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得,是富有的开始
5338400000011

第11章 创富策略(2)

为了避开对手的竞争,必须勇于承担风险。有时候,机会已经露出苗头,只因利害尚未分明,大家因惧怕机会而不敢向前。这时候,就看你敢不敢闯一闯了。博多·费舍尔说:“你或者看到机会中的风险,或者看到风险中的机会。”他还说:“假如你在迈出新的一步之前没有恐惧感,这就预示着,这一步对你来说仍然不够。”最有可能掠走最大成果的是那些商界冒险家,最有可能失败的也是他们。

第三,持续不断地进行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等要素整合为一体,使消费者得到全新或更大价值的一种创新方法。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它可以帮助你形成差异化而甩开对手的纠缠。

通常,价值创新要遵循如下三条原则:

一是重点突出。产品有多种性能,服务有多项流程,你不可能样样都做得比别人好,关键要有一些优于竞争对手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是另辟蹊径。把自己的产品或策略跟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从而形成差异化。例如,以前电冰箱是门扣式的,密封不好。三洋公司将冰箱门改为磁吸条式,还改进了冰箱的内部结构。由于三洋冰箱有密封性能好、开启方便、储物方便等特点,成为市场上的主打产品,而旧式冰箱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是提出令人信服的主题。推出一个好的产品或一项好的服务,需要提炼出清晰而令人信服的主题词。例如劳斯莱斯的“独一无二的王者”,奔驰的“世界名牌第一车”,可口可乐的“经典的正宗的可乐”,百事可乐的“渴望无极限”,都是很好的主题词。

实施“蓝海”战略以回避竞争,绝不是害怕竞争,而是探寻更大的利润空间。此外,“蓝海”不是永远的“蓝海”,对手很快会闻风而至,使它变成一片“红海”。不过,捷足先登者掌握了“制高点”,往往更容易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最后,告诉你一条创富经验:

为了成功,要冒失败风险。

“深海”战略:舍弃浮浅,赢得“深潜”能力

深海,是绝大多数鱼类不能到达的地方,也考验着人类的技术能力。大多数国家对深海无能为力,深海的竞争,仅仅是少数强者的游戏。

对创业者来说,运行“深海”战略,凭借技术优势进入他人无法到达的领域,将使你赢得持久的胜势。实行“蓝海”战略,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许多行业门槛太低,进入太容易,很难找到“蓝海”;二是当你好不容易开拓出一片“蓝海”,喜欢跟风的对手们就会闻风而至,使“蓝海”迅速变成“红海”。而“深海”可以把所有想轻松赚钱的对手屏挡在外,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

如何运行“深海”战略呢?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舍弃过多目标,聚焦一个目标,让专注成为你的优势

有一位非常努力却一事无成的青年人,向昆虫学家法布尔倾诉自己事业的失意。法布尔问他是怎么做的,青年人说:“我爱文学,也爱科学,同样,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厚,为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

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拿了一张纸,做了一个小实验: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点的时候,很快就将这张纸点燃了。接着,法布尔对有些惘然的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目标过多,是许多志大才高者变得平庸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取得事业成功的最简单方法是聚焦目标,将全部力量用到一个点上。

在企业界,目标过多,盲目多元化,也是国内外众多企业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三九集团缘何失败?因为多元化盲目扩张,陷入资金无底洞!山西鑫龙实业集团缘何失败?因为陷入盲目多元化陷阱!恒基伟业为何持续亏损?因为盲目投资与本业无关的领域,致使利润严重缩水!还有太阳神、三株口服液、太太口服液,都曾创造过所谓产业“神话”,但“神话”最终破灭于盲目的多元化。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大宇集团,拥有上百亿美元的资产,横跨123个行业,创造了超级规模的奇迹,但“奇迹”掩盖的是日益丧失核心竞争能力,于是轰然倒闭。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的首要观点就是分工,讲专业化分工如何发展。而国际上众多优秀企业都是几十年、上百年专注于一个领域,往深处发掘,把产品和服务做细、做精、做透,只是在确有把握时,才涉足相关领域。微软公司为何长期称雄软件市场?因为它只做软件,在这一领域进入了对手们无法到达的“深海”;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何数十年长盛不衰?因为它们只做饮料,做到人们想喝饮料时马上想到“可乐”的深度。

许多企业盲目多元化,是因为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可以得到更多赢利机会,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麦肯锡咨询公司曾经做过一个研究,通过对412家企业进行分析,麦肯锡将其分为专业化经营(67%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一个业务单位)、适度多元化经营(至少67%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两个业务单位)、多元化经营(少于67%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两个业务单位)。结果是:专业化经营方式,股东回报率22%;适度多元化经营方式,股东回报率18%;多元化经营方式,股东回报率16%。由此可见,走专业化道路,进行战略聚焦才是最好的生财之道。

杰克·韦尔奇曾说:“我对通用的最大贡献,是拒绝了至少1000次的投资机会。”他始终奉行“数一数二”战略,把公司的每一项业务带到“深海”,从而摆脱了竞争对手纠缠,将通用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

古人说:“大智知止,小智唯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不能对自身智谋太自信,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力量“止”于最重要的地方。

第二个要点:舍弃急于求成的心理,耐心打造核心竞争力

进入“深海”要靠技术优势,多数人急于看见成效,宁愿模仿他人的领先技术,并且将模仿作为主要获利模式。只有极少数人愿意进入长期投入,持续地开发自己的“深潜”技术。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十几岁就跟随法国着名作家福楼拜学习写作,同时依靠当小职员的收入维持生活。起初,他把自己的习作送给福楼拜看,福楼拜总是毫不留情地指出一大堆毛病。莫泊桑修改后,准备寄出发表,却被福楼拜阻止了。福楼拜告诫他,不成熟的作品,不准向刊物投稿。莫泊桑听从了老师的意见,只要福楼拜看不上的稿子,他都放在柜子里。渐渐地,几个大柜子都装不下了,堆起来有一人多高。

直到有一天,莫泊桑将自己创作的小说《羊脂球》放在了福楼拜的书桌上。福楼拜看后拍案叫绝,兴奋异常,让他赶紧寄往刊物发表。果然,《羊脂球》一面世,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莫泊桑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顷刻成为着名作家,从此称雄世界文坛。

许多人羡慕莫泊桑以及众多杰出人士的一夜成名、一夜致富,但成名与致富的背后,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深潜。

大企业的成功也是如此,除了持续开发领先技术之外,还要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长期努力,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生产流程,“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使人力、财力、物力的发挥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程度。这时候,已经具备了绝大多数竞争对手所没有的“深潜”能力,无论市场景气或不景气,都可持续获利,再难失败了!

告诉你一条创富经验:希望在高端。

机会比金钱重要

成功创业没有固定模式,但成功创业者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对机会极其敏锐,并且善于把握机会。

这个社会并不缺少机会,但你抓住某个机会的同时,必然舍弃另外一些机会。每一个机会的价值有大小,应该舍弃什么,得到什么,是一个考量智慧的问题。

持有“金钱至上”观念的创业者是没有出息的,终究会陷入到小打小闹的模式中,能够维持衣食无忧就很不错了。因为价值最小的机会最容易看见,也最容易为人掌握,一切以赚钱为趋向,每天陷身于那些小机会,反倒赚不到钱。

有些机会从成本与利润的角度来衡量,似乎得不偿失,但它们能增加你和你的公司的“无形资产”,从而带来大获其利的可能性。

第一,使经验、技能升级的机会

才能是区隔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比如,没有大学文凭,就不能考政府公务员,不能应聘某些专业工作;工作之后,不能用才能创造佳绩,就不能加薪晋级;自己创业,才能不足,就无法在竞争中生存。才能这个杠杆,将每个人隔开,形成不同的地位。

当然,虚假的才能并不可靠,最重要的是真才实学。获得真才实学的机会,值得珍惜。

以日本企业家渡边正雄为例,从年轻时起从事小生意,50岁那年,决定投资房地产业,苦于没有经验,于是去见“大藏不动产公司”的董事长,申请一份工作,打算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董事长一看他的年纪,认为没有培养的价值,拒绝聘用。渡边央求道:“我不要薪金,请让我进贵公司学习,最多一年就行了,可以吗?”董事长为他的诚心打动,于是同意了。

对这份没有报酬的工作,渡边干得特别认真,什么事都抢着干,不计辛劳。一年后,他熟悉了房地产业的业务流程,依约离开“大藏不动产公司”,办起了自己的“大都不动产公司”。后来,他成为日本地产巨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