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商鉴:中国各地商人的性格与特征
5337100000030

第30章 闽南商人(1)

三方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闽南人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更是经商能手。经商办企业当老板是闽南人的价值取向,是闽南人的第一职业选择。闽南人搞清了市场就办厂,他们不做守财奴,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赚钱是一种满足,创业过程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他们在本地办了厂,然后向外地延伸,他们不会陶醉在已有的世界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1.开拓进取,爱拼才会赢

“爱拼才会赢”,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闽南商人创业的法空,是泪水汗水凝结而成的经验,它在当今未来将永不过时。

有一首歌叫《爱拼才会赢》唱出了闽南人的心声。这首歌被闽南人自豪地称之为闽南的“国歌”。在商界,这首歌更被视为闽南人的“商魂”之歌。这首歌的地位之所以这么高,就是因为它用“拼”和“赢”两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刻画了闽南人那种勇于开拓,敢闯敢冒险的精神。

福建各地人的性格差异很大,闽北人安贫乐道;闽东人求稳怕乱;闽西人重宗亲内聚;而闽南人讲究“过番”“出洋”,到外面闯世界。

闽南人自古以来就有漂洋过海闯世界的传统。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当时盛极一时的东方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曾有过“涨潮声中万国商”的盛况,这里的对外开放和海洋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人们的“出洋”意识特别强烈。加之闽南土少地贫,求生不易,人们便漂洋过海,谋求生路。所以现在东南亚、台湾、香港的闽南人特别多。如今60万菲律宾华裔中,90%是闽南人的后裔;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800多万华裔中,闽南话是通行的主要方言。估计目前定居在台、港以及东南亚各国的闽南人后裔约有二千万,早已超过了闽南本土的人口。出洋谋生者,立足异国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故土,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闽裔华人与其他地区华人最大的不同,他们虽然同样害怕失败,但他们不会被失败压倒,失败以后仍要拼下盘。很多闽裔商人都曾三起三落,屡战屡败,但失败总是无法打倒他们,挫折总是难以吓退他们,他们败而愈奋、挫而弥坚,始终保持着个人对生命的最高要求:用自己的智慧铸造商业的辉煌。所以他们一直在拼,拼了一辈子,拼了几代人,拼了数百年。因而才有人说,看见闽南人,你会觉得自己白活了。闽南人有一种狠劲,他们可以用全部的生命来追求自己的最高境界,不肯浪掷一分一秒,直至不死不休的地步,正如夸父逐日,生命不息,逐而不止。正是这种狠劲,造就了昔日辉煌的闽商群落,当今名传四海的闯裔华商。

闽南人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和敢闯敢冒险的精神。“不能当老板不算好猛男”这句话是泉州人的流行语。经商办企业当老板是年轻一代泉州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在石狮、晋江、南安的年轻人中表现尤为明显。在这一带经常可以看到,不到20岁或20出头的青年人管理一个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企业。闽南人搞清了市场就办厂,他们不做守财奴,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赚钱是一种满足,创业过程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他们在本地办了厂,然后向内地延伸,他们不会陶醉在已有的世界里,外边世界更精彩。闽南人爱拼,如果他有10万元,那么他会再贷10万元用于投资,而不会小农经济式地到银行存上5万,只拿5万出来投资。石狮建市后第三代企业家大都才如出头,大多10岁以前就已经辍学经商,连小学都没有读完,那时候他们就踏着比他们自己还高的自行车到海边贩鱼来卖,从小就谙熟生意之道,长大后又正好遇到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便如鱼得水,凭着一股子闯劲,很快发达起来。

晋江恒安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连捷就足一位典型的开拓型闽南商人。出生于闽南安海的许连捷,十几岁就开始打拼天下,他做过红薯粉条,卖过水果蔬菜,吃过不少苦头。但在那“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发不了财。改革开放后,许连捷被压抑已久的创业欲望和经营才能一下子激发出来。他率先在家乡办起了服装加工厂,接着内联外引,创立了以“安乐”卫生巾为主要产品的中外合资企业——恒安实业有限公司。

公司基础刚刚打好,他就把眼光瞄准了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这在别人看来是十分可笑的,光黄浦江畔的卫生巾工厂,大大小小起码有十几家,他这个才刚起步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企业能挤得进去吗?但许连捷知道,他的“安乐”产品如果能在上海站稳脚跟,不仅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具有重受的战略意义。恒安说要打入上海,就非打人不可,许连捷有胆有识有韬略,亲自披挂上阵,带领一批能征善战的业务员,开进了上海。然而,转眼两个月过去,任其磨破嘴唇踏破鞋,就连一位试一试的女士都找不到,他们在f‘里洋场吃尽闭门羹。许连捷不无感慨地说:“那段日子,风风雨雨,一言难尽。”但是,许连捷不灰心、不气馁。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有一家公司愿意进货,但压价太凶。当时“安乐”卫生巾算上各种费用,最少也得卖9毛,可对方只肯出8毛,多一分也不要。

做生意的目的就是要赢利,像这种无利还要赔本的生意谁愿意做啊!但是,精明灵活的许连捷,早已对这家公司的信誉、销量了解得一清二楚,就怕你不买,等你尝到甜头还得找我。许连捷当场拍板:“卖,但只给200箱。”对方见状,立即变卦:“7毛9成交,不然不买。“商场如战场,事已至此,许连捷也只好签约交付,好一笔不公平的交易!但是,他早已成竹在胸。果然几天后,这家公司也从闽南人身上找到了赚钱的门路,于是自找上门,要求再购,并愿以每包9毛7分的价格订购2000箱。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现在这家公司已成为恒安公司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订购10万箱,成交金额上千万元。

开拓进取,敢闯敢拼,算度精深,许连捷身上体现了闽南人的商人品质。“打拼才会赢”,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闽裔商人创业经历的总结,是泪水、汗水凝结而成的经验,它在当今至未来都将永不过时。同时,一个善于做生意的人如果也具有这种精神,与闽南人合作,定然会发大财。

2.借鸡生蛋,空手套白狼

用所借得的别人的钱做自家的生意自然是天大好事,因而闽南商人将其作为上上的商策,美其名曰:“向‘明天’借钱。”这正是闽南商人的融资观,是一种商家智慧的体现。

善于借用一切有利因素谋求事业的发展是闽南商人的共性之一,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发现,许多闽南商人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一个“借”字,甚至几乎可以说,都是靠“借”。起家的。这里便有几个典型的例子。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商务活动中,很多人都把向人借钱视为畏途,这是因为“借钱方知朋友少”,很多人都体验过借钱难的滋味。但在商业社会里,人们要创业,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他人的资本,所以说还得非借钱不可。在商业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以闽南为中心,西至潮汕,北至温州、台州,人们为了发展商业,在金融业尚不发达的时代,自觉发起了一种互助会的方式,在会员之间筹集资本,互通有无。这种传统被一路延续下来,并随着沿海人过番出洋,流传到东南亚、台湾等地,即使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影响尤劲,因而闽南、温州等地人对银行的接受度一向不是太高。

后来,闽南商人还把互助会形式带入东南亚华人圈子。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漂洋过海的华侨在东南亚虽然已站稳脚跟,但社会地位不高,也容易受到当地原住民的排斥,加上尚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一向只致力于向大企业主贷款,那些处于创业初期的华人小企业主和小商贩们则多是孤独无助的。华人的根是共同的,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文化上,二者彼此理解,尤其是到了异国他乡,更容易引起惺惺相惜的感情。于是,互助会的形式便在闽籍华侨问率先而生,渐及其他群体。对于华侨华商来说。当时这的确是最巧妙也最可行的借钱之道。随着华人足迹的遍及四海,很快地,几乎每一个有华人社会存在的国家,都可以找到这种由华人发起的互助会。

沈氏兄弟的起家即缘于此。1955年,沈鹏冲、沈鹏云兄弟由福建辗转香港,来到巴西圣保罗市谋生。他们在圣保罗找到了一份工作,总算有了个落脚之地。一次,沈鹏冲到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阿雷格里港旅行,在一家餐馆吃饭时,发觉一种意大利肉鸡很好吃,便留上了心。一打听,这种意大利肉鸡在当地是一种十分有名的肉食,很受当地人喜爱。沈鹏冲当下结束自己的旅程,急急赶回圣保罗与弟弟商议饲养意大利肉鸡。经一番商议,两兄弟认定此事极为可行,但却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没钱。万般无奈之下,沈鹏冲兄弟本能地想到了盛行家乡的互助会方式。

为此他们策划组织了一个互助会,其实质就像一种合作互助会,在其所相识的朋友、邻里、工友中招募人员参加。他们反复讲明这些参加互助会的成员投入的本会及利息可按时归还,并将会获得用互助会资金建成的养鸡场投入运营后的红利。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宣传和东奔西跑的登门游说,一些对这种方式完全没有概念的巴西当地人也被打动,加入了进来,再加上一些中国工友的支持,很快筹到了1万美元。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办个中型养鸡场也够了。兄弟二人就凭这1万美元在阿雷格里港市郊办起了一个养鸡场,名为阿维巴农场。这可能是闽裔商人在远在天涯另一方的巴西第一次通过互助会形式谋得资金办起的企业。

由于资本太小,阿维巴农场初期规模不大,每星期只能供应200只意大利肉鸡。但沈氏兄弟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阿维巴农场迅速地壮大起来,几年后像模像样地踏入商界,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影响,于是改名为阿维巴公司。随后,公司通过现代资本手段筹集起资金,办起了24个养鸡场以及与此相连接的孵化场、饲料场、冻鸡加工厂等,成为圣保罗周边最大的专业养殖公司。随后,沈氏兄弟又涉足贸易,先后办起了四家贸易公司,在短短几年间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摇身一变而为百万富翁。

在海内外华人的商务实践中,有很多商人精于借钱,像20世纪初上海大亨虞洽卿、新加坡巨富陈嘉庚等,甚至包括当代创富成功的温州人。他们高明的借钱术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由此不难理解,怎么样借到资金,怎么样借得巧妙,是商人实现其快速发展的秘诀之一。

闽南商人太会借钱了。这一点十分可怕,但他们善于借用的还不仅仅是别人口袋里的钱,事实上举凡借名借势,天时、地利、人和,但凡对企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因素,一不小心都会被他们借之而去。

闽裔商人、印尼著名的大木材商郑建盛,对借用外部因素有独到的体会。郑建盛祖籍福州,1931年出生于印尼,小时家境不好,曾被一印尼军人领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深深体会到,人的生存与奋斗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无论是作为一种精神还是作为一种战略眼光,这都是一个不可稍离的基本点,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支持自己一辈子,正如俗话所说“靠山会倒,靠人会老,靠自己最好”一样。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独行自立固然重要,但不能孤绝于世,必须善于借用群体的力量,因为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毕竟是有时而尽的。郑建盛同时认识到,在人类社会里,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由于其特定的奋斗目标与任务,都存在着力量是否达到最佳结构的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任何个人或集团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作为奋斗的背景。在现实社会中,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实际上必定是能设法借用群体或外界之力使自己激发出巨大能量者。

基于这一认识,郑建盛步入社会时从打工做起,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及市场调研,他发觉印尼林木资源丰富,在这方面开拓自己的事业将会很有前途,于是就在打工之余不断对林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物色客户及林主。当筹集到一笔资金后,利用养父的人际关系取得一些地区的林木开发权,并与有财有势的人合作开展林木经营。

在经营中,郑建盛十分注重“人和”氛围的营造,譬如凭借养父的关系,他与印尼军方建立了密切联系。所成立的Pasopati集团,就是与印尼总统苏哈托的长子西吉·哈佐朱丹多台伙的。为了更有效地借力经营,他把主要股权让给西吉·哈佐朱丹多,但在实际上,作为主要股东的西吉·哈佐朱丹多并不会为该集团的事过多操心,然而却顺理成章地成了该集团的幕后背景。

说到当时与印尼战后成立的新军政府的关系,郑建盛也算经营得最为成功的一位。因而郑建盛的事业拓展极为顺利,很快从林业延伸到造纸、化工、建筑、航运、钢铁、保险及酒店等行业。拥有几十家企业。

随着诸种业务的顺利拓展,郑建盛又瞄准了有利可图的航空业。该行业以前在印尼是由政府控制的,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开放航空管理。郑建盛抓住了这个天时,又与苏哈托的小儿子汤姆合作,成立sempati私营定期航班公司。汤姆拥有该公司25%的股权,郑建盛自持25%的股权,其余股权主要归军方,照顾了自身利益的同时又照顾了印尼军政两界。这样的股权配置使这家航空公司如虎添翼,不但取得了国内航班业务,也获得了国外航班经营权,不几年就成长为印尼国内的大型航空集团。

借用大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也是闽南商人的成业术。借用温州民营经济转型时期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这一招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的天性其实是不愿居于人下的,无论是本土福建人或侨居他国的闽裔人也无不如此,他们当然喜欢在经营中自己做主,无所羁绊地架构自己的企业蓝图,实现自己的经营理念,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求助于大企业,在坚持自己独立性和所有权的同时,借助大企业先进的东西来壮大自己。这其实是中小企业成长的秘诀。

无论是借钱、借力或是借势。善借,就要善于与人合作。与人合作的目的当然是交换利益,彼此利用对方的长处,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在现代市场,一人独大几乎是不可能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市场容量出奇地大,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独自开发并掌控一个市场,因而要尽量在市场上取得较高的地位,就要借助外力。正缘于此,商界经常会出现互补型的强强联合,也会出现依存型的强弱协作。借他人之力增加自己的竞争能力,怎么说都好过做独行侠、用蛮力,自当多多而益善。

“借”的金钥匙到了闽裔商人手里,该是何其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