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驴友入门宝典
5312300000018

第18章 户外活动小经验500个(5)

7.烧烤常用工具有:烧烤炉、碳、酒精块、火机、叉子、夹子、钎子、刀、鱼夹、刷子、牙签、锡纸、一次性手套、碗、碟、筷子及面巾纸、水、大垃圾袋等。菜市场的碳比超市里的碳要便宜很多,尽量挑块大的,碎的烧得太快。

8.木炭刚开始燃烧时不要急着烤,当木炭烧到红热、表面有白色灰状物出现的时候,才达到了理想的烧烤温度。

9.烧烤过程中油的使用很重要。刚烤上的肉类食品先不要急着刷油,待食品烤热、收紧后再刷油,其他食品可以烤的时候就刷油。

10.油不要刷多,以刷完后不滴油为标准,烤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油滴落烧烤炉中。烤时要勤于翻动,防止烤煳。翻动时最好用夹子或长筷子,不要用手以防烫伤。

11.烤网一定要保持清洁,当烤网上有残留食物的时候要及时清扫,只有这样食物熟得才快。

12.肉串摆放时尽量向炉子的中部摆,烤的过程中要改变肉串的位置,以保证整串肉同时被烤熟。鸡翅是很适合烧烤的食品,易熟,而且皮的脂肪含量高,吃起来很香,烤的时候要注意大头不易熟,应放在火力集中处。

13.玉米直接烧烤不易烤均匀容易烤煳,可以用锡纸包住去烤。

14.注意食品卫生与安全,没有烤熟的食品不要吃,烤煳的食品特别是肉类,对人身体有危害,也不要吃。

15.不同的烧烤酱适合不同的食品,甜面酱适合鱿鱼;番茄酱适合土豆片;胡萝卜酱则适合很多清淡口味的食品。

16.烤牛肉、鸡肉等肉类时,简单地用手指触摸就能判断熟度:触觉还很滑软的时候是一成熟;触觉很柔软、表面稍微有些褐色的时候是三成熟;表面变成棕褐色,基本上是五成熟;当手指按压表面,觉得紧致但富有弹性的时候是七成熟;当肉质变得坚硬就表示已经全熟了。

17.若是能带上汽炉,再烧一碗可口的汤,将会为烧烤野餐增色不少。

18.吃完烧烤可以喝一罐凉茶去去火,火大的也可以吃一下降火药。

19.野外烧烤最好能和垂钓、踏青、自行车、观鸟、观星等活动一起进行,将会更有乐趣。带上吊床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如果有条件带张地席,坐卧都会很舒服。

20.带上烫伤药还是必要的,推荐紫花烧伤膏。

21.勿穿易燃的衣服,例如尼龙、化纤等材质的,烧烤的时候火星四溅,烧个小洞衣服就报废了。

22.勿穿难洗的衣服,你要做好食物或酱汁掉在衣服上的心理准备。

23.勿穿低腰裤、低胸装或超短裙,不想走光的话,就别在这个时候玩性感。

24.烧烤后不要忘记打扫场地,保持环境卫生。若是点燃了篝火,要埋好踩实,恢复原貌。

25.勿穿装饰太繁杂的衣服,衣服的表面面积大,也就增加了灰尘黏附的可能性,回去后较难整理。

十七高原篇

1.西藏的蓝天、白云、雪山、圣湖是无数驴友的梦想,从内地进藏的线路有4条:风光如画的川藏线、经济便捷的青藏线、风情万种的滇藏线、荒寂艰险的新藏线。除了公路,还有快捷安全的铁路和空中航线。

2.上高原之前应做一次体检,如果有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哮喘、气管炎等疾病,一定不要勉强。比起健康和生命,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3.高原反应指的是人到高海拔后,身体会因为高海拔带来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等变化,而产生的胸闷、头痛、乏力、厌食、恶心、失眠等生理反应。高原反应普遍出现在超过海拔2700米以后,乘飞机快速到达3000米以上时更容易发生高原反应。时间上高原反应一般发生在到达高海拔6~12小时后,少数在1~3天后发生,一般3~7天内可恢复。

4.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心不适十分重要,要有一颗平常心,既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过于兴奋。过于紧张会给自己产生负面心理暗示,反而会使身体不适加剧;过于兴奋像大喊大叫、奔跑跳跃等会导致内分泌失衡、增加心肺负担,加重高原反应。

5.高原反应有“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欺动不欺静”之说,究其原因,应该同个体之间需氧量和耗氧量的差异有关。

6.如果去高原是进行登山、穿越等大强度运动,提前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要保证你的体能满足运动需要并有足够的盈余。

7.在去高原之前提前服用肌苷、红景天、西洋参等一些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保健药物,是有一定辅助效果的。肌苷口服液对于抗高原反应效果快,价格合适,一般可在启程前2~3天服用,并可在高海拔一直服用。

8.初上高原最好的适应方式,既不是原地不动蒙头大睡,也不是大运动量到处活动,而应该保持一定的活动量,积极主动地自我调整,比如可以在驻地附近轻松散步等。

9.水是抗击高原反应最好的灵丹妙药。在高海拔活动中,足够的饮水能让你维持机体平衡,血液循环通畅,增强供氧能力,减轻心肺负担,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高海拔环境,摆脱高原反应的痛苦。

10.在高原上要谨防感冒。一定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并且勤更衣。加减衣物一定要及时,做到“宜暖不宜凉”。在平原上加减衣服的习惯是“感到冷再加”,而在高原上则应该转变为“感到热再减”,穿衣以不感到热为标准。

11.拉萨许多旅社的洗澡间里,都用中英文提醒旅客,刚到高原两天内最好不要洗头、洗澡,原因是人在高海拔时,身体机能失衡,抵抗力下降,极易遭到病魔侵害。在洗头、洗澡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患上感冒,那后果就很难预料了,尤其对于刚到高原还处在反应期的人。

12.在高原缺氧环境的饮食安排上,要增大碳水化合物和高植物蛋白的比例,增大各种维生素的摄入,以便快速提供热量,提高机体适应能力。要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过量的脂肪和动物蛋白会给肠胃增添负担。

13.去高原应严格限制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心脏、肝脏负担,其代谢过程中又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只会加重或延长高原反应。

14.在高原上尽量不吸烟,因为香烟的重要产物是一氧化碳,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00~300倍,如果在高原地区大量抽烟,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氧交换,加重高原反应。

15.初上高原很多人因缺氧昏昏欲睡,很早就上床睡觉,但这样做很容易在半夜醒来后再也睡不着,瞪着眼睛熬到天亮,从而造成睡眠不足,甚至生物钟被打乱影响以后的状态。比较好的做法,是还按照自己原来的作息习惯。

16.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房间可以适当开窗保证良好的通风。高原的空气本来就稀薄,如果再处于封闭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头疼和其他不适。

17.高原紫外线强度大,极易损伤皮肤和眼睛,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避免伤害。在光线较强时,要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面积,太阳帽、太阳镜是必需的。暴露的皮肤需要涂防晒霜,包括面部、耳区、后颈、手、臂等处,即使在阴天也要采取防晒措施。

18.当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异样时,应该和领队或同伴及时沟通,如果是独自旅行应当及时就医,千万不要逞强硬撑。

19.一旦发现队友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果断处置,立即自行救护或就医,不能疏忽大意。千万不要将反应异常的队友单独留下,要安排有经验的人陪护并保持联络。

20.从季节来说,冬季进入高海拔地区比其他季节患病率高。这是因为严冬时气温降低,大气压随之降低,含氧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寒冷会刺激新陈代谢,增加人体耗氧量,并且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

21.安排住宿时,要将有高原经验的人同新人或高原反应较重的人合理搭配,互相观察和照顾。

22.高原地区往往少数民族较多,民风多剽悍不羁,信仰、风俗各异。应注意尊重当地民俗和宗教,避免激化和升级矛盾。

23.高原肺水肿多发生在快速上升至3000米以上后24~96小时,主要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导致肺部积水。严重时因大脑缺氧,导致逐渐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高原脑水肿也是多发生于快速上升至海拔3000米以上,主要诱因是缺氧导致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以及脑容积增加,造成脑组织受压迫,脑细胞代谢障碍,功能紊乱,进而发生昏迷及死亡。

24.对付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要“积极预防,注意观察,尽早识别,及时治疗,迅速下撤”。立即下撤600~1200米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25.从高海拔回到平原后,可能会出现疲倦、乏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低原反应”,俗称“醉氧”,一般1~2周可自行消失。这期间要注意休息、饮食,少饮酒,多食用蔬菜和维生素。

十八急救篇

1.世界卫生组织把从发病到呼吸心跳停止在6小时内死亡的病例,定义为猝死,多见于溺水、雷击、中暑、严重创伤、电击、大出血、冠心病等伤者。如果在发病4~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救治,50%的伤者是可以抢救复活的。

2.多一份急救知识就多一份人身安全的保障,一旦发生事故,要果断处理,切莫相互埋怨而耽误了抢救时机。

3.户外急救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

4.在检查处理伤情的同时,还应该安慰伤病员,对其实施心理支持,以减轻其思想负担,防止因过度惊恐造成心理创伤。

5.救护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一些个人防护用品,做好自我保护,以防止病原菌进入体内,引起交叉感染。

6.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

7.成人的血液约占其体重的8%。失血总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伤员会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脚发凉、呼吸急促、心慌气短等症状,脉搏快而细、血压下降,继而出现出血性休克。当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8.外出血一般分为三种情况:①动脉出血:其特点是伤口呈喷射状搏动性向外涌出鲜红色的血液。②静脉出血:伤口持续向外溢出暗红色的血液。③毛细血管出血:伤口向外渗出鲜红色的血液。

9.加压包扎止血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布块折叠成比伤口稍大的垫盖住伤口,再用绷带或折成条状布带或三角巾紧紧包扎,其松紧度以能达到止血目的为宜。此种止血方法多用于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

10.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是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用于指压住动脉处,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四肢的动脉出血。

11.止血带止血:橡皮止血带其实就是一条长1米左右的橡皮管,用它止血的方法是:先用绷带或布块垫平上止血带的部位,两手将止血带中段适当拉长,绕出血伤口上端肢体2~3圈后固定,借助橡皮管的弹性压迫血管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使用止血带止血忌时间过长:止血带应每隔1小时放松15分钟,并做好记录,防止因捆绑肢体过长时间造成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12.包扎的材料:①三角巾:用一块边长l米的正方形棉布,沿其对角线剪开即为两条三角巾,将三角巾的顶角折向底边的中央,再根据包扎的实际需要折叠成一定宽度的条带。②绷带:我国标准绷带长6米,宽度分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8厘米、10厘米6种规格,供包扎实际需要选用。现场救护没有上述常规包扎材料时,可用身边的衣服、手绢、毛巾等就地取材进行包扎。

13.骨折的主要症状有: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如上肢骨折时不能拿、提)、大出血(多见于骨盆骨折)。

14.骨折的临时固定,是对伤处加以稳定,不使其活动,使伤员在运送过程中不因搬运、颠簸时断骨刺伤血管、神经,免遭额外损伤,减轻伤员痛苦。其要点是:①止血,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后包扎固定。②加垫:为使固定妥帖稳当和防止突出部位的皮肤磨损,在骨突处要用棉花或布块等软物垫好。③不乱动骨折的部位。④固定、捆绑的松紧要适度,过松容易滑脱失去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固定完成后应记录固定的时间,并迅速送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治。

15.骨折固定的材料:①夹板:用于扶托固定伤肢,其长度宽度要与伤肢相适应,长度一般要跨伤处上下两个关节,没有夹板时可用健侧肢体、树枝、竹片、厚纸板、报纸卷等代替。②敷料:用于垫衬的如棉花、布块、衣服等,用于包扎捆绑夹板的可用三角巾、绷带、腰带、头巾、绳子等,但不能用铁丝、电线。

16.部分急救用品代用法:①长筒袜子:不管穿在脚上的还是旧的,均可在应急处理时作绷带用。②领带:骨折时可以作固定夹板用或作止血带用。③浴巾:上肢骨折时可作三角巾用。④手帕、手巾:出血时可用作止血。⑤杂志、尺子、伞、手杖均能在骨折时作夹板用。

17.常用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徒手搬运法适用于病情较轻且搬运距离短。担架搬运法用于病情较重,路途较远又不适合徒手搬运的伤员。常用搬运工具有帆布担架、绳络担架、被服担架、门板等。伤员上担架时,要由3~4人分别用手托伤员的头、胸、骨盆和腿,动作一致地将伤员平放到担架上,并加以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