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5310500000009

第9章 周恩来(2)

1933年2、3月间,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到达中央苏区,立刻把中央苏区的党、政、军权集中到博古手中,后来又把军权交给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他们完全排挤了周恩来和朱德的军事指挥权,并拒绝接受周恩来支援福建事变的正确建议。在他们错误的军事路线指导下,使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jiǎo)”战争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实行长征。周恩来和朱德、王稼祥指挥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于1935年1月渡过贵州乌江,到达遵义地区。在遵义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周恩来和张闻天、王稼祥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并检讨(检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了自己的错误。会后,周恩来和毛泽东、王稼祥受中央委托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取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甩掉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jié)。

在川西草地粉碎了张国焘(tāo)的破坏阴谋,翻越雪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苏区,同红十五军团会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以周恩来和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左倾逃跑错误进行了反复斗争,终于使红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yáo)堡(bǎo)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后,周恩来一直站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最前线。他任中共中央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迅速地开展了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赶往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商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后放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2月至9月,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和首席代表的身份,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同国民党代表,主要同蒋介石进行谈判,他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又采取机动灵活的策略,克服种种困难,使谈判取得成功。

9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与民主,他协助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争取了《双十协定》的签(qiān)订。。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周恩来于1946年11月率中共代表团被迫撤(chè)回延安。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时,中央决定周恩来留在陕北,与毛泽东、任弼(bì)时率领前委,代表中央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建国以来,周恩来一直担任中央政府的总理,兼(jiān)任过外交部长,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

周恩来是党、军队和国家的创始人之一、卓(zhuō)越的领导人。他参与党中央领导50年,从不计较自己的名誉地位。

周恩来一生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战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英勇斗争,鞠躬尽瘁(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不辞劳苦,尽心竭力。),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智慧。

巧打蒋先云

周总理打蒋先云戒(jiè)尺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东征中。那时周恩来只有27岁,任蒋介石的政治部主任,率部第二次东征陈炯(jiǒng)明。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原名湘耘,别号巫山。1921年10月,刚刚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毛泽东来到衡阳,介绍蒋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4月,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他先后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滇、桂军叛乱,后又调任蒋介石的少校侍从秘书,跟当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参加第二次东征……

在一次战役之后,周恩来坐着广东的那种轿子赶回指挥部的路上,发现一群伤兵挡住了去路,正在大声吵闹。他走下轿子一看:几十名伤员站在路中央,围着怒气冲冲的蒋先云大吵大闹,双方的阵势真是剑拔弩张(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周恩来赶忙大声问道:“都不要吵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一看政治部主任到了,立即停止了争吵。在双方的申(shēn)辩下,周恩来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刚才,这批伤员自恃(shì)东征有功,就在闹事的地方抢了老百姓的东西,违犯了军纪。恰在这时,蒋先云赶到了,他一气之下,动手打了违犯军纪的伤员。这批伤员不服,围着蒋先云大吵大闹,事态十分严重。周恩来为了尽快平息这场争吵。说道:“东征挂彩是光荣的,但违犯军纪是错误的,动手打人也是错误的。怎么办呢?我这个政治部主任打蒋先云同志12下手板,算是对大家的道歉总算可以了吧?”接着,周恩来当着这批伤员的面,打了蒋先云12下手板,就算解决了这场越闹越大的官兵间的争吵。

杰出的外交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外交决策。从1953年开始,他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4年,他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作出了努力;1955年参加在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反帝的旗帜,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为会议的成功进行作出了贡献。在建立中美、中日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既重视官方外交,又重视人民外交;他接待和会见了许多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和民间人士,也访问过亚洲、非洲和欧洲许多国家。他为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公认他为“杰出的外交家”。

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埋怨。),为党、国家和军队的工作正常进行,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xiè)的努力,表现了他的非凡才能,同时也费尽了他的心血。在病榻(tà)上,他仍坚持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鞠躬尽瘁,于1976年1月8日心脏停止了跳动。全国人民都为失去了自己的好总理而万分悲痛,举行各种悼(dào)念活动,寄托哀思。

他的功绩和高尚人品,万世流芳。

痛哭任弼时

1951年,任弼时逝世一周年的那天,周恩来接见外宾后,轻车简从,敲开了任弼时的家门。他与迎上来的任弼时夫人陈宗瑛(yīnɡ)亲切握手,又揽(lǎn)过还没有从失去父亲悲痛中解脱出来的孩子,摸摸这个的头,拉拉那个的手。他斜靠着沙发,缓缓谈起了难忘的战争年代,他与任弼时同志可谓朝夕共处,共同为党的事业工作。

记得撤离延安后,中央机关有一段时间住在王家湾。他们住的那孔窑洞是里外间,弼时同志住在里间,他住在外间。一次,天刚蒙蒙亮,他醒了,看看里面的窑洞门没开,心想弼时同志身体不好,一定还在睡觉,便放轻了动作,悄悄穿衣下炕(kànɡ)。谁知这时,喉咙一阵发痒,不好,要咳嗽!他不想惊动睡梦中的弼时同志,马上屏(bǐnɡ)住呼吸,捂(wǔ)紧嘴,打开大门,快步走出小院,离窑洞十几米了,估计弼时同志听不见了,才痛痛快快地咳出声来。谁想咳完抬头一看,弼时同志从远处走回来。他不觉一愣(lènɡ),但一看里面窑洞打开的窗户,他心里一热,全明白了:为了不打搅他休息,爱早起锻炼的弼时同志是从窗户悄悄跳出来的,他血压高,身体那么不好,可他总想着别人……

周恩来讲着讲着,话语里夹着难以抑制的哽咽。一向善于控制自己的周恩来放声痛哭!他双肩颤动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大滴大滴的泪水从捂着脸的指缝中涌出。

周恩来题碑

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是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xiǔ)……”

周恩来题这些碑文还有一个小故事呢?纪念碑动工的时候,负责设计建造纪念碑的著名雕塑师刘开渠找周总理,请他题写碑文,总理愉快地接受了。周总理的书法功底很深厚,但他并没有轻易动笔。为了题写好碑文,他特地住到北戴河,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推敲、琢(zhuó)磨,反复试写,整整用了一个星期。然后,他带着写好的碑文,十分谦虚地对刘开渠说:“你们让我写碑文,我躲到北戴河练了一个星期的字。你看行不行?”

刘开渠面对周总理的这份谦虚,不知该怎么说,只是一个劲的拿着碑文看着,眼里噙(qín)满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