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品胜于能力(人品至上Ⅱ)
5316300000004

第4章 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能力不可或缺(1)

本领是你真正的本钱

让领导重视你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真本领武装自己。

有些人总觉得在职场做事难,出人头地更难,其实很多时候这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

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阿迪斯的学习成绩挺好,毕业后却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为此而伤心绝望。

怀着极度的痛苦,阿迪斯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正当他即将被海水淹没的时候,一位老人救起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

阿迪斯说:“我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重视我,所以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阿迪斯看了看,随手扔在了地上。然后对他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阿迪斯低头看了一下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随手扔在了沙滩上。然后对阿迪斯说:“你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吗?”

“当然能!”

“那你就应该明白自己的境遇了吧?你要认识到,现在你自己还不是颗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变成一颗珍珠才行。”阿迪斯低头沉思,半晌无语。

是啊,只有珍珠才能自然地把自己和普通石头区别开来。你要得到重视,要出人头地,必须要有出类拔萃的资本才行,这样才算找准了让老板重视自己的关键。

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一台精密仪器出故障了,修理工找不出问题到底在哪儿,没法,只得请一位著名的工程师是前来指点。

这位工程师在现场看了一会儿,随手用粉笔在机器的某部位画了个圆圈,表示问题就出在这里。一试,问题果然出在那儿。

付报酬时,开出的账单是1万元,人们都认为要价太高了,因为他就只画了个圆圈!工程师笑了笑,在账单上补充写道:“画圆圈1元,知道在哪里画圆圈9999元。”

知道什么是本领了吗?

这就是本领!这就是你高于别人,走到哪儿都受人尊崇的真正的本钱!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学得真本事,卖与“帝王家”。我们不妨从历史故事中汲取一点智慧。

苏秦是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在战国角逐、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中,他曾经大显身手,先后游说燕、齐、赵、韩、魏和楚各国,使之联合起来以御强秦。在东方各国合纵的强大声势下,秦国曾一度被迫归还部分侵占韩、魏的土地,并取消帝号。史称:“六国合纵而努力焉。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司马迁在写完苏秦的事迹后,亦称颂曰:“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纵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其实,苏秦这样一位显赫一时的杰出外交家和学者,在其年轻时曾经遭遇过一段很是坎坷困难的境遇。苏秦出外求学,四处游说,但是不为人君所用,回到家里穷困潦倒,受到全家人的讥讽挖苦,当时他的心绪是可想而知的!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就此灰心丧气而沉沦下去。史载:“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他还总结了过去读书失败、不得法的经验教训,史书还记载说:苏秦为了研究《阴符》之谋,不仅“伏而读之”,“简练以为揣摩”,并且“读书欲睡,引银白刺其股,血流至踵”。其攻读的刻苦程度,真是跃然于纸上。这便是苏秦读书“锥刺股”的来历。

终于,苏秦成为了纵横家的大学者,口似悬河,才华横溢,为后来游说各国国君,称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归根到底,要想为自己找到一片用武之地,最根本的还是要练就一番真正的本领。所谓“艺不压身”,只有本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而任何人也无法夺走的本钱。

努力需要实力作支撑

没有实力作支撑,你就算努力到吐血,到头来恐怕还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许多人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能取得比赛胜利,当然凭的是自己不懈的努力。中国民间也有“勤能补拙”之类的成语,不断地提示世人,你本事可以小点,但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目标。这些道理都没错,人活在世,不管干何种工作,处身于何种环境,不努力肯定不行。“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许多公司墙壁上贴的这句话,更是揭示了努力在职场中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努力固不可少,但绝非万能。乌龟能跑过兔子的美好传说尽管流芳百世,可又有几个人真的相信乌龟能强过兔子呢?就像你去和奥运会冠军刘翔比赛110米栏,就算你努力到吐血,把吃奶的劲都使上,可最终的结果还是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必须记住这句话:努力是本分,实力是根本。努力不可少,增强实力更重要。只有以超强的实力作支撑,努力才会结出绚丽的果实。

在职场上,我们不妨将实力理解为“核心竞争力”。

最近几年,“核心竞争力”成为大家经常谈论的热点概念,企业管理者强调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员工也认为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是生存的本钱。一时间,核心竞争力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竞争力是成功的原因,核心竞争力则是持续成功的原因。

是什么使起点相同的两个人在几年后个人竞争力差别巨大?一个人可能已经作为公司的骨干,承担了很重要的工作,而另一个人还在碌碌无为呢?是什么使某些人在事业上裹足不前而竞争对手却看起来一帆风顺呢?为什么你不如别人的薪酬多?为什么这次提拔的人不是你?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他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历也比我高”,“他和老板的私人关系好,他很会博得老板的欢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回答。确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复杂,包括个人的机遇、个人的性格因素等,但是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核心竞争力”。尽管我们的社会和企业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方面,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对管理的理解逐渐深入和制度的逐渐规范,决定员工成功的因素越来越回归到个人的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公司,无论你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能为企业和公司正确解决问题的人,能为企业和公司带来效益的人,一定会得到企业和公司的重用。

这样看来,决定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因素越来越归结于个人的竞争力。竞争力,其实就是工作能力,仅仅具有能力还是不够的,还要看你的能力是否珍贵。如果你的某种能力,其他人也都具备,那么显然你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如果你所掌握的某种能力,大家都不具有但却是公司所必需的,那么显然你是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这种能力就是一个员工的核心竞争力,某种能力被越少的人掌握,其竞争力就越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各有长,人各有短。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要求自己和别人一样,如果大家所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要求自己在所有领域都能精通,事实上个人精力的有限也决定了这是不可能的。真正聪明的人,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自己身上具有而别人不具有或者很少有人具有的能力。独一无二的人往往就是最成功的人,那些所谓天才就是把自己的某种独特性甚至是某种缺点发挥到极致的人。

寻找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寻找差异,寻找自己身上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寻找自己身上的个性。美国MTT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说:“我们在招人时,如果有人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全部是A,我对他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在大学考试中有很多A,但也有两三个D,我们才感兴趣。因为往往在大学里表现得很好的学生,与我们一起工作时,表现得并不那么好。我们就是要找个性与众不同,在大学学习时并不是很用功的那些人。这些人往往很有创造性,对事物很警觉,反应非常机敏。人才更多的是一种心态,是指对传统思维完全不一样的那种人。真正的人才不是看他学了多少的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承担风险,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

个性、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不羁的创造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和需要的。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能力。如今,大学校园里外语和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大家最为重视的事情,学生们都以为拥有了优秀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许多人因此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了外语和计算机上面,却荒废了专业课的学习。其实,这完全是一种盲目的冲动。现在的企业最需要的不是懂外语和计算机的,这仅仅是基本的职业技能,企业最需要的还是优秀的专业能力。你要想让你的老板真正地感悟到你是人才,还应该在你的专业技能上下工夫。切记,你的智慧,尤其是专业技术的水准高低,在企业选择员工的价值天平上,远胜于你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核心竞争力,并不一定是那些非常高端的技术和能力。任何一项能力,任何一种品德,都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关键是你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能力,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只要是和竞争对手相比,你所具有的是其中最好的。

努力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吧,世界只相信实力。

学历要转换成生产力

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社会是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理智了。如果你想在这个务实与理智的社会生存下去,你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本领来,而不是靠着镀金的文凭吃饭。如果你还抱此想法,赶快放弃,现在还来得及,否则贻误终身。

“拥有哈佛的学位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混得好”。不少现在或将来想去哈佛求学镀金的人都这样认为。那么哈佛到底有多神?哈佛学子真是个个成功?哈佛的经验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哈佛的理念真能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非也。仅有哈佛的一张文凭却没有能力的人,绝对当不上老板,担不起重任,难以混出个人样来。手里拿着哈佛的毕业证书,有时却连工作也找不到,这在哈佛毕业生中并不少见。

史密斯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财务、会计等课程门门优秀,投资银行很需要这样的人才,而他也希望参加几家投资银行的面试,但他却接连失败了。在学校,他确实是位屈指可数的优等生,但不知怎么偏偏在面试时怯场,哈佛的口才培养看来没有在他身上起到良好的作用。甚至就连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都录用的二流企业,也没有录用他。最后在他准备的面试公司名单上,只剩下了一家地方城市的公司。由于连续的挫折,史密斯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他想,自己的大学时代就是在这个城市的近郊度过的,回到这里不是也很好吗?

面试开始后,史密斯感受这次面试有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好气氛,考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年轻人,而且毕业于与母校有密切关系的大学,所以谈起来非常融洽:他想,这次可能差不多了吧!

哪知这时考官发问了:“你想来我们公司的动机是什么?”

说实话,他本来就没想到会到这最后一家候选公司面试,所以准备很不充分,对该公司的内部情况一无所知。慌乱之中他只能把自己有关投资银行的知识拿出来应付场面,这样他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一席话说完,考官默默地站起来,打开房门,做出一个请走人的手势:“对不起,我们公司可不是投资银行,以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打算成为投资银行。不过你的发言还真让我吃了一惊。迄今为止把我们与投资银行搞混的人你还是第一个。请记住,我们公司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几家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真不知你是怎么从哈佛毕业的。”

走出面试房间已经很长时间了,那位考官的话还在史密斯耳边回荡。

类似史密斯等遭遇的哈佛毕业生不少,他们往往也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但绝对不是如人们想像的是凭了哈佛的毕业证书,就能“混”得好。

实力是你惟一的通行证,也是你最可靠和有效的通行证,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畅行无阻。

所以,你必须要善于将你的学历转换成生产力。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

当“知识”转化成“能力”和“智慧”时,才能真正彰显“知识”的力量或价值。

那些劳动模范、技能人才、蓝领精英们,正是通过不断地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能力,才取得突出的成绩,成为优秀员工的代表,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金牌工人许振超就是我们的典型代表。

有一天,青岛港务局高主管说,桥吊的张紧液压装置坏了,修了一下午都不行。吊车司机许振超在问清情况后开始排查,这儿摸摸那看看。过了十几分钟,他在张紧液压站跟前站住了,在反复摸了摸里面的两个溢流阀和前后两根油管后,他招呼道:“高主管,你来试试。”

高主管摸了摸说:“好像一个温度高一点。”许振超说:“就是右边这个阀,换掉它试试。”十几分钟后,换上新溢流阀的机器一切恢复正常。工人们赞道:“神了!”

事后追问,许振超说:“没什么神的,以前我从事的工作就遇到过类似的毛病,连技术员都没办法,我不死心,买了本《液压技术》,边学边修,到底给捣鼓好了。”

可见,是否具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己工作的实践能力,也是衡量员工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此之外,我们又不能迷信书本,这应该具有创新精神。

我们从几岁一直到成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不断地学习。而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书本知识增多了,特别是上了大学,成了硕士、博士,那么他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创新能力,自然就会相应地同步提高,逐渐地变强。

其实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且不说书本知识本身并非是真理,并非全都可靠,即使所学习的都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也还得看学习的人是否能正确、有效地加以注解和应用。知识是潜在的力量,要能够正确、有效地应用知识,它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加以分辨,勇敢地向书本挑战,否则我们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书本的奴隶,抑制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某军事科研部门在研制一种高频放大管的时候,科技人员都被高频率放大能不能使用玻璃管的问题难住了,因此,研制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后来,决定由发明家贝利负责的研制小组承担这一任务。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在给贝利小组布置这一任务的同时,鉴于以往的研制情况,还下达了一个很奇怪的指示:不许查阅有关书籍。经过贝利小组的顽强努力,终于制成了一种高达1000个计算单位的高频放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