这些都应该注意。说话不到位,很容易得罪人的,这样一来又怎么找人办事呢?

最后,找人办事还应该学会把握说话的时机。对自己要办的事情不要着急,要谨慎。在对方容易接受的时候讲出来,可以让对方答应你的请求;在对方难以接受时讲出来,就会遭到对方的拒绝,一旦被拒绝,就再也难以让对方接受了。

有时候你去托人办事,对方拖着不办,或者故意推脱。这时,你若仅仅靠软磨硬泡的功夫去纠缠很难奏效,甚至会把对方“磨”火了,缠烦了,就更不利于办事。如遇这种情形,嘴巴上的功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让你换了我,你该怎么办?”这种说服法,乃是找人办事语言技巧的第一步。利用角色互换,使对方有转换立场的模拟感觉,借此模拟感觉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美国人际关系专家吉普逊认为他的好友——某陆军上将之所以有今日之成就,完全得力于他的超人说服技巧。吉普逊说:“他从小就憧憬着军旅生涯,1929年美国经济恐慌,人人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年轻人都一窝蜂挤入各兵种的军事学校,他特别钟情于西点军校,可是有限的名额早就被有关系的子弟占据了。他只是个平凡小民,于是乎,他到处打躬作揖,鼓起勇气,一一拜访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不怕碰钉子,尽量推销自己,‘我是个优秀青年,身体也棒,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进西点军校报效国家,如果您的孩子和我一样处境,请问该怎么办呢?’”

“没想到,这些人,经过他这么一说,十分之八九都给了他一份推荐书,有的人更积极为他打电话,拜托国会议员,他终于成了西点军校的学生。”

任何人对自己的事,总是怀有很大的兴趣和关切。假设这位年轻人不以“如果您的孩子和我一样”作为攻心战术的话,他哪有今日的成就!

要求助于别人,先得使他设身处地,对自己困难的问题感到切肤之痛,兴起极端关切。别人在回答“如果你是我……”的问题时,不自觉地便把自己投影在该问题中了,最起码,他的回答便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客观的解决方法。

当然,倘若向特别要好和熟悉的人求助,可以直截了当、随便一点。但有时求助于关系一般的人、生人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时,则常常需要寻找一个“链接点”。这个“链接点”可长可短,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会说话的四个标准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乘车到某大学去讲授相对论。他的司机对他说:“博士,我听您讲过相对论已经有30多次了,您说的那些话,我都能背下来了……”

爱因斯坦笑着说:“那太好了!今天,我戴你的帽子充作司机,由你自称是爱因斯坦去讲课吧,反正这个学校的人都不认识我,我正好休息休息。”

于是,司机果然出色地讲了课。正当他要离开时,一位教授请他解答一个复杂的问题,司机想了一下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连我的司机都会解答,您不妨向他请教吧……”

这个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然而,单纯分析这位司机的机智,对我们认识口才与学识的关系很有启发。这位司机的口才,大概是不错的,所以,他能模仿爱因斯坦的言辞、语气,“出色地”代替爱因斯坦讲课。但是,这位司机并不具有爱因斯坦的学识。所以,当那位教授向他请教一个新的问题时,他“卡壳”了。可见,口才是要以学识为基础的。

诸葛亮的辩才是名垂青史的,尤其是他在赤壁之战中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的故事更加脍炙人口。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智激周瑜”的。

江东吴主孙权是一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人。是战是和,周瑜是一个关键人物。面对这样一位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心欲战而言欲和的周瑜,诸葛亮闭口不谈时局,却背诵了曹植写的一首词赋,借用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句子,作为曹操想夺孙策和周瑜两人的妻子的证据,以此来激怒周瑜。(“二乔”中的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吾太甚!”接着,周瑜明确表示了抗曹的决心:“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诸葛亮就这样圆满地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

在关键时刻,引用一首词赋竟能有如此巨大的激励作用,实在令人赞叹。这个故事生动地证明,平时积累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它,对于增进言辞的雄辩性极其重要。诸葛亮平时若从未读过曹操的文章,又怎能在与周瑜交谈之时用得上呢?

“有知”之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无知”之言谬误百出,贻笑大方。后者莫过于20世纪20年代山东有位韩姓军阀在齐鲁大学的“演讲”了。他本来不通文墨,却偏要附庸风雅,多年来一直为人们传为笑柄。请看奇谈如下:

诸位、各位、在座各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就是演讲的天气,来宾十分茂盛,敝人也实在感冒。

今天来的人不少啊,看样子大抵有五分之八啦,来到的不说,没来的举手吧!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原谅。因为兄弟和你们大家比不了,兄弟我是大老粗儿,你们大家都是从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从那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你们大家都是各国留学生,都会说各国的英语话。所以今天兄弟不准备多讲,我就先谈三个纲目……

对于如此胡说八道的“演讲”,我们随便就能看出其中的荒唐可笑了。然而我们平时的言辞中也往往由于知识不足而或多或少地闹点儿笑话或误会。因此,为了练出“三寸不烂之舌”,必须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鲁迅先生在给一位青年的信中说过这样一段名言:“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有志于提高自己说话水平的人,读了这段话后应有启示吧。

口才的标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聆听,准确捕捉交谈各方的反应并敏捷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力争主动权,使整个谈话充满活力。

第二,陈述自己的话时要有实在的内容、清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中肯的分析;意思要集中连贯,语脉流畅;用词要妥帖,句式要有变化。

第三,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在限定的时间里,可以简明扼要地把自己的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

第四,有吸引人的气度,包括有饱满的情绪,诚恳的态度,热情的气氛和幽默的语调。

说话要准确适当地运用语句,是先从心中的酝酿开始的。当然,除思想观点正确、思维严密有序外,首先要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但是,有时你本身使用的语句是正确的,也可能造成误解。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是你出现“口误”。由于环境的干扰、精力的分散,会造成这样想那样说的情况。

其二是倾听的一方由于理解上出了问题,没能正确领会你的意思,因而出现语言误会。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请不要把精力放在咬文嚼字上,说者和听者都要抱着宽容的态度,重新再交流一次,遇到重要问题,听者还应把说者的话重复一遍,以检验是否有错误的理解。

语句的准确,不能单从语法的意义去理解。说话是离不开环境和对象的,如何使语句恰如其分地表达此时此刻你的思想,往往有更高的要求。

话要说得准确,还包括要说得得体。如有些人爱加重语气,每次说的都是“真话”、“非常重要”的消息、“最动听的故事”等等,常用“最”、“极”“非常”、“无限”之类的字眼,显得非常平庸,到真的有值得称“最”的时候,就无法表示了。因此,说话者不仅要考虑主观方面的要求,还要兼顾到客观方面的要求,只有两者相结合了,才会使表达的效果更好。

如何选择话题

要想练就好的社交口才,还应该在其他方面有所注意,首先就是如何选择话题,在社交场合,如果你所讲的话题大家不感兴趣,那么就算你再有口才,别人也不会听你的。

如何选择话题呢?最普遍的误解是,以为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谈。有人与朋友见了面想开口的时候,总想在脑子里苦苦思索,企图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的事件或者刺激性的新闻当话题。

可是,要知道,这样的话题毕竟是不多的。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外,更多的是爱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通话题。

还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必须谈一些深奥的、能显示学问的话题,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但这类问题,即使准备充分,一般也很难找到知己。

因此,对话题的选择。大可不必作茧自缚。在这方面,国外许多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做法和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

他们在开展工作时,有一个必须尊奉的准则:若想与顾客交易,先要具备面对任何人都能开口说话的胆量和本事。

美国俄亥俄州一家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安德生说:“从事我们这一行,每个人都想和别人取得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有些人彼此面对面,却不知道如何寻找话题。其实,只要有心与别人接触,话题实在多得唾手可得。”

不错,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身边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件都是很好的话题。

但是,有一些话题你却必须小心避免:

第一,不要对你不知道的事情冒充内行;

第二,不要向陌生人夸耀你的成绩,诸如个人成就、富有程度等;

第三,不要在公共场合去议论朋友的失败、缺陷和隐私;

第四,不要谈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

第五,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骚。

如何选择开场白

知道以上关于话题的选择后,那么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进入话题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场白的选择。

第一句往往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你若说得不好,可能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从而打消了与你继续交谈的兴致。

以下几种开头方法可供你参考:

第一,说些幽默、有趣的事情,使对方心情放松。

第二,引起对方的好奇心。

第三,先扼要提出问题的要点。

第四,先把一些非凡事件的结果说出来,使听者想知道这件事的经过情形,从而引起听者的好奇心。

第五,先提出一个问题,请对方帮助你共同思考,在取得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挥你的话题。

第六,说一些与听者切肤相关的话。

不要用重复的字眼

在展开话题之后,要注意的是说话的语气和词语的运用,记住不要用重复的字眼。话未说出口时,先在脑海里打好一个腹稿,然后根据这个腹稿叙述出来以免表达不流畅。

最重要的是,说话时,字句不可经常叠用。“为什么”一语,用一次就够了,有些人却偏爱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答应别人某件事时,最多说两个“好”,如说成“好好好……”,那就不精练了。叠句的使用是为了引人注意,起一种强调的作用,所以非必要时,这种语句还是少说为佳。

还有些人,由于词汇贫乏,以致把本来可以丰富的表述,简单化了。如某些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起来。“你太伟大了”,“这出戏真是伟大”,“我见到一个伟大的场面”,“吃了一顿伟大的午餐”,等等。某些字眼不分场合地重复使用,使你的表述显得呆板、拖沓,明智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变化。

还有一些近乎口头禅似的字眼,也是不可多用或重叠使用的。如:“那个……那个……”、“基本上……”、“反正……”、“就是说……”这类没有意义的口头禅是思维出现障碍时用来填空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话。

与口头禅类似的,还有诸如“自然啦”、“当然啦”、“坦白地说”、“老实说”、“你明白了吗”、“你说是不是”这一类不必要的话,都是造成语句芜杂的现象。苏格拉底曾说:“别说‘我想’,而说‘你想’。”他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在表述中“我”字当头。

因为突出“我”的人,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自高自大的感觉,“我认为”、“我需要”、“我……”都使人认为你是以“自我”为中心,从而生出疏远感。

不要用鼻音和尖音

用鼻音说话,具有破坏性的效果。尤其是初次与人交谈时,往往会给人一种无精打采的厌烦之感。纠正鼻音必须努力减低心理紧张,放松你的下颌、舌头,张开喉咙,使声音可以由此散发,而不从鼻孔中遁出。

尖音给人的感觉是不愉快的。因为尖音刺耳,使人神经紧张,容易破坏谈话的气氛。尖音的消除当然也离不开心理因素,因此要做到心平气和。此外,平时还应多做放松喉咙的训练。

下列方法可供你训练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