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得,是富有的开始
5338400000020

第20章 整合意识(2)

松下幸之助说:“原则比千军万马更重要。”无论你创办一个什么公司或组织,都要确定不变的原则,并以此作为公司或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项制度。

确定什么样的原则,由领导者自身的价值观决定,并无一定常规。大致上,你的原则符合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你的事业才有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厚德载物”。

第四,尊重:把每一个人真正当人才

对领导者来说,应该尽快舍弃一个观念:我有钱还怕请不到人?

没错,你有钱确实可以请到人,但你若以员工为“工具”,你请到的一定都是一些自我要求极低、只对钱感兴趣的人。那些杰出之士是不会单纯为钱工作的。

此外,杰出人士也可能在极普通人中成长起来,你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人才,给他们机会,他们都可能成为你的得力干将。

第五,团队:鼓励集体英雄主义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有的人喜欢当“英雄”,不喜欢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对这种人,不妨把他们安排在某个“单兵作战”的岗位上,让他们过足英雄瘾。如果没有可以安排的位置,趁早一脚踢开,以免他们成为害群之马。“英雄”的创造力和破坏力总是一样大。

对其他人,应该建立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对他们加以培训,使之协调一致。

有人说: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

前一句话不一定正确,后一句很有道理。

第六,授权:对下属授予全权

日本企业家坪内寿夫说:“完全信赖,大胆运用,最怕半信半疑。只要你大胆运用,他必会在你的期待下全力以赴。”权力是一种特殊能力,许多人才之所以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是因为他们无权做任何决定。现代管理强调“自我领导”,即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

不过,在授权时,应该设定业绩考核标准,以便正确实施奖惩,并淘汰不胜任者。

对于设定业绩考核标准,有一个着名的SMART原则,即:

S——明确(Specific):工作目标的范围是明确的,而不是宽泛的。

M——可度量(Measurable):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

A——可实现(Attainable):目标应当是可实现的,而不是理想化的。

R——结果导向(Resultbased):目标应该基于结果而非基于行动或过程。

T——时效性(Timebased):目标应当有时间限制。时效性的要求可以让你明确这个目标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目标。

第七,期待:相信员工能出色完成任务

法国企业家G·雷蒙德说:“能否达到目标,取决于你对广大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有无充分的认识和信赖。”通常来说,如果你相信员工能干好,员工就会干得比你期待的更好。

人的潜能无限,每个人都能做得比他自我估计的要好。可惜,潜能并非一种活性物质,不像液化气一样,一点就燃;而是像煤炭一样,需要高温才能燃烧起来。领导的期待能让员工产生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会把平庸者吓得逃之夭夭,却会使积极进取的员工产生无穷动力,其热能足以引燃潜能,创造奇迹。

吓跑了“胆小鬼”,你不必可惜;让人才快速成长,你收获甚丰。

第八,表达:找出下属的优点加以赞美

赞美的好处不必多说,拿破仑·希尔的三大赞美原则倒是值得记住:一不可恭维过多;二不可不切实际地恭维;三不可不分对象地恭维。

第九,感激:把功劳归于员工

企业成功了,老板和员工谁的功劳更大?这很难说。到底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一个尚未争论清楚的问题。可以肯定,“英雄”和“人民”都有贡献,有的“英雄”拼命将功劳往自己身上揽,最后变得不像“英雄”了。

杰出的领导者总是归功于员工,并不吝于对员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日本企业家山田三郎说:“成功了,功劳归部下;失败了,责任由总经理承担。”李嘉诚则说:“公司的钱是员工赚的,他们才是真正有贡献的人。”不管他们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话都该这样说。但最好说真心话。

第十,分享:公平地与部下分享成果

如何分享成果,是一切管理矛盾的焦点。如果分配方式公平合理,员工确可保证“多劳多得”,自然干劲十足。如果分配不公,一切关于忠诚敬业的呼吁,都成了骗人的鬼话。

许多老板正是如此,恨不得从员工身上榨出油来,却常常拿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欺骗员工。但员工岂是那么容易欺骗的?100多年前的文盲工人都知道用消极怠工、毁坏工具抗议分配不公,何况今天那些读过中学、大学的员工呢?今天的中国员工普遍缺乏敬业精神,90%的问题出在老板身上。

当然,有的老板并无不公的故意,主要是不知道公平的标准在哪儿。这是需要通过学习和探索解决的问题,无法求之于人。

告诉你一条富人的整合经验:

人人都是合格的人才,但领导者不一定都是合格的领导者。

资本资源的高效整合

大多数公司都面临资金压力,像巴菲特、盖茨、李嘉诚那样手握成百亿美元却无处投放的老板并不多。不过,公司运作的理想状态是握有一定现金,这样你会做得就比较轻松;长期处于资金压力下,不过是“病态经营”。

那些优秀大公司都确定了自己的资金运作流程,对初创业的公司来说,如何合理调配资金,是一门需要学会并精通的大学问。总结那些杰出企业家的成功经验,有如下四大原则:

第1个原则:全力维持稳定的“现金流”

一般而言,现金有三大来源:一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二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三是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但这里只是指前两者,不包括融资。因为融资而来的钱,如果不能在生产经营或合理投资中创造利润,有什么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当然也有的公司依靠融资,大骗善良投资者的钱,不是用于投资生利,而是装进自己的腰包,大发横财。这是骗子行为,不在本书讨论范围。本书只探讨如何通过正当手段创业致富。

“现金流”是否稳定,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所以特别重要。

保持现金流的稳定,根本在于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改善管理流程,提高营销能力。但还有几件需要加以注意的事:

一是淘汰劣质客户。客户确实是上帝,但不讲信用或偿付能力不足的劣质客户却是把你拖向深渊的魔鬼。

二是不要盲目投资。尤其不要用维持公司正常运作的资金去投资。

三是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项目要谨慎。宜用“派不上用场”的钱去玩,玩不起宁可不玩。

第2个原则:尽量不要负债经营

讨厌负债,是众多优秀企业家的一大特点。李嘉诚说,“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我一贯最注重的环节,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标。这么多年来,从1950年到今天,个人来讲,(资产)从来没有一年比去年少。要做到这样,第一原则就是不要有负债。我在1956年以后,个人没有欠过一个债。”

但是,创业之初,你的资金不足,可能不得不负债。但应该设法摆脱这种状况,越快越好。只有那些贪婪、愚蠢而不负责任的人才迷恋负债并以“绑架银行”为乐。

为什么不宜负债呢?资金是公司的血液,负债如同输血,赢利如同造血。造血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依靠输血维持,是健康状态吗?一旦断了血源,公司立即就有“生命危险”。许多公司并非没有好产品、好服务,就因为资金链意外断裂而倒闭。毕竟银行也好、投资者也好,不是那么好“绑架”的,谁敢保证不会有意外呢?

不过,凡事都得一分为二,如果你的偿付能力优于负债,没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适度借贷也可以作为一种发展策略。

第3个原则:留有余地,以备应变

王永庆有一个“水坝”理论,非常值得借鉴。其意是,无论资金、设备、人力、物力的使用,都留有一定余地,综合资源不使用到85%以上,如同水坝永不缺水一样。那么,无论发生怎样意外的情形,都能从容应变。

公司在人力、财力上留有余地,如同战场上留有预备队一样。稍有军事常识的将军都知道,不宜将兵力全部投入使用,否则一旦发生意外,稀里哗啦全垮掉了。“商场如战场”,保留应变的实力,可以为公司安全运作提供有力保障。

第4个原则:将控制成本作为一生的工作

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不一定是最会赚钱的公司,而是成本控制得最好的公司。卡耐基说:“密切注意成本,就不用担心利润。”

如何控制成本,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智慧的事。很多公司在金融危机来临时,老板举起“砍刀”,砍掉一些人,砍掉一些费用,成本马上降下来了,好像控制成本的能力很强,其实不一定。假设这些人、这些费用是不需要的,那么以前岂不是造成了数不清的浪费?假设这些人、这些费用是需要的,一刀砍掉,那就像砍掉自己的一块肉一样,并不是“减肥”的好办法。

控制成本跟花钱多少并无必然关系,关键在于资金使用效率。比方说,某公司聘请了一个抠门的采购员,每天咬紧牙关跟供应商杀价,杀得那些供应商见了他就怕,最后比较“牛”的供应商都懒得理他,跟他打交道的都是一些小商人,买回来的材料、配件等虽然很便宜,因质量欠佳,经常导致生产中断、维修费用增加。所以他看似为公司省了钱,其实只是减少了局部成本而增加了总成本,两相冲抵,得不偿失。又比如,某老板特别抠门,可着劲儿压低员工的薪水,最后优秀员工一个个跳槽到了别的公司,剩下来的都是无能之辈,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这也是得不偿失的成本控制行为。

究竟如何控制成本呢?首先你不妨采用一套行业优秀公司的成本控制法,使本公司的成本管理不至于杂乱无章。接下来,你大概需要花一二十年对其进行持续改进,使之逐步适于公司所需。你需要在每一个花钱的环节追根究底,追问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花这笔钱?如果不花会造成何种后果?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如果少花会造成何种结果?

为什么要这样花钱?换一种花钱方式会不会更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