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得,是富有的开始
5338400000030

第30章 生活智慧(3)

有一次,法国自然科学协会邀请迪亚去作报告,他欣然前往。因为没有鞋子,只能赤着脚走上台。因此他演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很抱歉,没有鞋子穿,不过赤着脚倒也还是蛮舒服的。”在作报告的时候,丝毫没有因为他现在的身份以及生活的窘境而减少热情,他的声音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让人们听得如醉如痴。他的神情专注,用微微颤抖的手仔细地画下了植物的特征,跟画家挥笔作画一样,乐在其中。在他平和的心态面前,人世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消融得一干二净了。

当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仍是那么的安详与自在,如同出门散步一样的悠闲。在遗嘱中,他规定了自己的葬礼方式:用他一生中确定的45种植物编织成一个花环,放在他的灵柩上,其他的都不需要。

迪亚显然是一位懂得什么是真正幸福的人。如果幸福需要依托丰富的物质享受,根本无幸福可言,因为物质享受是虚假的、易逝的。只有当幸福绵绵滋生于心灵时,你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

有人又会问:既然物质对幸福而言并不重要,何必费力赚钱呢?其实,商人赚钱,如同歌星唱歌、球星打球、画家作画一样,都是出于天赋和兴趣。他们善于赚钱、喜欢赚钱,并以此为乐。兴趣就是天才,正因为他们爱好赚钱,所以他们能大发其财。道理就这么简单。

对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等众多商界大亨而言,赚钱就是一个他们喜爱的游戏。在他们看来,奋斗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享受,金钱只是附属品。简言之,金钱只是一个玩具,赚钱只是一个游戏,在游戏中获胜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当你像他们一样,可以通过赚钱本身获得快乐而不迷恋享乐,就大有成为成功创富者的希望。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生活智慧:

人生最大的奖赏是赢的快乐。

舍得的最高境界:成就“大我”

我+我们=完整的我。

“我”不过是花瓣上一滴露珠,不过是江河中的一滴水,不过是从天而降的一片雪花。如果只有“我”,好像什么都是,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有“我们”,才能汇成江河,才能合成一种力量,才能形成一种气候。所以,每个人都信赖他人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没有他人,个体的存在几乎毫无意义。

做人最有智慧的一条:培养“我们”意识

有的人“我”字当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想我如何成功、我如何得到幸福。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功是不存在的,一个人的幸福也是不存在的。你只有找到让“我”有效融入到“我们”中的方法,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才找到了通往成功与幸福的路径。

舍弃“小我”最重要的一条:不要对别人的痛苦幸灾乐祸

有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人养了一头驴和一匹马。马受到偏爱而驴子则地位低下。每天驴子都驮着沉重的货物,马驮的分量则少得多。

有一次,驴子气喘吁吁地请求马的帮助:“请你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马不高兴地拒绝了它:“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它暗自为自己的工作轻松而庆幸,还经常在心里骂蠢驴就应该多干活。

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只好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加在马背上,这时,马懊悔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别人的困苦不一定只是别人的困苦,当别人遭完罪后,下一个就可能轮到自己。

世间的坏事,都像病毒一样,若是不加遏止,一定会不断蔓延,决不会自行停下来。当别人染上病后,你用不着沾沾自喜,因为你根本想象不到哪一天会轮到你倒霉。

举一个例子:秦始皇实施暴政,为祸比病毒还要厉害。从表面看,秦始皇的暴政,走的是“依法治国”的路子,貌似公平。例如,征发徭役时,首先征发罪人,因为他们应该救赎罪;其次征发闾右及商人子,因为他们的承受力较强。当时家境殷实的人家住在村镇的右边,所以称闾右。最后征发闾左,因为穷人承受力弱,尽量不要征发。这看上去是不是比较公平?

但是,当秦始皇征发所谓“罪人”时,无罪的人且慢高兴,因为穷兵黩武、极端奢侈,又是建长城,又是修阿房宫,又是开发南疆,所需人力无限,而人们犯罪的速度太慢。怎么办呢?只好扩大打击范围。比方说,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喝酒,那就犯了法,要抓起来服徭、兵役;路上相遇,交谈数语,就可能受到诽谤朝政的指控。所以,你今天没有犯法,难保明天不会犯法。当别人无端成为罪人时,那些“洁身自好”、只顾自己过小康日子,善于夹起尾巴做人者也别高兴得太早,因为“罪人”的数量终究无法满足秦始皇的贪欲,终于有一天,开始征发“闾右”了。这时候,那些贫民也别炫耀“越穷越光荣”,终于有一天,开始征发“闾左”了。陈胜、吴广举行首义的那支900多人的队伍,就由贫民组成。作为掌握国家机器的皇帝、政府官员,也别以为“病毒”不会蔓延到自己身上。最后的结果是,天下打个稀巴烂,秦始皇的子孙被杀个精光,政府官员大半被杀,天下人口死亡过半。

有人说:一个人的不幸是一个民族的不幸。此言堪称至理。任何不幸都是一种病毒,防止不幸临身的最好办法是消除“病毒”。不明此理,看见别人的不幸,还躲在一边幸灾乐祸,这样的人未免太愚蠢了。

成就“大我”最重要的一条:乐于助人,多行善事

不仅“恶”可以像病毒一样蔓延,“善”也可以通过某种奇妙的方式彼此传递,好比水蒸气,渐渐升腾,最后化为甘霖,遍施人间。

真正的智者,往往已经将精神提升到将“小我”和“大我”融为一体的境界。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兰修女曾说:“我不是天使,不是圣人,不懂长生,不能预知未来;不能使人死而复活,不能让你们永远不累、不渴、不饿;不能阻挡罪恶。只是,我也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较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我只知道——爱。爱,让我们活着。”

智者们早就深刻体会到,爱他人其实是更好地爱自己。为什么呢?当你一味关注自己的苦乐时,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太多的不如意,你会认为自己从他人那儿得到的爱和尊重总是太少,而不公平的待遇却又那么多,以至于烦恼丛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值得高兴的事一年都想不出几件。

一旦你将注意力转向他人,种种不如意仿佛一下子不见了,内心的烦恼也自然消失了。因为烦恼和不如意,常常只是出于想象。

罗斯福家族的“丑小鸭”埃莉诺·罗斯福便是如此,她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侄女,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妻子,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政治家,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和自信。但她童年时可不是这样。她的母亲是美国上流社会公认的美人,罗斯福家族的其他女人也一个个美丽、高贵,埃莉诺身处她们中间,感到很自卑,每天担心受到嘲笑和批评。直到有一次,她帮着父亲给纽约的报童准备感恩节晚餐,和叔叔一起为纽约贫民区的孩子布置圣诞树,跟阿姨到医院做志愿者帮手,这些善心举动,使她对周遭他人所受的苦难有着深切体会,使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并感受到了“最大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不料,父母的早逝,使她再度陷入到自卑与孤僻之中。

1903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埃莉诺正式进入纽约的上流社交圈。她加入一个名叫青少年联盟的社工服务团体,旨在帮助和关怀城市贫困居民,为他们争取应得的权利,调查童工、超负荷工作等剥削现象,并给社区的小孩免费上课,教她们舞蹈、健身操、缝纫等课程。帮助他人获得的快乐,带给埃莉诺巨大的成就感,也使她变得独立自信起来。她意识到,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他人、对社会善尽义务和责任,从此,施爱于人成为她最向往的工作。一战期间,已成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妻子的她,奔忙于红十字会与海军部之间,负责各项后勤工作。她对公共事务的热忱和干练、独当一面的才能,令人刮目相看。正如诗人阿基博尔德·麦克利什在《埃莉诺·罗斯福的故事》中所形容的那样,“这位睡美人终于苏醒了”。她不再关心私人生活的安逸,将余生全部投身在争取正义、民权、同情贫弱者的公益事业中,她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和才能,为世界妇女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形象。

埃莉诺有一句名言:“当你停止奉献,必然也开始凋零。”而她一生从未停止奉献,所以她变成了一枝永不凋谢的玫瑰,活在历史中。

总之,一个人如果只是迷恋“小我”,只知道以追求个人成功、富足作为通向人生幸福的途径,那么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祝福。一旦你与“大我”合而为一,就已经活在幸福中了。

最后,告诉你一个富人的生活智慧: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