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政治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5310100000026

第26章 撒切尔夫人(1)

撒切尔夫人(1925~)出生于英国格兰森市一个杂货店主之家。18岁考取牛津大学化学系,并在学校里当选为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毕业后,她先后当过化学药剂(jì)师和律师。同时,她积极参与政治,成为保守党议员,并在保守党内步步高升。1975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9年,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并在任内成功地领导了与阿根廷(tínɡ)的马岛战争。1983年,她再度当选首相。1987年,她第三次蝉(chán)联首相。1990年,由于保守党内部对她的不满增加,为了保证党内的团结,她主动辞去保守党领袖和首相之职。1993年,出版回忆录《唐宁街岁月》。撒切尔夫人是英国保守党第一位女领袖和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她以卓越的领导能力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她的政治主张和她推行的政策被称为“撒切尔主义”和“撒切尔革命”,其影响波及80年代的英国以及整个世界。

家庭与婚姻

1925年4月13日,在英国北部的小城市——格兰森市,杂货店主艾尔弗雷德·罗伯茨的家里,第二个女儿降生了。父母给她取名叫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cí)。父母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将来竟能成为统治全英国的女首相!

玛格丽特一家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们总是非常忙碌。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的窘(jiǒnɡ)困,逼迫他们必须把大量的精力投入杂货店的经营之中;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家人的性格使然。他们笃信宗教,每逢休息日必去教堂礼拜;此外,他们天性闲不住,喜欢过忙碌(lù)而充实的生活。游手好闲,安逸(yì)享乐是向来与他们无缘的。

不仅大人这样生活着,他们还教导幼小的孩子也过这样的生活。因为玛格丽特的父亲认为:吃苦耐劳是一项优良品质,应该从小就加以培养。因为玛格丽特的童年生活,几乎全被与大人一起从事的各种劳动、社会活动和读书占据了。也可以说,她的童年几乎没有什么童趣。

很小的时候,玛格丽特就在这种氛(fēn)围中成长,不知不觉已把这种生活视为理所当然。

但是,她6岁那年,一个星期天,玛格丽特一家刚从教堂做完礼拜回来,走在回家的路上。星期天是基督教徒(tú)聚到教堂做礼拜的日子,玛格丽特一家笃(dǔ)信宗教,自然一次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活动。玛格丽特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回想着牧师布道的内容。正想得入迷,突然被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那笑声是那么响亮,又那么悦耳,使她不由得转过头去看,同时心里纳闷:“是什么人这么高兴呀?”

原来是一群在街角玩耍的孩子。他们与玛格丽特年龄相仿,有男孩也有女孩,一共七八个,像小鹿一样地奔跑着互相追逐,有的还推推搡搡,不时地爆发出特别开心的笑声。玛格丽特不知道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因为她自己从来不玩游戏,但那兴高采烈的气氛却深深地吸引和感染(rǎn)了她。

回到家里,玛格丽特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她内心深处孩子的天性被唤醒了,使她一心向往玩乐。可是以往的生活中,她就像个小大人,不苟(ɡǒu)言笑,天天跟在父亲的后面,不是忙着店铺的生意、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活儿,就是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那种生活虽然使她养成了勤劳俭朴的性格,长了不少见识,却也使她的童真过早地失去了。今天,她才突然发现,其他同龄的孩子简直是与她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一想到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的欢乐,玛格丽特不由得委屈起来,她忍不住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咱们家的孩子,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经常玩耍(shuǎ)呢?”父亲听到玛格丽特的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一点也没表现出吃惊的样子。他说:

“你做事情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种事情,你也去做或者想去做它。……不要因为怕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要自己决定该怎么办。如果有必要,就去领导群众,但决不要随大流。”

聪明的玛格丽特听了父亲的话,顿时感到豁(huò)然开朗。她的童心被争强好胜的心理代替了。她的委屈也烟消云散了。她明白了,父亲之所以用特殊的方式教育她,是为了让她将来有所作为。她心里朦朦胧胧地发誓(shì):自己决不能辜(ɡū)负父亲的期望。

后来,玛格丽特上学以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父亲的教导下,她树立了崇高的志向,一心要考取英国的最高学府——牛津大学。在18岁那年,她不顾中学校长的反对,比同龄学生提前一年报考大学,并如愿以偿(chánɡ)地考取了牛津大学化学系。

玛格丽特来到牛津大学之后,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由于学习刻苦,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不过,和书本知识比起来,更令她感兴趣的是,在学校里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并结识形形色色的人。

这时的玛格丽特,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紧张的学习和社交活动之余,她也像同龄的许多姑娘一样,在学校里开始谈恋爱。

她认识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是一位伯爵(jué)的儿子。在英国,伯爵是一种世袭的贵族,家里有钱有势。当时英国是一个重金钱、重地位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伯爵的家庭则属于地位显赫(hè)的上流社会。

这个小伙子与玛格丽特在思想上志同道合,都有很强上进心。他们认识没多久,就互相倾慕(mù)在公共场合开始出双入对。

在这之前,玛格丽特一直是一个严肃(sù)、刻板、不苟言笑的姑娘。她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正经”事情上,很少娱乐,因为在她看来,那是浪费时间。可是陷入情网的她却变得开朗活泼起来,经常谈笑风生,还在她的同学面前夸赞她的男朋友。在男朋友的鼓励下,她还学会了跳舞。

没过多久,男孩的母亲,也就是伯爵(jué)夫人到学校来探望儿子,男孩因刚谈恋爱,还没来得及告诉母亲,这回,他想趁此机会把玛格丽特介绍给母亲,同时给她一个惊喜。

男孩领着玛格丽特来到母亲住的旅馆里。一见到思念已久的母亲,男孩就扑上去和母亲拥抱。然后,他把身后的玛格丽特介绍给母亲:“妈妈,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两个月前认识的女朋友——玛格丽特。”男孩又转向玛格丽特:“亲爱的,这是我妈妈。”

伯爵夫人感到有点意外,但转念一想,儿子快到20岁了,交个女朋友也不足为奇,就忙向玛格丽特伸出手来热情地说:“噢,你好,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也边和她握手,边向她问候。

伯爵夫人衣着雍(yōnɡ)容华贵,神态举止中都隐隐透出一种高傲的气质,她很好奇,儿子交这个女朋友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呢?于是在聊(liáo)天的同时,留神观察玛格丽特。

她看到玛格丽特容貌端庄、身材匀称,言谈举止都很稳重得体,不由得对她心生好感。她心里想:这个姑娘从外表看来,条件都不错,只是不知家庭出身怎样。如果出身也好的话,就配得上我儿子了。

于是,她找了一个适当的时机问玛格丽特:“你的家乡是什么地方呀?”

玛格丽特答道:“是北部的格兰森市。”

“噢——是那个小城市,好像还没有伦敦的十分之一大吧?”伦敦是伯爵一家的家乡,也是英国的首都。伯爵夫人的话里明显地透露出对玛格丽特家乡的鄙视鄙视(bǐ):轻视;看不起。。

玛格丽特听了伯爵夫人的话,心里很不高兴。她想:住在大城市有什么了不起,小城市的人不一定就没有大城市的人有本事。

伯爵夫人又问她:“那你的父亲是干什么工作的?”

玛格丽特骄傲地说:“他以前经营杂货店,现在是我们市的市长。”

伯爵夫人只平平淡淡地说了声:“噢,是吗。”然后就转向其他话题了。

玛格丽特当然能感觉到伯爵夫人对她的态度,心里非常气愤。一向自信心很强的玛格丽特,从来没有遇到有人敢瞧不起她。而这一次的经历令她痛切地感到了贫富的差距、等级的森严,也第一次感到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

这次谈话冷淡地收场了。此后不久,由于伯爵夫人对儿子的劝阻,也由于玛格丽特对伯爵夫人的不满,这场恋爱没能继续下去。

这件事给玛格丽特造成了不小的精神打击。不仅是这场恋爱的结果令她失望,更使她受到触动的是,她由此看到了社会不公正的一面。

从来就不甘人后的玛格丽特在心中暗暗发誓(shì):就是我这个城市杂货店主的女儿,将来一定要超过你们那些贵族的子弟!叫你们谁都不敢再瞧不起我!

从牛津大学毕业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玛格丽特结识了富有的商人丹尼斯·撒切尔。两年后二人结为连理。玛格丽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lǚ)。

撒切尔夫人在与丹尼斯结婚一年后,生下了一对孪(luán)生子女——儿子马克和女儿卡罗尔。她像所有普通的母亲一样,非常爱她的孩子,对他们关怀备至。在她当上首相之前,孩子还在寄宿学校读书的时候,她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周都给孩子写信,还出席孩子们的发奖仪式和学校的其他活动。她的外出旅行,都尽量安排在孩子们放假的时候,以便能带上他们。

奇怪的是,像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强人,在对待子女方面,却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两个孩子中,她明显地更宠(chǒnɡ)爱马克,甚至有些溺(nì)爱。不知是不是由于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影响。两个孩子长大后,性格有很大的差异。马克受娇宠(chǒnɡ)惯了,成了一个喜欢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他做事放纵、无所顾忌(jì),经常惹出一些麻烦来,让撒切尔夫人感到头疼;而女儿卡罗尔却非常懂事,自立的能力很强,她一点也不想借母亲的光,凡事喜欢自己解决。

马克有一项特别热衷的爱好,就是赛车。赛车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运动,马克曾在赛车中多次出事,却一点也没影响他对赛车的兴趣。1982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事故,虽没把马克吓倒,却使他的母亲——撒切尔夫人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1982年,在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前几天,撒切尔夫人正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于英阿两国的谈判,处在是否发动战争的反复思考和犹豫之中,却不料发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当时马克正在国外参加一场汽车大赛,突然有消息说马克和她的女伴在沙漠里失踪了。

这个消息对撒切尔夫人来说就像是晴天霹雳(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使她忧心如焚(忧心如焚:忧愁得心里像火烧火燎一样。)。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位女性政治家和领袖,一向是一个性情坚毅,在危机面前沉着镇定、方寸不乱的人,但这一次却不同以往。因为作为母亲,她和其他普通的女人没什么区别,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深沉的、无私的母爱。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一旦他有什么三长两短,将是令撒切尔夫人最为痛苦的事情。因此,这件事给了她巨大的精神打击。

报纸上充斥(chì)着有关马克的报道。因为作为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在国内知名度很高,有的报纸还分析,沙漠中的气候恶劣,以前有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遇了难,因而马克生还的机会很小。撒切尔夫人看了,心如刀绞(jiǎo),在私下里,流了不少眼泪,有时一边工作一边哭。但是在公开的场合,她还是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像往常一样召开内阁会议,处理各种公务。可是有一次,在会议之后,一位记者问撒切尔夫人:搜寻马克的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撒切尔夫人不禁悲从中来,在众人面前流下了眼泪。

马克失踪(zōnɡ)的那片沙漠在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境内,不仅英国派人寻找马克,阿尔及利亚警方也帮助寻找,而且政府还派出了军队。

不过,在这种充满焦虑和煎(jiān)熬(áo)的时刻,撒切尔先生表现出了男子汉特有的冷静和沉着。虽然他心里也一样着急,但在撒切尔夫人面前却几乎从不表现出来,这让撒切尔夫人的心情安定了不少。

在马克失踪6天之后,终于传来了令撒切尔一家惊喜的消息:马克被找到了,而且平安无事。撒切尔夫人一得到消息,立刻恢复了正常状态,她没有沉浸在惊喜和庆幸的情绪之中,而是立刻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没想到马克回来后,却对人们的关注感到迷惑(huò)不解,觉得是大惊小怪。他说:“真奇怪,怎么有这么多记者采访我?”回到家里,他绘声绘色地向家人描述了他在沙漠中的历险记。他哪里知道身为首相的母亲在他失踪的这些天里,吃不香、睡不着,经历了多少煎熬(áo)。这6天真是撒切尔夫人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新闻界认为,撒切尔夫人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了“圣洁的母爱”。

在关心孩子的同时,撒切尔夫人也像大多数妻子一样,对丈夫非常体贴、关心。在1974年撒切尔夫人任教育部长的时候,丹尼斯所在的公司总部从伦敦迁到离伦敦40公里的地方。当时为了照顾在伦敦上班的撒切尔夫人,他们的家仍留在伦敦。这样,每天丹尼斯上班都得走远远的路,每天早上六点就得吃早饭。撒切尔夫人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还坚持每天早上起床为丈夫做早餐。而她每天到深夜一两点钟才上床睡觉,睡眠时间只有四个多小时。

当然,作为政府的最高领导,撒切尔夫人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工作中的领导作风带到家里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撒切尔夫人生活中的一切都要以她的工作为核心,以她的工作为转移。因而,在生活中,撒切尔夫人也像在工作中一样“处于领导地位”。这样,丹尼斯在生活中就不得不扮演一种男子汉所不愿扮演的角色。不过,他知道,处于这个位置上,就必须以大局为重。对妻子生活上的支持也就是对她工作上的支持,而她的工作对整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撒切尔夫人的体贴也使他获得了心理上的温暖和平衡(hénɡ)。在任何事情上,他总是撒切尔夫人背后坚定的支持者。可以说,撒切尔夫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与丹尼斯是分不开的。

撒切尔夫人特殊的工作性质、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她的家庭也必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在沉重而繁忙的工作之外,家庭是她的“避风港”,是她休息的地方。因而在家里,她从不愿再谈论工作上的事。有一次,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家里人在某个政治问题上和撒切尔夫人产生了分歧,就发生了争论。撒切尔夫人气愤地说:“我在议会里和反对党辩论,没想到回到家来还要和家里人辩论!”一家人顿时都沉默下来。家里人一下子明白过来,撒切尔夫人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回到家中,她多么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与闲适啊。于是,家里以后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家中不谈政治。此外,家庭琐事也很少烦找她。马克说:“我们从来不去问她洗衣店的衣服取回来没有这一类问题。”因为撒切尔夫人满脑子装的都是国家大事,谁都明白,不应该用别的事情去分她的心。即使不得已要麻烦她某件事,也要事先注意她的情况,见机行事。

政治铁腕(wàn)与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