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咖啡咖啡
5312400000012

第12章 制作精彩咖啡(2)

对于很多咖啡消费者和咖啡店主来说,日常亲密接触到的依然是咖啡熟豆。我们以此为例,通过几步简单的外观审查来确定烘焙好坏与新鲜程度。

第一步,整体审看咖啡熟豆的外观色泽。如果色泽深浅彼此不均,则代表烘焙不均,或存在较多不易烘焙的瑕疵豆,如死豆、未熟豆等。

第二步,整体审看咖啡熟豆的外观形状。如果残碎的豆子较多,或大小不匀,则品质不高。

第三步,随意挑选几颗咖啡熟豆拿在手中查看。如果呈现出偏深的褐色且表面盈泽光润,但用手摸上去干燥无油腻感,则表示咖啡烘焙程度恰到好处。不管是咖啡店还是用壶具制作咖啡的个人用户,这都是比较理想的烘焙程度。换言之,如果咖啡豆表面油腻,用手一摸,手上也会沾满油渍,则说明可能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咖啡豆的烘焙程度过深,焦苦味偏重,咖啡豆已经出油了。第二种,咖啡豆新鲜度不足——任何新鲜烘焙的咖啡豆,存放较长时间都会出油。

第四步,再次随意挑选几颗咖啡熟豆拿在手中查看,并用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捏一捏。如果未曾使劲就使得咖啡豆粉末化,则代表烘焙程度过深。如果用了吃奶的力气都难以捏碎,则说明烘焙程度过浅。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比较令人满意:稍微使上一点力气,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咖啡熟豆应声破碎。

第五步,咖啡熟豆破碎后,用鼻子凑过去一嗅,理应闻到一股新鲜的香气。如果闻到的香气淡薄或者闻到一股陈腐的哈味,则表示品质不好。

第六步,观察破碎咖啡熟豆的横截面。如果颜色均匀一致,则代表烘焙得比较好。如果横截面颜色参差不一,则说明焙制环节存在瑕疵,品质自然也就存疑了。

咖啡熟豆的包装

咖啡生豆焙制成熟豆后,质地变得疏松脆弱,周身布满孔洞,拥有了类似蜂窝巢的结构特征,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幅增加,氧化速度加快,香气容易散失,还会像活性炭那般强劲地吸附周围异味,因此要长期保持风味几乎不可能。对于那些自己不从事烘焙操作的消费者来说,少量买、快速用、妥善存是基本原则。

带有单向排气阀的铝箔袋是最常见的咖啡熟豆包装,拥有避光保存、价格低廉、从内向外单向排气等优点。但是单向排气阀虽能避免腐败味道的生成,却并不能阻止咖啡香气的逸散。

此外,带有橡胶密封圈的玻璃储豆罐、陶瓷储豆罐、锡制储豆罐也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塑料制品则不妥。

另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加压包装,成本比较昂贵,但储存效果很好。通常采用铝制储豆罐,咖啡豆烘焙完成后不久,就被装入抽真空的罐中,并填充一定量的惰性气体,保证储豆罐中适宜的内压。咖啡熟豆在这种加压状态下保存,使得香气能够存留在脂肪上,品质能够较好地保存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咖啡熟豆的保存

紧承上文关于包装的话题,我们再来讲讲咖啡熟豆的保存。这里归纳出五条策略需要注意:

第一,排气保存。尽量排出储豆容器中的剩余空气,减少咖啡熟豆与空气的接触。如果使用的是已经剪开袋口的铝箔袋,需要先用手挤压排出空气再用封口夹或封口条来密封保存。如果使用的是储豆罐,则可以装入咖啡豆后再塞入一块棉花,压得紧实一些,这样也可以排出大部分罐中空气。

第二,避光保存。保存咖啡熟豆时应避免光线直射。尤其是透明玻璃储豆罐,需要放置在遮光的阴暗处。我刚入行不久时,有次与一位老师相约前往某家传说中的专业咖啡店考察,走到门口时看见咖啡研磨机放置在玻璃窗下,豆仓里满是咖啡豆,明媚的阳光直射其上。老师立刻摇摇头对我说:“这家咖啡店不可能做得出专业的咖啡”,说完带着我扭头就走。

第三,避免高温。不要放置在高温环境中。

我曾经见过一家位于北京的咖啡店,冬季竟然将储豆罐放置在暖气片上,或许只是无心之举,但对品质影响却是很大的。密封完备的咖啡豆在保证不会“窜味儿”的前提下可以放入冰箱或蛋糕保鲜柜中保存,即2~8℃为宜。但是从中取出时,应该适当静置,使之温度缓慢回升到室温状态后再研磨使用。实践证明,咖啡熟豆储存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冷冻状态是不适宜的,冷冻过后的咖啡豆会丧失很多香气和风味。

第四,密闭保存。很多学员问我是否可以将咖啡熟豆放置在冰箱中,我往往摇头否定。因为我担心那样能否真正做到密闭。事实证明,很多咖啡熟豆因为包装不严,或者包装袋表面含有大量肉眼看不见的细微孔洞,导致密闭性不够好。

这样,一旦进入潮湿、多味的冰箱中,咖啡熟豆品质的迅速恶化也就不难想象了。

第五,关注新鲜周期。任何咖啡熟豆的保存都只能算作暂时的“权宜之计”,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鲜周期”的概念,密切关注咖啡熟豆处于哪个阶段,加快消耗速度。关于新鲜周期的话题,我们将在下一节里专门讨论。

32咖啡熟豆的新鲜周期

葡萄酒爱好者都知道,一瓶封装在瓶中的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活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其实,同样的观点也适用于封装储存的咖啡熟豆。那么妥善包装保存未开袋的咖啡熟豆究竟能够保存多长时间呢?我们根据大量爱好者和咖啡店主的实践经验,来对咖啡熟豆的新鲜周期做一次描述。少数咖啡专业人士可能会设置更加严苛的标准来评价新烘咖啡豆。

养豆期:刚刚烘焙好的咖啡熟豆(彻底晾凉以后)应该尽快装入包装袋中并密封起来。这时虽然新鲜度最高,但质地并不稳定,比如说会有大量二氧化碳逸出,因此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咖啡熟豆进入稳定状态。这一过程俗称“养豆”,1~2天为最短的养豆期。经历这一阶段后可以用来制作滴滤式咖啡,如果用来萃取Espresso或杯测,养豆期应适当延长些,如5~7天的时间。但需要记住的是,凡事过犹不及,过长的养豆期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最新鲜期:从养豆期结束开始计算,如果我们剪开咖啡豆包装开始研磨使用,无疑此时咖啡豆处在风味最佳阶段。如果保存良好的话,这一阶段大约有2周时间,我们不妨将其称作“最新鲜期”。

较新鲜期:从大约2周的“最新鲜期”结束开始计算,包装袋中的咖啡豆逐渐从巅峰状态往下走。但如果妥善保存,起初一段时间品质风味下降速度较慢,咖啡豆的新鲜度依然处在较高水准,我们将其称作“较新鲜期”,时间为1个月左右。在“较新鲜期”结束之前将购买的咖啡熟豆使用完,是每一位咖啡爱好者和咖啡店主应努力做到的。

处置期:从大约4周的“较新鲜期”结束开始计算,咖啡熟豆的品质风味已经大不如前,难以担当“新鲜”二字,无法满足专业人士挑剔的需求。但用作家庭早餐时的提神咖啡、咖啡小店的当日黑咖啡,或勾兑牛奶、奶油、巧克力酱等做些花式咖啡还尚可,大可不必一概否定。我们认为这一阶段可以维持1个月左右,在这段时间内需要尽快开袋使用掉,不妨称作“处置期”。

从最新鲜期到处置期共计约10周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消费者应好好把握。过了处置期的咖啡熟豆,纵使从未打开过包装袋,也是风味锐减,新鲜感荡然无存,没有品尝价值了。

33研磨咖啡豆

研磨后只能保鲜5分钟

经常会有学员询问,咖啡粉该如何保存?

这个问题令人苦恼,因为对于任何普通咖啡消费者,绝无能力和技术手段做到咖啡粉的良好储存,而专业机构的检测数据证明:咖啡豆在研磨的前5分钟内,会有接近50%的活跃的挥发性芳香物质逸散。如果购买咖啡粉(填充惰性气体除外),一定不要对口感和风味抱太大期望,只能将方便作为需求出发点。而购置最拙劣的研磨器具也会比直接购买咖啡粉强上百倍,爱好者们还是应该沉下心来学习咖啡豆的研磨。

研磨环节容易出漏洞

为了萃取到咖啡里的风味与精华,萃取前研磨咖啡熟豆的过程必不可少,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蕴藏着很多学问和讲究。事实上很多朋友DIY的咖啡口感风味欠缺,并不是咖啡豆品质不佳,也不是烘焙环节有何缺失,更不是新鲜度不够,原因往往是研磨环节出现了漏洞。

咖啡熟豆研磨后,细胞壁的完全破坏导致其处于完全开放状态,四周会弥漫着诱人的咖啡香味,这也是咖啡香气的快速逸散过程。此外,与空气接触面积的迅速增加,也会提升氧化速度,让咖啡豆迅速“不新鲜”起来。因此,研磨后的咖啡粉无法保存,研磨操作应在萃取前进行。

咖啡豆研磨时释放的香气浓淡程度、气味特征,也是判断咖啡豆新鲜与否的重要手段。香气越浓咖啡豆越新鲜,香气越单薄咖啡豆新鲜度越差。除此以外,存放时间过长的咖啡豆,研磨时除了释放的香气淡薄,还带有一股酸败陈腐气息,这一点需要注意。

不同粗细程度的咖啡研磨

咖啡豆的研磨有不同粗细程度之分。一颗咖啡豆的表面积是3.4cm2,而研磨成粉末后,总的表面积扩大了几乎10倍。研磨得越粗,咖啡粉的表面积越小,被空气氧化速度越慢,萃取时与水的接触面积也越小,萃取出的有益成分物质越少,咖啡液浓度越低,咖啡液酸味越强,苦味越弱。反之研磨得越细,咖啡粉的表面积越大,被空气氧化速度越快,萃取时与水的接触面积也越大,萃取出的有益成分物质越多,咖啡液浓度越高,咖啡液酸味越弱,苦味越强。

评价研磨水准的高低不以粗细度为标准,因为不同的研磨粗细度是用以匹配不同的萃取场合,满足不同的品尝需求。研磨颗粒的均匀程度才是对研磨水准评判的主要依据。有学员喜欢在家里DIY咖啡,使用的都是网购的高品质咖啡豆,新鲜度也说得过去,水质和萃取技术也都出众,但在一些严苛的专业者眼中却是在“暴殄天物”。原因便在于极不专业的研磨环节——有些颗粒很大,有些已经成了细微的粉末。这种混合物进行萃取的话,萃取的均衡感被彻底打破,咖啡豆真实纯净的口感被撕裂得丑陋而混浊,如何能表达出大自然恩赐的本真呢?对此感兴趣者可以结合后面的“冲泡与萃取章节”来进一步学习。

就像我们讨论不同的烘焙程度那样,我们有必要对咖啡熟豆的研磨粗细度进行一个描述性归纳。颗粒状的白砂糖、食盐、面粉这三种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就成了重要参考物。

●A 粗度研磨(Coarse Grind)。粗度研磨并不意味着允许无限粗,白砂糖那般的颗粒是最常见的粗度研磨程度。这种研磨程度的萃取度比较低,适合那些使用较粗滤网、或咖啡进行较长时间浸泡萃取的咖啡制作器具,如法式压滤壶。

●B 中度研磨(Medium Grind)。中度研磨程度的颗粒大小介于白砂颗粒与食盐之间。大部分萃取过程缓慢的滴滤式咖啡制作器具,都适合采用中度研磨,如虹吸壶、手工滴滤式冲泡等。

●C 细研磨(Fine Grind)。我们经常这么描述细研磨:乍一看已经很细,用手去摸却有些粗糙的颗粒感,食盐是最为接近的粗细度。如果使用摩卡壶的话,这种研磨粗细度最为合适。

●D 意式浓缩研磨(Espresso Grind,又叫作精细研磨)。我们可以这么描述意式浓缩研磨:

看上去是细密的粉末,但是用手指捏起来还微有颗粒感。其粗细度介于食盐与面粉之间,主要适用于意式浓缩咖啡机萃取Espresso。

●E 土耳其式研磨(Turkish Grind,又叫作极细研磨)。极细研磨程度与面粉近似,一吹之下可以成灰,铺在坚硬的桌面上用硬物碾压不会有咯吱咯吱的声响。这种研磨程度主要用来煮土耳其咖啡,比较少见。

研磨粗细度与萃取度之间关系紧密,但是准确界定对于初学者却有些难度。除了寻找面粉、食盐和白砂糖等参考物比照以外,多用手指去捏搓感受,逐渐建立起正确的触觉感官标准是唯一的途径。

34专业与非专业咖啡研磨

从研磨原理说起

直接使用石杵和石臼可以进行最原始的咖啡豆研磨,这种远古就开始使用的捣谷、舂米工具据说是由伏羲氏发明的。我有一套玉石制作的杵臼组合咖啡研磨设备,比很多家庭厨房都有的木质“捣蒜泥器”大上一圈。这种“物理撞击式”研磨对于咖啡豆细胞壁的破坏性最小,使得咖啡芳香物质的存留度提高,是理论上的最佳研磨策略。但事实上想要研磨粗细度一致不仅耗费体力和时间,也几乎不太现实。另一种与此接近的方法是用擀面杖碾压——可以用洁净的白纱布将咖啡豆包裹避免散落。这两种方法都属于专业原理——碾压研磨原理。

确定研磨原理是区分研磨过程是否专业的标准之一,大部分的非专业研磨都是采用切割破碎原理。比如说百十元就能买到的小型电动研磨机,通常是那种直升飞机螺旋桨一般高速旋转,借此将咖啡豆搅碎,或者叫“电动碎豆机”更加准确。使用这种小家伙,研磨的粗细程度取决于研磨时间的长短——想要研磨得粗一些,那么通电研磨时间短一点;想要研磨得细一些,就要多研磨一会儿,粗细不均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咖啡豆的细胞壁被粗暴打碎,再加上切割碎豆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都会加速咖啡豆香气的逸散(芳香类物质的沸点通常都比较低)。所以,实在迫不得已使用“电动碎豆机”时,应该时断时续进行,以避免连续工作时大量生热。

百十元钱还能买到很多款漂亮精致的手摇磨豆机,其研磨基本原理则并不落后——碾压研磨,设计上也很精巧:咖啡豆从上端开口处倒入,研磨后落入下端的小木盒里——往往设计成一个小抽屉。这种手摇研磨机具备美观便利、研磨安静等优点,但也具有效率低下(单位时间研磨量太少)、研磨粗细度精确调节差(通常只能进行粗度—细度研磨)、磨刀质量差(使用次数有限)等弊端,所以与真正的专业研磨设备还是有差距的。

专业研磨的几大特点:

第一,专业研磨设备都是采用碾压研磨原理。平面锯齿刀组(Flat grinding blades)与立体锥形锯齿刀组(Conical grinding blades)是最常见的两种磨刀结构。前者的研磨部件是由两片布满锋锐锯齿的环状刀片组成,后者则由两块圆锥铁的立体形式咬合而成。虽然很多高端专业研磨机都是采用锥形磨,但我不赞成单纯讨论两者孰优孰劣,还应从研磨机的整体构架、使用场合等方面进行讨论才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