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5325800000069

第69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55)

据说孩子降生之际,有一道炫目的赤光照入宫室之中,明如白昼。刘钦十分诧异,遂召来卜者王长,请他占卜一下。这位算命先生神秘莫测地要求左右回避,随后悄悄对刘钦说:“此兆吉不可言。”一心指望孩子能大富大贵的刘钦当然喜不自胜,心里如同畅饮了甘露一般。就在这时,又听说济阳县的田里长出了嘉禾,一茎秀九穗,是难得的吉祥之兆,而且这年风调雨顺,全县的收成也十分理想。所以,刘钦就给新生的儿子取名为“秀”,意思就是庄稼出好穗。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弱小的生命,日后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成为名垂千古的风云人物。

但这座装饰华丽的行宫并不是刘秀自己的家,他血统之中的贵族色彩也已依稀难辨。然而他和皇室十分疏远的血缘关系,却给了他影响历史的机运,为他创造了君临天下的有力根据,使他的大富大贵远远超过了他的祖先们。

据《后汉书》记载:刘秀他们这一宗,属于宗室远亲。从西汉中晚期开始,一直居住在南阳。论辈分,刘秀和他的兄长们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出于汉景帝刘启一脉,是景帝的第七世孙。汉景帝总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叫做刘发,说起刘发的出生,倒也是十分有趣,纯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性。

刘发的亲生母亲唐姬原本是景帝妃子程姬的侍女,地位非常卑贱,宫里都叫她“唐儿”。有一天,景帝召幸程姬,要在程姬住的宫殿里就寝。不巧的是,这天程姬正逢月事来临,身子不便。宫殿里的妃子很多,景帝难得来一次。程姬不愿意让景帝扫兴,自己的身体又不行,怎么办呢?程姬实在没办法,就想了个主意,自己先陪景帝饮酒,使皇帝大醉。然后,程姬就让唐儿精心打扮了一番,去伺候皇帝就寝。唐儿姑娘本是个清秀佳人,这一打扮,倒也成了国色天香的大美女。正当唐儿低头含羞、轻挪玉步时,喝得迷迷糊糊的汉景帝,已不顾一切,一把抱起了唐儿钻入纱帐。直到第二天早上,景帝醒来才发现陪侍的人不是程姬,而是宫女唐儿。然而,经过这么一夜的巫山云雨,唐儿竟然怀孕了。十个月后,唐儿生了一个男孩,景帝为他取名叫刘发。按照儒家礼法和皇家的制度,汉景帝不得不给唐儿一个“唐姬”的册封。但是由于母亲出身卑微的关系,刘发的地位很低下。刘发在兄弟们中很不起眼,景帝也很轻视刘发,因此,就在公元前155年,把刘发封到“卑湿贫国”的长沙地区去做长沙王。那时的长沙,属于半开化地区,气候湿热,经济也不发达,一般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这个地方甚至在一百多年后的王莽时期都很贫穷、落后,还起了“填蛮”这样一个荒芜的名字。可以想像刘发当时到长沙的心情了。

13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42年,景帝召集诸侯王来朝饮宴。皇帝下诏让诸王起舞为今上祝寿。刘发跳舞时,“张袖小举手”,即手举袖口,手稍抬起,缩手缩脚,看起来很不自然。景帝问刘发为什么如此滑稽?他从容地回答说:“儿臣的长沙国地域狭小局促,不能回旋。”景帝明白了儿子的意思,很欣赏刘发的幽默、机敏,就把武陵、零陵、桂阳三个郡都划给了长沙国。就这样,刘发竟然以这样一次对话,使一个“卑湿贫国”变成了幅员近千里的大国了。

刘发的一生很平淡,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称赞的辉煌业绩。但是,他的第六世孙就是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室“中兴”之君。后人感叹说,假如没有那次纯属偶然的“误会”,就不会有刘发,更不会有刘秀,也不会有东汉。汉朝的统治时间起码要缩短两百年,中国的历史也将改写。当然,偶然之中有必然,历史不容假设。即使没有刘秀,其他的人推翻王莽也是迟早的事。至于建立的新王朝是否会像东汉国运那么强盛、绵长,那就很难说了。因此,就有了这个着名的典故——“唐姬误会”。

到了西汉中叶,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化诸侯王势力,以所谓的“推恩令”重新分割诸王的封地,遍封诸侯王弟子,使一直困扰中央政府的诸侯王问题得以解决。这一道皇恩浩荡的诏令惠及了刘发的次子刘买,刘买虽非嫡长,却也得以封侯,封邑在零陵郡泠道县的舂陵乡(今湖南宁远东北)。刘买过世之后,大儿子熊渠继享舂陵侯爵位;熊渠死后又由儿子刘仁继承爵位。

刘仁觉得南方的气候过于潮湿,山林阴气袭人,生活甚为不适,遂上书汉元帝,愿减少食户(原有476户)内徙南阳郡。刘仁的请求得到了皇帝的恩准。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刘仁整个宗族迁至南阳郡蔡阳县的白水乡(今湖北枣阳西南),仍以舂陵为封国之名。

南阳郡位于荆州北部,东邻江淮,西依武当,南望江汉,正北直指函谷关。南阳郡方圆26000平方公里,拥有三十余镇,数十万户,人口超过百万。界内有绿林山、桐柏山和衡山,又有池水、淯水、沔水、湍水等大小河流,山清水秀,风物宜人。由于水土条件十分优越,南阳素以富饶闻名远近。郡治所在地宛城位于南阳中部,是当地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四方人士往来的必经之地。

据说在西汉末年有一个叫苏伯阿的朝廷使者,奉使经过南阳,被那里的风景所吸引。这位善于望气的高人,遥望舂陵之地,情不自禁地大加赞叹:“气佳哉!郁郁葱葱然。”意思是说这个风水好、云气佳的地方,是不是要出大人物了呢?

熊渠的兄弟刘外就是刘秀的曾祖父,官至郁林太守。由于嫡长继承爵位的缘故,刘外和他的子孙也就与爵位无缘了。刘外的儿子刘回官至巨鹿都尉,职位虽次于郡守,但也是二千石官秩的地方长官。而到了刘秀的父亲刘钦这一代,只当了个县令。县令究竟是多大的官呢?《汉书》记载说:“令、长,皆秦官也。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不满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由此可见,刘钦只是一个品序为六百石至千石的县令。从长沙王刘发到济阳令刘钦,真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官职越做越小,家庭情况也越来越差,衰落之势已是洞若观火的事实。

刘钦虽然官职不高,收入相对有限,但经常得到舂陵侯刘敞的资助,所以家庭条件还算可以。舂陵侯刘敞是刘仁的儿子,也是南阳刘氏宗族的宗子,家产相当丰厚,但他谦俭好义,把父亲留下来的财产都分散给了兄弟宗亲。这在崇尚家族团结的汉代,当然是一种为人称道的美德。作为舂陵侯宗族重要支系的刘钦家庭,自然也得到了较大的资助。刘钦的家境虽然称不上十分殷实,但与乡里的大多数亲戚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刘钦的妻子樊娴都出自南阳的富豪之家,这也使刘钦的经济状况更加稳固。

不幸的是,刘钦早逝,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倒下,只剩下寡母和六个年幼的孩子,那年,刘秀刚刚9岁。长兄如父,大哥刘帮助母亲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可是,刘也还是个未及弱冠的孩子,他们的叔父刘良于心不忍,主动提出帮助嫂嫂抚养刘秀兄弟,并让他们接受启蒙教育。年稍长,就让他们去长安太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刘秀返回故乡南阳,开始做一个本分、勤劳的农民。但也许真的是命中注定,刘秀28岁时投入反莽运动,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就成为一代帝王。刘氏一门重新崛起。

约公元46年~约120年,古希腊作家普卢塔克在世,着《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汉明帝——刘庄

刘庄,初名刘阳,字严,封东海王。生于公元28年三月己酉日。他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光武帝最喜爱的“光烈皇后”阴丽华。刘庄自幼聪慧异常,勤学好读,天赋很高。他十岁就能读懂《春秋》,后又精通《尚书》等儒家经典。光武帝刘秀十分宠爱这位颇富才华的儿子。公元43年,刘庄被立为皇太子,公元57年2月,光武帝刘秀病逝。太子刘庄即皇帝位,是为汉明帝。

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上相对安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明帝即位后,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的中兴大业,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使这一局面得以延续。

在政治上,汉明帝以刑理治国,法令分明,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有防范。

社会经济方面,则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公元69年,刘庄派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从此使黄河900多年未发生重大改道。明帝还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永平九年至十二年,由于“岁比登稔”,出现了“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繁荣局面。

对外方面,汉明帝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少数民族侵扰的威胁,同时又执行民族团结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公元73年,刘庄派班超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曾亲临辟雍给太学生们讲授经义。明帝还重视佛教,在公元68年派人拜求佛经、佛法,并于第二年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寺——白马寺。明帝聘天竺高僧在白马寺译经、传教,从而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据史书记载,明帝之世,“吏得其人,民乐其业,远近畏服,户口增强”,“天下安定”,“百姓殷富”,出现了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明帝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期间,史称“明章之治”。

公元75年农历八月壬子日,汉明帝刘庄驾崩,在位19年,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三十七里),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即取“照临四方”、“思虑果远”、“谮诉不行”之意。

汉孝明皇帝刘庄

姓名:刘庄,字严

卒年:公元75年

原名:刘阳

死因:病逝

出生年月:公元28年3月

享年:48岁

属相:鼠

曾用年号:永平

父亲:刘秀(光武帝)

庙号:显宗

母亲:阴丽华

谥号:孝明皇帝

初婚年龄:不详

配偶:马氏(皇后),贾氏等

子女:9子,11女

陵寝:显节陵

在位时间:公元57年~公元75年

继任帝王:儿子刘炟(汉章帝)

平定诸边

东汉建国伊始,中原由于改朝换代的大混战,无力西顾。使西域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远离中原而去。北方匈奴、西北诸羌及西域各族,北乌桓与鲜卑,还有南蛮、西南夷等少数民族,都活跃在东汉的边地,对东汉构成或大或小的威胁。

光武帝刘秀登基称帝后,采取怀柔息民的羁縻政策来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东汉的边防来说,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因此,在光武帝统治末期,周边各少数民族都蠢蠢欲动,伺机反叛。

东汉建国之初,莎车王国(位于今新疆莎车)想趁此机会武力统一西域,不断向周边国家攻击。公元45年,车师后国(今新疆吉木萨尔)、鄯善(今新疆若羌)、焉耆(今新疆焉耆)等18个王国,联合派遣王子到中国首都洛阳,要求东汉王朝派遣总督(都护)保护。由于中原在大混战中,人口锐减、国力不足,而北方的匈奴仍然与之对峙,东汉政府不得不拒绝他们的要求,送请王子们回国。各国听到消息万分恐慌,向敦煌郡长(太守)请求:“汉朝不派总督,我们也没办法勉强,但是请许可王子们住在敦煌,表示中国并没有遗弃我们,假装总督随时可到我们国家,借此能对莎车王国起到阻吓的作用。”不由分说,王子们都赖在了敦煌。到了公元46年,王子们终于耐不住敦煌的寂寞,纷纷自行回国了。

这时候莎车王国就明确地了解到中国是不会派遣总督的,大为高兴,大肆侵略各周边国,大败鄯善军团,击斩龟兹国王。鄯善国王再次请求中国的友好援助,并做出无可奈何的威胁:“如果得不到帮助,我们将臣服匈奴来对抗莎车国。”东汉政府听了说:“实在没办法,我们不干涉你们国家的内政。”于是,各国就只能投靠另一棵大树——匈奴汗国了。而再度强大起来的匈奴也开始继续骚扰边境,并且控制了西域各国。

公元57年,刘秀驾崩不久,烧当羌也在陇西反叛。九月,打败了郡太守刘盱的守兵,谒者张鸿率军前往救援,结果战败而归。十一月,汉明帝刘庄派马武率四万汉军伐之,第二年七月才大破烧当羌,解决了陇西反叛。

公元58年,乌桓叛乱,辽东太守祭彤派兵击之。北匈奴的骚扰一直没有停止过,南匈奴虽归附汉廷,但也多有不服。公元65年,郑众出使北匈奴,单于令郑众朝拜自己,郑众坚决不同意。于是,单于派兵围困使团住处,不供应饮食,想逼迫汉使就范。郑众等拔刀自卫,誓不屈服,单于怕事情闹大,不得不放还了汉使。

但如此嚣张的气焰已使其野心昭然若揭。以至于郑众被再派出使时,多次上书不欲前往,甚至在迫不得已出使的路上还在力争,最后惹火了皇帝,派人追回郑众,下狱罢官。直到听匈奴来使谈到郑众与单于争礼的正气壮举,汉明帝才给郑众平反,让他官复原职。

公元73年,汉明帝派军分四路征讨北匈奴。窦固、耿忠一路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一直追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今新疆哈密西)地,获得了全面胜利。其后,窦固又以班超为使,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在这两次出使过程中,班超也遭遇了很多困难,但他凭借着胆识与魄力,果断出击,终于征服西域诸国,使西域诸国再度与汉朝交好,且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任命两次出使西域的班超担任此职。东汉政府再次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

尊儒重教,兴办学校

明帝热心提倡儒学,积极支持兴办各类学校,褒奖广大儒生,重用优秀儒生,人才储备充实,正如宋代的叶适所说,“人才之盛,十倍前汉也”。

刘庄继承了光武帝倡导经学的传统,重视各类学校在经学传授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各种学校的兴办。在公元59年,刘庄先后在辟雍(辟雍是周代时就设立的培养贵族子弟的高等学府,也就是当时在京师洛阳设办的太学)中举行了大射礼和养老礼。养老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对老而贤且具有某些资格的老年人,按时供享酒食,表示尊敬之意。拜名儒李躬为“三老”,封他的老师桓荣为“五更”,皆以二千石俸禄给养终身,这相当于当时九卿之首的太常的俸禄,级别是非常高的。这样,刘庄就把光武帝在位最后一年修建的辟雍,变为礼仪教化的场所。行礼完毕,明帝就和老师们带着太学生们一起到礼堂学经。而且明帝还做了演讲,来阐述自己对学习经书的体会,众儒者及太学生手执经书,向明帝讨教疑难问题,官绅大夫们环挤在辟雍的桥门之外,等候听明帝的演讲,听众数以千计。东汉明帝刘庄可谓古今中外以帝王身份登上高等学府讲台演讲的第一人,从而使辟雍成为传授经学的最高讲堂。对于光武帝时兴办的太学,汉明帝极力维持。他努力把一些“经明行修”的大儒、名儒选拔为博士官,到太学中讲授经学。因而,在汉明帝时,太学传授经学的地位并没有下降,仍然是国家传授经学的重要场所。明帝不仅继承了光武帝潜心向学的风范,而且把崇儒之风推向了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