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全知道
5334600000098

第98章 清朝(1)

清朝定都北京

清朝发源于东北地区的建州。十六世纪末,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四方征讨,至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起后金汗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开始向明朝发起进攻,并在几年之内攻占了辽东的大部地区,迁都至沈阳。崇祯九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即皇帝位,继续攻击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夺得松山、锦州等地,明朝在关外仅存宁远一城,至此,清朝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入主中原的实力。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农民军李自成部进军北京,向明王朝发起总攻击。清朝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摄政王多尔衮感到时机成熟,遂于这年四月率大军西进,准备乘战乱伺机夺取明朝天下。此时李自成农民军已经攻克北京,明亡。原明平西王吴三桂据山海关降清。四月二十二日,清军和吴三桂军联兵在山海关内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农民军溃退回京。多尔衮于当日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统马步兵一万隶之。第二天即向北京进军。

清军及吴三桂部在西进京师的途中发布榜文告示,宣传“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多尔衮也极重视部队的政策与纪律,向诸将提出“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这种做法消除了许多汉族官僚地主的疑惧,因而在向北京进发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这样,清军兵不血刃,轻易地占领了北京这座故明都城。

入关后的清军把大顺农民军看作自己的主要敌人,进京后立即马不停蹄地继续深入攻击围剿。而对故明势力,清方则采取了安抚拉拢的政策。在清军的政策攻势下,直隶和山东、山西等地的大批官僚士绅归顺清朝,清朝在京畿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初步巩固。

摄政王多尔衮在占领北京后就以北京作为对关内军事、行政发号施令的指挥中心,常驻下来。

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在北京行登基礼。宣布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初十,顺治帝于皇极门向全国颁即位诏书。诏书除宣布自己作为天下最高君主的毋庸置疑的合法性之外,还提出五十五款。其主要内容有:加封亲王宗室及满洲开国功臣;察叙满洲将领及入关后降顺之文武官绅;赦免十月初一日以前的罪犯;加恤出征兵丁;地亩钱粮俱照前朝原额,而加派辽饷、新饷、练饷、召买等项悉行减免;大兵经过地方免征正粮一半,无大兵经过者免三分之一;各直省拖欠钱粮,自五月初一以前,凡未经征收者尽行减免;等等。

清朝迁都北京,顺治帝在北京行定鼎礼,标志着清朝政权在中原地区统治的初步确立。尽管清朝统治者又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真正统一了天下,但其新的统治中心北京地区却一直是相当巩固的。北京作为清朝的首都,也就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清朝灭亡,二百多年中始终没有改变地位。

剃发令

满族习俗,男子将头顶四周的头发剃去一圈,只留顶心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背后,除家丧国丧要百日不剃外,四周头发不可蓄长。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国后,要求投降或归附满洲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民都必须剃发。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沈后,传令百姓,凡自行剃发者收养不杀,已经把剃发与否当作是不是投降的标志了。在辽东,这种强迫汉民剃发的做法曾经激起过汉民强烈的反抗。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大举入关,对于剃发问题仍然坚持传统做法。引起民众极大的不满。这种局面对于刚刚入关还立足未稳的清朝统治者显然是不利的。

在清军入关后不久,南京的故明官员建立起弘光南明政权。为了争取民心,一统天下,清廷接受吴三桂等人的建议,一度废除剃发之令。

但是,清军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的不断胜利刺激发展了满洲贵族的偏狭骄虚心理。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十五日,清帝命礼部传谕京城内外,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各直省地方以部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法;有迟疑争辩者一律严惩不贷;各地方官中要严行核查,不许再以剃发事件上奏;剃发后衣帽装束也随之改易,悉从满洲制度。这就是所谓的“剃发令”。

剃发令下达之后,一些地方官吏又采取层层加码的方法,对于抗拒剃发令的民众,各地官吏和清军大都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杀戮政策,这种滥施刑罚引起各地人民极度不满,一些地区的人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头可断,发决不可去”的口号。

清朝统治者在初入江南,统治完全没有巩固的情况下,强行推行毫无实际意义的剃发令,严重伤害了汉民的民族感情,实在是做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剃发令颁布后,江南地区许多已经归顺或即将归顺的地方纷纷举行起义,江阴、嘉定、苏州等地人民武装抗清达数月之久。尽管各地起义最后都被残暴镇压,但抗清的风潮却由江南传播到全国各地。

剃发和着满洲衣冠的规定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这种制度虽然依靠暴力维持下来了,却一直作为民族压迫的象征,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清代的历次起义与反叛,差不多都要断辫恢复前明衣冠,以争取人心。

顺治帝亲政

清崇德八年(19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突然逝世于盛京(沈阳),死前没有对皇位继承问题做出任何安排。于是,清皇室内部为了争夺皇帝继承权,以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为一方,以皇太极的异母弟睿亲王多尔衮为另一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为了保持清皇室内部的团结,斗争双方达成妥协,共同拥戴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而由济尔哈郎和多尔衮共同辅政。

八月二十五日,福临即位,改第三年年为顺治元年。不久,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称摄政王。多尔衮机智狡诈,富于政治斗争经验,在掌握摄政权力后积极排挤异己势力。

四月初九,多尔衮自任“奉命大将军”,统率满蒙八旗部队三分之二及汉军全部向中原进军。清军在山海关战败李自成大顺军,于五月初二进入北京城。多尔衮因战功卓著,且为入关清军的最高统帅,其声誉和权力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关内迎降的明朝旧臣甚至有的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顺治皇帝。这年九月,顺治帝自盛京迁移至北京,于十月一日行定鼎登基礼,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建碑记绩,而济尔哈朗仅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至此,多尔衮已经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诸王已无力与他相抗衡。

顺治四年十一月,多尔衮受封为“皇父摄政王”,一切政务均出其手,而年幼的顺治帝只能“拱手以承祭祀”而已。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受了重伤,于十二月初九死于喀喇城。多尔衮死讯传至京城后,顺治帝诏臣民易服举丧。柩车至京,顺治帝率诸王百官孝服迎于城外。数日后,追尊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但与此同时,在多尔衮临终前曾与其密谋的英亲王阿济格回京后立即被囚禁,其亲信都被治罪。

次年正月十二日,未满13周岁的顺治帝在太和殿行亲政礼,诸王大臣上表行庆贺礼,同日颁诏大赦。此前,顺治帝传谕议政王大臣等:“朕年尚幼”,“遇紧要重大事情,可即奏朕,其诸细务令理政三王理之”。理政三王指济尔哈朗和端重郡王博洛、敬瑾郡王尼堪,其中以济尔哈朗辈份最高,声望最重,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济尔哈朗对于顺治朝政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济尔哈朗重新握有大权后的第一个重大政治举动就是追论多尔衮之罪。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乾隆时代,多尔衮才得到昭雪,恢复了王爵,“世罔冈替”。

对于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的皇室王公把持朝政,顺治帝非常不满。他一方面优待济尔哈朗,另一方面,抑制济尔哈朗之权。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顺治帝根据亲信大监吴良辅的建议,于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决定设置内十三衙门,部分地恢复了前明时代宦官在政治上的地位。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在顺治十年前后顺治帝已经基本上全面控制了国家权力。

顺治帝亲政后,清朝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形势都相当严峻。西南军事战线于顺治九年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国家财政危机,民饥饷绌;满汉官僚之间和他们内部派别林立,矛盾重重。顺治帝根据这种情况,整顿吏治,清除朋党,在军事上采取“剿”、“抚”相结合的政策,对百姓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方针。数年之后,清朝的政治、军事局面大为改观,为不久后“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抗击沙俄入侵

顺治七年至十七年(1650年至1660年),沙皇俄国先后派遣哈巴罗夫和斯捷潘诺夫武装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当地清军和各族人民坚决抗击,重创沙俄侵略者,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

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俄国雅库次克督军戈洛文就曾派出以文书官瓦西里·波雅科夫为首的远征军130余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烧杀抢掠,直到顺治三年(1646年),才取道鄂霍次克海返回雅库次克。俄国侵略者的暴行遭到当地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击,全队133人,只有53人生还俄国。

顺治七年(1650年)一月,叶罗菲·哈巴罗夫率领70名哥萨克人越过外兴安岭,侵入我国雅克萨以西达斡尔族聚居地区。哈巴罗夫见当地人民已有准备,自己力量薄弱,乃放火烧毁村庄,撤回雅库次克。

第二年初,哈巴罗夫再次率领他新召募的一百余名侵略军侵入黑龙江流域。他们首先攻占了战略要地雅克萨城,又于同年六月向黑龙江中下游进犯。

十月到达乌扎拉村,并在此休整过冬。乌扎拉村是赫哲族人聚居地区。他们一面以简陋的武器对抗俄国侵略者,一面派人向驻守今吉林宁安的清军报警。顺治九年(1652年)春,清宁古塔章京海色率领600名清军前往乌扎拉村,同时赶来助战的还有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千余人,清朝军民英勇作战,冲入敌营,200余名沙俄侵略军被压缩成一团,但由于海色下令只准生俘,不能击杀,束缚了自身的手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致使战斗失利,清军被迫撤出乌扎拉村。尽管初战失利,仍给了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哈巴罗夫不敢继续深入,率部向黑龙江上游撤退。途中遭到清军及沿江各族人民的阻击。

哈巴罗夫回国后,沙皇改派斯捷潘诺夫前来中国,继续率军在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任命沙尔虎达为第一任宁古塔昂邦章京,负责抗击沙俄侵略,保卫边境安宁。顺治十一年(1654年),沙尔虎达率满洲兵300、虎尔哈兵300、朝鲜兵100前往松花江口,抗击沙俄侵略军。当时斯捷潘诺夫率哥萨克370余名活动于该地。两军相遇,俄国侵略者倚仗船大枪多,向清军挑衅。清军占据有利地形,设置埋伏,诱敌登岸,伏兵四起,俄军大败,狼狈逃窜,许多哥萨克兵被打死打伤,士气大为低落。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清政府命尚书都统明安达礼自京师率军前往黑龙江征剿沙俄侵略军。其时斯捷潘诺夫及其部下正盘踞在呼玛尔城中。二十七日,明安达礼所部到达呼玛尔,向城内俄军发起进攻。俄军凭借坚固的工事和精良的武器进行顽抗。双方激战十天,清军未能攻破呼玛尔城,反而由于劳师袭远,粮草不足,难以持久,遂班师还朝。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斯捷潘诺夫又带领哥萨克侵略军五百余名窜到松花江流域进行骚扰。他们抢劫粮食、貂皮,杀人放火,给当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七月十五日,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领清军分乘47只小船,在松花江与牡丹江会流处以逸待劳,设下伏兵,高丽国闻讯,也派兵前来助战。当斯捷潘诺夫率部到来后,清军在朝鲜兵的协助下,将俄国侵略者团团包围。面对清军强有力的功势,俄军大乱,180多名哥萨克士兵脱离大队四处逃窜,斯捷潘诺夫等300余人被困核心,无法脱身。经过一场激战,清军大获全胜,打死、打伤及俘获俄军270余名,击毙敌酋斯捷潘诺夫,顺治十六年(1659年),沙尔虎达去逝,其子巴海继任宁古塔昂邦章京。顺治十七年(1660年),巴海率领清军继续在黑龙江流域进行围剿,最终肃清了中下游地区的沙俄侵略者残部。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代曾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明代治裘了这种做法。明末天启年间,大陆福建等地的移民大量移居到台湾,进一步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是,自公元1604年起,荷兰殖民主义者多次对台湾进行侵扰。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西南部的海港鹿耳门,在沙洲上建立起一座城堡,命名为热兰遮。第二年,他们又用欺骗手段,以极低廉的价格(15匹粗布)购买下大片土地,后建立赤嵌城(地在今台南市)。1642年,荷兰人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夺得了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基本上控制了台湾岛的西部沿岸地区。荷兰殖民主义者以台湾的主宰自居,强迫当地居民和过往商客交纳高额税金,甚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当地人民的仇恨和反抗。

17世纪中叶,中国的政治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残明势力和各地人民开展了激烈的抗清斗争。郑成功原为南明隆武政权的御营中军都督,曾被隆武帝赐国姓。隆武政权失败后,郑成功拒不投降,招兵买马组织义军继续抗清。他以厦门和金门为根据地,多次向清军发动攻击,还接受了南明永历政权授予的延平郡王封号。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率军从海路进入长江,围攻南京,并攻克了江南大片地区,最后不幸兵败,只得又回到厦门。郑成功鉴于当时全国抗清形势已经进入低潮,其所部势单力孤,所占金门、厦门二岛近迫大陆,无险可踞,决定收复台湾,作为长期与清朝对峙的基地。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师进攻,四月初一日拂晓,至台湾岛西南部的鹿耳门港。

荷兰殖民者在热兰遮一带只有一千多人,武装力量很弱。但对郑成功大军压境,他们还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粉碎了荷兰人在海上和陆上的进攻后,郑成功部再没有受到任何阻碍,非常顺利地完成了登陆,并在沿岸扎营,将赤嵌的普罗文查要塞和热兰遮城分割包围起来。

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得知郑成功率部到达,都纷纷前来迎接。由于有台湾人民的支持与配合,郑成功所部迅速在台湾站稳了脚根,迫使荷兰殖民者只能蜷缩在普罗文查和热兰遮两处要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