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全知道
5334600000039

第39章 两晋(1)

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淮南的叛乱平定后,魏景元元年(260年),司马昭进位相国,封晋公。魏皇帝曹髦见权势日去,迟早要被废掉,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受被废的耻辱,现在我应当同你们一齐讨伐司马昭”。王经说:“过去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结果失败丧国,为天下耻笑,如今权归司马氏已很久了,朝廷以及州郡官员都为他们效力,并且我们掌握的宿卫兵太少,这样做太危险了。”魏帝从怀中拿出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决心已定,即使死,又有什么可怕?况且也不必就死。”于是入告太后。王沈、王业急忙跑去向司马昭报信,并拉王经一齐去告发,王经不从。曹髦率殿中宿卫、官仆等鼓躁而出,挥剑与贾充在南阙,贾充部下想逃散,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事急矣,当云何”?贾充说:“司马公蓄养你们,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可问也。”成济便拔剑刺魏帝,魏帝当即死于车下。

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十四岁的陈留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出兵灭了蜀国,灭蜀后又杀了伐蜀的两员大将邓艾、钟会。

司马氏专权的行为除了受到曹氏武装力量的反对和抵制外,也受到了一部分有影响的名士们的消极抵抗,他们玩世不恭,蔑弃礼法,放纵形遗。司马氏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争取了像山涛、向秀、阮籍一些有影响的玄学家,杀害了态度强硬,拒不合作的嵇康。司马氏代魏的障碍全部扫清了。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增封十郡,以其子司马炎为大将军。次年五月,加司马昭殊礼,进王妃为后,立世子司马炎为太子。八月,司马昭死。十二月,魏帝曹奂禅位于晋,司马炎即帝位。追尊宣王司马懿宣帝,景王司马师为景帝,文王司马昭为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以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西晋建立不久,司马炎又派成隆击败鲜卑树机能,平定凉州。但是江东吴国尚存。

吴国在孙权统治的晚年开始发生内争,在无休止的权力争夺中,国力大衰。孙权先立孙登为太子,孙登早死,又立孙和为太子,但却宠爱孙霸,于是朝内形成了两派,斗争异常激烈,孙权怕引起大乱,便废掉了太子孙和,并令孙霸自杀,又立孙亮为太子,诸葛恪和孙峻辅政。孙亮和孙峻合谋杀害了诸葛恪,由孙峻专制朝政。孙峻死后,弟孙掌权,孙废掉孙亮,立孙休为帝,孙休与将军张布等设谋杀死孙。孙休作了六年皇帝,景元五年(264年)病死,由乌程侯孙皓继位。孙皓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暴君,他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让大臣们非常失望,丞相濮阳兴和张布后悔立他为帝,孙皓知道后就把他俩杀害了。接着又杀死孙休的妻子和孙休的两个儿子,对大臣们更是稍有不如意非杀即罢,还常使用剥面皮和凿眼睛的酷刑。又大兴土木建昭明宫,造苑囿楼观。在他的统治下,“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国内人民多次举行暴动,同时宗室将领夏口督孙秀、京下督孙楷又先后投降西晋,众叛亲离,国运日衰。当时孙吴都督荆州地区军事的是镇东大将军陆抗,陆抗很有军事才能,负责长江防务,与西晋将领羊枯领兵对峙。孙皓多次派兵进攻西晋,陆抗上书劝孙皓:“要力农富国,审官任能,严明刑赏,安抚百姓,而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劳瘁,这样敌人不会为之衰败,而我们却得了大病,按目前的情况看,大小势异,想入主中原,不是安国之良策。”但孙皓不听。西晋泰始十年(274年),陆抗病卒,临终前上书劝孙皓加强西陵、建平方面的防务,防止敌人泛舟顺流而下。

咸宁二年(276年),西晋征南大将军羊枯上书请求伐吴,羊祜说:“现在东吴江淮险阻不如剑阁,孙皓残暴过于刘禅,吴人困苦甚于巴蜀,而晋朝力量则远盛于往日,是平定东吴、统一海内的好时机,如果我们各路大军齐下,东吴防不胜防,国内必然震动,那时,虽有智能之士,也难以对付我们。而且孙皓众心离叛,将领平时都畏其凶暴,早想离去,我们大军一到,必然响应,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得胜利。”羊祜的分析,晋武帝司马炎很赞同,但朝议不统一,司马炎没有马上出兵进攻孙吴。

咸宁四年(278年)十一月,羊祜病逝,西晋以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次年,益州刺史王浚、镇南将军仁预又先后上书请求伐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开始大举伐吴,发兵20万,大军发为六路,在东西千余里的边境线上,同时出击,以镇东将军琅玡王司马伷出涂中(今安徽全椒县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渐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横江浦),建威将军王戎趋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军队顺流而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节制全军。

王浚所统水军顺江东下,先破丹阳,东吴太守吾彦在长江要害之处,设置铁锁链,横断长江航路;又制作一丈多长的铁锥,暗置江中,阻止船舰通过,王浚率军七万,乘船东下,用预先作好的大筏,缚草为人,被甲持仗,立于筏上,命会水者推筏前进,排除铁锥。又制大火炬,浇以麻油,烧断横江锁链,破除障碍,然后顺流而下,攻克武昌,直逼建业。其时杜预所部也取得了江陵,沅、湘以南到交广,州郡望风而归附。

王浑所统陆军在历阳(安徽和县)大败吴军,接着直奔南方。孙皓派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军三万渡江阻击。吴军开至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上)时,沈莹劝张悌不要渡江北上与晋军决战,要积蓄力量,等东下的晋水军到来时再战。张悌不听,渡江包围王浑部将张乔,吴将沈莹率精兵五千,向张乔部发起进攻,晋兵不动,连续三次都攻不破敌营,率兵引退,部众顿时溃散,西晋蒋班与张乔趁势前后夹击,吴军大败,张悌及部将孙震、沈莹战死。孙皓又急忙派陶浚准备领兵迎战,当天晚上,召集起来的兵士就全逃散了。

其时,东路司马伷的军队也逼近建业,孙皓势穷力竭,只得分派使者向王浑、王浚、司马伷处投降。

王浚自武昌扬帆东下,兵甲满江,旌旗遮天,直逼建业。吴水陆军纷纷溃逃,吴主孙皓诣军投降王浚。

孙皓投降后,被迁往洛阳,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孙皓登殿叩首,拜见晋武帝,司马炎对孙皓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孙皓回答说:“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司马炎问东吴旧臣有关孙皓灭亡的原因,薛莹回答说:“孙皓君临东吴,亲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诸将人不自保,此其所灭亡也。”

西晋灭吴后,结束了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使国家重新归于统一。

士族门阀

士族是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东汉以来见于史籍的有大姓、著姓,冠族、甲族等名号。名士是这个阶层的代表。他们“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这些名士文化修养程度高,政治地位高。他们通过汉代乡里评议制度和东汉以来经学选人的制度逐渐操纵了选举,把持了政权。

东汉自安帝以来任用宦官,宦官插手选举以后,抑制了士族的发展。东汉末年,外戚何进同士族袁绍、名士何颙、荀攸等秘谋诛杀宦官,宦官张让等率先动手杀了大将军何进,接着董卓入京,引起军阀混战,混战结果形成了三国割据对峙,各个政权都积聚了大批名士。“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集结于魏、蜀、吴三个政权之下。曹操政权下更是名士云集,他们在平定北方中都建立了谋谟之功。如荀彧力阻曹操官渡退兵,荀攸谋擒吕布,郭嘉主伐乌桓,钟繇安抚凉州,国渊典领屯田,在他们的帮助下,曹操统一了北方。但赤壁之战后,曹操便对名士集团进行了清洗和杀戮,使名士集团受到重大的打击。

曹丕即位当了皇帝后,马上又接受了名士、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目的主要是为调和曹魏政权下士与庶两大社会集团的矛盾,兼顾二者的利益,从而使士族重新在其政权下为其服务。这项制度规定了选举人才的依据为德、才、家世三项。但由于东汉以来土族力量的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所以从一开始选举权就掌握在士族手中,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完全变了形,出现了只重家世,不重才能情况,特别是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集团掌握朝政以后,九品中正制更成为士族操纵政权的工具,造成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的局面。

西晋政权建立后,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士族发展为世袭士族,即世族。由士族到世族的演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其次,西晋建立初和建立后,建立了两项制度,第一项是五等爵位制。司马昭为晋王时,命裴秀制定五等爵位制,受封者主要是士族,最大的是贾、裴、王三家。另一项制度是晋咸宁六年(280年),官吏占田荫客制的规定,官吏占田同九品中正制的九个品位相适应,品位与占田数量成正比,具体规定是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同时规定官吏可以按品次庇荫亲属,庇荫客户,其庇荫数额也是按九个品次规定的,并且还规定“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这两项制度实际上是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世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和一定程度的世袭权,从而成为九品选人的主要依据。西晋用法律形式规定的世族的特权和世袭权同汉代士族的情况大为不同,汉代也有世代做官的情形,但它是由选举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漏洞和弊端造成的,没有法律明文规定。

西晋时期的世族主要有:平原华氏(曹魏时华歆至太尉)、东海王氏(起自王郎仕魏至司徒)、河东裴氏(起自裴潜仕魏官至尚书令)、河东卫氏(起自卫觊仕魏至尚书)、扶风苏氏(起自苏则仕魏至侍中)、京兆杜氏(起自杜畿)、北地傅氏(起自傅嘏)、清河崔氏(起自崔林)、太原王氏(起自王昶)、琅邪王氏、范阳卢氏。就其渊源来说,大都由曹魏时的显贵发展而来。

西晋时的世族主要特征是,政治上拥有世代做官的特权,在意识形态方面,世族一般都崇尚玄学,许多大的世族显贵同时就是玄学的代表人物。世族在社会生活中崇尚旷达、逍遥,这种风气到西晋中后期更为严重。当时的显贵子弟,裸身饮酒,戏弄婢妾,“逆之者伤好,非之者负讥”。同时世族为维持其社会地位,常在婚姻上筑起一个堤坝,“士庶不婚”,世族只在其阶层内部择偶联姻。在经济上,世族普遍都有各自的庄园,如西晋石崇在河南金谷涧(今南洛阳市西北)有别墅,周围清泉茂林、观阁鱼鸟、果木药草,莫不毕备。世族地主庄园的主要劳动力是部曲、佃客,他们的身份低于自耕农民,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土地。

西晋灭亡后,世族在东晋建立起了世族门阀统治,实质上就是几个大的世族集团轮流控制朝政。终东晋一代,有山东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五个门阀集团依次专政,世族门阀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大田庄,他们靠占土护泽以图发展,思想上主要是崇尚玄学。门阀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东晋以后,这种统治形式再没有出现过。

南北朝时代,虽然门阀统治的形式不存在了,但世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政治经济上仍有很大的优势。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由尚书左仆射何尚之参议,“发南兖州三、五民丁,父、祖、伯叔、兄弟仕州职从事、及仕北徐、兖为皇帝、皇子从事,庶姓主簿,诸皇帝、皇子府参军督护、国三令以上,相府舍者,不在发例”。确定了免除兵役的特权范围,实际上规定了列入世族的最起码的标志。以后宋、齐时期的寒门地主和富裕商人为取得以上免役特权,就努力使自己的家族符合上述规定,出现了改撰户籍的情形,所以到南齐初年,下令大规模检籍,结果又导致了唐寓之起义,参加起义的成员主要是被提出的改窜户籍的寒门地主,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了,但检籍也不得不停止。宣布恢复颁布的户籍,世族队伍迅速扩大了。

在北朝,早在北魏太武帝统治时,汉人世族崔浩就提出“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实际上就是要清定流品,分别士庶,当时阻力很大,崔浩被诛,与此大有关系。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定姓氏。孝文帝定姓氏的标准是,根据先世官爵高低来判别姓族高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正式下诏:“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居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崔、卢、李、郑)。”

隋开皇七年(587年),科举制被定为国家制度,九品中正制被正式废除,世族阶层也随之衰退。

晋初奢侈贪鄙之风

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初,发了一个诏令,要求大弘俭约,将府库的珠玉宝器玩好之物,赐给王、公以下大臣。此后不久又下诏令“省郡国御调,禁乐府靡丽百戏之会及雕文游畋之具,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看起来很有一番清俭持国的气魄,但实际上从西晋立国之初,由于对世族的特殊优遇和颁行了官吏占田庇荫制度以后,西晋统治上层的贪鄙、奢靡、荒淫、放荡之风已不可遏止。

世族何曾在晋武帝即位初为太尉,进爵为公,食邑1800户,不久又迁为太傅,赐钱100万、绢500匹。何曾生活特别奢侈,宅寓、车马、服饰,穷极绮丽,饮食厨膳,以拟于王室。武帝宴请大臣,何曾不吃太官设置的酒宴,武帝只好专门为他另备酒食。平常饮食非常讲究,每日饮食费用上万钱,还说没有下箸(筷)处。何曾的儿子何劭,其奢侈程度,胜过其父,每食必有四方珍异,日餐所费,耗资二万。

王济和皇室是姻亲,娶常山公主,其富裕奢豪更是令人咋舌。当时洛阳京城地价很贵,王济买地作射马场,花钱无数,人们称其地为“金沟”。其生活之侈费使晋武帝司马炎见了也大为吃惊。一次晋武帝至王济居处,见王济食用器具都是玻璃器,有婢女百余人,身着绫罗丝质衣服,手擎饮食器具,列队侍奉左右。所食蒸豚(小猪),尤为肥美,异于常味,司马炎很奇怪,问这道菜的作法,王济回答日:“以人乳饮豚。”武帝听了,很是不悦,没吃完,便起身而去。

太仆、征虏将军石崇和后将军王恺更是富拟君主。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以麦糖洗锅,石崇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作步障四十里,石崇作锦质步障五十里。石崇以香椒作泥,王恺以赤石脂涂墙壁。武帝曾赐王恺一株珊瑚树,高二尺,珍奇无比,世所罕见。王恺在石崇面前炫耀,石崇以铁如意顺手把它击得粉碎,王恺大为不快,石崇乃命其左右,将自己收存的珊瑚全部拿出,其中高三四尺就有六七枚,全都光彩耀目,任其挑选,王恺见了,自愧不如,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