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5334000000007

第7章 藏锋匿芒,才华内敛--个性过强招中伤(2)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学会低调地为人处世。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开始衰败。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则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锋芒太露,“四面楚歌”

锋芒太露,是做人的大忌,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人在人生中往往遭受挫折,甚至酿成悲剧。

人与人是平等的,一个人不应该让他人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当一个人让别人感觉到自己被威胁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强的抵抗,这种抵抗很多时候是玉石俱焚的。一个人太优秀了,容易让别人受到威胁,因此人们往往不喜欢太优秀的人;一个人太富有了,容易让别人觉得心理不平衡,以致有些人不能用正常的心态正确对待财富。人不仅不能表现得太优秀,不能表现得太富有,更不能表现得太狂妄。狂妄给人造成的威胁感最大,是应该极力避免的。过于狂妄的人往往自取灭亡。

春秋时期,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很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然而大的诸侯国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国家大权很快就落入到大夫们手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晋国。晋国是当时的中原霸主,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开始衰落,最后国家大权掌握在四家大夫手中,这四家分别是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在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当时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抢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他的理由是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但是后来被吴国和越国夺去了地位,要想让晋国再次强大起来,只有每一家都拿出一些土地来。

其实大家都明白,智伯瑶不过是想通过为公的名义来迫使他们交出土地。然而三家此时还没有结成同心,不会联合起来抵制。这个时候,韩康子首先答应了智家的要求,而魏桓子看到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他也没有必要去冒犯智伯瑶,于是也答应了他的要求。

已经得到了两家土地的智伯瑶很是得意,于是向赵襄子要土地,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赵襄子居然一口回绝了,理由是土地是祖上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能随便送人。

智伯瑶听到后十分生气,于是让韩、魏两家和自己一起发兵去攻打赵家。

不久,智伯瑶就以自家军队为中军,同时率领韩家的军队和魏家的军队共同讨伐赵家。

赵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敌众,便带领赵家兵马退守晋阳。智家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这个时候,赵襄子命令所有将士只能守城,绝对不允许交战。当时只要三家兵士攻打城池,赵家的将士就射箭,结果箭如飞蝗一样从城楼上射了下来,三家人马根本就没有办法前进一步。就这样,依靠弓箭,赵家死守晋阳城长达两年多,三家兵马对其无可奈何。

智伯瑶很是焦急,有一天,他亲自到城外察看地形,突然看到了晋阳城东北的晋水,于是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因为晋水绕着晋阳城往下流,因此只要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晋阳城就可以完全被淹没了,这样就不用浪费他的一兵一卒了。很快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挖河,一直通到晋阳,同时还下令让人在上游筑坝,以蓄高水位。

当时正好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很快就蓄满了。这个时候智伯瑶十分得意,于是命令兵士立即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很快,大水就直扑晋阳而去,把城里灌了个饱。

晋阳城里所有的房子都被大水淹没,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跑到房顶上去避难。因为灶头也被大水淹没,所有的老百姓最后不得不将锅挂起来做饭。为此,晋阳城的百姓特别痛恨智伯瑶,宁可被淹死,也绝对不投降。

智伯瑶对自己的杰作十分得意,于是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洋洋得意地指着晋阳城对他们说:“看吧,看吧,这个晋阳我们唾手可得了。以前我还只是以为晋水能像城墙一样阻挡敌人,但是没有想到它还能灭掉一个国家。”

虽然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表示认同,但是心里不禁“咯噔”一跳。因为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韩家的封邑平阳的旁边都有一条河道,智伯瑶说的话已经点醒了他们,既然他能下这样的毒手来用晋水淹晋阳,那么也许有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另一方面,由于晋阳被大水淹了,城里情况十分危急。这个时候赵襄子再也坐不住了,他找来门客商量对策。门客张孟谈认为,韩家和魏家顺从智伯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只要我们去找他们谈谈,事情或许还有转机。

于是当天晚上,张孟谈便偷偷地出城,他来到韩康子和魏桓子的营帐,跟他们约定反过来攻打智伯瑶。这个时候,韩、魏两家正在担心自己以后的命运,听到张孟谈的说法,自然十分同意。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还在自己的营帐里睡觉,突然之间他听到一片喊杀声,于是他慌忙爬起来,才发现自己的兵营里已经全部是水。开始,他还以为是堤坝决口,于是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只一会工夫,水势越来越大,一下子把兵营给全部淹没了。智伯瑶很是惊慌,突然之间只听到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军队驾着小船冲杀过来了。智家的士兵还没有反应过来,结果被杀死和淹死的人不计其数,而智伯瑶也被逮住杀掉了。

智伯瑶之所以功亏一篑,原因在于他太猖狂,过于贪婪,使人感到了威胁。历史上凡是太猖狂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任何时候都不可锋芒太露

锋芒毕露毫无益处可言,自我炫耀者只会招致他人的反感,乃至他人的打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心里不高兴,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毕露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看周围的同事,那些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智,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自己的阻力,成为自己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自己的阻力,成为自己的阻力,便也成为自己的破坏者。四周都是自己的阻力或自己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自己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扬名立万的目的?

李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备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承受了许多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的前途安排荆棘。

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古人之三缄其口,即使能开口,也是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你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

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因此,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的人,要记得千万别锋芒太露。

盛气凌人,招人忌恨

聪明过头招人忌,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有这样一种自视清高的人:他们锐气逼人、得意扬扬,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露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唯独看不起眼前的任何人。这种人常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有一点本领就觉得自己有十八般武艺,到处张扬。

凡事太张狂,太咄咄逼人,不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