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5310900000042

第42章 鱼藻

【原文】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注释】

①有颁:形容头大的样子。②镐:即镐京,西周的都城。③岂:同“恺”,欢乐。④有莘:形容修长的样子。⑤蒲:即香蒲。一种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可编织席子,也可食用。⑥有那:形容安逸、安闲的样子。

【译文】

鱼儿游行水藻中,鱼脑袋肥又大。君王在都城镐京,快乐饮酒真逍遥。

鱼儿游行水藻中,鱼尾巴长又长。君王在都城镐京,饮酒作乐真逍遥。

鱼儿游行水藻中,穿行藏于香蒲草。君王在都城镐京,安逸开怀居王宫。

【启示】

西周的全盛时期,周幽王在都城镐京安享太平,不思进取,每天纵情声乐,就好像鱼儿在藻中那样自在快活。西周的君子们对此十分不满,不由地追念英明贤德的周武王。

【典故】

匡衡为学偷光西汉末年,东海郡(今江苏、山东交界处)有一户穷苦人家,靠仅有的一块田地生存,可却出了个爱读书的少年,名叫匡衡。因过度贫寒,家里实在无法供匡衡读书,这令他十分苦恼。后来,匡衡听说村里有一个大户人家,家里有许多的藏书,便上门求工。

匡衡来到这户人家,见到主人,请求让自己到家里来干活儿,主人问他:“你要多少工钱呢?”

匡衡说:“我不要工钱,我可以为你家里白干活儿。”

主人不解,惊讶地说:“白给我家做工,对你有什么好处,莫非你是另有所图?”

匡衡对主人说:“我到这儿干活是为了能读到书,听说这里有很多藏书,我只请求主人把家中的藏书借给我读,也算顶了我的工钱了,主人以为如何?”

这户人家的主人非常钦佩匡衡的求学精神,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特别告诉家人,匡衡可以随意从书房内借书看。

匡衡一看遂了心愿,高兴极了,一有空闲,他就扑在书本上。但匡衡感激主人借书给他,白天就得做工十分努力,所以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更加充足的读书时间,于是他就把书借回家看。可匡衡家境贫寒,根本买不起灯油,一到天黑,他就焦虑起来。匡衡的邻居家里很富有,每天灯火通明,匡衡就问邻居借了几次烛火,可日子一久,邻居就吝啬起来,匡衡又犯愁了。

一天夜里,匡衡面对隔壁明亮的烛光,忽然有了好主意,他试探着把家里的墙凿开一条小缝,立刻透过一线光亮,他兴奋极了,就继续在墙上凿洞,以便更多的光亮透过小洞照进屋里。从这往后,匡衡就蹲在小洞边,借着微弱的烛光照明读书。

匡衡就这样想尽办法苦学知识,后来终于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并在汉元帝时任太子少傅,官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