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红泥炉(全集)
5324000000009

第9章 西北行(3)

25日(星期五)顺着河西走廊西行,走到了敦煌,丝绸之路在此分成两路入西域,北路出玉门关,南路出阳关。阳关和玉门关,对东西方交通和文化、经济交流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汉书·西域志》中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于河西走廊建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据有玉门关和阳关。在这两大名关,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年一阵风,由春刮到冬”,而我们去的那几天,老天爷似乎特别开眼照顾我们这些山西人,可谓天地之间无风无雨无沙尘。经过了张掖大佛寺的我们,或许对着苍天的开恩,会在不经意之间念上一声“阿弥陀佛”。

一路走来,感到唐代山西诗人对玉门关和阳关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用人世间最美妙的诗句传颂大漠戈壁的美名。蒲州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大气磅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荒凉、空旷、古朴、悠远之间,诗人的感受准确细腻,立意高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多少人感到了生命旅途的孤寂和亲情友情爱情的可贵。阳关不仅仅成为一个历史地名,更是现实与历史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里最多的就是绵延不断地生产出一种叫“怀古”的情结,丰富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与想象力,让时光的隧道中闪现出一道道亮光。阳关的葡萄种植现在已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重要途径,阳关镇的新农村、新楼舍,看上去也相当不错。

前一天的中午,午饭在酒泉吃。据说酒泉是因抗击匈奴名将霍去病大将军犒赏官兵时将两瓶御赐好酒倒入池中的美丽传说而得名。餐后就到酒泉夜光杯的产地观看制作夜光杯的材料和工序,体味“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在夜光杯生产厂房的入口处,挂着加工成红底金字的挂匾:“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美,辞藻美,书法也佳,这是太原诗人王翰的名作。远行几千里来到酒泉,我买了两只据厂家说是采自祁连山墨玉经过38道工序加工成的酒泉夜光碗和两对酒杯作为纪念。回来摆放在家里的吧台酒柜中,射灯之下静静观赏,的确美不胜收,更添几分喜悦。唐代的山西诗人,让我们走出娘子关几千里还能感受到他们创造的大唐文化的华彩和魅力。三位唐代的山西王姓诗人,让河西走廊的雄关要隘,让西北粗犷的风沙戈壁滩留下了无限美丽孤傲的诗句,成为后人凭吊古迹名胜的文化伴侣极品。

汉武帝时征伐匈奴,派出了山西平阳郡的卫青、霍去病率师西征,扼守玉门、阳关,筑城障列亭至玉门。而当年从西安到敦煌,正常情况下至少要两个月。卫青身为武将,却有谦让仁和、不结党、不养士的美德和雅量。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横空出世,勇冠三军,大漠戈壁,闪电奔袭,少年英雄,攻无不克。汉武帝十分喜爱霍去病,准备为其修建府第作为军功嘉奖,霍去病这位歼敌成千累万的年轻将军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八字千钧,名句万古。正是这两位西汉名将,让“河东出将”的美名,成为历史在某一时空里的永恒定格。

河西走廊三晋人,何处春风不留名。汉名将,唐诗人,玉门、阳关说晋人。

我在晋西北的一个古城长大,自小便与西北这样的地方结缘。多年来,晋西北就以贫瘠落后特别是革命老区而闻名,然而,看到了真正的大西北的一部分,看到了敦煌地质奇观雅丹地貌时,还是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此时出现难以适应的干燥,几天下来,唇焦舌干,难以忍耐。而早于我们百年前的人们,他们处在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禅宗派认为:生命是自然的体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唯一,有时只在于一呼一吸之间。也可以说,生命的确只是在于呼吸之间。红柳、胡杨、骆驼刺、芨芨草,戈壁滩上顽强地生长着适应这一方贫瘠土壤的植物。陇上人文,千古名辞,在荒凉奇美中流露出许多出神入化、沁人心脾的精神来。

晚上23时许,与晓瑜院长一起从敦煌乘飞机到兰州。次日凌晨早7时,乘坐兰州到太原的班机返回。

第十(节) 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

不到西北,不知道中国之广袤;不到西北,不知道中国依然还不富裕;不到西北,不知道生命与历史的厚重。山西社科人西北万里行的考察活动,太原至西安600多公里,西安至兰州又600公里,兰州到敦煌1200公里路程,可惜我走的并不是全程。

对每个人来说,此行收获不小,我也没有例外。1941年,蒋经国先生到西北考察,经过六盘山华家岭的时候,整晚刮着大风雪。《蒋经国自述》里这样记录:“我们说囤积居奇到处都有,但是因为地方的不同,囤积的东西亦各异,在华家岭一带,因为终年很少下雨,每年需要的水,全靠冬天积雪融下来的雪水,所以在那里,问人家的财富,不问有多少钱,而问有几缸水,而囤积居奇的人所囤的东西,也就是水,冬天囤着,夏天高价出卖。”他提出建设西北的几点意见:一是改良饮用水源;二是种树防沙防风;三是解决交通问题;四是发展农业。今天看来,水和风沙依然是改良西北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要求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西北地广人稀,农业经济与中草药发展大有希望。阳关镇的发展已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与开发大西北的成效,应该说“春风已度玉门关”。锁阳镇的名贵中草药,以锁阳而着名;武威的黄羊,瓜州的白兰瓜,高原的冬虫夏草,敦煌的风力发电群组,戈壁上的天然气抽采,都让我们感受到西北建设的伟大事业,正在带动着当地的发展与进步。

西北的进步,就是中国的进步,没有全新的西北,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北的交通问题解决的不错,农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水和沙的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干涸的盐碱土,坚硬的戈壁滩,植树造林和改造生态环境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解决水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或者说是根本办法,还是要多种树多造林。在敦煌的时候,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消息让人感动:宝兰铁路二线正在建设中,为了保护一棵三人合抱、有600年历史的老槐树,铁路部门决定更改设计,绕道施工,为此增加了近2000万元的建设费用。而这株老树位于距兰州38公里的榆中县三角城乡下的彭家营村,村民们说,这棵树是明朝初期彭姓家族从山西带来的树苗种植成活的。当地常年缺雨干旱,这棵大树却枝繁叶茂。为了一棵可以见证数百年历史的大槐树,真应该感谢彭家营的村民,感谢甘肃的铁路建设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西北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

第十一(节) 蟒河一日

多年以前,就听说晋东南的阳城县有个美丽的蟒河风景区。也许是女人天生与蛇类动物有些特殊的联系,抑或是传统文化影响之缘故,对以巨蛇取名的蟒河不禁有些神往。

国庆(节)休息的几天,相识二十年的同学在国内最大的无烟煤基地晋城市聚会。除了叙旧联谊类的活动外,安排了金秋十月的蟒河之行。位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下的蟒河,刚刚跻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行列,这里曾有“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并挖山不止的北山愚公,更有高级别的保护物种娃娃鱼和数百只野生猕猴群为她添彩。去蟒河前就听两位阳城人讲过:“不去蟒河后悔一辈子,去了蟒河一辈子后悔。”这不乏煽动又充满诡辩的说道,更平添了我的一段好奇心。

2日,一个晴朗的早晨,大队人马乘车南驶,到蟒河外围“巳时”将尽。据说以十二地支命名时辰就充分考虑到了动物的属性特点,比如“巳时”为上午9点至11点钟,此际阳光普照,雾气消散,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在这天地之间乐陶陶暖融融的时候,蛇从洞穴中爬出,开始了一天的活动。我们的蟒河步行也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将近或已过不惑之年的四五十人同行,便生出许多的乐趣和莫名的兴奋来,可谓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行了。

对于蟒河,我过于轻看她了。此番出游一开步便踏上了峭壁突兀陡坡崎岖的下山道,这是始料不及的。细细想来,尽在情理之中,水往低处流嘛!因此我们必须先下后上了。陡坡给穿着有跟鞋的现代女性一个下马威,此刻她们最大的心愿莫过于一条阶梯小路从天而降。走在前面的人,偶尔对着空谷喊上一两声长长的号子,显示自身的矫健,博得大山的共鸣,也算给后来者一个照应。终于到达河槽了,扑面的清风将燥热的心绪渐渐平息。蟒河比想象中要深得多,两侧翠峰壁立,谷底卧石清泉,飞瀑争鸣,水花欢唱,柔和的阳光遍洒,相悦的同窗畅叙。一条三十多公里长的峡谷蜿蜒伸展,恰似神气十足鳞片闪光的巨蟒舞动。层峦叠嶂的山峰峭壁间偶尔挂出张张水帘,犹如千万颗晶莹的珠玑飘落溪谷。有人不慎湿了鞋子,山谷里随即传出潺潺流水伴奏的阵阵笑声。在青山合围的深谷驻足,在绿水荡漾的石峪小憩,撩拨凹石板上的汪汪碧水,饱餐山谷间弥漫的草木清香,顿时便觉神清气爽,采菊东篱或桃花潭水之类对景当歌的情结油然而生。

山林野趣让我们暂时告别了城市的喧嚣,不便的交通让蟒河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但愿蟒河更长久地保持她的天生丽质,她的质朴宁静,她的超凡脱俗。躁动的人类需要大自然的拥抱。踩着圆溜溜的光洁河槽卵石,穿越白绿相映的峡谷长廊,领略蟒河不假人工的风光,我们手脚并用再次踏上崎岖山道。山的挺拔,水的秀美,野生猕猴的嬉戏,蛙虫飞鸟的自得,甚至茅屋草蓬下的小木板凳,让人不时生发点点灵气,滴滴遐思。尽管回程路上一多半时间都在攀援,还是感觉比去的时候轻松了许多。日落时分,乘车回营。虽说路上辛苦,旅途劳顿,依然觉得此番出游无怨无悔也无憾。

第十二(节) 善陀仙台游记

有约在先,同窗结伴,来到巍巍太行山麓。人类喜欢向自然挑战的天性始终占着上风,用最短的时间,行最远的路,将近或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们,都感到了一些登攀的劳苦,然而还是经不起静穆空山的诱惑,向着最后一个目标冲刺。

黎城县北三四十公里处,有一个名气不大的地方叫善陀。陀便是山冈,元朝文学家袁桷有诗为证:“藉草各小憩,侧身复登陀。”可见陀是让人去登的。陀与其他字眼组合时,大多有不平坦、弯曲的意思,如陀螺、盘陀、陂陀等等。善陀在石岭之巅,道路崎岖陡峭,尽管海拔只有1500米,却因旖旎壮美的岩石景观为当地人称道。此处山势拔地而起,峭壁突兀,层峦叠嶂,雄奇瑰丽,峥嵘壮美。善陀可否理解为古人行善积德原始动力的体现?可见做一辈子好事不是容易的事情。尽管雨季还没到来,走在石条石块垒砌的通天石道上,穿插在铁壁铜墙和悬空屏风护卫的石阶梯上,主峰侧岭移步换景,面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气喘吁吁的我们,仰望空山来上一两声长啸,好不惬意。善作古体诗的老马悠悠道来宋代词人陆游的句子“弹压山水,别是功名”,聊发无限感慨。美哉,善陀!壮哉,善陀!

在善陀观景台逗留时,我被偶然的发现惊呆:一尊前额宽大、目光深邃、鼻梁挺直、嘴巴紧闭的硕大石首凸现眼前。呼之友朋,身边的文先生说看到的是伟人头像,同行者老马兴致颇高,然而眼力不算敏捷,给老马指点描述的一瞬间里,中度近视的我,蓦然找到了石首的目光聚焦:正前方出现一位侧身卧躺的天女,只见她细颈圆肩蜂腰高臀,浓密的头发蓬蓬松松,腿部为一石山遮拦,曲线优美,比例适中,一望而知这是位风姿绰约正当年华的天使。此时此刻,老马的定位也非常准确。有人唱和,欣喜若狂。

善陀顶上的天仙与巍巍太行融为一体,看到她的姿容,不由让人生发遐想:天仙是在台顶小憩,还是留恋这块洁净的圣地?无可置疑的是,君子为睡仙所动,在这几无人烟的地方静静地守候,等待佳人的苏醒?等待佳人的绵绵细语?天长地久,风侵雨蚀,君子的身躯被大山融化,只有睿智的硕大头颅执着地留在大石间凝望。我被眼前的景观感动了,猜测这里或许发生过一段奇美的爱情故事,亦或是人间爱情感应造化的世纪恋曲。于是,岩石突显精灵,空山不再寂寞。正如曹植的《洛神赋》所言:“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遗憾的是,我们在登攀途中早已用完了随身带的胶片,没能及时抓拍这一美景,叮嘱身为地方广播电视局长的崔同学,找机会把这善陀恋曲公诸世人。善陀导游图上,有象鼻山间金童玉女之类的传说,却没有此景的片言只语,于是我们将此发现权据为己有,又是一阵喜悦。胡诌一首名为《语睡仙》的小诗,以资留念:善陀台上侧眠人,杨柳细腰弄风情。却道山顶一君子,端守仙境抛凡尘。

黎城,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小县,竟有如此佳景,是我始料不及的。

第十三(节) 哦,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既有字面上的美感,又有婉转的语调,所以特别好记。听人说起香格里拉,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记得当时具有国际水准的香格里拉饭店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声名鹊起。

前些日子,有幸去了一个被当地人自豪地称之为“香格里拉”的地方,就是西南边陲的丽江。飞机缓缓降落在丽江机场时,在现代都市的喧闹中长期生活的人们,大概都会被那立时将你包围的清新碧绿与城郊的明净安宁震动。从机场到宿营的路上,接站的人侃侃而谈那丽江美景,然而让我特别兴奋的是被告知此地就是香格里拉。

在丽江游览的两天,屡屡有人提及香格里拉这个外来词,即便一个小导游,她也会动情地告诉你一则小故事:二次大战期间,一位盟军飞行员在中缅边境飞行,途中被迫降落云南中甸,这一次着陆出现了奇迹,因为他把自己看到的人间仙境告诉了人类。世界为之动容,世人为之着迷。从此,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把这里视作神圣的地方,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人间仙境撩开了面纱,地球上增加了一个知名品牌香格里拉。问过一位在英国中部执教历史的英格兰小姐,她对香格里拉意指梦中仙境、世外桃源的解释表示赞同。边疆省份的小地方与现代都市的五星级宾馆相提并论,多么离奇,多么有趣,叫人如何不想她。

丽江的美不是一两篇短文能说得清,我只想说在这人与自然无比和谐的浪漫空间,满目青翠,遍野明丽,云雾缭绕的玉龙雪山若隐若现,合抱参天的原始云杉遮天蔽日,小桥流水萦绕的古建民居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五花石铺砌的道路展示了纳西族的昨天、今天……如果金沙江不是在丽江那高山夹峙、峭壁耸立的虎跳峡由东北向西南陡然急转,中国的版图华夏的历史将如何写成?哦,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