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政治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5310100000002

第2章 秦始皇(2)

始皇为了神化皇权,创立了避讳制度,不准在臣下的语言和文字中涉及皇帝的名字。因为他名“政”,就改正月为“端月”;规定所有文字中每逢“皇帝”字样,必须另起行抬头、顶格书写。规定只有皇帝的大印才能叫“玺”,用玉石雕刻。为表示皇权神授,始皇玺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篆(zhuàn)字。天子及文武百官的车马服饰,也按严格的封建等级作了繁文缛节(繁文缛节(rù):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的规定,如天子车称“金根车”,驾六马等等。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又设县,派能干的人去管理各地的军政事务。他还下令让全国用一样的货币,一样的文字,一样的度(如尺、寸等)、量(如斗、升等)、衡(如斤、两等)。为了使交通更加便利,他又命令修筑从咸阳到各地的大道,道路一样宽窄,车上两个轮子也都是一样的距离。

秦始皇办的这些事。对我们民族统一和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有—件事常常挂在他的心上。这就是北方的匈奴人常常来侵扰边境。为了防备匈奴人,他派大将蒙(ménɡ)恬(tián)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将士们勇猛作战,一下子把匈奴人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被侵占的土地也夺了回来。

可是,匈奴人还会再跑回来。怎么办呢?秦始皇想起从前秦、赵、燕等国都修过长城,用来阻挡匈奴人南下。如果把那些一段一段的长城都连接起来,再加固、延长,不就更好了吗?

于是,秦始皇下令征调民工修筑长城。民工们在陡峭的山顶上白天黑夜地干,很多人累死在长城脚下。但是,他们终于修好了长城。这条长城从临洮(táo)(在现在甘肃省)开始,沿着阴山往东,一直到辽东(在现在辽宁省),因为它很长很长,人们都习惯地叫它“万里长城”。

后来,我国人民又不断地修筑长城,到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它西起甘肃省嘉(jiā)峪关,东到河北省山海关。

始皇一生好巡(xún)游,在统一后的10年中,他曾五次远途巡游,合计约三万多公里。大部分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

嬴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开始了第二次巡游。这次是东巡齐鲁故地,打算仿照古代帝王的故事,去祭泰山,行“封禅”之礼。

什么是封禅呢?就是祭祀天地的仪式,表示皇位是上天赐给的。他们在泰山顶上筑一座高台子,好像就能接上天了,在那儿举行祭天仪式,叫做“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一个叫梁父的小山上,清扫一块地方,在那儿举行祭地的仪式,叫做“禅”。举行了封禅仪式,算是承受了天命,从此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做皇帝统治天下了。

始皇去时的路线是函谷关,经原为韩、魏的郡(jùn)县向东,直指泰山。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行走在新修筑好的驰道上。沿途已派民众把道路打扫干净,再铺上细黄沙,车马过后连点尘土都没有。

每经过一个城镇,地方官员在十里长亭前跪迎。进城时在街道两旁,民众夹道跪迎,齐声高呼万岁!

一路上,始皇在辇(niǎn)中想,怎样进行“封禅”之礼呢?他问左右近臣说:“你们知道怎样进行‘封禅’仪式吗?”近臣们支支晤晤(wù)也回答不上来。有一个近臣说:“到了泰山脚下,询问一下便知了。”

来到泰山脚下,始皇派人从当地找来70多名儒(rú)生,向他们询问“封禅”之事。这班儒生都是东方六国忠实的孔孟信徒。他们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而始皇信奉的是法家思想,是相互对立的。所以,这些儒生们看不惯始皇的为人,甚至认为他根本不配到儒家圣地来举行封禅仪式,有人故意刁难始皇,对他说:“古时候行封禅大典,那礼仪可太隆重了,为了避免伤生,天子用的车辇,必须用蒲(pú)草包裹住车轮,以免损害山石,还不要损害树木花草。要清扫地面,上铺秸(jiē)席,干干净净才能祭祖。”

儒生们齐应:“是,是,是!”

始皇看出这些儒生是故意捉弄自己,与自己为难,心里非常生气,欲生杀机,但又恐影响封禅大礼,便大声叱呵(叱呵:大声怒斥。)说:“你们这是胡说,故意刁难我们。远途而来,哪里备有蒲草,再者大队人马上山,不伤一草一木,不撞土地山石,实际难以做到。去你们的吧!一群腐儒(rú)!”

始皇命兵士们斩(zhǎn)木除草,开山劈(pī)路,带着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卫士们用轿子抬着他,一块儿攀登泰山。

山顶设了祭坛,在大臣们的陪同下,始皇按照秦国的礼仪,煞有介事地祈祷了一番,就算是举行了“封”礼。他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清,然后整整衣冠,在大臣们的陪同下,堂堂皇皇地走下山来,再到梁父去行“禅”礼。

始皇告别泰山后,来到了山东半岛最东端,濒(bīn)临东海的一座小山——成山上。生长在内地的始皇,这是生平第一次到达最东点,也是第一次看到大海。

始皇在近臣的陪同下,坐在海边岩石上观看那波浪起伏的大海,心潮涌动。那汹涌泡哮的大海,浩淼(miǎo)无垠的大海!近似雪浪争高,犹如万马奔腾;远处微波涌动,梦幻般变换着各种色彩。始皇觉得突然被置身到了一个气势磅大礴(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壮大。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而又充满魁力的神奇世界,欣赏了生平从未见过的伟大奇观。随后命大臣刻石纪念。

嬴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有一天,他上朝宣布谕(yù)旨:“我要去看看耗(hào)费了百万民工的长城,看看那里的情况。”

大臣们又紧张了一阵,备好皇上的辇(niǎn),准备好了仪仗。这次巡游主要是巡视北方边塞。大队人马从咸阳出发,直至碣(jié)石(今河北省乐亭附近)。沿途都是原韩、赵、魏、齐国的边境交界地带,还有原来建的城郭。关塞、路卡,阻塞交通。始皇下令拆毁城郭,决通堤防,铲平大道上的障碍险阻。

到了碣石,他又令颂功刻石,把这些功绩都记载下来。然后又经右北平(今天津市蓟(jì)县)、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雁门、云中诸郡,视察了北方边塞。始皇仍是不顾车马的颠簸和严寒酷热,数月之间,行程万里。既观赏了塞北的风光,又看到了匈奴对边疆的破坏。所以,始皇回到咸阳后,马上派兵北击匈奴,保障了北方边塞的安全。

错举与荒唐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

三公九卿(卿(qīnɡ):古时高级官员。),文武百官,连仅起些咨询作用的70名博士都在召宴之列。面对始皇如此豪兴,谁都觉得该说些什么。也许博士们过去多是六国贵族的幕僚(liáo),自感得率先些才好,便一一上前祝寿,以示忠顺。仆射周青臣对这批人抢在了自己前面,颇为不满,他启奏道:“过去秦地不过千里,现在赖陛下英明平定海内,六国诸侯,灰飞烟灭,残渣余孽(niè),非亡即降,日月所照之处,皆为陛下光辉。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再无战争隐患,人人均感安乐,秦朝定可传至万世。臣想,上古以来,还没有哪位帝王能有陛下这样的威德……”

一番话,可谓一石二鸟,既颂扬了始皇,又触及了博士们的疼处。

博士齐人淳于越脾睨(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了周青臣一眼,“据微臣所知,殷(yīn)周两朝的帝王传了1000多年,都分封子弟功臣作为自己的辅佐(zuǒ)。而现在陛下据有海内之地,子弟们却是庶(shù)民匹夫,如果一旦发生春秋时田常、晋国六卿的祸患,没有辅佐,谁来相救呢?行事不依古道而能长久维持,微臣尚闻所未闻。刚才周青臣又面谀(yú)陛下,只会加重陛下的过失,这决非忠臣所为!”

只见始皇红脸转黑,刚才因为醉意显得暖暖的目光,一下鹰爪般疾收,再射出来时已是一对寒锥(zhuī)……

李斯心领神会,他早就察觉始皇对儒生们的不满。还在6年前,始皇来到泰山脚下,召来了齐鲁当地的儒生70人,询问他们封禅仪式该如何举行。儒生们商议后捉弄始皇,始皇一气之下,下令士兵斩木除草,开山劈路,率文武百官上山后,仍按原来的秦国礼仪祭天封禅……

李斯上前启奏:“五帝事业不相重复,三代制度各不沿袭,这并不是有意和前代相反,而是顺应时代变迁的缘故。现在陛下创建万世不朽(xiǔ)之功,本来就不是这批愚蠢的读书人所能了解,何况他们专说一些虚无飘渺(miǎo)的三代之事,如何效法呢?……陛下的法令制度下来,就用他们那一套来加以批评,在家牢骚(sāo)满腹,出门飞短流长,以指责君主来炫耀自己,以和朝廷对立充作高明。对此若掉以轻心,陛下的威信就要遭损,集团性的阴谋活动就会形成!”

李斯的危言耸听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上纲上线,似乎显示了他在批判别人时更能进发其聪明才智。最后,他把这一切归罪于读书,并建议下令焚书:凡秦记以外的史书,非官方收藏的“诗、书、百家语”一律烧掉,只准留医药、卜筮(shì)、植树之书。此后有再敢言及诗书者,判处“弃市”的死刑,用古道诽谤(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当世者则灭族,官吏若知晓情况而不举报者与之同罪。

早就对儒生们拘古不化不满的始皇,当即首肯焚书。令下后30日不烧毁者,面额上刺花,并罚4年筑城劳役。

自从始皇焚书以后,反对他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一些儒生学者们在民众中间挑拨煽(shān)动,说这些古籍都是玉皇大帝借圣人传下来的启示,嬴政烧这些书就是糟踏玉皇大帝,背逆(nì)天意,天下人都会跟着他遭殃(yānɡ)。还有始皇最宠信的一些方士们,也都在暗地发牢骚,骂他残酷无道。

嬴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始皇寻找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在一块偷偷地议论说:“始皇这个人,一向刚愎自用(刚愎自用(bì):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专横暴虐(nüè),统一天下后,更觉得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君主。他专门依靠残酷的刑罚来治理天下,喜欢利用杀人来逞(chěnɡ)威风,丞相和众大臣都吓得俯首贴耳,谁也不敢对他提建议、说真话。国家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一切都由他一个人决定。像这样贪图权势的人,本来就不应该替他找长生不老药。”按照秦的法律,献仙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他们俩商量了一阵子,就带着从始皇那里骗取的钱财,偷偷地逃跑了。

始皇早就听说有许多读书人说自己的坏话,如今又发现自己信任的侯生和卢生也骗财逃走了,不由得暴跳如雷,勃(bó)然大怒。他马上下道命令,委派御史大夫去追查那些诽谤自己的读书人。结果,在咸阳城里逮捕了许多儒生。

这些儒生受不了严刑拷打,为了替自己开脱罪责,就互相告发起来,这个人说那个人攻击始皇,那个人又说这个人谩(màn)骂污辱始皇。始皇正在火头上,也没有详细查证事实,便在这些儒生中亲笔圈定了460余人,以“妖言”、“诽谤”罪名,下令把他们押到咸阳城外,全部活埋掉。

就在坑儒令下达的当天,咸阳全城军队出动,有的上街巡逻、放哨,有的封锁城外刑场,有的监督着囚徒们加紧挖坑,戒备森严。午时三刻,城门楼上三通鼓响,数名骑士在前面开道,大声吆喝着行刑的口号,后面跟着许多四匹马拉的大马车,载着460名捆绑的儒生,阴森森,凄惨惨,由甲士们押赴刑场。他们告别了妻子儿女,在一阵阵哭喊声和唾(tuò)骂声中被坑杀了。

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15年)始皇第四次巡游到达碣石,派遣(qiǎn)燕人卢生去寻找传说中的羡门、高誓(shì)等仙人。又派韩终、侯公、石生去求仙人讨不死之药。

侯公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风尘仆仆地来回于咸阳和华山之间,为了求取奇花异草为始皇炼丹,常要登高爬山,去到云山深处。拿花草所炼成的丹药献给始皇,服下以后,始皇觉得很见效,身轻体健,精神焕发,气色红润,肤色如玉。这更激发了始皇求长生药的欲望。

寻找仙药的行动可以说是多管齐下。

始皇一直讲求重赏、重罚,这些人研究一项新发现或是新配方,始皇都有重金赏赐。但时间久了,始皇也有了抱怨,为什么配方不灵,神仙老是找不到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进行了他第5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巡游。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近侍赵高等照例随同前往。

沿丹水、汉水流域至云梦泽。再沿长江东下,经丹阳,临浙江,登会稽(jī)山,祭奠大禹(yǔ),并刻石留念。由会稽返回,渡长江,至东涨之滨的琅琊(yá),传说中的仙人,就住在海里云绕霞映的蓬莱山上。也许是命运之神在冥冥(mínɡ)中指点,始皇又一次想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当曾去勃海寻仙山的方士徐市告诉他:“蓬莱山上仙药是有的,大王多年乞药不寻,只因海上有大鲛(jiāo)鱼阻挡,请派人先把这些大鱼除掉。”始皇又一次相信了,不但调军队入海射鱼,已届知天命之年的自己也颤颤抖抖地拿起连弩(nǔ),整日里候着有一条大鱼会从波涛里涌起。结果,从琅琊北候至劳成山,也没见到大鱼,又到芝罘(fú),才射杀了一条。

车驾取道临淄西归,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始皇患重病,起初他不太在意,后来他频频东望,忌讳说到死字,群臣们也一个个小心翼翼,生怕言谈中触到那个字,先把自家的脑袋给弄丢了……

始皇的病渐入膏盲,饮食难进,卧床不起,往昔勃(bó)发的英姿荡然无存,骨瘦磷峋(嶙峋:形容人消瘦露骨。)得几近一具骷(kū)髅(lóu)。他终于感觉死神巨翅整日在头上徘徊,那冰冷的利爪要随时夺他而去……一日,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东南),他叫过中车府令赵高,命其写诏书一封,令长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自己葬礼。诏书已封好,尚未来得及交给送信的人,始皇便脑袋颓然一跌(diē),诀(jué)别了人世。

始皇生前说:“朕是怕寂寞的,沉思的心境是吓人的。既然朕不能长生,就应该有些东西来陪陪朕,伴朕长眠。”

胡亥遵照始皇的遗愿,在负罪已经够多的始皇尸体上再加重罪恶。

除了殉葬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陪葬品,除了地下建筑外,还有大量的地上建筑,直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冬,仍有几十万骊(lí)山刑徒在始皇陵内外服役。

始皇陵的封土高大惊人,当时不称“陵”,而称之为“山”。其高50余丈(合今115米),沿陵根走一圈5里多路(合今为2167.8米)。其上布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封土的北侧有287级台阶,人们可以登级而上,登上墓顶,极目远眺,田野风光,尽收眼底。它的确高大如山,给人一种崇高感和威严感,它是皇权高于一切的象征。

在陵墓的周围,还筑有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方形,在东、西、北三面建置城门。外城为长方形,东面建置城门,城的四角有角楼。建有宫殿楼谢、亭台,鳞次栉比(鳞次栉比(zhì):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到处是豪华富丽的景象。

始皇陵的封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人为的破坏和自然风雨的剥蚀,已比原来的体积小多了,现今的高度为引51.5米,仍是一座高大的陵墓。

解放前,由于缺乏管理,杂草丛生,乱石成堆,似乎被人遗忘。解放后,国家把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建立了围墙,重建了登陵台阶,栽了许多树木花草,成为国内外人们游览的重地。如今登上始皇陵,更是别有一番风味。