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以服务为耻辱的观念得:以服务为荣幸的态度
人的本职工作是服务。无论从事哪一职业,都是一个“服务员”。有机会为他人提供服务,本是人生一大荣耀,为何有的人舍不掉以服务为耻的观念?
三种服务观念
一位专家总结说,世界上大体上有三种服务观念: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把服务当做荣幸”的服务观念;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把服务当做荣耀”的服务观念;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把服务当做低贱”的观念。
此言颇有道理,至少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服务是一种“服侍”人的低贱工作。形成这种观念,自然有其历史原因,例如在汉朝时,商人形同“准罪犯”,生活方面既要受到不得乘车马、不得穿绸缎衣服等歧视性抑制,一旦政府需要,他们就会被优先征调服兵役、劳役,政府一纸命令,他们就得离开原住地,迁居到某个穷僻之地去。明清时,商人子弟不能参加科举,不过到了晚清时,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商人的地位明显提高,所以胡雪岩等大商人居然可以得到政府赏赐的官衔。
还有一个原因,是知识分子功高自大和嫉妒心理作怪。他们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除了做官、读书、教书,世上再无高尚工作。有的人读书已经读成“孔乙己”了,还是觉得自己比农民、商人高级,打死都不会去务农、经商。这种封建思想虽然早已被否定,但仍然或多或少地残存在某些人的观念中,并影响着整个商业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人认为中国的服务水平跟发达国家“相差30年”,并非夸张。
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你想成为赢家、走上致富之路,第一步就是舍弃落后的服务观,养成先进的服务观,因为“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积淀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改进观念的前提是认清服务的本质。孙中山先生说:“服务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无论你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在为他人服务,你当领导,难道是为自己办理私事吗?你种田,难道只是为填饱自己的肚子吗?你写文章,难道是为了留给自己欣赏吗?你从事科学研究,难道是为自己发明个什么新玩意儿吗?
经商的本质就是服务,做人的本质也是服务。一个智慧的人,当有此意识:人人都是服务员。毛泽东认为自己是个服务员,并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主张;爱迪生认为自己是个服务员,他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什么是服务?《新华字典》的解释是:“为一定的对象工作。”如果深入探究,服务的本质是为了帮助他人,运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真才实学为他人解决烦恼、痛苦。医生为病人服务,是为了医治病人的疾患。医生不仅需要医术,也要医德。教师为学生服务,是为了医治学生的无知,教师当然也要有教学水平和师德。政治家为大众服务,是为了医治社会的混乱与不公,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政治家尤其需要德才兼备。商人为消费者服务,是为了医治消费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衣、食、住、行、玩、乐等,最贴近人们的需要。商人也需要兼备商能与商德。总之,大家都是从事服务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把服务当做低贱”,不过是一种人为扭曲的观念罢了。
服务之于人,有多重意义:
其一,服务体现人生意义。如葛登纳所说:“当你服务他人的时候,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那些一生享受服务,从未服务于人者,不过是社会的“寄生虫”,他们枉来人世一遭,活得跟软体动物没有任何区别。
其二,服务延续生命价值。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死了,留下财富、思想及其他美好的东西为身后的人享用,你的生命并未结束。如果死后如一阵清风吹过,什么也没留下,你的生命未免太短暂了。
其三,服务是人类最高的精神修炼。圣雄甘地说,“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是把为社会服务看做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人没有必要过精神境界很低的生活。幸福是一种心灵体验,一切为自己,其实是一切“危”自己,对自己所造成的精神损害难以估量。以阔大的境界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美好的精神享受。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服务观念:
只有低质的服务,没有低贱的服务。
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
成功的希望在于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服务,无论哪行哪业都是如此。刘邦为什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本领和谋略都是次要原因,一个核心原因是:刘邦希望建立一个法制健全、兼顾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社会,为广大民众服务;而项羽希望建立一个强调精英集团利益、为少数人服务。所以,项羽失败了。可口可乐为什么成为“世界饮料之王”?因为可口可乐公司的信条是“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喝可口可乐”,并且数十年如一日,试图“说服”每个人都接受可口可乐的服务,于是,可口可乐成功了。
愚蠢的人抱着怕让别人占便宜的心理,从无主动服务意识,他们提供服务,只是因为别人“要我服务”,为了混饭吃,不得不勉强屈就。如果降低服务水准又不至于砸掉饭碗,他们从来心无愧疚。
智慧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深知服务的价值,深知服务跟人生成功的关系,他们提供服务,是因为“我要服务”,主动性很强,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吸引更多人接受其服务。
李嘉诚说:“不能无视一切生产的中心目标——为更多的人,以更低的价钱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或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所谓为更多的人服务,用商业术语来说,叫做“提高市场占有率”;所谓为全人类服务,也可称之为“垄断全球市场”。这样说,你是不是已经清楚了服务的意义?
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呢?有几大常规方法,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好,谁就是赢家:
方法一:确立真诚服务的原则
尽管你的商业目标是“提高市场占有率”或“垄断全球市场”,观念上还是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乃至为全人类服务。两者看似一回事,境界上差别极大,前者着眼于商业赢利,后者着眼于价值创造,境界不同,一定会反映在行为上,带来不同的结果。
那些持续成功的着名公司往往有着高尚的服务文化和令人敬佩的服务原则。例如,IBM公司自成立那天起,就确定了三大原则:
(1)必须尊重每一个人。
(2)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
(3)必须追求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司信念,也是IBM公司近百年来奉行不渝的圣典。正是在三大原则指导下,IBM持之以恒地保持着真诚服务的风格,因而长盛不衰。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赤裸裸地追求金钱的人,不一定得到金钱;相反,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好像拐了一个弯,却是通向财富的捷径。
方法二:提供更好的产品
没有最好的产品,但有更好的产品。好与不好,是跟竞争对手比较而产生的差别。你的产品比对手质量更好、性能更佳、用途更广、使用更方便、安全性更好,或者更有特色、知名度更高,你赢得竞争的机会就更多。简单地说,劣质化、同质化都会损害竞争力,优质化、差异化则会提高竞争力。
方法三:制订合理的价格
不一定价格越便宜的东西越有市场。消费者最重视的是“性价比”,简单地说,物有所值,消费者可以接受;物超所值,消费者会喜欢。
只有极少数消费者更喜欢昂贵而不是便宜的产品,这种人喜欢“炫耀性消费”,比方说,价格1000元的手机他不屑一顾,给这款手机加上100元的黄金材料,稍稍改变一下款式,卖到10000元一部,他会喜欢;如果添加1000元贵重材料,卖到100000元一部,他更喜欢。但这种特殊消费者毕竟很少。美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但日本的便宜产品却可以像潮水般在美国泛滥,可见喜欢便宜产品的消费者毕竟占大多数。为大多数人服务,最有前途。
方法四:富有智慧的促销策略
酒好也怕巷子深,如何将你的服务诚意和产品优势传导给消费者,达到广告周知的程度,确实需要智慧。电视上那些毫无创意、令人厌烦的广告,不过是浪费钱财。美国广告心理学家哈威特说:“一个广告若能引发愉快的感觉,就比较容易被记住。”让人感到愉快,是一切产品促销活动的要点。
方法五:建立畅销的销售渠道
所有的工作无非是为了让产品、服务从你这儿流到终端消费者那儿,并被他们接受。销售渠道如同河道,河道不畅,水便无法流动;水系发达,方可成汪洋之势。这只是很简单的道理,不必多述。
总的来说,成功的服务有一个显着特点:在观念上,本着善良的目的,乐意服务于人而不偏执于财利;在结果上,却财源广进、收获甚丰。本茨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人类享受全新的交通工具。结果从他开始,打造出了一个让德国人自豪的百年品牌——奔驰;福特有一个美好愿望:让人人买得起汽车。结果从他开始,带来了汽车业的繁荣,而福特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比尔·盖茨有一个美好愿望:让计算机成为人人有机会使用的工具。结果是他连续十多年高居“世界首富”宝座。
从这些杰出者身上,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你愿意为越多的人提供服务,就可以创造越多的财富。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服务观念:
为他人服务,即是为自己服务。
客户为王,市场最大
失败的创富者有一个难以舍弃的观念:利益为王,聪明最大。
他们唯利是图,专用聪明,以为凭自己这颗与众不同的脑袋就可以把客户“搞定”,把钱赚进来。
但成功的创富者观念不同:客户为王,市场最大。
他们知道,市场如同洪流,可以冲毁一切,只能顺应,不能逆流而动。在市场中,客户才是“最高执行官”,因为刷卡的手长在他们身上,签支票的笔握在他们手中。
如何让客户甘心“拨款”?无非是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产品方面,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
亨利·福特说:“成功的机会在于了解公众的需求。知道了公众需要什么产品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制造出最优质的产品并以最低的价格卖给他们,不管是卖鞋还是卖汽车。公众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
道理好懂,稍通商业知识的人就知道应该了解和满足公众的需求。问题是,如何了解?一些商学院的秀才们自以为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调查工具,对了解公众需求非常自信,常常设计一些调查表,弄到一些数据后,关在屋里搞数理统计分析,然后应用到决策中。
不能说这种调查方法全然无用,但肯定不够。过于依赖先进工具,肯定会行不通。宝洁公司的飘柔品牌走多元化道路失利即是一例。
过去,人们提到飘柔,脑海中蹦出的是一种会让你头发柔顺的优质洗发水。后来,随着淋浴露市场的日益成长,飘柔的品牌经理们决定借助原有的品牌知名度,进军沐浴露和香皂领域。在作出决策之前,宝洁高层非常慎重,进行了一次全国大规模的秘密调查,调查结果似乎支持他们的想法,于是,他们大胆地推出这项品牌延伸计划,并运用过去做得很成功的促销方法,大造声势,大打广告。不料,经过短暂热销后,飘柔在洗发水、香皂、沐浴露市场全面滑坡,原先的市场地位被严重动摇。
事后,专家们分析,在消费者心目中,“专业带来品质”,飘柔以前在人们心目中的代名词是洗发水,现在什么都能做,冲淡了专业特色,难免让人怀疑它的品质。
那么,事前的市场调研,为何显示消费者支持飘柔的品牌延伸方案呢?专家的解释是:消费者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经常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的看法常常只能代表一时的感觉,而非真正的选择趋向,所以他们当时的答案和日后的购买行为未必一致。
你瞧,如此一解释,问题好像全搞清了。做“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的,但问题已经发生,分析得再好也无法弥补损失。
作为经营者,应该去向公众“找答案”,但不要指望凭某种先进工具简单解决。你想了解公众需求,就要深入到公众中,切身感受他们的生活,然后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诉求。
第二个理由:服务方面,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
亨利·福特说:“我们销售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服务。”
如何做好服务?关键在于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对安全感、尊重和爱、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在服务中,要尽可能地对客户细心呵护,让他们找到“为王”的感觉。不妨举一个例子:
在一家宾馆里,一位旅客对服务员说:“我第一次来这个城市,明天想到某某地方办事,可以麻烦你给我买一张地图吗?”
服务员说:“当然可以。请您稍等一下,我马上拿给您。”
过了一会儿,服务员拿来了一张地图,微笑着说:“我们这个城市的交通线路比较复杂,我帮您说说比较方便的行走路线,好吗?”
旅客当然求之不得。
于是,服务员将地图摊放在茶几上,先用铅笔标出酒店所在的位置,再标出客人想去的位置,然后告诉他,哪几路公交车可以到达,并且建议他走一条比较远的路,因为近路红灯多、塞车多,远路比较通畅,用时反而较少。
第二天,这位旅客按照服务员指点的路线坐车,非常顺利。办完事后,他有意从另一条路返回,果然一路红灯不断,多花了将近一个小时。他意识到服务员提醒的价值,特意去向她道谢,还在顾客留言簿上写了一封好几百字的感谢信。
服务员给顾客拿地图,是分内工作。但她从顾客的实际需要出发,多用一点心,多做一点工作,顾客方便多了、省心多了,感受自然特别不同。
在经营中,你想做出巴黎丽兹酒店那种“一个王子对自己的宫殿所期待的所有精致考究”的顶级服务,要受条件限制,但像上例那样,为顾客多做一点点,则是谁都能办到的。你只有坚持这样做,做出顾客的特殊感受,才能成功。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服务观念:
服务做在点点滴滴,成功胜在日积月累。
世界通用商法:推销你自己
行销大师乔·吉拉德有一句名言:“在这个时代里,要随时随地把自己推销出去。”卡耐基则写了一本书,教人《如何推销你自己》。
其实,不仅“这个时代”需要自我推销,任何时代、从事任何工作都一样。孔子的学说很棒,但在那个时代并不“适销对路”,但经过他周游列国四处推销,加上弟子子贡等人不遗余力地推销,终于成了一门“显学”,吸引了无数弟子前来学习,学了之后又抱怨派不上用场。因为这是一种“超前产品”,离真正应用还早呢!人们其实是接受了孔子这个人,对他的“产品”的兴趣相对来说小多了。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信息量大,你想让别人多看你一眼都难,所以自我推销尤为重要。那些商界英豪,无一不是善于自我推销的人。
新加坡航空以其卓着成就而闻名,被民航业权威杂志《世界航空运输》评为“20年国际民航卓越服务大奖”。而新加坡航空公司优良的服务品质背后的灵魂人物就是罗恩·考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