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得,是富有的开始
5338400000014

第14章 理财习惯(2)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心里突然产生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练习本送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通过报纸登了一则启事,很快,索要练习册的书信从各地飞来。一年后,只有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盲孩子也许去世了。就在他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那个叫戴维的人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珍藏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忘记过……”

一个盲人,无论做什么,必然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能够养活自己已经很成功了,至于成为英国内阁大臣,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但布伦克特却做到了。可见,只要信念坚定,确实没有什么不可突破的障碍。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习惯:

一生只做一件事。

富人的理财习惯4:追随成功理财者

许多穷人的习惯是:要么自我封闭,要么跟有着相似问题的人混在一起。

从表面看,他们受到其他群体的歧视与排斥,很难进入到其他人群的交往圈子中。但实际上,偶尔的被歧视只是次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有二:

其一,他们希望别人主动接纳自己,缺乏以友好的方式打动他人的能力,并且从来没有意识到需要培养这种能力;

其二,他们的头脑中装着各种贫穷落后的观念,对价值观不同的人,他们总是看不惯,并且从不认为自己的观念和观点有错,也不想改变什么。

假设他们不能舍弃自闭的习惯和落后的观念,那么,无论怎样的太平盛世,他们都难以摆脱贫穷的生活状况。

成功的创富者有一个习惯:跟创富成功者交往。

人际环境对人生成功非常重要,你跟什么人相处,决定了你会接受怎样的观念、知识、信息,决定你对什么感兴趣和确定怎样的目标,决定你会得到怎样的机会。有人总结了一个“1/5法则”:你的收入水平、投资水平是你平时经常接触的5位朋友或合作者的平均数。此法则的准确性有待验证,但一个现象则是常见的:

百万富翁经常和百万富翁一起;

千万富翁经常和千万富翁一起;

亿万富翁经常和亿万富翁一起。

日本首富系山英太郎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有一套“利益至上交友法”。他甚至在2001年和2002年的全日本经营者举办的研习会上,两次开宗明义地表示:“别和穷人交往。”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负债”型的朋友。不过请注意,他所说的“穷人”并非因环境不良而收入微薄的人,而是有着贫穷思想而自我致贫的人,比如都市里的“月光族”,以及那些兜里揣着多个信用卡,却常常负债度日的人。在低薪阶层的人眼里,他们可能有着让事实说话羡慕的收入,但他们其实比低薪者更穷。跟这种穷人交往,最大的危害不是别的,而是很容易受到他们那些时髦但似是而非的观念干扰,时间长了,自然会受到负面影响。

如果你想致富,最好主动跟那些创富成功者交往,哪怕只是每周在一起坐上一两个小时,你也会收获甚丰。

发展人际关系的不同方式,最后一定会在事业上体现出不同的结果,杜邦兄弟即是一例。

维克多·杜邦和伊雷内·杜邦从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他们的父亲皮埃尔是路易十六王朝的商业总监。但兄弟俩的个性差异很大,维克多一表人才、口齿伶俐,在社交方面表现出色。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华而不实、三心二意的年轻人,他喜欢跟各色人等交往,为的是出风头、凑热闹。伊雷内则不同,他似乎缺少哥哥那种聪明劲儿,但他做事执着而专注,一旦对什么感兴趣,就有一股近乎痴迷的钻研劲儿。他的交往对象不同,但待人很认真。

当时,他们的父亲皮埃尔跟着名化学家拉瓦锡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讨论化学问题。维克多对他们的谈话根本不感兴趣,小伊雷内却经常坐在一旁,认真地倾听。时间长了,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拉瓦锡也很喜欢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经常把他带到自己主管的皇家火药厂玩,教他如何配制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的火药。因此机缘,伊雷内掌握了火药配制和生产的流程。

多年后,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中,皮埃尔带领一家人逃往美国。皮埃尔尝试了多种商业计划,都告失败。此时,维克多和伊雷内都已经成年,都想创办事业,以减轻父亲的负担。

一天,伊雷内与美国陆军上校路易斯·特萨德去郊外打猎。上校的枪一扣扳机就响,而他的枪则哑火了好几次。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上校是怎么回事。上校说:“美国的火药太差劲了,你应该用英国的。”伊雷内一听,马上想到了事业方向:制造优质火药。他还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终生奋斗目标:成为美国最好的火药商。

伊雷内凭着信念,克服了大量困难,终于把火药厂建了起来。而哥哥维克多随后也在纽约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给他代理火药销售。维克多凭着聪明和社交手腕,发展了不少客户,生意一度红火。但是,自从他跟拿破仑的弟弟杰罗姆交往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两位花花公子十分投缘,每天谈论玩乐之事,经常在一起纵酒狂欢。当杰罗姆缺钱花时,维克多就慷慨解囊,供其玩乐之资。结果可以想象,维克多贸易公司很快就破产了。

伊雷内则不然,他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从不跟玩乐之士交往,来往的人多数是那些行业精英和其他领域的专家,他的事业也蒸蒸日上,果然成了“美国最好的火药商”。时至今日,杜邦公司仍名振全球,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创始人伊雷内的开拓之功。

民间有句俗话:“跟好人学好样,跟和尚学道场。”讲的就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不论你是怎样的人,跟一些人呆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多少会受到影响,当然也会影响他人。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是最简便的成功之道。

假设你身边没有创富成功者,怎么办呢?还有一个变通之法:跟富豪们深交。阅读富豪的传记,将他们的照片贴在墙上,或制作成电脑屏幕。此法可以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你受到正面激励,从而改善心态和思维模式。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习惯: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富人的理财习惯5:寻求专业建议

某些失败的投资者有一个需要舍弃的习惯:自认为聪明足用,不需要任何建议。

而另外一些失败的投资者也有一个需要舍弃的习惯:他们缺乏自信,太容易轻信别人的话,常常将小道消息当成重要信息,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所以他们很容易成为骗子以及商界不良人士鼓动操纵的对象,而自己手中好不容易攒下的钱,也经常轻而易举地成为养肥别人的养料。

阿卡德“五大黄金定律”有一条:“凡将黄金运用在不可能的利润上,以及听从骗子诱人的建议,或凭自己毫无经验和天真的投资概念而付出黄金的人,将使黄金一去不返。”以上两种人,都属于“使黄金一去不返”的人。

成功的投资者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诚实地对待自己,清楚自己精通什么以及对什么一无所知,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在投资中,当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会积极寻求专业建议,如无把握,就不会轻举妄动。

在寻求“专业建议”时,需要注意三条:

一是善意的建议不一定是专业建议。有时亲人、朋友出于关心,提出各种善意的建议,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知识,也没有类似的成功经验,这些建议不一定行得通。

二是“假专家”的建议。有些人虽然是大家公认的专家,但他们只是其职业范围内的专家,到了其他行业,其水准不一定赶得上普通人。当他们就非本行专业问题发言时,就不一定可信了。例如那些演艺明星,个个都是演艺专家,当他们说某种药如何灵验,某种水如何养身时,不过是背台词,称不上专业建议。

三是“坏专家”的建议。有些专家出于私人目的,故意散布假消息,欺骗性很强,尤其需要注意。“股神”巴菲特曾告诉他的学生们:“我建议你们不要去经纪人那里套小道消息。他们并不值得信赖。”而巴菲特选股,从来不听那些“金融预言家”的意见。

真正的专业建议,来自于那些乐意帮助你的人,而且他们确实精通你想了解的事务,并且有着成功的实践经验。由于他们明白路径和要点,可以对你产生切实的帮助。

当然,即使对真正的专业建议,你还是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加以判断,并在行动中认真分辨。因为真正的智慧属于内心体验,不是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而专业建议中并不包含这些体验,你需要自己求证才行。巴菲特听老师格雷厄姆说过一句话,并视为终身箴言:“你之所以正确,不是因为别人的认同,而是由于见解本身正确。”那些“本身正确”的见解,不像物品一样,给你就有,还需要你苦心探究才行。

有些年轻人常有一个困惑:身边并无真正的专业人士,即使想向别人请教,也无门可入。

怎样克服这一障碍呢?一个美国的农村少年是这样做的:有一天,他翻看一本杂志时,看见了一些大实业家成功创业的故事。他很崇拜这些实业家,并且希望成为其中一员,可惜他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于是,他搭乘长途汽车,根据杂志上的地址,找到纽约着名的威廉·B·亚斯达的事务所。他开门见山地对亚斯达说:“我很佩服您的创业精神,我想知道我怎么才能赚到100万美元?”

亚斯达非常欣赏这个小伙子的胆量和雄心,微笑着与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临别时,又告诉了他另外几个成功人士的地址。

少年按照亚斯达的指点,请教了许多一流商人、总编辑、银行家,终于,他知道该怎么做了,去一家公司当了徒工。仅仅过了两年,刚满20岁的他已经成为他工作的那家工厂的厂长了。24岁的时候,他又成为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又过了5年,他不仅拥有了百万财富,还成为一家大银行董事会的成员。

这个少年的经历可以给你提供两条经验:

其一,专业建议可以让你的人生事业走上快车道,哪怕你从最底层起步,你也可以比别人更快到达事业的高点,优先成为富人。

其二,只要你有热情,有决心,总可找到一些乐意与你一谈的专家。

无论投资创业还是与人交往,都跟走路一样。世上任何地方都有可以到达的道路,真正的障碍在你心里,只要打破心障,你可以到达任何地方。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习惯:

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寻找一个“好教练”。

富人的理财习惯6:学习并精通理财知识

失败的投资者往往有一个难以舍弃的习惯:要么对理财知识毫无兴趣,要么浅尝辄止,以一知半解为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